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8 毫秒
1.
人为补水对扎龙芦苇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人为补水对芦苇湿地甲烷排放的影响,分别在补水前5 d、补水后10、20和30 d测定了扎龙芦苇湿地淹水区RH和未淹水区RA的甲烷排放通量。结果表明,补水后30 d RH水深由20 cm上升至120 cm,甲烷排放通量由3.13 mg/(m2·h)增至9.60 mg/(m2·h),是对照组CH的1.62倍;RA在补水后30 d水深达到10 cm,甲烷排放通量由2.80 mg/(m2·h)上升至18.96 mg/(m2·h),为对照组CA的5.31倍。补水期间,RH的水深增加刺激了芦苇生长,从而为甲烷产生提供了更多底物,并增强了厌氧条件,导致甲烷排放增大;RA淹水后,大量有机质分解为甲烷产生提供了碳源以及通气状况的改变是促进其甲烷大量排放的原因。研究表明人为补水过程促进了淹水区和非淹水区的甲烷排放,建议在评估湿地甲烷排放时应考虑人为补水因素。  相似文献   

2.
采用大样本随机挖掘整个分蘖丛的取样方法,对松嫩平原栽培条件下实生苗建植的5个密度和分蘖苗建植的2个密度的肥披碱草无性系种群构件数量和生物量结构以及生殖分配进行了定量分析,以揭示不同建植密度肥披碱草无性系种群的生长规律。结果表明,在9月末停止生长期,经过2个生长季的营养繁殖,在第二个生长季末,不同建植方式的种群生殖株、营养株、冬性苗数量和生物量,RAⅠ(生殖分蘖株生物量与地上部分构件总生物量的比值)、RAⅡ(花序生物量与地上部分构件总生物量的比值)以及RAⅢ(成熟饱满子粒生物量与地上部分构件总生物量的比值),以及地上部分构件总数量和生物量均随密度升高呈下降的趋势(P0.05);与高密度相比,低密度肥披碱草种群将更多的资源分配给生殖分蘖株、花序和成熟饱满子粒等有性生殖构件。同为密度45株·m-2,分蘖苗建植的种群生殖分蘖株数量和生物量、RAⅠ、RAⅡ、RAⅢ均高于实生苗建植的种群(P0.05);而营养分蘖株、冬性苗数量和生物量,地上部分构件总数量皆小于实生苗建植的肥披碱草种群(P0.05);两种建植方式地上部分总生物量之间没有显著差异(P0.05)。3种构件中,实生苗建植的5个密度数量和生物量皆以冬性苗所占比率最大,而分蘖苗建植的2个密度数量以冬性苗所占比率最大,而生物量以生殖株所占比率最大。  相似文献   

3.
通过模拟栽培试验,设置了干湿交替,持续淹水和水分饱和3种芦苇生长的控水环境,对芦苇的生长和光合情况进行了观测和分析。结果表明:1)持续淹水处理组芦苇的株高、叶面积、展叶数及地上各构件生物量均显著(p<0.05)大于与干湿交替和水分饱和处理组,分节数和株径也是如此,但是3个处理间差异不显著,表明持续稳定的淹水环境更加有益于芦苇的生长;2)干湿交替处理组芦苇的密度要显著大于持续淹水和水分饱和处理组,这是由于干湿交替使芦苇长期处于不稳定的水环境中,且一定程度受到干旱的胁迫,增加密度成为其种群内部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3)同一时刻不同处理组芦苇光合作用存在差异,持续淹水处理芦苇的PnEVAPGs显著大于干湿交替和水分饱和处理组,干湿交替和水分饱和处理组无显著差异,而干湿交替处理组的Ci显著小于持续淹水和饱和水分处理组,但在8:00-14:00各处理组芦苇光合作用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且都有明显的“光合午休”。  相似文献   

