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分析霞浦县耕地土壤理化性状指标,结果表明:耕地土壤pH值5.20,呈酸性;土壤有机质含量32.34 g/kg,处于高水平;碱解氮含量94.11 mg/kg,处于缺乏水平;有效磷含量19.20mg/kg,处于中等水平;速效钾含量75.95 mg/kg,处于缺乏水平,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分别为1.07 g/kg、0.68 g/kg、24.53 g/kg。与第二次土壤普查数据进行比较,霞浦县耕地土壤酸化比较严重,有机质、全氮、全磷、有效磷、全钾含量均不同程度上升,速效钾含量下降。  相似文献   

2.
天水市麦积区耕地土壤养分状况评价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对天水市麦积区17个乡镇的耕地土壤分区域进行了采样、测定,结果表明,麦积区耕地土壤有机质含量11.35 g/kg、全氮含量0.76 g/kg、全磷含量0.78 g/kg、碱解氮含量56 mg/kg、有效磷含量13.2 mg/kg、速效钾含量224 mg/kg、全钾含量20.3 g/kg;铜含量1.10 mg/kg,有效铁含量8.38 mg/kg、有效锌含量1.12 mg/kg、有效锰含量11.77 mg/kg、有效硼含量0.29 mg/kg。总体评价结果为有机质处于较缺水平,速效磷、有效锌、有效铁、有效锰属于中等水平,碱解氮和有效硼处于缺乏水平,速效钾和有效铜处于丰富水平。全氮、全磷、碱解氮与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结果相比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土壤速效磷上升幅度较大,全钾、速效钾基本持平。  相似文献   

3.
南充农耕土壤养分丰缺状况及变化情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四川省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调查资料,分析了南充市土壤丰缺现状,并比较了自1985年以来南充市农耕土壤p H值、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有效磷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南充市土壤整体养分情况较为平衡,土壤p H 3.8~8.6,黄壤和水稻土偏酸性的比例较高,土壤有机质17.57 g/kg,含量中等,土壤全氮值1.19 g/kg,含量中等偏上,土壤碱解氮96.50 mg/kg,含量中等,土壤有效磷9.87 mg/kg,含量总体较为适宜,速效钾96.6 mg/kg,含量中等偏下;自1985年以来,土壤p H范围向两级略有扩大,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均不同程度上升,虽土壤养分状况已较大程度改善,但有机质与速效钾含量偏低的现状仍存在,尤其是旱地,低肥力土壤面积较大。南充市水稻土宜控制氮肥,增施磷钾肥,防治土壤酸化;新积土、黄壤、紫色土宜培肥土壤、提高土壤综合肥力;潮土宜增施有机质,补充氮肥,防治土壤肥力退化。  相似文献   

4.
为探析黄壤小流域不同耕地类型土壤养分特征,选取贵州省黔中地区小流域作为研究区域。采用野外田间土样采集与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黄壤小流域不同类型耕地土壤养分的盈缺、变异程度以及养分间相关性。结果表明:黔中地区黄壤小流域不同类型耕地土壤养分含量相差不大且处于丰富水平,而且不同类型耕地土壤养分变异系数相近,变异程度相当;水田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为33.90 g/kg、1.30g/kg、116.6 mg/kg、26.69 mg/kg、164.50 mg/kg,旱地耕地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为31.66g/kg、1.10 g/kg、108.01 mg/kg、29.09 mg/kg、177.75 mg/kg,均处在国家二级、三级水平,黄壤小流域水田和旱地土壤养分变异系数均处在10~100%之间,水田、旱地耕地土壤养分变异系数大小为有效磷速效钾全氮有机质碱解氮p H,其变异程度属于中等变异性。不管在水生环境中还是在旱生条件下,黔中地区黄壤小流域耕地土壤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较丰富,其差异不明显。水田土壤养分间,除有机质与全氮、全氮与碱解氮有明显的关系外,其他养分之间的关系不明显,其相互影响度不强。旱地土壤养分间关系密切,表现出较强的相关性。此外,不同类型耕地土壤p H值与土壤各养分间的相关性并不一致。  相似文献   

