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了解和掌握干旱区水资源的开发利用状况,确定水资源的优化配置结构,为干旱区水资源合理利用和水分平衡提供决策依据,笔者通过建立水资源生态足迹模型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模型,利用生态足迹的理论与方法,计算了内蒙古磴口县2007年水资源生态足迹和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结果表明:磴口县2007年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为3.8945 hm2/cap,人均水资源生态承载力为0.4130 hm2/cap,人均水资源生态足迹是水资源生态承载力的9.42倍,生态赤字达3.4815 hm2/cap。水资源消费已大大超过其承载力,区域处于极不安全状态。同时,笔者指出造成生态赤字的主要原因是农业水资源生态足迹占比重大,及地区用水存在结构性矛盾。并为该县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降低人均生态足迹,提高水资源生态承载力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2.
四川丘陵地区水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水资源紧缺已成为该地经济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笔者围绕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从降水量、水资源量和水质3个方面分析论述了四川盆地丘陵区水资源现状,并从水利工程现状、可供水量、水资源供需状况等方面分析了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指出了当前该区水资源开发利用存在的问题,从积极开源、节约用水、水环境保护、加强水资源管理等方面,提出了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3.
中国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与建议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丁文喜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14):221-226
为了进一步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对中国水资源现状的调研分析,借鉴发达国家经验和前人研究成果,以系统性、前瞻性和综合性为视角,将水资源的开发、保护、管理和应用等与水资源立法、行政管理、科技创新、理念转变、全民行为等有机融合,提出了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笔者认为,进一步加快水资源立法进程、规范和完善管理机制,依靠科技进步,把握科学发展理念,促进水资源开发与管理水平升级,是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支撑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制度保证;不断改善水环境条件和用水理念,倡导“建设节约型社会”,以“节流、控污、开源”应对水资源发展,采取一系列措施,实现全民行动,营造一个全社会对水资源高效利用与科学管理的氛围,这是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长期惠及世界生灵的有效手段和根本保证;当制度和行为变为高度统一,综合手段同步发挥作用时,水资源才会真正富有涵养,水资源才会体现出人们科学开发、高效利用、系统治理和有效保护的真正效能。这是中国治水策略重大调整的核心和关键。  相似文献   

4.
西北干旱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水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一个极其重要的因素。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是实现人类社会经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基本前提。笔者针对西北干旱区独有的气候水文特征,从区域水资源与区域经济社会的相互关系出发,从区域水资源承载力的本质概念进行分析,拓展认识和界定区域水资源储备量和区域水资源承载能力的内涵意义。基于区域水资源的储备、消耗、再生的3大功能过程,考虑区域社会调节活动对区域水资源功能过程的影响,构建了1个以指标层变量、分类层指标和目标层指数3个等级层次体系,并适用性较强的西北干旱区域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  相似文献   

5.
宁夏南部旱区农业水资源开发与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广义的水资源概念出发,分析了宁夏南部旱区水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区域分布特征。宁夏南部旱区农业水资源14.90亿m3,占整个区域水资源总量的93.35%。其中土壤水资源为6.35亿m3,是这一区域旱作农业、草地、林地等农业生产和生态恢复与建设的重要来源。依据该区域水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了农业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若干对策。  相似文献   

6.
为了减轻黑龙江省水资源供需矛盾,实现水资源合理利用与开发,并为农业用水资源分配和旱涝灾害的成因研究提供科学依据,利用黑龙江省60个气象站1961—2011年地面气象观测数据,应用气候趋势系数、气候倾向率等方法分析了黑龙江省可利用降水量的时空演变特征。结果表明,近51年来,黑龙江省年可利用降水量呈下降趋势,气候倾向率达-4.4 mm/10 a,春季和冬季显著增加,夏季和秋季呈减少趋势。从空间分布看,全省可利用降水量整体呈下降趋势,松嫩平原大部和三江平原水资源供需矛盾将日益突出。黑龙江省降水量对可利用降水量起着决定性作用,气温在一定程度上对水资源也有着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7.
浅析节水型社会建设思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我国水资源面临危机,通过对我国水资源现状、特点及存在问题的分析,指出了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出路是建立节水型社会。并从制度、经济、科技、文化及具体措施几个方面分析了建设节水型社会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红三角区域农产品虚拟水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以虚拟水计算方法为基础,对南方地区红三角区域2000年的农产品虚拟水进行了比较研究,并对区域农产品的结构调整及水资源利用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在不降低人均水资源消费需求的情况下,水资源较丰富的地区可通过农产品虚拟水贸易方式,更好地发挥区域性水资源优势,并引导人们改变其生产结构与消费模式,主动开发和生产有效益的水资源密集型农产品;通过农产品虚拟水战略,在更大区域范围内缓解水资源紧缺地区的水资源压力,创新水资源管理机制。  相似文献   