4.
通过定点观测及室内综合分析的方法,研究了芦苇在不同管理方式下的生长状况及光合特征.结果表明:(1)芦苇各生长指标之间具有紧密的关联,生物量、叶面积、株高、株径可以较好地反映芦苇的综合状况,即可以用来评价芦苇生长情况.密度增加是芦苇群落退化的重要表现之一.(2)适时适当的火烧处理可以起到积极的生态作用,促使芦苇在形态指标和生物量上都表现出优势,促使芦苇更早进入生长发育,并且较早地进入生殖生长期.(3)收割处理可移除地表枯落物,使地上植被具有更多的生长空间去竞争水肥气热等资源,而对芦苇生长发育具有积极促进作用,而不同留茬高度对芦苇的生长无显著影响.(4)芦苇的盖度、株径、叶片个数、分节数和株高的变异系数均较小,表明它们作为芦苇的基本形态指标是较为稳定的,生态可塑性小;而芦苇种群密度的变异系数较大,表明密度不稳定,具有较大的生态可塑性.  相似文献   

5.
以博斯腾湖芦苇湿地为研究区,通过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对博斯腾湖三大苇区的土壤理化性质、水质特征及影响湿地芦苇生物量的主要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⑴苇区土壤环境质量现状良好,土壤有效氮含量平均为142.59mg/kg,速效磷含量平均为40.11mg/kg,有机质含量平均为7.81%,能够满足芦苇生长要求。⑵黄水苇区湿地土壤总盐含量及水中全盐含量分别为0.93%和3.04mg/L,其与芦苇生物量间均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而西南小湖区及大湖西岸区土壤总盐含量及水中全盐含量对芦苇生物量没有显著影响(p0.05);三苇区水中COD量和pH值对芦苇生物量均无显著影响。⑶芦苇的株高、茎粗、节数等三种形态特征指标与生物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芦苇的密度与生物量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  相似文献   

6.
通过建立茎干离地22 cm的直径(D22)与单枝地上生物量的关系,估算林分地上生物量,并对三倍体毛白杨B301和欧美杨107在3种栽植密度下林分地上生物量及收获物质量进行早期测算。结果表明:三倍体毛白杨B301林分各栽植密度的单枝地上生物量和单枝树皮地上生物量差异均不显著;欧美杨107在20 000株/hm2栽植密度下,单枝地上生物量和单枝树皮地上生物量均显著小于栽植密度为5 000株/hm2;2种杨树林分地上生物量和林分树皮地上生物量均随着栽植密度的增大而增大,且各栽植密度间的差异达到了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7.
扎龙湿地芦苇群落生长特征对水深梯度变化的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07-2010年间扎龙湿地不同水深环境下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种群的生长特征和多样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生长季内,扎龙湿地芦苇的株高、基径、生物量呈现单峰曲线变化,均在8月末达到最大值;2010年芦苇生物量较大,介于1 591 ~3 828 g·m-2,与其他3 a间差异极显著(P<0.01),生物量大小顺序依次是2010年>2009年>2008年>2007年,在20~40 cm的水深范围内芦苇有最大的生物量.2010年株高最大,与2007年2008年比差异极显著(P<0.01),20 ~ 40 cm的水深有最大的株高.芦苇的密度变化在各年及各样方之间没有明显的规律性,即呈现无规则型.研究区的10个调查样方随水深环境梯度变化,各样方物种间存在明显的替代关系.各相近样地间的Sorensen指数值均大于不相近样地间的值.水生环境植物群落间的相似性程度较大,而旱生环境植物群落间相似性程度较小.  相似文献   

8.
4种湿地植物的生理性状对人工湿地床设计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野外调查分析了4种常见湿地植物的最长根长,根系体积,植物密度,植株的氮、磷和锌含量等对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人工湿地设计和人工湿地使用寿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长根长以美人蕉为最长(43.73 cm),芦苇其次(32.50 cm),黄花鸢尾最短(12.57 cm);根系体积以美人蕉最大(66.72 cm3),芦苇其次(17.42 cm3),黄花鸢尾最低(4.70 cm3);密度以芦苇最高(257株·m-2),美人蕉其次(61株·m-2),茭白最低(54株·m-2);单位面积上芦苇、美人蕉、茭白和黄花鸢尾地上部分生物量分别是4.27、2.12、0.94和O.78 kg·m-2.相应地,单位面积上植物地上部分对氮、磷和锌的吸收量以芦苇最高,美人蕉其次.黄花鸢尾最低.不同植物对人工湿地的使用寿命没有显著影响,但植物的最长根长和密度可作为人工湿地基质深度设计和植物数量配置的依据.  相似文献   

