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浙江林业科技》2007,27(5):31-31
9月29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二期开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一期工程建成对外开放两年多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湿地生态系统逐渐恢复,示范带动作用日益明显,生态修复和科普教育功能不断增强,社会影响力、公众参与度不断提高,西溪湿地以其优良的生态、秀丽的风光、鲜明的特色,受到国内外游客、各级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与普遍赞誉。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二期的“有限开园”,使西溪湿地公园建设又迈向了一个新阶段,将进一步推进西溪湿地的保护与恢复,更好地发挥西溪湿地在生态、人文、  相似文献   

2.
根据息县淮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资源现状,分析湿地公园在湿地保护与恢复过程中存在的问题。针对淮河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提出了水系贯通、水体与水岸保护、栖息地生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保护及植被恢复、水禽栖息地恢复与修复、河岸杨树林改造恢复和采沙河床恢复等一系列重点生态保护与恢复工程和措施,优化湿地公园的湿地生态环境,充分发挥湿地公园发挥多种生态功能,为湿地公园保护与恢复工程建设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3.
建立国家湿地公园已成为我国湿地保护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国家湿地公园的生态规划仍未有统一规范可供参考。为了使国家湿地公园健康、有序发展,本文以生态学、恢复生态学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指导,在认真分析公园生态现状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布设工程和措施,实现对湿地公园的科学生态规划,对湿地资源进行良好的保护与恢复,争取早日建成生态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互利共赢的高标准国家湿地公园。  相似文献   

4.
保护湿地是人类生存环境的保护、改善和持续利用的一个最为重要的方面,是未来工农业持续、稳定发展的基础。湿地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持续利用,一直受到社会极高的关注,并开始针对这一特殊类型用地的开发模式进行积极的探索。伦敦湿地中心、香港湿地公园、西溪国家湿地公园的成功运行,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新的保护和开发模式——湿地生态公园。针对这一形式,该文试从湿地生态公园的规划设计内容、规划设计原则等方面进行分析和探索,以利于使湿地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与资源的合理利用,做到有计划、有步骤,合理进行保护使之既推动国民经济和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达到生态环境保护,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统一发展要求。  相似文献   

5.
4月3日,中国湿地博物馆开工典礼在杭州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举行,工程预计将于2009年全面竣工。中国湿地博物馆位于浙江省杭州市西溪国家湿地公园内,是集宣传、教育、研究、交流、收藏等于一体的现代专业博物馆,届时中国湿地博物馆将成为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展示我国湿地资源与保护成就多功能博物馆,是向社会大众,特别是青少年普及和传播湿地科学知识的好去处。  相似文献   

6.
杭州西溪湿地公园属城中次生湿地,是国内第一个也是惟一的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湿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经过8年的保护发展,西溪湿地公园全面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协调发展,在我国乃至国际上创立了湿地保护与开发的成功典范,  相似文献   

7.
加强对美丽湿地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能力,就是要使我国自然湿地得到良好保护,逐步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一要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落实《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十二五"实施规划》,执行湿地保护补助政策,加强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推动各地谋划实施地方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努力扩大湿地面积。二要科学构建湿地保护网络体系。发布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将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和省级重要湿地纳入禁止开发区域。  相似文献   

8.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位于杭州市区西部,总规划面积10.08平方公里,是国内唯一一个集城市湿地,农耕湿地,文化温地于一体的国家湿地公园。首期开放的区域,六要包括虾龙滩、费家塘、朝天幕漾三大生态保护区和小部分生态恢复区,面积达3.25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9.
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保障体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在分析我国湿地保护与管理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结合西溪湿地实际,从政策法规、组织管理、资金、科技与人力建设等角度,提出其保障体系构建的原则和框架,以建立完善的保障体系,保障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与区域生态、经济、社会的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正>加强对美丽湿地的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能力,就是要使我国自然湿地得到良好保护,逐步恢复湿地的生态功能。一要加强湿地保护与恢复。落实《全国湿地保护工程"十二五"实施规划》,执行湿地保护补助政策,加强国家湿地自然保护区、湿地公园建设管理,推动各地谋划实施地方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努力扩大湿地面积。二要科学构建湿地保护网络体系。发布第二次全国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将国际重要湿地、国家重要湿地、国家湿地公园和省级重要湿地纳入禁止开发区域。  相似文献   

