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本研究为河南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耕地占补平衡目标实现提供前期研究。借助Mapinfo与VBA建立土地开发整理潜力调查数据库,建立潜力测算模型。通过区域权属图库的快速构建、区域地形条件、区域农民收入基础数据库的建立,以及农田整理、村庄整理、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潜力测算,借助GIS实现土地开发整理潜力综合评价,并对土地整理重点区域和重大工程的划分标准进行了分析。笔者研究将河南省划分为十个土地开发整理潜力分区,确定了农田整理、村庄整理、土地开发和土地复垦重点区域,同时确定了河南省五大土地开发整理重大工程。  相似文献   

2.
开展合理的土地开发潜力评价,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是当前土地整治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本文构建了土地开发潜力评价模型,从土地利用现状、自然因素、社会经济条件以及生态因素四个方面选取了12个指标构建了土地开发潜力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具有代表性的新疆哈巴河县作为研究区,以县域行政村作为主要评价单元,应用GIS方法开展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哈巴河县未利用土地开发潜力大,但限制因素如坡度、水源、土壤质地等较多,近期开发难度大。县域可划分为高、中、一般、低四种不同潜力区,土地开发宜优先在中高潜力区开展,低潜力区则应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因地制宜发展畜牧业。  相似文献   

3.
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质量评价体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为确保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工程质量,规范土地开发整理验收管理工作提供科学依据。依据土地开发整理有关理论,提出选取工程质量评价因素应遵循的原则。运用特尔菲法选取了耕地平整、农田水利、道路、生态环境以及土壤自然质量等为河北省太行山山地丘陵区土地开发整理工程质量评价因素及因子,运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各个工程质量因素赋予权重,并用加权平均法求得工程质量综合分值,最后对工程质量划分等级,便于指导土地开发整理项目验收和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4.
为了定量反映和衡量通过耕地整理挖掘耕地利用的潜力,构建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为今后耕地整理项目的实施起到借鉴和指导作用。选用特尔斐法,对武山县榆盘乡徐黄沟流域土地整理的新增耕地潜力进行分析,通过对选定的参评因子确定权重,再根据评价因子的适宜程度,对耕地质量进行评价。结果表明:(1)通过整理,区内的其他草地和田坎面积减少,耕地面积由原来的314.69 hm2,增加到369.52 hm2,可新增耕地54.83 hm2,新增耕地率为13.02%;(2)区内坡旱地经过改造,使生产条件得到改善,进一步提高了天然降水利用率,耕地等级提高1个级别,上升为6级地。  相似文献   

5.
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是土地整理项目后评价的核心组成部分,笔者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三方面构建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并以泰兴市分界乡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开展实证研究,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进行项目后效益的模糊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泰兴市分界乡土地整理项目综合评价等级为“基本成功”,社会效益成功度最高,经济效益次之,生态效益成功度最低,项目建设从整体上取得了较好的综合效益。在此基础上,分析该项目实施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当前土地整理项目开展及后效益评价的建议,以期对我国东部平原区土地整理项目后效益评价工作起到参考借鉴的作用  相似文献   

6.
基于熵权法赋权的区域耕地整理潜力评价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在构建区域耕地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将熵权法与综合评价法结合起来对重庆市耕地整理潜力进行了定量化评价。重庆市耕地整理潜力评价结果表明,在评价指标权重分布上,投入产出率>林地面积比重提高率>耕地产出提高率>增加耕地系数,耕地整理潜力由大到小可划分为4个等级,从潜力等级的分布来看,耕地整理潜力最大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三峡生态经济区,而耕地整理潜力次之的区域主要在渝西地区。就重庆市耕地整理潜力而言,渝西地区经济基础比较好,发展速度相对较快,投入产出率高,耕地整理投入优势显著,而三峡库区未来生态效益较高,耕地整理对实现资源可持续利用有利  相似文献   

7.
徐珊 《中国农学通报》2017,33(12):159-164
农村宅基地整理潜力研究可为测算区域土地资源潜力提供依据。笔者选取黑龙江省帽儿山镇为研究区,综合普通调查与农户调查,运用闲置率法计算研究区农村宅基地整理潜力,从个人特征变量、家庭特征变量、政策经济变量3方面构建研究区农村宅基地整理潜力影响因素指标体系,采用Logistic二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研究区农户进行宅基地整理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农村宅基地整理潜力较大,约有13%左右的宅基地可以进行整理;影响研究区农户进行宅基地整理的主要影响因素主要集中在家庭特征变量及政策经济变量方面,个人特征变量的影响相对较小。研究区农村宅基地整理具有极强的可行性,对农村建设用地的潜力挖掘及建设用地集约利用具有重要的参考。  相似文献   

8.
县域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测算及分级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改善现有农村居住环境,提高农村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以北京市怀柔区为例,按照人均建设用地标准法计算各乡镇农村居民点理论整理潜力,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区位地理状况、土地利用率、社会、经济方面构建怀柔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评价指标体系,修正理论整理潜力,计算出各乡镇的现实整理潜力并对其进行分级,最后针对各分级提出统筹建议。结果表明:怀柔区现有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面积为186.45m2,农村居民点人均用地总面积总体偏大,超出国家标准。经过修正,怀柔区各乡镇农村居民点现实整理潜力为628.56hm2,呈现不同特征和明显的地域差异,最大的是庙城镇,潜力规模为131.42hm2,最小的是杨宋镇,潜力规模仅有3.22hm2。根据各乡镇整理潜力大小将怀柔区分为3级,Ⅰ级区整理潜力最小;Ⅱ级区次之;Ⅲ级区整理潜力最大。本研究的结果比较客观的反应了怀柔区各区域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地域差异,对当地农村居民点整理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观视角下西宁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城市工业用地评价是城市土地集约利用潜力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以西宁市市区2008年工业用地数据为依据,选取评价指标体系,确定指标权重构建评价模型,选择样本片区作为功能区的代表,运用综合评价法评价工业功能区的土地集约利用程度,并对工业用地的规模潜力和经济潜力进行测算。结果表明:(1)西宁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处于适度利用水平,适度利用和低度利用土地分别占工业功能区用地面积的88.06%和11.94%。(2)西宁市工业用地集约利用潜力较大,其中绝对规模潜力为853.99 hm2,相对规模潜力为33.73%;经济潜力为25885.30万元,单位经济潜力为1676.51元/m2。  相似文献   

