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Bmal1(Brain and muscle arnt-like 1,Bmal1)蛋白在牦牛卵巢中的表达定位。结果显示,在牦牛卵巢中,Bmal1蛋白主要在生殖上皮以及不同大小的卵泡颗粒细胞层中表达。根据试验结果推断Bmal1基因可能参与牦牛卵泡发育功能的调节。  相似文献   

2.
本研究旨在探讨敲低Bmal1基因对体外培养牦牛颗粒细胞雌二醇(E2)和孕酮(P4)分泌的影响。应用siRNA技术下调颗粒细胞中Bmal1基因的表达,利用ELISA试剂盒检测细胞培养液中E2与P4含量,再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和蛋白印迹(Western Blot)检测细胞激素分泌相关基因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经si-Bmal1转染颗粒细胞后,E2分泌量显著下降,P4分泌量极显著下降;在mRNA检测水平上,激素合成相关基因Cyp19a1、Star的表达量下降;在蛋白检测水平上,Cyp19a1、Star的结果与mRNA表达基本一致。综上表明,敲低Bmal1基因能通过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抑制体外培养牦牛颗粒细胞E2和P4的分泌水平,Bmal1基因参与牦牛颗粒细胞激素分泌的调控。  相似文献   

3.
鹅产蛋行为是典型的节律行为,为了揭示时钟基因在扬州鹅不同内分泌组织中的节律性表达规律,选取在连产周期内且产蛋时间基本一致的扬州鹅24只,在48 h内每隔6 h采集3只鹅的下丘脑、垂体、卵巢组织样品,并采用RT-qPCR分别检测Clock、Bmal1、Bmal2、Cry1、Cry2、Per2基因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变化。结果显示:所检测的6个时钟基因在3个组织中均有所表达,且在不同的时间点表达量有所差异。其中Clock基因在3个组织中的表达均呈现出节律性,Bmal1基因在垂体和卵巢中表现出节律性,Bmal2基因在卵巢中表现出节律性,Per2基因在下丘脑、卵巢组织中与Clock基因表达趋势相反,表现出负反馈调节作用。表明Clock基因很有可能介导Per2参与鹅产蛋行为节律调控。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旨在阐明牦牛KDM4A基因的表达特性及其在牦牛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中的作用。采集牦牛心、肝、脾、卵巢、肺、肾、睾丸、小肠、子宫、胃、大脑组织,以GenBank上已发布的黄牛KDM4A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方法扩增克隆牦牛KDM4A基因及检测其在牦牛各组织中的表达谱,并使用在线软件ExPASY分析KDM4A基因的结构和功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牦牛不同时期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中KDM4A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本研究克隆得到牦牛KDM4A基因3 289bp的cDNA序列。牦牛KDM4A核苷酸序列与其它哺乳动物的遗传距离较近,表明KDM4A基因在进化中较为保守。牦牛KDM4A基因CDs区为3 201bp,编码1 066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122.48ku。KDM4A蛋白为亲水不稳定的酸性蛋白,无跨膜区和信号肽,二级结构主要包含α-螺旋和无规卷曲,与三级结构分析结果一致。KDM4A基因在所选牦牛组织样本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卵巢、脾和睾丸中表达量最高。牦牛KDM4A mRNA在MII期颗粒细胞中表达量显著高于在MI期和GV期颗粒细胞中的表达量(P0.05),GV期卵母细胞中,KDM4A mRNA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在MI期和MII期卵母细胞中的表达量(P0.05)。综上表明,本研究成功克隆了KDM4A基因及其在牦牛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成熟过程中mRNA表达水平的差异,表明KDM4A基因在卵母细胞及颗粒细胞成熟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5.
