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为深入了解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鳙(Hypothalmichthys nobilis)-鲫(Carassius auratus)零换水池塘运行情况,比较其与常规养殖池塘的理化因子差异,进而探索其零换水机制,本研究以草鱼-鳙-鲫零换水养殖池塘为实验组,草鱼-鳙-鲫普通养殖池塘为对照组,进...  相似文献   

2.
封闭式精养池塘N、P营养盐的自净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珠江三角洲的精养池塘为例,通过对一个养殖周期的水质和生产情况调查,计算了N、P营养盐的平衡收支情况,获得了养殖池塘N、P营养盐的净沉积速率,在此基础上分析了浮游植物对N、P吸收、底泥的吸附沉淀和底泥-水界面营养盐的扩散在池塘自净作用中的贡献。结果表明:养殖池塘N营养盐的自净作用主要来自浮游植物的吸收,强度达到0.35 g/(m2.d),扩散作用也是N营养盐的重要的自净机制,其强度与水体-底泥间隙水中的N营养盐浓度梯度相关,在优质鱼养殖池塘,扩散作用强度达到0.42~0.49 g/(m2.d),而在家鱼养殖池塘,呈现出反向的扩散,强度为0.02~0.10 g/(m2.d)。养殖池塘P营养盐的自净作用来自浮游植物的吸收、底泥的吸附沉淀,二者的强度分别达到0.049 g/(m2.d)、0.04~0.12 g/(m2.d),二者之和一般大于养殖鱼类无机P排泄速度0.079 g/(m2.d),底泥的P释放是维持水质稳定的重要过程,在观测的池塘中,P释放强度达到0.019~0.068 g/(m2.d)。  相似文献   

3.
推水养殖系统是集循环养殖、高效集污、生物净化及自动控制等技术为一体的生产方式。但该系统营养物质归趋尚未明晰,造成饵料资源浪费和养殖调控失策。该研究以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推水养殖系统为实验组,以普通池塘养殖系统为对照组,利用稳定同位素[碳(δ13C)、氮(δ15N)]技术研究两种养殖系统生物食物组成和系统食物网结构。结果表明,草鱼推水养殖系统各生物组分δ13C介于(-25.76±0.23)‰-22.26±0.20‰,普通池塘系统δ13C介于(-25.83±0.24)‰-22.38±0.15‰;推水养殖系统各生物组分δ15N介于(6.73±0.08)‰12.34±0.11‰,普通池塘系统δ15N介于(6.73±0.08)‰12.14±0.11‰。稳定同位素混合模型分析结果显示,两组系统中草鱼饲料和底泥碎屑是消费者的主要食物来源。其中,草鱼的主要食物来源是草鱼饲料,鳙(Aristichthys nobilis)的主要食物来源是草鱼饲料、大型浮游动物,鲫(Carassius auratus)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底泥碎屑,底泥碎屑的主要来源是草鱼饲料。推水养殖系统草鱼饲料对草鱼的食物组成贡献率高于普通池塘系统。因此,采用推水养殖模式,可促进养殖生物对饲料的摄食,提高饲料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草鱼与鲢、鲤不同混养模式系统的氮磷收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取陆基围隔实验法,选用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鲢(Hypophythalmichthys molitrix)、鲤(Cyprinus carpio)研究不同养殖模式系统氮磷的收支。实验于2011年5月开始,10月结束,实验周期为6个月,每月定期采样,围隔面积为7 m×7 m。分别测定了草鱼单养(G组)、草鱼–鲢混养(GS组)、草鱼–鲤混养(GC组)、草鱼–鲢–鲤混养(GSC1,GSC2)系统氮磷的输入和输出,并分析了不同养殖模式水体和底泥氮磷的积累情况。主要实验结果为:(1)不同养殖模式下,饵料氮磷的输入是系统氮磷输入的主要途径,分别占总输入的85.54%~93.38%和82.60%~84.26%,其余为放养生物、降水和初始水层。(2)不同养殖模式下,系统氮的输出依次为养殖生物收获、底泥积累、水层积累、围隔布吸附和氨挥发,所占比例分别为62.80%~77.15%、15.19%~27.60%、5.04%~7.71%、1.54%~2.14%和0.22%~0.30%;系统磷的输出依次为底泥积累、水层积累、养殖生物收获、围隔布吸附,所占比例分别为76.46%~80.04%、13.04%~15.14%、4.09%~9.79%、0.71%~1.16%。(3)不同养殖模式下,底泥氮积累量GSC1组和GSC2组显著低于G组、GS组和GC组(P0.05),而磷积累量GSC1组和GSC2组显著低于G组和GS组(P0.05);水体氮磷积累量GSC2组显著低于G组(P0.05)。(4)系统氮磷利用率GSC2组显著高于G组、GC组和GSC1组(P0.05)。实验结果表明,GSC2组(草鱼0.38 ind/m2、鲢0.69 ind/m2和鲤0.55 ind/m2)能有效降低系统氮磷的积累,提高氮磷的利用率,是一种高效清洁的草鱼混养模式。  相似文献   

