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利用秩次分析法,对参加2008-2009年贵州省粳稻区域试验的13个品种(组合)的产量表现进行了分析。在各环境点产量方差分析的基础上,通过品种秩次值、环境区分指数、秩次均方等统计数评价品种的丰产性能和稳定性。结果表明,在2年试验13个品种中,YR709、武粳15、滇杂31、毕08-1表现高产中等稳定性,云光109表现中产强稳定性。  相似文献   

2.
为鉴定新育成粳型杂交水稻组合的丰产性、适应性、抗逆性和品质等特进行该试验。结果表明,滇杂501、滇杂504、合系41(CK_2)、滇杂31(CK_1)具有穗大、粒多的特点,产量较高,其他品种的产量均比以上品种低。  相似文献   

3.
杂交粳稻新组合毕粳杂2035的选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推动杂交粳稻育种的发展,推广杂交粳稻种植,贵州省毕节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所用BT型粳稻不育系BJ-1A与中粳恢复系ZC2035配组育成杂交粳稻新组合毕粳杂2035。该组合生育期适中,株型较好,具有产量高、米质较优、穗大粒多、生态适应性广等优点,2010年通过贵州省农作物品种审定。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适宜云南省稻区种植的耐旱粳稻新品种(组合),通过对水作和旱作栽培模式下与作物生产密切相关的产量性状和农艺性状指标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了24个粳稻品种(组合)的抗旱性.结果表明,粳稻旱作较水作苗高、分蘖数和株高降低,地上部生物量明显减少;根变长,根茎比明显增大,地下部生物量明显增加;穗长缩短,产量降低,影响旱作水稻产量的主要因子是单株有效穗和每穗实粒数.通过抗旱力指数法和农艺性状的综合评价,从中筛选出粳型抗旱常规稻品种11个、粳型抗旱杂交稻品种(组合)7个,分别为云粳30号、滇杂46、保粳杂2号、滇杂31、H149、H150、昌优13号、糯谷、云粳恢7号和云光109,在水、旱作条件下产量均稳定,抗旱系数为0.70~0.85,综合性状优,是适宜旱作的品系.  相似文献   

5.
本试验引进9个水稻新品种在庙街镇的区域性对比试验,对各品种的特征特性、抗逆行、产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滇杂86号、楚粳26号、楚粳28号和滇粳优5号这4个品种丰产性、抗逆行、适应性好,生产潜力大。楚恢13号和滇粳优6号建议继续试验。滇杂74号、楚粳27号由于生育期长,可终止试验。  相似文献   

6.
凉山州水稻品种适应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针对引进品种和选育的品系进行丰产性和抗低温试验,以确定相应品种(品系)的适应性及其适宜范围。结果表明:品比试验中常规稻TG8有效穗数、穗粒数和千粒重较高,理论产量和实收产量均居第1位,TG2、云光109、TG3和TG6产量表现也较好;杂交稻中以滇杂80理论产量最高,滇杂94、滇杂506、陵香优18、滇杂35较好,实收产量以陵香优18产量最高,较好的有滇杂80等。常规稻结实率普遍高于杂交稻,只能在积温高的偏南低海拔地区种植。抗低温试验中理论产量以内香优9号最高,民优1号次之,中优188第3,依次为绵2优151、华优75、民优2号、金优188、内香优3号、民丰1号,均比对照Ⅱ优838高。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引进9个水稻新品种在庙街镇的区域性对比试验,对各品种的特征特性、抗逆行、产量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滇杂86号、楚粳26号,楚粳28号和滇粳优5号这4个品种丰产性、抗逆行、适应性好,生产潜力大.楚恢13号和滇梗优6号建议继续试验.澳杂74号、楚粳27号由于生育期长,可终止试验.  相似文献   

8.
贵州水稻品种农艺性状的主成分及聚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合理利用优质水稻品种资源,给水稻新品种选育提供材料,以贵州省65个供试品种为研究对象,对其7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株高、有效穗、穗实粒数、产量4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超过10%,是影响水稻特征特性的主要农艺性状。参试品种分为2类,第2类(苟当1号、苟当2号、苟当3号、糯7优8号、毕粳44、毕粳45、云光101、云光109、宁粳7号)综合表现较优,且品种的产量、千粒重、结实率、有效穗较高,生育期、株高适中,是综合性状表现较为理想的育种选择材料。  相似文献   

9.
以2009-2010年贵州省粳稻区域试验资料,利用高稳系数法、产量均值变异系数和适应度对毕粳44进行丰产性、稳定性和适应性分析,结果表明:毕粳44在贵州粳稻栽培区具有很好的丰产性和超过平均生产水平的广适性,其静态稳定性一般,在适宜环境下可对该品种进行高产栽培。根据毕粳44品种特点,生产上应采取措施,扬长避短,合理密植,科学施肥,创造有利于高产的群体结构,实现高产高效栽培。  相似文献   