旨在克隆获得牦牛StAR基因编码序列(CDS)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探究其mRNA组织表达特性。本研究以屠宰场采集的成年母牦牛心、肝、脾、肺、肾、卵巢、输卵管、子宫组织(n=5),不同年龄(胎牛、1岁、2岁)牦牛的卵巢(n=3),不同发情周期(卵泡期、黄体期)的牦牛卵巢(n=3),黄体期黄牛的卵巢(n=3)及实验室冻存的牦牛颗粒细胞为研究材料。以牦牛黄体期卵巢cDNA为模板,用逆转录PCR克隆StAR基因,并使用MEGA7.0和ExPASy-ProtParam等软件分析其生物信息学特性;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牦牛StAR基因组织表达特性。结果发现,StAR基因CDS区长858 bp,编码285个氨基酸,StAR蛋白总体带正电荷,属于碱性亲水稳定蛋白,无跨膜结构及信号肽,主要存在于细胞质和线粒体; StAR基因具有较高的保守性,符合物种进化规律。牦牛StAR基因在卵巢表达水平最高(P<0.01),且2岁时卵巢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胎牛和1岁龄(P<0.01),黄体期卵巢表达水平极显著高于卵泡期(P<0.01);黄体期黄牛卵巢中StAR基因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牦牛(P<0.01);在颗粒细胞的体外培养过程中StAR基因表达量逐渐上升,在培养24 h时达到高峰(P<0.01),随后显著降低。综上所述,StAR基因序列较为保守,在牦牛卵巢组织中表达最高,且表达水平随年龄与卵巢周期而变化,提示StAR基因可能参与牦牛卵巢及黄体功能相关的繁殖调控。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旨在克隆牦牛组蛋白去甲基化酶2B(Lysine-specific histone demethylase 2B,KDM2B)基因,检测其在牦牛不同组织及其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表达水平,从而为研究KDM2B基因在牦牛减数分裂中的作用机制提供试验依据。牦牛屠宰后,采集心、肝、脾、肺、肾、脑、小肠、胃、肌肉、卵巢、睾丸和子宫组织样品,分别提取各个样本的总RNA。另选择3~5周岁的健康牦牛,采集卵巢后,抽取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umulus-oocyte complex,COCs),透明质酸酶作用后,获得卵母细胞和颗粒细胞,利用RT-PCR扩增得到KDM2B基因CDS区序列,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KDM2B基因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体外培养获得GV、MI、MII 3个时期COCs,用qRT-PCR法检测KDM2B基因在卵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中的表达规律。结果表明,KDM2B基因CDS区长为3 930bp,编码1 309个氨基酸,与牦牛已有预测序列相比,属于长型转录本。与牛、绵羊、山羊的同源性较高,与斑马鱼和鸡的同源性较低。KDM2B基因在牦牛的各个组织中均有表达,其中脾、子宫、睾丸和卵巢的表达量较高。在MI期卵母细胞中,KDM2B基因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GV期和MII期(P0.01)。在卵丘颗粒细胞中,KDM2B基因的表达水平随减数分裂的进行而显著增加(P0.01)。本研究为进一步研究牦牛卵母细胞减数分裂机制及改善牦牛繁殖效率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7.