5.
中国明对虾精养池塘氮、磷和碳收支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系统化学收支的研究可以说明进入池塘生态系统各营养物质的归宿,文章应用营养盐收支法分析了池塘生态系统的物质流通。结果表明,对虾生产利用营养盐所占比例依次为氮(N),27.40%;磷(P),20.69%;碳(C),17.32%。在营养盐支出中,P的沉积作用明显,占总支出的52.04%;N在水体的悬浮和溶解较多,占61.06%;C在养殖系统的呼吸作用消耗最大,占40.86%。在封闭式池塘系统中,对虾养殖中营养盐的低利用效率为系统环境中营养盐积累的直接原因,除C通过呼吸作用得到有效释放外,大部分N、P污染元素滞留或沉积在池塘系统。  相似文献   

6.
根据多营养层次综合养殖原理,2011年4月16日至11月15日在面积33.3km~2,水深2.5m,盐度0.5~0.7,碳酸盐碱度2.5~2.7mmol·L~(-1)池塘中,研究三种不同混养模式下异育银鲫Carassius auratus gibelio存活、生长、免疫相关酶活及水质变化:模式A主养鲫,混养鲢Hypophthalmichthys molitrix和鳙Aristichthys nobilis;模式B主养鲫和鳊Parabramis pekinensis,混养鲢和鳙;模式C主养鲫和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a,混养鲢和鳙,为探索异育银鲫池塘生态高效养殖提供参考。养殖期间,每月定期监测池塘的水质,养殖结束后称量鲫的体质量,统计产量,计算存活率,并检测血清和肝胰脏中的过氧化物酶(POD)和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结果显示:模式C的p H在养殖前期要高于模式A和模式B,但氨氮、亚氮、活性磷、叶绿素a大部分时间内要显著低于后两者;模式A和模式B的水质变化趋势基本相同。模式A和模式C鲫平均体质量分别达(508.5±26.5)和(516.5±35.0)g,显著高于模式B的(473.0±31.5)g;三者间存活率存在显著差异,模式A最高(95.14±1.47%),模式C最低(86.28±2.16%);模式A血清和肝胰脏中的SOD显著高于模式B和C;模式A血清中的POD水平也很高,与模式B无显著差异,但显著高于模式C。结论:模式A中的鲫生长速度更快,存活率更高,抗氧化能力更强,模式A相较于模式B和C鲫养殖效果更佳。  相似文献   

