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研究不同地貌区粮食生产格局与区域耕地资源的匹配关系,为粮食生产布局和耕地资源保护提供决策依据。【方法】采用集中度、变异系数、重心模型、匹配度和LMDI模型等研究湖北省1990—2020年不同地貌区粮食生产格局变化与耕地资源的匹配关系。【结果】1990—2020年鄂西山地、鄂中岗地、鄂东丘陵、江汉平原粮食产量占湖北省粮食总产量的比重逐步调整为11.2%、30.6%、26.2%、32.0%。近30年湖北省各地貌区粮食作物生产集中度及变化趋势存在显著差异,粮食生产向鄂中岗地集中的趋势明显,以小麦和玉米为主,大豆生产则向江汉平原集中。湖北省粮食播种面积重心和粮食产量重心向西北方向移动了5.37和14.63 km,但鄂中岗地粮食生产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江汉平原和鄂西山地则向西南移动。近30年来,鄂西山地、鄂中岗地、鄂东丘陵、江汉平原粮食生产与耕地资源重心的平均空间距离为6.20、3.35、10.57、6.82 km,变动一致性平均指数分别为0.49、0.44、0.40、0.27。湖北省粮食生产与耕地资源的基尼系数均大于0.5,且有增加趋势,鄂西山地和江汉平原不平衡指数为正,鄂中岗地与鄂东...  相似文献   

2.
收集了湖南省100个县(区)1989~2008年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和人口总数等数据,通过计算获得了各县(区)的耕地变化强度指数、相对粮食承载指数,分析了湖南省近20a耕地和粮食生产的时空变化.结果表明:湖南省近20 a人口增加了8.50×106人,由于耕地面积统计口径不同,将湖南省耕地面积变化可分为两个时段比较,19...  相似文献   

3.
周刊  田长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4,(35):12698-12699,12703
以江西省地级市为研究单元,根据2003 ~ 2012年江西省各地区的粮食生产、耕地面积和人口统计数据,通过计算各市粮食产量的比重,分析该地区粮食供需格局的变化特征,揭示江西省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及原因,对比分析耕地面积重心和粮食产量重心动态关系.结果表明:江西省粮食生产重心和耕地分布重心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北进”的态势,在移动方位上大致具有同向性.耕地重心沿着正北方向移动了4.23 km,粮食产量重心沿着相似的轨迹移动了9.00 km,区域粮食产量增长受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等非耕地总量因素的影响日益明显,粮食增产对耕地资源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因此,保障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亟需创新机制和政策.  相似文献   

4.
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   总被引:30,自引:3,他引:30  
 【目的】揭示1990-2005年中国粮食生产与耕地变化的时空动态特征,以及粮食生产对于耕地变化的敏感性。【方法】构建重心拟合模型和敏感度分析模型,对比分析耕地面积重心和粮食产量重心动态关系。【结果】中国粮食生产重心和耕地分布重心在空间上均表现为“北进中移”的态势,在移动方位上大致具有同向性。耕地重心沿着“西北—西南—东北”的轨迹共移动了17.3 km,粮食产量重心沿着“东北—西南—东北”的轨迹移动了223.3 km,两个重心之间的距离和粮食产量大致呈反向变化。当两者距离拉近时,粮食产量减少,当两者距离增大时,粮食产量增长。【结论】区域粮食产量增长受粮食单产、粮食播种面积等非耕地总量因素的影响日益明显;粮食产量变化对耕地变化的敏感性呈增强趋势。化肥、农药等物质投入的报酬递减趋势日益明显,粮食增产对耕地资源的依赖性也日益增强。保障粮食安全与耕地保护亟需创新机制和政策。  相似文献   

5.
中国近期耕地资源的变化及其对粮食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据中国近10 a(2000-2008年)耕地资源的变化,分析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包括耕地面积、粮食播种面积、粮食单产水平和粮食总产量的年际变化率以及四者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耕地面积对粮食产量并无决定性关系,影响我国近期粮食产能的最主要因素是粮食的播种面积和单产水平,两者的年际变化率均与粮食总产量年际变化率呈较强的相关性,变化趋势基本一致。最后基于研究所得出的结论对保护耕地与粮食安全的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6.
为揭示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空间异质性,基于GIS 技术、ESDA 和重心模型,深入研究2000—2012 年县域尺度下东北地区粮食产量的空间布局时空特征以及重心移动轨迹。结果表明:(1)从时空格局特征来 看,2000—2012 年东北地区粮食平均产量呈递增趋势,并逐步向高产县和东北方向移动;粮食产量低于平均 产量的县居多,但粮食高产县数量逐年增加;( 2)县域粮食产量空间自相关显著且空间差异相对较大,粮食 产量重心出现偏移,2000—2003 年重心向西南方向偏移51.84°,2006—2012 年粮食重心向东北方向移动,吉 林省西南部、辽宁省中北部和黑龙江省西北部粮食总产量增加;2000—2012 年东北地区粮食产量重心移动速 率逐渐减小,粮食生产空间波动缓慢降低,粮食产量的优势区域趋向稳定,重心移动轨迹的变化使得粮食产量 空间分布也发生明显改变。  相似文献   