LRH-1(nuclear receptor subfamily 5, group A, member 2),是核受体家族的成员之一,作为转录共激活子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对类固醇激素的分泌及细胞代谢有重要影响。为探究LRH-1对牛卵巢颗粒细胞类固醇激素分泌的影响,以体外培养的牛卵巢颗粒细胞为试验材料,使用不同浓度(20μM、50μM、100μM、150μM、200μM)LRH-1的激活剂DLPC激活LRH-1的表达,通过免疫荧光、免疫组织化学和RT-qPCR方法,检测LRH-1在牛卵巢组织中的表达定位及其对牛卵巢颗粒细胞类固醇合成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LRH-1在牛卵巢颗粒细胞中高度表达,50μM DLPC可显著提高STAR、LRH-1、CYP17基因的表达,20μM DLPC可显著抑制CYP11基因的表达。研究结果揭示了LRH-1表达的上调可以显著提高类固醇激素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研究牦牛PLIN2基因的序列特征和表达特性,并分析其表达与不同发情时期的卵巢的相关性。根据GenBank中已知的普通牛序列,设计克隆引物,经RT-PCR扩增得到牦牛PLIN2基因序列。RT-PCR检测PLIN2基因在各个组织中的表达量,实时荧光定量PCR分析卵巢不同发情时期的表达量。结果表明,牦牛PLIN2基因的编码区长为1 353 bp,共编码450个氨基酸,为无跨膜结构的非分泌蛋白。与GenBank中已知的普通牛序列同源性达到99.4%,表明PLIN2基因在进化过程中相当保守。在牦牛的各个组织中PLIN2分布广泛,但不同组织中的表达有差异,卵巢、乳腺、胃和肾脏中相对较多,而肺脏中几乎没有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卵巢的不同发情时期PLIN2都有表达,且在黄体期的表达量最高,表明PLIN2基因在牦牛发情周期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研究旨在阐明牦牛RGS1基因的表达特性及其在牦牛发情周期中卵巢组织的表达。通过采集不同发情周期的牦牛卵巢及肌肉、脾、心、肾、胃、小肠、小脑、肝和肺组织,以GenBank上已发布的黄牛RGS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利用RT-PCR方法扩增克隆牦牛RGS1基因及检测其在牦牛各组织中的表达谱,并使用相关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RGS1基因的结构和功能。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RGS1基因在牦牛发情周期卵巢中mRNA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本试验克隆得到牦牛RGS1基因718bp的cDNA序列。同源性与进化树分析表明,牦牛RGS1核苷酸序列与黄牛、野牦牛等大多数哺乳动物的遗传距离较近,其在进化进程中相对较保守。牦牛RGS1基因CDS区为591bp,编码196个氨基酸残基,相对分子质量为22.48ku,不含跨膜结构和信号肽,为亲水性蛋白和非分泌蛋白。蛋白二级结构和三级结构以α-螺旋和自由卷曲结构为主。RGS1基因在所选牦牛组织样品中均有表达,其中在小肠、小脑、心和胃中表达量最高。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牦牛黄体期卵巢中RGS1mRNA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卵泡期和红体期(P0.01),卵泡期中RGS1mRNA表达水平高于红体期,但差异不显著(P0.05)。本研究成功克隆了RGS1基因及其在牦牛卵巢3个时期中mRNA的差异性,表明该基因参与发情周期卵巢的内分泌活动调控。  相似文献   

10.
采用大鼠OSP-1启动子替换掉pcDNA3.1(+)中的CMV启动子,在其下游插入EGFP基因片段,构建载体pOSP-1-EGFP,脂质体转染不同细胞,利用荧光检测、RT-PCR以及相对定量PCR鉴定该启动子启动基因表达的活性.结果表明,在卵巢颗粒细胞、人卵巢癌细胞系HO-8910中可看到有绿色荧光;OSP-1片段只在卵巢颗粒细胞和人卵巢癌细胞系HO-8910有表达,并在人卵巢癌细胞系HO-8910中表达量较高,但是两者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OSP-1启动子可调控外源基因在奶山羊卵巢颗粒细胞中特异性的表达.  相似文献   

11.