11.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快,作为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的湿地公园,在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和提高城市生物多样性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且其独特的植物景观,能够让市民切实感受到湿地作为“城市之肾”的无穷魅力。作者以西溪国家湿地公园为例,探讨了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中的人性化处理技术,以期为湿地公园植物景观营造的更好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2.
以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为研究案例,采用问卷调查法、实地考察法和文献研究法,探索康复性景观在湿地公园中的功能分区。结果表明:(1)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以生态保护为主,兼顾科普教育、观光休闲功能,有比较明显的康复效果,但还有很大发展空间;(2)受访游客认为湿地公园康复性景观知觉途径重要程度为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3)游客对目前湿地公园内康复性景观效果由强到弱的排序依次为自然植物群落时令花卉动物观测渔业风光主题博物馆其他;(4)游客对湿地公园增加康复活动的需求有安静冥想、园艺活动、动植物观赏、体育活动、群体活动。研究康复性景观在湿地公园中的功能分区,有助于提出康复性景观的设计策略,并有效解释生态景观设计与康复效果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概述了甘肃民勘石羊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湿地类型、湿地面积、水资源状况、野生动植物分布等湿地特点。在此基础上,着重在强化湿地宣传、生态环境建设、水资源治理、推进节约用水、防治水污染等方面提出了该湿地公园的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4.
环境教育的目标是实现环境保护,是人与环境之间形成的以教育为手段的活动。通过多次对福州国家森林公园实地考察和文献分析的基础上,从环境教育的角度出发,分析福州国家森林公园解说系统的现状、不足,并提出优化的建议,为完善森林公园科普教育和其它森林公园解说系统建立提供借鉴和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在调查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的资源现状基础上,分析了其来自自然、社会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的压力和胁迫,提出了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湿地资源保护的对策与具体措施,以期为湖南汨罗江国家湿地公园的建设提供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6.
由于吉林泉阳泉国家森林公园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森林矿泉景观区,其自然环境优美,景观资源丰富并且地缘优势突出,开发条件优越,具有较高的生态旅游开发价值。着重分析了吉林泉阳泉国家森林公园的自然资源与旅游资源的现状,采取定性和定量评估方法,对吉林泉阳泉国家森林公园的自然属性和生态价值进行了科学的评估,结果表明:吉林泉阳泉国家森林公园综合评估分为80分,故建议保留国家级森林公园,同时以勘察数据为基础整合优化自然资源,科学、高效推进保护地建设。以期为编制《吉林省自然保护地整合优化预案》和《吉林省自然保护地“十四五”规划》等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7.
为科学评价四川南河国家湿地公园建设成效,并进一步提出国家湿地公园优化策略,本文利用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表,计算了四川南河国家湿地公园2005年至2018年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变化。结果表明:四川南河国家湿地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逐年增加,增长率达到40.4%,其中气候调节、生物多样性、美学景观和土壤保持方面价值增长率分别是330.7%、267.0%、201.1%和193.9%,气体调节、原料生产、维持养分循环、净化环境、水资源供给、水文调节增长率分别是176.9%、120.2%、94.2%、71.4%、31.7%、18.5%。基于以上研究,本文提出结合功能区划,逐步增加湿地面积,完善生态结构的优化策略。  相似文献   

18.
湿地资源在自然环境中是重要资源,保护自然资源不被破坏是做湿地公园规划的重要目标,水环境在湿地中尤为重要。针对水资源保护,对湿地公园进行规划设计。本文以调查研究为主,对全国湿地类型进行简要分析,对山西省湿地资源进行调查,以山西太岳沁河源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对公园规划定位,结合湿地公园的特点和位置、以水资源的保护为特色,对公园进行功能区划分,突出湿地保育区、恢复重建区的重要性。本湿地公园以双泉眼为特色,拥有复杂、综合的湿地生态系统,水资源的保护尤为重要。针对公园现状,采取一系列措施,保持湿地水资源的稳定,减少水资源的流失。  相似文献   

19.
以湖南书院洲国家湿地公园为例,对湿地公园总体规划理念、功能区划、分区布局、生态保护和恢复、科研监测、科普宣教等方面进行了探讨,以期为我国湿地公园总体规划提供借鉴,实现湿地公园“保护一利用一提高”相协调,促进湿地公园的健康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20.
湖南东江湖湿地公园资源现状与保护管理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湖南东江湖湿地公园的湿地资源现状,主要包括湿地水资源、湿地生物资源、湿地风景资源和湿地文化资源;系统分析了东江湖湿地公园来自社会、经济和文化三个方面的压力与胁迫;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东江湖湿地公园湿地资源保护的策略与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