10.
辽宁省水稻品种×地点互作效应分析及其与气候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李秀芬  韩勇  黄元财  刘江  贾燕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6):4733-4735,4751
在分析2004年辽宁省中晚熟区试中11个水稻品种在8个不同试点产量稳定性和适应性的基础上,探讨了品种×地点互作与气候因子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不同地点产量差异极显著;AMMI模型结果指出雨田202在辽阳望水台、大石桥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沈农9866、辽盐188及辽星3号在沈阳周边地区,辽优2006在海城市西四农科站、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具有特殊的适应性;而辽粳294和沈农9765的稳定性和适应性都比较好。影响品种×地点互作的主要气候因子是温度和日照,且不同品种对气候因子的适应性也不同,如辽盐188对温度较低的环境有特殊适应性,雨田202对日照时数较少的环境有特殊适应性,而辽粳294、沈农9765和花粳8号却适应大多数的环境。  相似文献   

11.
以不同玉米品种产量资料为基础,应用回归模型和AMMI模型,对2008年春造广西普通玉米品种区域试验A组12个玉米品种的稳定性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回归模型在联合回归、基因型回归和环境回归分析中都未达显著水平,因此,回归模型不适用于分析本试验数据;利用AMMI模型分别以1个到多个IPCA主成分轴分析G×E交互作用效应,结果发现当用3个主成分进行分析时,3个IPCA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AMMIⅠ和AMMIⅡ双标图分析结果表明,12个参试玉米品种中,BY789、Z5S31、NX969和YX2774为丰产且稳定性较好的品种,MN4为产量最低、稳定性较差的品种。  相似文献   

12.
不同氮肥水平下杂交粳稻滇杂35产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不同施氮(0,150,300,450kg/hm2)条件下,对滇杂35及其亲本(母本合系42-5A, 父本南34)以及全国超级稻品种楚粳27的产量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在土壤供氮水平较高条件下(土壤碱解氮154mg/kg),随施氮量的增加,滇杂35及合系42-5B的产量明显下降(P<005),南34的产量显著增加(P<005),楚粳27的产量差异不明显。在不施氮和施氮量150kg/hm2的条件下,滇杂35的产量表现均优于其余供试材料,特别是不施氮条件下产量差异尤为明显,较合系42-5B,南34和楚粳27分别高3144%, 3856%, 2477%。此结果与滇杂35多年的推广生产结果一致,表明滇杂35特别在适合土壤氮肥较低的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对双季稻产量演变和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25年定位施肥试验为平台,采用AMMI模型对影响双季稻总产量稳定性的施肥处理、环境和二者互作进行分析。【结果】(1)施肥处理与环境互作(F×E)平方和占方差分析总平方和的9.78%,达到了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AMMI模型的交互效应主成分(IPCA)前三项累计解释了88.46%的互作平方和,其稳定性参数(Di值)与Shukla变异系数和变异系数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7和0.83,均达到了极显著相关。(2)均衡施化肥可以有效提高双季稻产量和产量稳定性,在等量养分条件下配施有机肥进一步提高了其产量和产量稳定性,其中在产量方面,配施30%、50%和70%有机肥处理较均衡施化肥处理(NPK)分别提高6.15%、3.88%和7.75%;在稳定性方面,分别提高25.91%、59.78%和29.31%。【结论】AMMI模型很好地解释了施肥处理与环境的互作效应,是评价长期施肥条件下双季稻产量稳定性的有效方法。根据分析结果得出,有机无机肥配施是该区域双季稻高产和稳产的最佳施肥措施,其中等比例配施有机无机肥在产量相对较高的条件下(与均衡施化肥处理相比)稳定性最好;30%有机肥配施70%化肥和70%有机肥配施30%化肥两个处理在稳定性相对较好的情况下产量最高、适应性最强。  相似文献   