9.
菖蒲为典型的湿生植物,探索其在不同淹水条件下的生长适应性可为湿地水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物种选择 提供科学依据。以菖蒲为材料,研究了静水条件下不同水深梯度(0、30、60 cm)对株高、根状茎长度以及分蘖能力、 总生物量、地上/ 地下生物量分配格局等生长和表型可塑性影响。结果表明,淹水深度及淹水时间显著影响根状茎 延长、分蘖的形成以及总生物量的积累与分配。不同淹水条件下根状茎和分蘖随培养时间的延长均呈S冶形异速 生长趋势,但同期相比,浅水条件下植株分蘖数大于对照及深水条件下形成的分蘖数;总生物量与根冠比随淹水深 度增加而减小。说明淹水条件下,植株通过增加地上部分的相对生物量和减少地下部分的相对生物量增强对淹水 的适应能力,认为0 ~30 cm 浅水环境最适宜菖蒲的生长与繁殖。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泥石流频发流域不同气候类型失稳性坡面土壤密度与生物量特征及其关系,是因地制宜进行生态恢复的先决条件,对促进该区域生态系统稳定发展及其变化的准确评估极为重要。【方法】选择蒋家沟流域温带湿润山岭区(大地阴坡和小尖风阳坡)、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多照沟阳坡)、亚热带干热河谷区(大凹子沟阴坡和查菁沟阳坡)3个主要气候区为研究区,在各气候区失稳性坡面的不同区段(稳定区、失稳区、堆积区)设置样地,进行植被群落调查、植物和分层土壤样品(0~5 cm、5~10 cm、10~20 cm)采集,测定植物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及土壤密度等。【结果】(1)乔木生物量在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显著高于温带湿润山岭区(P 0.05);凋落物生物量则表现为温带湿润山岭区显著高于亚热带和暖温带半湿润区(P 0.05);在无乔木分布的亚热带干热河谷区失稳性坡面,地上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表现为稳定区失稳区堆积区(P 0.05)。(2)不同气候区失稳性坡面的草本植物地上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的关系符合根冠异速生长幂函数模型,表现出稳定的生长比例。(3)总体上,气候区和坡面不同区段及其交互作用对生物量和分层土壤密度均存在显著的影响(P 0.05),但不同气候区坡面土壤密度空间变异不大,表现为弱变异性。(4)随0~5 cm土壤密度增大,地上、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均下降,但根冠比无显著变化。【结论】本研究阐明了泥石流频发流域土壤密度、地下与地上生物量和根冠比沿环境梯度的空间分布格局,系统分析其相互间的关系,促进了环境因子对植被调控机制方面的认识,对基于环境因子效应开展生态恢复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以宜兴太湖百渎港河口湿地区域内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为研究对象,采用现场围隔手段,研究了收割移出和自然保留2种处理方式下芦苇地上部分生物量、氮、磷含量和储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1)收割样地内芦苇群落的茎、叶和地上生物量(不包括收割部分)均低于保留样地的芦苇群落,且差异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2)收割样地与保留样地内芦苇茎和叶片的氮、磷含量变化趋势相近,且芦苇茎和叶的氮、磷含量差异都不显著;(3)收割样地内芦苇群落的茎、叶和地上氮、磷储量均低于保留样地内的芦苇群落,且差异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4)收割样地和保留样地芦苇的茎、叶和地上生物量与其氮、磷储量间均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草坪耐践踏性与草坪草含水量的关系,研究在不同水分和践踏胁迫下的生长和生理指标的变化,以大田结缕草(Zoysia grass “JD-1”)草坪(2年生)为对象,采用大田裂区设计(践踏胁迫为主区,水分胁迫为副区)布设试验样地,通过模拟践踏和称重控水处理,测定草坪草密度、株高、地上生物量等生长指标和叶片相对电导率、游离脯氨酸含量、丙二醛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指标。结果表明,水分和践踏胁迫对结缕草生长和生理指标产生明显影响,并且在重度水分胁迫和重度践踏胁迫下的影响有叠加效应;水分胁迫能够使草坪密度下降、株高变矮,地上生物量减少,且随水分胁迫程度增加呈递减变化,各水分处理之间差异显著(P<0.05);在轻度水分胁迫下,结缕草密度、地上生物量和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在不同的践踏胁迫下的差异不显著(P>0.05);在无水分胁迫和重度水分胁迫下各指标的差异显著性有所不同。至30 d恢复生长,各指标的变化与处理期变化趋势一致:践踏胁迫后的密度增加,株高生长量和地上生物量的明显增加,与CK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而水分胁迫后的密度、株高和地上生物量的差异显著(P<0.05);叶片相对电导率、MDA含量、游离脯氨酸含量和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指标与CK相比差异不显著(P>0.05),且都能恢复正常生长水平。表明在一定程度上轻度水分胁迫有助于提高结缕草的耐践踏性。  相似文献   