10.
为了验证模糊模型识别法对土地整理项目进行综合效益评价的可行性,从社会、经济、生态3个方面构建土地整理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对格尔木市大格勒乡土地整理项目的评价指标量化,利用文献综述法建立模型识别库,根据模型库正态分布数据原理确定隶属函数,建立评价体系与综合效益等级关联度模型。结果表明:格尔木市大格勒乡项目属于“好”级别;乌图美仁乡与郭勒木德镇属于“一般”级别;造成以上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是权重较高的社会效益显著性过低,符合项目区实际情况。实例研究证明,基于模糊模型识别法建立的理论和方法在土地整理综合效益评价具有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1.
基于层次分析法的农村居民点整理可实现潜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为了有效评估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指导农村居民点整理顺利进行,以伊通县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为研究对象,围绕农村居民点整理的影响因素,从影响农村居民点整理的自然、社会和经济条件等方面,选取14个影响指标,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影响指标的权重,得出综合评价体系的评价系数。运用评价系数计算出农村居民点可实现潜力。结果表明:(1)截止2015年,伊通县农村居民点整理可实现潜力为3031.10 hm2,整理后可新增耕地系数25.02%;(2)各乡镇评价系数介于0.19~0.61之间,营城子镇评价系数最大,为0.61,新兴乡最小,为0.19;(3)在整理时序上,将可实现潜力与新增耕地系数综合考虑,应优先重点安排潜力大,新增耕地系数大的乡镇。  相似文献   

12.
为了合理测算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在西部欠发达地区科学有效地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以临夏县北塬地区为例,选取影响整理潜力的自然、经济、社会、土地资源利用和宅基地利用等13个指标,建立综合指标评价体系,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并对指标值进行标准化处理,最后得出综合修正系数,对理论潜力进行修正,得到临夏县北塬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并求取理论增加耕地率。结果显示:临夏县北塬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潜力存在地域差异,总体潜力较大;理论潜力综合修正系数介于0.34~0.76之间;2015年和2020年临夏县北塬地区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分别为312.82 hm2和293.76 hm2;耕地增加率分别为14.84%和13.87%;随着农业人口不断增长,现实潜力呈逐渐下降趋势;结合研究区高标准基本农田项目,可根据不同区域现实潜力大小分重点开展农村居民点整理工作,以提高整理效率,增加有效耕地面积,推进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  相似文献   

13.
农村居民点整理现实潜力分析是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专项调查工作的重要内容。笔者以江西省崇仁县孙坊镇为例,在现实潜力来源分析的基础上,以农村居民点斑块为评价单元,选取村庄状况、耕地适宜性和社会经济条件3个因素,及斑块规模、村庄破旧程度和耕地邻接度等8个指标进行综合评价,得出现实潜力类型。结果表明:迁移合并型农村居民点斑块是孙坊镇农村居民点整理的现实潜力来源,可分为易释放型、较易释放型、较难释放型、难释放型4种潜力类型。研究认为,现实潜力的释放应遵循先易后难原则,根据不同的潜力类型在时空上进行合理安排。  相似文献   

14.
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采用AHP(层次分析法)和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法,构建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体系,并对其进行实证分析。笔者以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地整治项目中的10个试点项目为例,结合项目区实际情况,从资金使用情况、项目执行情况、项目管理情况和项目建设情况4个维度进行评价,旨在为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结果表明:宁夏回族自治区土地整治项目绩效等级优良,占81%。建议从设立土地整治绩效评价机构,建立健全信息报备系统,建立电子绩效评价系统3方面入手,建立土地整治项目绩效评价的长效机制。  相似文献   

15.
土地整治规划综合效益评价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有效评估土地整治规划制定的科学性,指导土地整治工作顺利进行,以伊通满族自治县土地整治规划(2011—2015)为研究实例,根据研究地区伊通满族自治县的实际情况,从生态影响、经济影响和社会影响3方面进行分析,建立了一套科学的综合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同时,利用层次分析法,将每项指标进行赋值,评判出经过土地整治之后的综合效益变化结果。结果表明:(1)规划实施后,该地区生态影响分值为0.2998,经济影响分值为0.5400,社会影响分值为0.1565,综合影响得分为0.9663;(2)本轮规划比规划初始年综合影响分值增加0.1122,说明土地整治对环境有一定的提升作用。因此,土地整治规划综合效益影响评价为土地整治规划的有效实施提供科学的依据和现实的保障。  相似文献   

16.
农村土地整治社会可持续性评价初探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促进土地整治社会可持续性评价相关研究及实践应用,提出了农村土地整治社会可持续性的基本概念,基于PSR模型,构建了评价指标体系,并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压力、状态及响应的评价分值分别为0.50、0.65、0.68,社会可持续综合评价值为0.62,协调指数为1.72,总体上处于中等可持续的水平。随着城镇扩张,耕地减少,城乡用地矛盾加大,土地整治的驱动力随之增强,相关部门应做好相应配套措施,缓解社会压力,提升社会状态,促进农村土地整治活动社会层面的可持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