9.
湖北省水资源供需平衡及其承载力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以湖北省为研究区域,运用水资源负载指数和水资源供需平衡模型,采用数理统计方法,定量计算和分析了湖北省近年来的水资源供需平衡态势以及湖北省市域尺度的水资源开发潜力;在水土平衡分析、水资源供需状况评价与水资源开发潜力评价的基础上,从资源平衡关系入手,采用水资源承载指数等指标,对2000—2012年省域与市域2个层面的水资源平衡状况进行了定量研究。结果表明:湖北省人均水资源量居全国平均水平。湖北省属于水资源利用程度较高、开发利用条件较好、水资源开发潜力较大的省区。湖北省水资源承载力有限,随着未来人口的增加以及工农业的快速发展,在现有的水资源量基础上,水资源短缺将会成为湖北省中东部城市的发展瓶颈。  相似文献   

10.
基于主成分分析的潍坊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探索潍坊市水资源承载力状况,运用主成分分析法,选取13个指标,建立了水资源承载力指标体系,通过确定2个主成分对潍坊市的水资源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主成分分析法是一种进行区域水资源承载力评价研究的较好方法;(2)人口情况、社会经济状况、水资源开发利用程度是影响潍坊市水资源承载力的主要因素;(3)2000-2010年潍坊市的水资源承载力整体上呈上升趋势。本研究评价结果较好,可以为该地区的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1.
李瑞霞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5):383-386
通过分析在水资源紧缺已成为影响中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农业用水占水资源消耗的三分之二的的背景下,农业增产压力越来越大、可利用水资源越来越少的情况,指出提高水资源生产效率、以有限的水资源生产更多的农产品、实行“节水”农业势在必行。笔者从农业用水的管理技术、工程节水、农艺节水和生物节水及劣质水、循环水与雨水利用等方面总结了国内外传统节水技术的研究现状。在此基础上,结合河北省农业资源现状提出河北平原作物高产节水主体途径的选择。  相似文献   

12.
水资源安全与农业安全密切相关。北京市是一个水资源严重匮乏的城市,受水资源约束,农业规模不断缩小,却又突显了农业安全问题。运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对北京市水资源生态安全和农业安全进行双重评价,结果表明:近十年来北京农业安全水平不断下降,水资源的生态安全水平则呈波动上升趋势;农业安全的压力和状态呈下降趋势,但农业安全的响应水平却稳中有升;水资源生态安全的压力与状态呈现同步波动起伏,而水资源生态安全的响应能力却总体上升。为提高北京市水资源的生态安全水平和农业安全水平,除严格控制人口增长和用水总量外,还要开源节流,加大对雨水的收集利用和污水处理再利用;落实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减少化肥、农药对水资源造成污染;加大对农业的投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大力发展高效节水农业、生态农业和循环农业。  相似文献   

13.
水资源的优化配置在国际国内一直受到世人关注.本文以奎屯河流域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流域水资源利用工程、引用水等现状,针对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出现的生态环境恶化、水库带病运行及灌溉工程老化、耕地盐渍化等实际问题给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及建议,为今后奎屯河流域水资源的优化配置提供了可行性依据。  相似文献   

