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胡惠兰 《耕作与栽培》2014,(2):63+20-63
目前太子参已成为惠水县偏远山区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途径,为更好的推广太子参种植,通过对太子参生长习性、选地整地、繁殖方法、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及采收加工进行了介绍.  相似文献   

2.
<正>2011年玉屏县农户自发引种太子参133公顷,2013年种植面积达到1333公顷,主要分布在朱家场镇、田坪镇的部分村,由于前期连续高温多雨,加上管理粗放,导致发病较重。随着太子参栽培面积不断扩大,病虫为害已成为制约其产量和品质提高的瓶颈(夏忠敏等,2004)。2011年2月至2013年5月,我们对全县1333公顷太子参病虫害发生情况进行调查,且在绿色防控示范区进行了试验、示范,最终将病虫害损失率控制在5%  相似文献   

3.
太子参不同播种期、种植密度、施肥量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太子参的生长习性,对泰顺县太子参的播种期、种植密度、施肥量等方面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窄叶型太子参适宜插期为 :每年10月20日左右,密度以10cm×25cm为佳,在中等肥力的条件下,基肥施猪厩肥225t/hm2,不可任意增加用肥量。此外,还要注意选地,并做好根腐病等病虫害防治。  相似文献   

4.
<正>"飞利浦组培灯节能明显,促进太子参生长,缩短组培周期。相信接下来的试验会给我们更多惊喜!"柘荣素有"中国太子参之乡"美称,种植太子参已有百年历史。随着海峡两岸经济区的兴起,当地政府对于太子参产业的发展也给予了大力的支持。福建西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专业从事中医药科技研究开发,其下属的太子参良种繁育中心承担着太子参新品种繁育、脱毒苗生产、良种GAP栽培、推广应用等重要任务,为生产高品质的太子参提供优质种源。传统生产上,太子参主要通过块根繁殖下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国内太子参种质资源表型性状多样性和分子遗传多样性,以及国内大部分太子参品种的特点等3个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太子参种质资源和遗传育种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回顾了太子参种质资源的分布调查和表型性状多样性、分子遗传多样性研究。分析表明,培育出产量高,品质优异,抗病和适应能力强,多糖、环肽等有效成分含量高的太子参品种,是促进太子参产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最后对国内太子参的育种工作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6.
套作对太子参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研究套作对太子参生物量和产量的影响,为这种重要中药材的合理栽培提供参考。通过连续 2个生长季的盆栽试验,以太子参单作为对照,设置大豆和玉米2种套作处理,考察套作对太子参生物量和产量指标的影响。与太子参单种相比,套作处理降低了太子参的地上生物量,增加了总生物量,显著地提高了产量,极显著地提高了根茎比;套作促进了光合产物向根系的分配,有助于太子参产量的提高,且套作大豆和玉米对提升太子参产量的效果相当;套作对太子参的单根重指标表现出了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其对太子参的增产作用主要是通过增加太子参的分根数来实现的。实际生产中可选择合适的作物与太子参套作,提高太子参产量,并获取更大的综合收益。  相似文献   

7.
太子参人工种植过程中,长期用块根进行无性繁殖,导致累积多种病毒,严重影响了太子参的产量和质量。利用组织培养技术不仅能脱去大部分病毒,而且可以快速培育种苗,规模化繁育脱毒种。文章分析了太子参脱毒种参的繁育技术,包括外殖体的选择及消毒、茎尖的诱导与组培苗的扩繁、组培苗的驯化和移栽、脱毒种参的繁育,旨在培养健康优质的太子参种参,以供太子参种植应用。  相似文献   