7.
家鱼高产养殖技术及氮磷收支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江苏省高邮市菱塘水产养殖场一口高产试验池的养殖技术和氮、磷收支情况进行了跟踪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实施草鱼、鲢、鳙、鲫、鲂等多规格多品种的混养,通过科学投喂、水质调控等饲养管理以及适时捕大留小、多次捕捞的收获手段,可以获得高产.试验池养殖产量达到1801.4 kg/667 m2,净产量1378.2 kg/667 m2,纯利2747.5元/667 m2,投入产出比为1:1.29.对饲料N、P的利用率分别达到了37.38%和43.12%,其中,鲢、鳙共从池塘系统中净带出的N和P分别为73.892 kg、15.215 kg,占饲料N、P总输入量的9.75%和13.52%,占净产鱼总输出量的26.07%和31.37%.  相似文献   

8.
唐金玉  王岩  戴杨鑫 《水产学报》2014,38(2):208-217
通过78 d围隔养殖实验检验了在草鱼、鲫、鲢、鳙混养系统中吊养三角帆蚌对鱼产量和水质的影响。设2个处理,处理Ⅰ混养草鱼、鲫、鲢和鳙,处理Ⅱ在处理Ⅰ基础上按鱼∶蚌=1∶1的比例配养三角帆蚌。实验期间定期采样分析浮游植物种类组成和生物量、初级生产力(P)、群落呼吸(R)、溶氧(DO)、pH、透明度(SD)、主要离子(CO2-3、HCO-3、Cl-、SO2-4、Ca2+、Mg2+)、总碱度、总硬度、氨态氮、亚硝酸态氮、硝酸态氮、活性磷、总氮(TN)、总磷(TP)、总有机碳(TOC)、高锰酸钾指数(COD M n)和生化耗氧量(BOD5)。结果发现,吊养三角帆蚌显著降低水体中Ca2+浓度,但对其他指标均无显著影响。处理Ⅱ草鱼、鲫、鲢产量略高于处理Ⅰ,而鳙产量略低于后者,表明在草鱼、鲫、鲢、鳙混养系统中按1∶1的比例配养三角帆蚌不会导致草鱼和鲫产量下降,但导致鳙产量降低。处理Ⅱ浮游植物多样性(Shannon-Weaver多样性指数、Margalef丰富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和种类数)、P、P/R、SD和DO略高于处理Ⅰ,而氨态氮、活性磷、TN、TP、COD M n、BOD5和TOC略低于后者,表明在混养系统中配养三角帆蚌可显著降低养殖水体Ca2+浓度,同时可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浮游植物多样性、P和DO并降低TN、TP、COD M n、BOD5和TOC。结果表明,在淡水鱼类混养系统中适度配养三角帆蚌可提高养殖的经济效益,同时有助于降低养殖系统内氮、磷和有机废物的积累。  相似文献   

9.
为进一步提高池塘养鱼的产品质量和经济效益,改善养殖生态环境,在武汉新洲973项目实验基地的9个陆基鱼池中,对主养草鱼的3种不同混养模式鱼类生长和效益进行了比较研究.模式Ⅰ放养草鱼、鲢、鳙和高背鲫,模式Ⅱ放养草鱼、鲢、鳙、匙吻鲟和高背鲫,模式Ⅲ放养草鱼、鲢、匙吻鲟和高背鲫.通过122 d的养殖试验,模式Ⅱ草鱼的生长不仅显著高于模式Ⅰ和模式Ⅲ(P<0.05);经济效益对比分析发现,模式Ⅱ同样高于模式Ⅰ和模式Ⅲ.  相似文献   