14.
【目的】筛选花期耐热性强、产量水平高的水稻品种,为水稻花期耐热性鉴定与评价及应对高温热害的品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方法】在人工气候室内模拟高温胁迫(高温38℃,每天处理6 h,连续处理3 d),以Y两优1号为对照品种,以相对耐热指数为评价指标,同时结合产量水平,对100个不同水稻基因型的花期耐热性进行鉴定与评价。【结果】不同水稻基因型的花期耐热性差异明显,高温胁迫下颖花结实率为3.6%~64.3%,相对结实率为9.5%~80.0%。以相对耐热指数为评级标准,耐热性级别达到1(强)、3(较强)、5(中等)、7(较弱)和9(弱)级的水稻品种数量分别为4、13、42、26和15份。采用聚类分析法将100个基因型分为6种不同耐热性和产量水平的水稻类型,其中第一类在高温热害易发区推广种植安全生产性高。相对结实率是不同水稻基因型分类的主要因子,其次为产量,根据相对结实率和产量之间的二维象限分布特征,进一步筛选出耐热性较强、产量水平较高等综合性状好的品种。【结论】通过对100个不同水稻基因型花期耐热性进行鉴定和评价,筛选出特优837、云光14号、Q优8号、国稻7号、Y两优865、汕优63和黄华占等7个耐热性较强且产量水平较高的品种,这些品种可在高温易发区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双季机械直播早籼稻品种的丰产性和稳产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明双季机械直播早稻品种的丰产和稳产特征,筛选出一批适宜在江西双季稻区机械直播的早籼稻品种,为南方双季机械直播稻品种选育和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21个早籼稻品种为试验材料,在江西省3个不同生态区(赣北、赣中、赣南)进行人工模拟机械直播种植,通过聚类分析、联合方差分析和GGE双标图等方法,对双季机械直播早籼稻品种的丰产稳产特征进行系统研究。【结果】各品种的产量存在较大差异,受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效应的影响显著。各生态区供试品种的产量聚类分析显示,赣北、赣中与赣南高产类型品种分别占总数的38.10%、19.05%与23.81%,其中,潭两优83产量最高且稳定性最好,五丰优286及株两优171品种次之,永3优华占产量最低,而两优287丰产性好但稳产性差。与中、低产类型品种相比,高产类型品种有效穗、每穗粒数与总颖花量显著增加,且千粒重与日产量具有显著优势;呈现较好的早生快发能力,分蘖增长率、高峰苗数与成穗率显著提高,且分蘖下降率显著降低;抽穗期和成熟期干物质生产量均最高且高产类型品种在干物质输出率、表观转换率和表观转化率具有显著的增加优势。【结论】机直播条件下,丰产稳产早籼稻品种具有生育期适中、分蘖成穗率高、总颖花量大、花后干物质生产量大、干物质输出与转运效率高、日产量高等特点。综合来看,潭两优83、五丰优286、株两优171、永优9380丰产性和稳定性好,熟期也适中,适合在江西双季稻区作早稻直播。  相似文献   

16.
高产栽培条件下籼稻良种产量组分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19781995年,以17个早、中籼良种为材料,先后进行了32个高产栽培试验,利用每个试验中较高产处理的产量及穗粒结构资料,研究了高产条件下籼稻良种产量组分,结果表明:①籼稻高产育种侧重提高有效穗数和千粒重;②大穗不是高产的主要指标,因为品种高产最适有效穗数与着粒数呈极显著负相关,即穗子较小的品种可以通过栽培措施增加有效穗数而获得高产;③千粒重稳定性较好,品种间千粒重差异极显著;④结实率受环境条件的影响较大,品种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7.
海拔及栽培措施与杂交粳稻品种互作对产量性状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品种、秧龄、氮肥量以及施肥方式4因素按正交试验设计L9(34)在海拔分别为1290、1650 m的蒙自和保山进行试验,研究海拔及栽培措施与杂交粳稻品种互作对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各因素在两地对供试滇型杂交粳稻的产量均有显著影响,影响程度依次为氮肥施用量>品种>施肥方式>秧龄.各组合产量及产量要素在不同海拔的两地表现出一致的增减趋势,产量较高的是第5及第8处理组合,两组合均由滇杂32构成,并且具有秧龄大、纯氮量高及二次施肥的共同特点.在不同海拔区对产量贡献比较大的因素是穗数及每穗粒数,因此在生产应用中,滇杂粳稻应选择穗数及每穗粒数较多的组合,协调好2个产量构成要素能获得高产.在试验的海拔范围内,滇杂粳稻的产量及产量性状在不同的栽培措施下均表现比较稳定,说明滇杂粳稻有较强的适应性,这为滇型杂交粳稻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水稻品种食味品质性状稳定性分析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利用AMMI模型对18个水稻品种的食味品质性状——米饭光泽度、粘性、柔软性、弹性和综合口感进行了2年3点的稳定性分析,并以食味品质性状的表型值和AMMI分析的前三维主成分值(IPCA1~3)为性状指标,对18份供试品种进行了聚类分析和评价。结果表明,5项食味品质指标在不同基因型、地点和年份间的差异以及G×E互作方差都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不同栽培方式也能显著地影响稻米食味品质,且对各项食味指标的作用方向完全一致,即绿色食品栽培>有机栽培>常规栽培>高产栽培;粳稻品种的食味品质及其稳定性整体上要优于  相似文献   

19.
[目的]鉴定旱稻新品种的丰产性、适应性、综合抗性。[方法]采取大田随机区组设计,比较15个旱稻品种的生长及产量表现。[结果]参试品种全生育期为115~131 d;株高分布为85.9~109.4 cm;整齐度均较好;绿旱6号落粒性表现为较难;抗倒性以隆旱1号、绿旱3号、旱优88及绿旱6号、国旱47、绿旱1号表现为好或较好;米质普遍较差;参试新品种中,有8个品种较对照增产,增幅较大的是旱优73、旱两优212、红旱8号,分别较对照增加36.09%、18.54%、18.26%。[结论]主要推荐绿旱6号在沿淮周边地区示范种植,亦可以推广旱优73、旱两优212,但要注意后期倒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