为探究正常生理下条件下溶血磷脂酸受体(LPAR)1-3在牦牛不同时期卵巢(卵泡期、黄体期、妊娠期)表达及生物学作用,利用RT-qPCR检测LPAR1-3基因在不同时期卵巢上的表达,同时利用蛋白质免疫印迹、免疫组织化学(IHC)等方法对LPAR1-3基因和蛋白的表达进行分析和定位。结果显示,LPAR1-3在牦牛不同时期卵巢上均有表达,其中LPAR1-3的表达量在妊娠期显著高于卵泡期和黄体期(P0.05),卵泡期表达量最低;在卵泡期、黄体期、妊娠期LPAR3的表达量均显著高于LPAR1和LPAR2(P0.05),LPAR2的表达量最低;IHC结果显示,LPAR1-3在卵巢生殖上皮、颗粒细胞、卵泡液、卵泡膜和黄体细胞均有表达。研究结果提示LPAR1-3可能在卵泡生长、发育、排卵以及维持妊娠等一系列生殖过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其中LPAR3可能在这一过程中起主要作用,该结果有助于对牦牛繁殖机能的进一步研究,可为高原哺乳动物生殖生理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旨在获得牦牛FHL2基因序列,阐明该基因序列、蛋白质结构与性质、mRNA的组织表达模式、在雌性生殖器官及颗粒细胞的蛋白表达特性。本研究以5头健康空怀成年母牦牛的心、肝、脾、肺、肾、卵巢、子宫、输卵管组织及5头妊娠2个月左右母牦牛的子宫、输卵管和卵巢为研究材料,利用逆转录PCR(RT-PCR)技术克隆FHL2基因,并使用在线分子生物学软件分析其生物信息学特性;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技术分析FHL2基因的组织表达特性;应用免疫组化(IHC)和免疫荧光(IF)技术检测FHL2蛋白在雌性生殖器官的分布和颗粒细胞上的亚细胞定位。结果发现,FHL2基因CDS区全长840 bp (ON456866),编码279个氨基酸,FHL2蛋白属于弱碱性亲水不稳定蛋白,没有跨膜结构。不同物种的FHL2氨基酸序列比对和进化树分析表明,FHL2基因编码区在物种进化中比较保守。RT-qPCR结果显示,FHL2基因在检测的组织都有表达,在心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其他检测组织(P<0.01);在肺、卵巢、输卵管和子宫中的表达量极显著高于肝、脾和肾(P<0.01)。FHL2基因在妊娠期子宫中的表达...  相似文献   

13.
本试验研究了添加姜黄素对水牛卵巢颗粒细胞体外培养过程中增殖、凋亡自噬及间隙连接等生物学过程的影响。设置不同浓度(1,5,10,25,50,100μg/m L)的姜黄素,对颗粒细胞的凋亡、增殖、自噬和间隙连接等基因与蛋白的表达进行定性与定量检测,发现高浓度姜黄素会导致细胞凋亡标记Caspase-3及自噬基因Beclin-1的基因表达量上升,间隙连接蛋白Cx43基因表达量下降,细胞增殖标记PCNA表达量无显著变化。研究结果为姜黄素在调节卵巢颗粒细胞功能提供了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旨在探究原花青素(procyanidins,PC)在玉米赤霉烯酮(zearalenone,ZEA)诱导牦牛颗粒细胞产生氧化损伤后,对颗粒细胞生长增殖、抗氧化性以及激素分泌的影响。本试验选取3~5岁的健康牦牛(n=3),完成卵巢颗粒细胞的分离培养,并通过免疫荧光染色鉴定颗粒细胞纯度。通过CCK-8法分别比较不同浓度ZEA (0(对照组)、5、10、20、40、60、80和100 μmol·mL-1)、不同浓度PC (0(对照组)、0.05、0.5、2.5、5、10、50和100 μg·mL-1)以及50 μmol·mL-1 ZEA+5 μg·mL-1 PC联合处理对牦牛颗粒细胞活性的影响。通过ELISA法检测对照组(未添加ZEA及PC)、50 μmol·mL-1 ZEA组和50 μmol·mL-1ZEA+5 μg·mL-1PC联合处理组牦牛颗粒细胞活性氧(reactive oxygen species,ROS)以及雌二醇(E2)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不同组颗粒细胞中部分增殖生长、凋亡、抗氧化及E2合成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结果显示,本研究所分离培养得到的细胞表达颗粒细胞标志蛋白FSHR,具有较高的纯度,可以满足后续试验要求。添加不同浓度ZEA后,颗粒细胞活力随着ZEA浓度的升高而显著降低(P<0.05)。在一定浓度范围内(0~5 μg·mL-1),随着浓度的上升,PC对颗粒细胞的活力有显著提高作用(P<0.05),且在浓度为5 μg·mL-1时对细胞活力的提高作用最明显。