14.
为计算郑州市水资源承载力,分析水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为水资源可持续利用提出建议,选取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需求量作为评价指标,构建评价模型,确定评价等级体系;分析现状年(2011年)并预测目标年(2020、2030年)水资源可利用量和水资源需求量,计算郑州市各行政辖区水资源承载力。结果表明:2011年郑州市水资源均呈超载状态,水资源供需缺口达到11.33亿m3。随着水资源保护及节水措施的加强,2020—2030年郑州市水资源供需矛盾整体有所缓解。受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及山地地形影响,巩义市、新密市、登封市水资源供不应求,供需矛盾近期内相对较大。  相似文献   

15.
水资源是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赖以生存的基础。拜城县水资源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水资源利用率不高,农业灌溉供需矛盾突出。加大地下水开发利用力度,是提高灌溉保证率,增加复播面积,解决粮食生产安全、农民持续增收问题的重大决策,是事关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新农村建设大局,是推动现代农业发展的战略举措。通过对拜城县水资源现状、存在问题进行实地调查研究,从当前持续发展水利的客观实际出发,分析了当前制约拜城县水资源开发利用中的突出问题,结合拜城县当前水利可持续发展的有利条件,提出了科学开发、合理利用水资源的思路及对策。  相似文献   

16.
水资源是石河子垦区发展绿洲农业的重要保障。在水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合理优化种植业结构是实现垦区农业现代化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本文介绍了石河子垦区水资源现状及种植业结构现状,分析了垦区种植业发展结构比较单一,同时也面临着种植业水资源利用的供需不平衡等问题。从粮食生产安全及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视角提出石河子垦区种植业结构的优化方案,以期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7.
建立以优化配置水资源、节约用水、提高用水效率和效益、促进水资源健康可持续利用为核心的农业水价形成机制和水价体系,可以不断提高供水服务能力和用水管理水平。介绍了农业水权制度改革的基本原则和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8.
阜新地区人工增雨潜力分析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有效开发空中云水资源,增加地面降水量,利用1981—2010年辽宁省阜新市国家基本气象观测站历史天气资料和降水实况数据,依据人工增雨技术原理,统计、分析阜新地区云水资源分布特征和人工增雨潜力,并对人工增雨对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阜新地区年均拥有云水资源总量238.4×108 m3,而实际年均降水量只有471.8mm,相当于水资源量47.2×108 m3,仅为所拥有云水资源总量的16.5%,可见阜新地区具有较大的人工增雨潜力;(2)利用本研究建立的适合阜新地区人工增雨的天气模型和技术指标,开展具有针对性的12次人工增雨作业试验,增雨效率平均为18.3%,比原来提高了5.2%,年均可增加水资源量约2.5×108 m3,对阜新地区科学、有效实施人工增雨作业,最大限度开发云水资源,增加全市水资源总量,缓解干旱,具有较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本文利用世界粮农组织(FAO)公布的模式,计算了陇东塬区冬小麦不同生长阶段需水量,并分析了该区域冬小麦不同生长阶段水资源丰歉度、可生长季水资源构成和农业生产对策。分析显示:陇东塬区冬小麦冬前生长期水资源过剩,返青后生长期水资源短缺,短缺最严重的时段是成穗期,即4月中旬到5月中旬,水资源总量只占需水量的67%,80%保证率为31%,是影响冬小麦产量的关键时期。春、夏、秋三个可生长季节中,春季麦田水资源以早春土壤贮水为主,夏季以自然降水为主,秋季初秋土壤贮水和自然降水占水资源总量的比例接近。植株生长期水资源、成穗期水资源和全生育期耗水量和冬小麦产量相关程度较高,幼苗期和籽粒形成期水资源对产量的影响相对较小。农业生产上要根据不同时期水资源构成特征科学决策种植模式,并采取工程措施或生产措施有效降低越冬期土壤水分损耗、麦田冬前旺长水肥损耗、晚秋和早春秋白地水分无效损耗,提高水分利用率。  相似文献   

20.
新疆地区地大物博,是西部开发的重中之重。而水资源是制约新疆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经济发展、人口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充分考虑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问题,对新疆干旱区不同分区采用不同的节水灌溉工程技术,对新疆等西部地区可持续利用水资源和发展国民经济无疑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