10.
《淡水渔业》2021,51(3)
为了研究生态基对大口黑鲈(Micropterus salmoides)养殖池塘氮,磷累积的影响,对大口黑鲈进行了6个月的室外池塘养殖试验。养殖期间不同时间段内分别对养殖水体亚硝态氮(NO_2-N)、硝态氮(NO_3-N)、铵态氮(NH~+_4-N)、磷酸盐(PO_4~(3-)-P)、总氮(TN)、总磷(TP)、总有机碳(TOC)含量以及养殖池塘底泥的TN、 TP、TOC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显示:养殖水体氮相关指标中,生态基处理组TN、NO~-_3-N、NH~+_4-N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N累积显著低于对照组;生态基处理组TP含量极显著低于对照组,水体P累积显著低于对照组。池塘底泥中碳、氮、磷相关指标中,生态基处理组池塘底泥TOC、TN、TP含量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实验结果表明,挂设生态基对降低大口黑鲈养殖池塘水体氮、磷含量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组织解剖与切片法测量了鲤、草、鲢、鳙的相关生物学参数,系统观察了四种鱼的消化道肌肉层、肠绒毛以及粘液细胞的显微结构及分布特点,探究其与食性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鲤比肠长1.0,环行肌较纵行肌发达,肠绒毛丰富,粘液细胞均匀分布在整个消化道中;草鱼比肠长2.13,消化道组织结构均一,肌肉壁中纵行肌所占比例高,粘液细胞体积小,分散于整个消化道中,肠绒毛极发达;鲢比肠长8.49,环行肌极发达,粘液细胞集中于消化道前段,肠绒毛由前至后逐渐呈短粗状;鳙比肠长4.58,环行肌极为发达,粘液细胞数量多且均匀地分布于消化道前、中段,肠绒毛较为稀疏短粗,粘液细胞较少。这四种鱼消化道的组织结构特征与各自食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2.
鲤、鲢、鳙、草鱼消化道结构与食性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通过组织解剖与切片法测量了鲤、草、鲢、鳙的相关生物学参数,系统观察了四种鱼的消化道肌肉层、肠绒毛以及粘液细胞的显微结构及分布特点,探究其与食性的相互关系.结果显示:鲤比肠长1.0,环行肌较纵行肌发达,肠绒毛丰富,粘液细胞均匀分布在整个消化道中;草鱼比肠长2.13,消化道组织结构均一,肌肉壁中纵行肌所占比例高,粘液细...  相似文献   

13.
徐伟 《水产学报》2005,29(3):339-343
利用人工授精的方法,进行水晶彩鲫、红鲫、锦鲤和荷包红鲤的相互杂交试验,测定各个杂交组合子代的成活率、生长速度和体色分离比例。结果表明:4种鱼能够相互杂交受精,孵出鱼苗。孵化率锦鲤自交最低为46.4%,其它组合为70%~80%;杂交鱼苗经28d的人工饲养,水晶彩鲫与荷包红鲤、锦鲤的正、反杂交,同其它杂交组合比较有明显的差别,其生长速度慢,个体之间差异大,成活率低;杂交子代的体型分为3类:鲫鱼型、鲤鱼型和鲤鲫型。鳞片反光组织(虹彩细胞或鸟粪素细胞)为2类:完全型、缺失型。体色分离复杂多样,水晶彩鲫与红鲫杂交是水晶彩鲫,红鲫与锦鲤、荷包红鲤杂交是青灰色鲤鲫杂种,水晶彩鲫与锦鲤、荷包红鲤杂交都会出现水晶彩色和青灰色鲤鲫杂种。  相似文献   

14.
长江中下游鲢、鳙、草鱼、青鱼种群分化的同工酶分析   总被引:30,自引:0,他引:30  
赵金良 《水产学报》1996,20(2):104-110
为查明长江中下游鲢、鳙、草鱼、青鱼有无不同种群,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了长江中游天鹅洲故道、汉阳、瑞昌江段和下游安庆江段鲢、鳙、草鱼、青鱼各4个群体间的生化遗传变异。同种鱼各群体间的遗传变异未见有显著差异。遗传距离D值均小于0.001。由此,初步认为长江中下游的鲢、鳙、草鱼、青鱼应各属一个没有显著遗传分化的种群,我们称之为“长江种群”。因而,在长江中下游选择一处优良保护场所就有可能达到就地保护长  相似文献   