8.
太子参,别名孩儿参,石竹科假繁缕属植物,为补益类中药,以块根药用,具有补气、生津、补肺、益脾等功效.自1993年太子参落户施秉以来,经历了起步、摸索、扩张、发展4个阶级,种植规模从当时的几十hm2发展到2004年的0.153万hm2,形成了以太子参为主导品种的中药材生产格局,是全国太子参第2产地,其产量高,质量优,一般单产鲜根450~600kg/667m2,收入5000~8000元/667m2,太子参生产已成为施秉县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生产实践证明,实现太子参与玉米套种,不但确保太子参高产稳产,而且还可多收一茬玉米,是一种理想的高效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9.
太子参不同部位及根际土壤水浸液对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夏品华  刘燕 《种子》2011,30(6):26-28
研究了太子参不同部位(茎叶、根)和连作3年土壤的水浸液对太子参、玉米和蔬菜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水浸液对种子萌发均有抑制作用,其中对太子参种子萌发的抑制作用大于玉米和蔬菜种子.  相似文献   

10.
为探讨太子参根腐病的防治方法,试验研究了不同土壤处理剂对太子参根腐病发生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的几种土壤处理剂对太子参的外观品质、根腐病防治及产量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表现最好的是土壤制剂是多·福,能有效防治太子参块根根腐病的发生,获得的产量最高,同时显著提高了块根外观品质,具有一定的抗病和促进生长作用,可针对太子参根腐病防治进行大面积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太子参是施秉县主要的经济作物,经多年种植后,品种老化,病虫发生为害重,严重制约了该产业的持续发展。为此特组织开展了太子参主要病虫发生防治技术研究,基本掌握了太子参叶斑病、花叶病、根腐病的发生为害规律,并结合施秉县实际制定了农业防治、化学防治等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黔产道地太子参无机元素的含量进行检测分析,以评价质量现状、拟定重金属限量标准、建立元素指纹图谱和确定特征元素。采用ICP-MS测定其无机元素含量和绘制元素指纹图谱、用WM/T2-2004对重金属元素进行质量评价,借助主成分分析法确定特征元素。结果表明:太子参无机元素的含量在0.057~959 mg/kg之间、变异系数在0.134~1.478之间,90%太子参中Cd、As、Pb、Hg含量低于WM/T2-2004标准,太子参重金属限量值为:Cr≤6.5 mg/kg、Cu≤10 mg/kg、As≤2.0 mg/kg、Cd≤0.3 mg/kg、Hg≤0.15 mg/kg、Pb≤4.0 mg/kg,无机元素指纹图谱的特性可以为鉴定太子参质量和区分太子参与其他中药材提供依据,Cd、Cu、Co、Zn、Fe、Ca、Mg、Al是太子参的特征无机元素。黔产太子参中含有丰富的无机元素,90%样品重金属含量未超过现有评价标准,拟定太子参重金属限量值参考值、建立元素指纹图谱和确定了特征无机元素。  相似文献   

13.
太子参黑斑病已成为生产中主要病害,其田间的发病与太子参生长有较密接的关系。通过调查黔东南州太子参黑斑病发生情况,结合3种药剂恩益碧(NEB-26)、重茬一号、彤娇微生物菌剂对太子参进行药剂试验,结果表明使用恩益碧拌种具有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4.
为了筛选防治太子参叶斑病的防治药剂,2013年3-4月在贵州省余庆县进行了60%唑醚·代森联WG、50%烯酰吗啉W、50%醚菌酯、30%苯醚甲环唑等药剂防治太子参叶斑病药效筛选试验.结果表明4种药剂对太子参叶斑病均匀良好防效,防效均在90%以上,防治太子参叶斑病,轮换使用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5.
研究旨在探讨太子参在大田种植过程发生的叶片黄化及植株凋亡与光照强度之间的关联,并进一步明确光照影响太子参叶片黄化和植株凋亡的机制.通过比较不同地域的田间太子参叶片黄化特性和气候因子差异,利用生化分析及显微观察研究不同光照强度、氮素水平对太子参叶片黄化及碳水化合物累积的影响,以揭示太子参叶片黄化的生理机制.对安徽宣城和贵...  相似文献   