5.
敦煌市耕层土壤养分现状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敦煌市8个乡(镇)具有代表性的4 002个耕层土壤样品进行了养分测定。结果表明,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为9.57 g/kg,全氮含量平均为0.58 g/kg,碱解氮含量平均为33.48 mg/kg;全磷含量平均为0.71 g/kg,速效磷含量平均为11.96 mg/kg;全钾含量平均为19.21 g/kg,速效钾含量平均为112.86 mg/kg。总体表现为有机质、全氮、碱解氮含量低,全磷、速效磷含量较低,全钾、速效钾含量中等。  相似文献   

6.
巴林右旗耕地土壤养分现状及变化趋势浅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土配方施肥工作的实施对全旗耕地土壤养分进行测试分析,测试结果土壤有机质、全氮、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养分平均含量分别为18.5g/kg、1.10g/kg、109.0mg/kg、5.5mg/kg、116.9mg/kg,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结果相比较,全旗耕地土壤养分整体呈"三降一升"趋势,即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养分平均含量明显下降,有效磷养分平均含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7.
土壤速效磷钾是评价土壤肥力和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本文根据780个表层土壤(0~30 cm)样点数据,采用常规统计、地统计学和地理信息系统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四川天全河流域土壤速效磷钾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该流域土壤速效磷含量达(1.40±0.52) g/kg,碱解氮含量达(125.79±56.24) mg/kg.水稻土和潮土速效磷含量高于黄壤和紫色土,土壤速效钾含量则为水稻土>黄壤>潮土>紫色土.它们的空间分布均呈由西向东逐渐减少的趋势.成土母质、地形部位、土地利用和耕地种植制度都极显著地影响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含量.  相似文献   

8.
朱国华  刘芳 《安徽农业科学》2021,49(6):161-165,225
为进一步了解乌兰察布市耕地土壤中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析了乌兰察布市10个旗(县、市)耕地土壤中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结果发现各旗(县、市)耕地土壤中全氮、有效磷、速效钾含量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卓资县耕地土壤平均全氮含量最高,为1.45 g/kg.察右中旗耕地土壤平均有效磷含量最高,为25.6 mg/kg.化德县耕地土壤平均速效钾含量最高,为242 mg/kg.通过研究乌兰察布市各旗(县、市)耕地土壤全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为改善和提高全市耕地土壤质量提供重要数据支撑.  相似文献   

9.
金塔县耕地土壤养分状况评价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对金塔县10个乡(镇)及生地湾农场采集的耕地土样进行了养分测定,结果表明,金塔县耕地土壤的有机质含量平均为10.11 g/kg,碱解氮含量平均为55.8 mg/kg,速效磷含量平均为17.3 mg/kg,速效钾含量平均为123.5 mg/kg。总的评价结果为土壤速效磷和速效钾处于中等水平,有机质、碱解氮处于较缺水平。  相似文献   

10.
2006年瓦房店市耕地土壤养分分析结果表明,瓦房店市耕地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平均含量分别为11.21 g/kg、86.45 mg/kg4,5.8 mg/kg和75.02 mg/kg。有机质、碱解氮含量总体处于中等水平,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总体处于高水平。土壤有机质含量的次数分布曲线近似于呈偏正态分布,碱解氮、速效磷和速效钾近似于呈偏正态分布。各养分的变异程度由小到大依次为土壤有机质、速效钾、碱解氮、有效磷。  相似文献   

11.
旱地土壤培肥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旱地田间定位试验结果表明:单施N、P化肥,能够明显地提高小麦产量,并可给耕层土壤积累一定数量的有机质和N素,增长幅度10%左右;单施有机肥虽能很快地培肥地力,但在增加产量上同化肥处于相当水平;有机肥配合化肥,既能大幅度地提高产量,又能快速、全面地培肥土壤,在实践中应大力倡导。当耕层土壤碱解N含量达90μg/g左右时,可能引起小麦倒伏。  相似文献   