13.
水氮耦合对棉花幼苗根冠生长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节水灌溉条件下配施氮肥提高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可行性,采用分根交替灌溉(APRI)和常规供水(NI)的方式分别培养棉花幼苗,同时配施不同水平氮素(高氮200 kg/hm~2、中氮120 kg/hm~2、低氮80 kg/hm~2),研究了干旱胁迫后棉花幼苗生长、光合作用、根系形态、根冠生物量、瞬时和生物量水分利用效率(WUEi和WUEb)等的变化。结果表明:干旱胁迫显著降低了棉花幼苗的株高、叶面积、光合作用参数[净光合作用速率(Pn)、蒸腾速率(Tr)和气孔导度(Gs)]、蒸腾耗水量和根冠生物量,但显著增加了棉花幼苗的根冠比、根系长度(总根长和直径2 mm的细根长度)和根系表面积;同时干旱处理也显著增大了WUEi和WUEb。与正常施氮(中氮处理)相比,增施氮肥促进了棉花幼苗株高、茎粗、叶面积、Pn、Tr、Gs、蒸腾耗水量以及根冠生物量、总根长、根系表面积等的增大,显著降低了WUEi但未改变NI处理的WUEb;减施氮肥则加大了干旱对棉花幼苗生长、光合作用能力和根冠生物量积累的抑制程度,但在干旱条件下提高了WUEi和WUEb。与NI处理相比,APRI处理的棉花幼苗株高、茎粗、叶面积、Pn、Tr、Gs、根冠生物量、总根长和根系表面积增加,蒸腾耗水量减少,WUEi和WUEb增加。综上,APRI配施氮肥处理可以减轻干旱对棉花幼苗生长和根系形态的抑制程度,并提高WUE;虽然在干旱条件下APRI配施低氮处理具有最大的WUE,但APRI配施高氮处理棉花幼苗的根冠生长最好。  相似文献   

14.
基质供水状况对番茄穴盘苗生物学积累及营养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番茄穴盘苗进行相对含水量(RWC)分别为90%、75%、60%、45%、30%的供水下限处理,探讨了基质供水状况对其生长及N、P、K营养吸收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90%和75%供水下限处理间生物学产量无显著差异,低于75%供水下限时,番茄穴盘苗生物学产量随供水减少而下降。75%供水下限处理的幼苗干物质积累和壮苗指数均最高,根系物质积累对水分变化最为敏感。随供水下限降低,叶、根N含量呈下降趋势,茎N含量受影响较小,较为严重限水时,N含量上升;P含量随供水下限降低逐步减少,茎、叶K 含量随供水减少迅速上升,表现出明显的渗透调节作用;N、P、K吸收总量受水分影响较大,但其在叶、茎、根中的分配比例改变较小。供水减少使番茄K 倾向于茎、叶分配,有助于逆境下进行渗透调节,维持正常代谢。综合幼苗生长发育及营养吸收,初步确定75%的基质相对含水量为番茄穴盘苗适宜的供水下限。  相似文献   