与ZEA处理组相比,ZEA与PC联合处理后颗粒细胞的数量增加且细胞活力极显著提高(P<0.05),颗粒细胞增殖生长相关基因PCNAIGF-Ⅱ 以及抗凋亡相关基因XIAPBCL-2的表达显著上调(P<0.05)。相反,促凋亡相关基因BAXCASP3的表达显著下调(P<0.05)。同时,ZEA+PC联合处理后能显著降低牦牛颗粒细胞活性氧水平并促进颗粒细胞分泌E2P<0.05),颗粒细胞中的抗氧化相关基因SOD2、GPX1及CAT和E2合成相关基因STAR、CYP11A1及HSD3B的表达量显著上调(P<0.05)。上述结果表明,PC可提高经ZEA处理后颗粒细胞的生长增殖能力,上调颗粒细胞的活力,提高抗氧化能力,降低ROS水平以及提高E2的分泌水平。综上所述,PC对ZEA诱导的牦牛颗粒细胞氧化损伤有一定保护作用。本研究为ZEA毒性的防治和畜牧业生产中PC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研究数据和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5.
旨在探索CYP19A1在牦牛卵泡发育过程及不同成熟阶段卵母细胞中的表达水平。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qRT-PCR)检测CYP19A1在牦牛不同级别卵泡(≤3 mm、3~5 mm、5~8 mm及≥8 mm)和卵丘—卵母细胞复合体(Cumulus-oocyte complex,COCs)体外成熟的不同阶段(成熟0 h、12 h、18 h及24 h)中的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技术(Immunofluorescence,IF)检测CYP19A1蛋白在COCs中的表达定位。结果显示:CYP19A1基因在不同级别的卵泡中均有表达,在卵泡发育早期表达量最高,随卵泡发育呈低水平表达;CYP19A1基因在COCs中的相对表达量显示,未成熟(0 h)COCs的表达量最低,成熟18 h的COCs表达水平达到最高值,之后呈下降趋势。通过免疫荧光技术发现COCs中CYP19A1蛋白的表达主要集中在卵丘细胞上。推测CYP19A1在卵巢颗粒细胞中的表达有助于卵泡发育和卵母细胞成熟雌二醇(Estradiol,E_2)的分泌,对卵泡和卵母细胞早期发育有积极的调控作用,为进一步探索CYP19A1在牦牛雌性生殖中的作用机制提供了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卵泡颗粒细胞(Granulosa cells,GCs)是卵巢的主要功能细胞,是卵泡内主要的体细胞成分,其增殖与分化直接影响着卵泡的发育、排卵、黄体形成等卵巢功能。Sirt1(Sirtuin 1,silent mating type information regulation 2 homolog 1)基因在颗粒细胞中有很高的表达水平。研究证实,在细胞中Sirt1通过调节不同的信号通路来帮助细胞应对外界的不良刺激,比如炎症、氧化应激和热应激等。本文介绍了Sirt1基因在卵巢颗粒细胞应激反应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PI3K通路与Wnt/β-Catenin通路在猪卵巢颗粒细胞发育中的互作关系以及调控功能,以不同浓度(DMSO,0.1,1,1.5,3,5μM)PI3K通路抑制剂Wortmannin处理体外培养猪卵巢颗粒细胞48 h,CCK-8法检测猪卵巢颗粒细胞细胞活力,Western Blot法检测β-Catenin蛋白水平;5μM Wortmannin处理体外培养猪卵巢颗粒细胞48 h,实时定量PCR检测猪卵巢颗粒细胞内类固醇生成、激素受体和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结果表明,Wortmannin处理猪卵巢颗粒细胞可抑制颗粒细胞细胞增殖活力,其中3μM和5μM Wortmannin,相对其他处理组,显著地(P0.05)降低细胞增殖活力;对应的,不同浓度的Wortmannin也阻遏Wnt/β-Catenin通路,对比其他组,3μM和5μM Wortmannin处理组抑制效果最显著(P0.05);实时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5μM Wortmannin处理显著下调猪卵巢颗粒细胞CYP19A1(P0.001)和CYP11A1(P0.01)mRNA水平,抑制激素受体基因FSHR和LHCGR基因表达(P0.05),促进Caspase3(P0.05)和PTSG2(P0.01)表达。综上所述,Wortmannin抑制猪卵巢颗粒细胞Wnt/β-Catenin通路,诱导细胞活力下降,促进细胞凋亡,并且阻碍激素受体表达和类固醇激素合成。  相似文献   

18.