12.
13.
明确水田和旱地土壤交换性镁的供应能力及影响因素,为科学施用镁肥提供依据。通过对福建省漳州市诏安县400组不同利用方式的典型耕地土壤进行分析,研究水田、旱地2种土壤交换性镁供应能力的差异性及其机理。结果表明,全县土壤交换性镁平均含量仅为46.9 mg/kg,各乡镇间存在较大差异,其中土壤交换性镁平均含量最高的乡镇是桥东,平均含量达91.3 mg/kg,最低的乡镇是白洋,平均含量仅为17.9 mg/kg;水田土壤为51.9 mg/kg,旱地土壤为32.5 mg/kg,水田土壤交换性镁的供应能力高于旱地;稻—稻—菜水旱轮作方式的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平均为70.58 mg/kg,稻—稻轮作方式为47.85 mg/kg,大豆—甘薯旱地轮作方式为28.91 mg/kg,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交换性镁供应能力有较大影响。进一步分析土壤交换性镁与理化性状关系得出,土壤交换性镁与有机质、阳离子交换量、黏粒、粉粒等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砂粒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综合得出,诏安县土壤交换性镁含量处于较低水平,各乡镇间分布不平衡,且供应能力较弱,可能会影响作物正常生长,因此,合理增施镁肥,特别是旱地土...  相似文献   

14.
茶园与相邻林地土壤有机碳及基础呼吸的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茶园及相邻林地土壤基础呼吸的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研究, 并试图寻求其与土壤有机碳(SOC)、水溶性有机碳(WSOC)、微生物生物量碳(MBC)的关系。结果表明茶园和林地土壤有机碳、土壤呼吸积累量、水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均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少, 且茶园均值大于林地。在0~100 cm土壤层次内, 茶园土壤质量敏感性指标(WSOC/SOC)平均值、代谢熵(qCO2)平均值均大于林地, 微生物熵(qMBC)平均值小于林地。茶园和林地土壤基础呼吸速率与SOC、WSOC及MBC呈显着正相关, 向后筛选回归模型表明对茶园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作用依次为SOC>MBC>WSOC,对林地土壤基础呼吸的影响作用则为WSOC>SOC>MBC.茶园土壤代谢作用强于林地, 但茶园有机碳库的稳定性比林地差, 不利于土壤有机碳库的积累, 为促进茶叶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 茶园土壤需要更加科学合理的施肥和耕作措施。  相似文献   

15.
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族划分的典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我国北亚热带地区归属湿润淋溶的22个土壤剖面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中国土壤系统分类中土族的划分依据和指标,指出,土族的划分应以土壤本身的性质为依据,反映土壤理化性质并影响土壤利用管理的颗粒大小级别,矿物学类型和土壤温度级别是理想的土族分类标准;土族命名要以这些属性名称加在名称连续命名,以准确地反映土壤的性质和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16.
土壤硫素状况及其测试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在土壤硫素营养领域的研究进展,包括土壤中全硫和有效硫的含量,土壤中硫的形态及其转化,影响土壤硫素有效性的主要因子,讨论了土壤中不同形态硫的各种测试方法,并比较其与作物生长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土壤普查与数字土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数字”听起来是枯燥的,然而运用数字技术打造的虚拟现实将展示给我们一个有声有色、真真切切、绚丽多彩的世界。本文浅谈一点对土壤普查、土壤分类和数字土壤的联想。1 土壤普查回顾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土壤是农业的基础。党和政府对土壤工作历来十分重视,早在1958年我国就作出“关于开展群众性土壤普查工作的指示”。在农业部的组织下,从1958年至1960年全国开展了轰轰烈烈的第一次土壤普查工作。经过3年的群众性普查,于1961年进行汇总整理,首次编制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土壤图》,《中国农业土壤肥力概图》,《中国农业土壤改良概…  相似文献   