15.
李思发 《水产学报》1997,21(2):143-151
主要报导长江原种亲鱼鲢、鳙、草鱼和青鱼的形态特征、年龄生长和繁殖特性。通过可数可量参数的测定,年龄生长、性成熟年龄、繁殖力、成熟系数及卵比重等单项的相对关系的研究,讨论并提出了原种亲鱼鲢、鳙、草鱼、青鱼的标准参数,可供原种场生产管理、原种检测及种质资源保护的依据。  相似文献   

16.
鲢、鳙、草鱼在淮北地区通过人工培育能够二次产卵,是家鱼人工繁殖生产的一大突破,是对夏季发生旱、涝地区造成自然灾害补充秋季鱼苗不足的有力措施,是节约成本、提高鱼苗产量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17.
Growth and survival in the primary rearing phase (42 days) for bighead carp, silver carp, bighead × silver carp (BHC × SC), and silver × bighead carp (SC × BHC) in ponds and concrete tanks stocked at 370 500 fry/ha were studied. Mean survival for fishes in ponds was 93%, that in tanks was 73%. Yields among all fishes averaged 338 kg/ha. The growth rates of fishes in ponds were similar; in tanks, silver carp grew faster than the bighead carp.Growth, survival, and harvestability by seine during the secondary rearing phase (60-day duration) for the same groups of fish were studied. Fingerlings (0.9 g mean weight) were stocked in earthen ponds at 49 400 fish/ha and 98 800 fish/ha. Mean survival of fishes at low stocking rate was 77%, similar to that (71%) for the high stocking rate. Fish yields were similar at the low stocking rate. At the high rate, the BHC × SC yield (846 kg/ha) was greater than the SC × BHC yield (582 kg/ha). The BHC × SC and SC × BHC had greater mean weights at low stocking rate than at high stocking rate. The mean weights for bighead carp were similar at both rates. Bighead carp and the reciprocal hybrids were more easily harvested by seine than silver carp.  相似文献   

18.
水晶彩鲫、红鲫和锦鲤的腹膜脏层黑色素观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水晶彩鲫(Carassius auratus transparent coloredvar.)、红鲫(C.a.redvar.)和锦鲤(Cyprinus carpio ornamentalvar.)腹膜脏层黑色素进行肉眼观察和密度分布统计。结果表明,这3种鱼的不同体色个体,腹膜脏层黑色素的密度不同。依据黑色素的密度,将其分为Ⅰ~Ⅵ级。水晶彩鲫的腹膜脏层黑色素密度:肉白a个体为Ⅰ级(无黑色素分布),肉白b和红白个体多数在Ⅰ~Ⅱ级,红色个体多数在Ⅰ~Ⅳ级,杂色个体多数在Ⅳ~Ⅵ级,密度表现出依次递增的趋势。红鲫的腹膜脏层黑色素密度:白色个体分布在Ⅲ级,红白个体分布在Ⅲ~Ⅳ级,红色个体分布在Ⅲ~Ⅴ级,杂色分布在Ⅳ~Ⅵ级,青灰色分布在Ⅴ~Ⅵ级,密度依次也表现出递增的趋势。锦鲤的腹膜脏层黑色素密度:体表没有黑色斑纹的红、黄、白、红白和黄白等个体为Ⅰ级,无黑色素分布;体表有黑色斑纹的红黑、黄黑、白黑和红白黑等个体多数有黑色素出现,主要分布在Ⅳ级。[中国水产科学,2007,14(1):144-148]  相似文献   

19.
用24种随机引物对雅罗鱼亚科(Leuciscinae)的草鱼,鲤亚科(Cyprininae)的柏氏鲤和3个地理种群鲤(荷包红鲤、黑龙江野鲤和德国镜鲤)进行RAPD分析,构建了这5种鱼类的基因组指纹图谱。通过对获得的基因组指纹图谱的量化分析,利用UPGMA重建了它们之间的亲缘关系。结果鲤种内3个地理种群之间的相似性高于鲤和柏氏鲤种间的相似性,而草鱼与另4种鲤亚科鱼类亚科之间的差异明显高于柏氏鲤、黑龙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