旨在建立牦牛卵泡颗粒细胞模型以研究牦牛生殖生理机制。从林芝市牛屠宰场采集牦牛卵巢,并采用口吸管法在体视显微镜下分离卵巢表面直径为2~5 mm卵泡内的颗粒细胞,用于体外培养。结果表明:原代颗粒细胞培养12~48 h时处于潜伏期,此时细胞刚刚贴壁并且黏附不牢固,增殖分化速度较慢;培养72~96 h时,细胞进入指数增殖期,此时细胞多呈放射状,增殖分化速度最快;培养144 h时形成颗粒细胞单层;然而传代颗粒细胞生长速度较快,48 h后细胞进入指数增殖期,72 h后颗粒细胞生长至培养皿的90%左右,形成颗粒细胞单层。  相似文献   

19.
哺乳动物STE20样激酶1(Mammalian Sterile 20-like Kinase 1,MST1)和Yes相关蛋白1(Yes AssociatedProtein1,YAP1)作为Hippo信号通路的主要成员,在哺乳动物胚胎发育、细胞增殖与凋亡、调节器官体积以及维持内环境的稳态等过程中发挥生理学效应。为探讨MST1和YAP1对牦牛卵泡发育产生的影响,本实验采集健康牦牛的卵巢,按照卵泡直径大小将其分为小卵泡(2~4 mm)、中卵泡(4~6 mm)、大卵泡(6~8 mm)和超大卵泡(>8 mm),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Western Blotting、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对不同大小卵泡中MST1基因和YAP1基因及其蛋白表达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显示,MST1和YAP1基因及其蛋白在牦牛各个发育阶段卵泡中均有表达,其表达量在不同大小卵泡中存在一定差异。尤其处于优势化选择阶段时中卵泡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3个期。YAP1在牦牛各发育阶段卵泡中的表达变化与MST1基本一致。从表达部位来看,MST1和YAP1蛋白主要分布于卵泡颗粒细胞和卵泡膜细胞中。结果表明,MST...  相似文献   

20.
试验旨在获得牦牛HOXA1基因序列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同时分析其组织表达谱和时序表达谱,为进一步研究多脊椎骨形成的原因及其机制奠定基础。通过RT-PCR技术克隆多脊椎骨牦牛HOXA1基因,利用半定量RT-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多脊椎骨牦牛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检测该基因在多脊椎骨牦牛不同发育时期各组织中的表达情况。RT-PCR结果表明,多脊椎骨牦牛HOXA1基因序列全长为885 bp,其中开放阅读框(ORF)为870 bp,编码290个氨基酸。同源性分析表明,牦牛与普通牛、野牦牛、人、野猪、马、家鼠、黑猩猩、原鸡和野猪的同源性为75.4%~98.1%。组织表达分析表明,HOXA1基因在心脏、肝脏、脾脏、肺脏、肾脏、大肠、小肠、肌肉、胃、卵巢、子宫、输卵管、乳腺、睾丸中均有不同程度的表达;时序表达分析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HOXA1基因在多数组织中的表达量呈逐渐升高趋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