15.
土壤水分动态对胡杨幼苗生长分配策略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土壤水分对幼苗地上及地下部分生长及其分配策略是阐明自然生境中胡杨种子更新困难以及人工培育成活率低的重要途径。本文以2年生胡杨幼苗为研究材料,采用不同土壤水分处理试验,监测幼苗地上部分生长指标(地径、冠幅、株高、叶片数)以及地下部分生长指标(总根长、总根表面积、单位平方米土壤总根长、总根体积),分析不同水分处理及水分梯度对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胡杨幼苗地上部分的生长,在连续给水处理时,25%含水量更有利于地上部分的生长;而断续给水处理时,最适土壤含水量为30%;胡杨幼苗地下部分生长在不同给水处理下存在显著差别,而25%的含水量要显著区别于其他水分梯度,更有利于根系的生长。一定程度的干旱胁迫后,断续给水比连续给水更有利于根系的生长,且水分梯度在20%~25%之间最有利于根系生物量的积累,地下生物量的积累大于地上生物量,这种地上与地下生长权衡作用有利于幼苗纵向生长的养分、水分获取。在根系构型方面,在土壤水分条件好的情况下则有利于幼苗根系的横向扩展。   相似文献   

16.
玉米自交系苗期生物学性状与磷效率的相关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大田条件下,选取从全国各地收集的400余份玉米自交系,在低磷和高磷2个供磷水平下初步进行玉米耐低磷种质资源的筛选。选用磷效率有显著差异的11份玉米自交系,在拔节期探讨了株高、叶面积及生物产量与磷效率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在2个供磷条件下,株高与磷效率均达到显著正相关,而叶面积与磷效率相关性较差。在磷胁迫条件下,生物产量与磷效率有很好的相关性,在高磷下不表现相关性,表明,在低磷条件下,株高对生物产量的影响较大.高磷条件下,叶面积的作用较大,次级性状如株高、生物产量可以加速磷高效种质资源的筛选。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多效唑在稻田环境中的动态试验和样品的分析方法。结果表明:施于土壤表面的药剂随水分逐渐向下移动。移动速度与土壤性质有关。连作晚稻秧苗一心一叶期喷施多效唑药液,前期药剂主要分布在土壤耕作层,并向田水中扩散和被稻苗吸收,施药后第1天稻苗中的药剂残留量最高,稻苗移栽时,土壤和稻苗中的残留量均很低。多效唑性质稳定,降解缓慢,在室内淹水和不淹水的土壤中的半衰期分别为45和22天;在田问降解较快,夏季连晚秧田土壤(小粉土)中的半衰期为5天,田水中为5.6天,稻苗中为3~4天。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作物之间对土壤养分斑块利用的优先顺序及对作物根系吸收矿质营养的影响,选用玉米品种‘先玉335’为研究材料,设置根箱试验,在养分匀质和异质2种供养模式下设置5个延迟种植时间作为时间梯度对正常种植和延迟种植的玉米的地上部生物量、养分含量、根冠比(T/R)和根系长度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同一根箱内,延迟2~5 d种植的玉米地上部生物量比正常种植的玉米在养分匀质供养环境中低28.4%~74.3%,在养分异质环境中低19.2%~193.0%。延迟种植玉米的根系生物量在养分匀质供养环境中随着种植时间的加长均无显著差异;而正常种植玉米的根系生物量在异质环境中随着延迟种植时间的加长有显著增加。因此,同一根箱内,延迟种植玉米的根冠比显著高于正常种植的玉米,根系总长度和体积与根系生物量的变化趋势类似。在同一根箱内,在匀质供养环境中,正常种植和延迟种植玉米的比根长和根系组织密度在不同种植时间处理间均无显著差异;仅延迟5 d种植玉米的根系组织密度在养分异质环境中显著低于正常种植的玉米。综上,玉米利用养分资源的先后顺序会引起地上部养分产生竞争,尤其是在养分异质环境中,玉米可以通过调整自身来适应养分和竞争环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