7.
1984年以来湖南省耕地压力与粮食安全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收集1984-2013年湖南省人口总量、耕地面积、粮食总产量等数据,基于最小人均耕地面积(Smin)和耕地压力指数(K)模型及分析预测,研究了湖南省耕地面积变化和粮食生产特征及趋势。结果表明:1984年以来,湖南省人口不断增长,耕地面积呈下降趋势,但粮食总产量呈现波动增长态势;Smin和K值在1984-1999年波动下降,2000年之后波动上升,耕地压力逐渐增大;从各区域的耕地压力指数(K)来看,长沙市、张家界市、娄底市、郴州市、怀化市和湘西州耕地压力较大(K1),粮食供需紧张;株洲市、邵阳市和衡阳市耕地压力处于临界点附近(0.8≤K≤1),粮食生产基本能自给;湘潭市、益阳市、永州市、岳阳市和常德市的耕地压力相对较小(K0.8),粮食供需相对充足。预测分析表明:若按当前粮食生产模式发展,湖南省耕地压力将进一步增加,在2025年将无法满足国家商品粮的输出。未来应从控制人口增长、落实农业优惠政策、科学制定粮食调控策略、加大农田保护及改造力度等方面保障湖南省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8.
为进一步挖掘西藏主要农区的生产能力,稳定全区粮食安全大局,开展西藏主要农区耕地复种指数变化特征与潜力的研究。通过查阅西藏近25年来的耕地面积、农作物播种面积、粮食播种面积以及粮食总产量等统计数据并对其分析得出,1992—2017年间,西藏主要农区耕地面积和农作物播种面积呈增加趋势,粮食总产量与单产攀升,粮食总产量占全区粮食总产量的比例和粮食作物播种面积占全区农作物播种面积的比例均减小;西藏主要农区耕地平均复种指数从1997年的97.26%增加至2017年的102.41%,拉萨市耕地复种指数增加明显。  相似文献   

9.
为揭示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面源污染时空规律,利用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58个市(州、区)统计数据,采用空间分析模型、重心模型、冷热点分析等方法分析了2009—2019年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面源污染时空分异特征。结果表明:长江中下游流域整体以及赣湘鄂皖4省2009—2019年耕地面源污染总量和强度总体均呈现出“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其中湖北省的耕地面源污染强度与总量均位于前列。2009—2019年耕地面源污染强度总体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江西省整体上一直保持为低污染强度,湖北省则为高污染强度聚集区。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面源污染强度重心变化呈现出“区间震荡”的规律,且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面源污染强度重心迁移呈现明显的阶段特征。2009—2019年长江中下游粮食主产区耕地面源污染强度呈现出明显的空间聚集态势,总体表现为“东冷西热”的空间分布格局。因此,长江流域中游段特别是湖北省和湖南省是未来进一步推进耕地面源污染防治的重点区域,要统筹好国家粮食安全和耕地生态安全双重目标。  相似文献   

10.
基于2009—2017年全国各省的耕地资源和粮食生产统计数据,通过构建重心模型、粮耕敏感度模型等,得出中国2009—2017年的耕地面积重心与粮食产量重心的移动轨迹,以及各省的粮耕敏感度,并使用ArcGIS 10.2软件实现结果数据的空间表达。结果表明,中国耕地面积总体呈减少趋势,东部地区持续减少,西部地区波动增加;粮食产量总体呈增长趋势,北方地区粮食产量占比逐年提高,南方则呈下降趋势;耕地重心表现为“西移北上”,粮食产量重心表现为“北上东移”,耕地重心移动距离年变化波动要小于粮食产量重心;全国粮耕敏感度总体呈下降趋势,粮耕敏感度较大的省份主要分布在自然条件相对较差以及耕地系统较为脆弱的地区,且有向中部和一些经济发达省份转移的趋势。基于以上结果,应及时调整农业政策,以更好地保护耕地资源与保障粮食安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