18.
黑土区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分析外源性碳、氮干扰下农田土壤动物群落特征和土壤主要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探索外源性碳、氮转化与土壤动物相互作用。【方法】2011年5—9月,采用手拣法、改良干漏斗法(Modified Tullgren)和湿漏斗法(Baermann)对吉林黑土区不同外源碳、氮干扰处理小区,即0.5倍、1.0倍、1.5倍和2.0倍(C0.5、C1.0、C2.0、N0.5、N1.0、N1.5、N2.0)和对照小区(不施肥,CK)土壤节肢动物群落进行调查,并对土壤主要性质进行分析。【结果】研究时段,共收集到农田土壤节肢动物70 485头(未知111头),隶属8纲20目3亚目87科(总科)。农田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类群数、群落多样性受采样时间与外源碳、氮干扰影响显著(P<0.01)。与对照小区(CK)相比,施入外源碳增加了土壤有机碳与全氮含量、土壤C/N值以及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类群数与多样性,但施入外源氮仅使土壤全氮含量和土壤中小型节肢动物的个体数增加。土壤节肢动物个体数与类群数分别与研究区域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土壤有机碳以及土壤呼吸强度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等节虫兆科和长足虻科与土壤温度和土壤全氮含量呈正相关性;中气门亚目、甲螨亚目和棘虫兆科与土壤有机碳和土壤呼吸强度呈正相关性。冗余分析显示,土壤温度、土壤湿度以及土壤C/N对黑土区农田节肢动物主要类群作用最显著,农田土壤节肢动物主要类群较好的解释了土壤主要理化性质的变化。【结论】农田土壤节肢动物群落组成与多样性与采样时间、干扰种类相关,并受土壤温度、土壤湿度和土壤C/N影响;农田土壤节肢动物是反映土壤主要性质变化的敏感指示物。  相似文献   

19.
邓照亮 《现代农业科技》2023,(22):127-130+135
通过比较不同质量类型土壤的团粒结构,可为基于团粒结构初步鉴别土壤质量提供一种参考。本研究比较了海南连作蕉园抑病型和导病型土壤的团粒结构差异。结果表明:无论是砖红壤还是沙壤,抑病型土壤>2.000 mm和>0.250~2.000 mm粒级团聚体含量均比导病型土壤高,其中>2.000 mm粒级团聚体含量差异更加显著;在0~<0.25 mm和0.25~2.00 mm粒级之间,抑病型土壤比导病型土壤含有更多大颗粒;二者在0~<0.25 mm之间粒度分布差异更加明显。由此表明,含有更多水稳定性大团聚体的土壤质量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20.
立体休闲翻耕降低土壤中氟磺胺草醚残留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土壤立体休闲原理",通过现代化机械技术将氟磺胺草醚的残留土层与心土层进行位置转换,同时利用液相色谱结合生物测定的方法,系统研究不同耕作方法对氟磺胺草醚残留降解情况、土壤微生物变化和甜菜受害恢复情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立体休闲翻耕处理对氟磺胺草醚残留的降解率明显好于常规翻耕处理,立体休闲翻耕后氟磺胺草醚的残留量降低了79%,而常规耕翻处理仅为46%;并且立体休闲翻耕处理对微生物的恢复效果好于常规翻耕处理,在0~10 cm土层中真菌、放线菌数目高于常规翻耕处理,10~20 cm和20~30 cm土层真菌数目均高于常规翻耕处理,各土层中细菌、真菌和放线菌总数恢复率分别可达到4%、29%和12%;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立体休闲翻耕提高了受药害甜菜的株高、出苗率、鲜重和叶绿素的恢复率,分别提高了12.89%、58.50%、72.29%和41.78%,效果好于常规耕翻处理。综上可以看出,与常规翻耕技术相比,立体休闲翻耕技术可更有效地降低土壤中氟磺胺草醚的残留量并减小氟磺胺草醚残留对土壤中微生物和敏感作物甜菜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