16.
连作对太子参光合及药用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柘荣太子参规范化栽培生产基地,以柘参2号为材料,探讨连作对太子参光合生理、产量及药用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连作导致太子参产量极显著下降(P<0.01),仅为稻参轮作的1/3,其多糖含量仅为轮作太子参的88.08%,人参皂苷Rb1为轮作太子参的44.33%;光合指标测定表明,连作太子参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极显著降低(P<0.01),叶片净光合速率(Pn)显著(P<0.05)降低;荧光动力学指标分析发现,太子参连作后叶绿素初始荧光(Fo)下降不显著,但非光化学猝灭系数下降(NPQ)显著;显微结构观察发现,连作太子参叶片细胞密度降低约30%,根细胞密度降低约45%,细胞排列由致密变为疏松。由此推测,连作破坏了太子参光合系统中的保护机制,使天线色素吸收的热量既不能用于光合成也不能被耗散掉,而在叶部累积引起营养器官畸形化,导致光合作用紊乱、光合速率下降,最终影响根部形态建成,其中分根数减少和根重下降成为限制太子参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探索药用植物环境友好型的连作障碍消减技术是促进中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路径。本研究首先应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分析了8个引自我国不同道地产区的栽培品种的遗传多态性,以明确供试品种的遗传差异。2017—2019年,以上述鉴定具有明显差异的不同来源8个太子参品种为供试材料,应用高效气相色谱(HPLC)、高通量测序(HTS)、实时荧光定量PCR (qRT-PCR)和作物生理学等研究方法,探索其在福建柘荣太子参主要产区的环境适应性及其对连作栽培的响应。在此基础上,选用其中有代表性的2个主栽品种进行种内间作栽培,研究种内间作对重茬太子参生长的影响及其根际微生态变化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供试的8个不同来源太子参品种在福建柘荣太子参主产区的生长表现各异。在头茬条件下,柘参1号、抗病1号和黔太子参1号产量表现最高,江苏句容和宣参1号2个品种产量表现最低。与头茬太子参相比,连作导致苗期和收获期太子参株高降低、根长和最大根围变小、块根缩短以及地上(地下)部鲜重明显下降,最终使单一块根重减小而减产。就药用品质而言,与头茬太子参相比,连作引起太子参主要药用成分的总多糖和环肽B含量均显著下降,而总皂苷的含量显著上...  相似文献   

18.
贵州黔东南太子参产业发展的制约因素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子参生产是贵州省黔东南重要的产业之一,在对当前黔东南太子参产业生产现状进行调查的基础上,分析了制约太子参产业发展的主要因素为长期连作,品种提纯复壮滞后,产业发展与栽培技术研究、技术指导和生产服务脱节等问题,提出了科学布局、合理轮作,加强基地的基础实施建设,培肥地力和加强技术培训、技术推广、服务的解决途径.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讨ABA、GA3对太子参皂苷生物合成的影响,该研究通过根灌ABA及其抑制剂氟啶酮(Fluridone)、GA3及其抑制剂多效唑(PBZ),利用酶标仪分光光度法测定皂苷和内源茉莉酸甲酯(Me JA)的含量,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三萜皂苷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表达量的变化。结果表明,太子参总皂苷总含量与其生物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呈现一致的变化趋势,外源GA3长期处理后太子参中皂苷的含量明显增加,太子参SE1和IPPI基因的表达量明显上调;施加外源ABA则降低了太子参总皂苷的含量,太子参HMGS、MDD、SS1、SS2和β-A28O各基因表达量均明显下调。因此,我们推测在太子参块根生长发育过程中GA3可能通过影响JA从而促进了皂苷的积累,ABA可能是通过抑制皂苷合成关键酶基因的表达进而降低皂苷的含量。此外,在块根发育的不同时期,ABA、GA对Me-JA的影响可能存在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20.
施秉县太子参根部病害发生及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太子参根部病害给生产造成巨大的为害。为了有效控制太子参根部病害,自2009-2011年对施秉县内太子参根部病害进行调查、鉴定及防治试验。通过试验,明确了根部病害的种类、为害症状及病原;提出了选用无病种根、合理施肥、科学轮作、倒茬、高垄栽培等农业措施为主,移栽前进行土壤处理、药液浸种根和生长期施药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