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阐述了我国古典园林水空间处理的手法、文化意境等方面的情况,并结合古典园林的实际情况对古典园林水空间处理的发展和继承进行了探讨,提出在中国古典园林水体空间处理的过程中应坚持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在设计的过程中融入中国传统文化;在设计水体空间的过程中应该重视历史文化的价值和内涵,促进历史文化的方式和理念再现.  相似文献   

2.
黎文勤  熊建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595-8596,8600
从符号学的视角考察中国古典园林,认为园林景观中小到单体构建、构件上的装饰图案,大到自然山水的营造,都可以视为符号。解析了中国传统元素以及传统图案对现代园林的影响,并从意境、造园手法、景观元素方面,结合留园"小蓬莱"景点、深圳万科"第五园"的实例,总结了中国传统园林对于现代园林设计的借鉴意义。在挖掘和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探讨现代园林在发生革命性创新的同时,对古典园林的继承性。  相似文献   

3.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综合凝聚体,融合中国传统建筑、园艺、诗画、书法于一体,具有鲜明的民族特征,承载着农耕自然经济时代中国人的最高栖居理想。阐述了园林与书法在其源流、空间关系、意境表达的关联,同时园林还是名家翰墨之宝库,汇集了历代名家的墨迹和异彩纷呈的书体样式,创造了文气氤氲的园林环境,雅化了建筑空间。而这些都验证了中国古典园林的根基本质上是之于建筑、山水、植物之上的文化内涵,书法恰好是延续传统文化的精髓,中国古典园林以"诗意的栖居"为核心意义,并以此在世界造园中独树一帜。  相似文献   

4.
受中国传统"和合"文化的影响,中国古典园林从园林的选址到园林的构建都重视自然,贴近自然,注重园林与整体环境的和谐,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审美理念和审美趣味是"以和为美"。文章论述传统"和合"文化在中国的起源,儒家、道家学派对传统"和合"文化形成过程中的作用。并以"和合"文化为锲入点,深入分析传统"和合"文化在中国古典园林构建过程中的应用及对现代园林与城市规划的启示。  相似文献   

5.
中国古典园林是中国古代文化中独具特色的一种世俗文化,人们都喜欢用“诗情画意”来形容它的美,这是基于其特有的政治背景和文化基础,同中国传统文学、绘画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典园林文化基础的分析,找出影响园林风格的根源,以及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表现,来强调它的意境美。  相似文献   

6.
诗情画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古典园林中得到充分体现;而中国古典园林具有文化的属性,是诗和画的统一体。诗画对园林,无论是在形式还是内涵上都有着深刻影响;反过来,园林在诗画中也时常有反映。园林、诗和画具有共同的追求,即所谓的"意境"。中国古典园林和诗画打通各艺术范畴甚至人的感官隔阂,达到审美体验的互渗交融。  相似文献   

7.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从有记载时起,园林已有几千年的发展史,从粗陋到经典,从皇族专享到服务大众,园林承载了厚重的中国文化.在世界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园林应在继承古典园林精髓的基础上有更加多姿多彩的发展.现就现代园林设计对古典园林的传承与发展进行了初步探讨,并展望了园林设计发展的未来趋势.  相似文献   

8.
本文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意境所折射出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她所创造的意境渗透着中国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儒家学说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影响最为深远,它所倡导"天人合一"思想使得"崇尚自然,师法自然"成为了中国园林所遵循的一条不可动摇的原则。儒学之外,道家的"无为而治"、"道法自然"等思想也是中国园林的美学渊源之一。道家思想在园林上的最大体现就是崇尚自然、追求自然而又不单纯模仿自然。中国古典园林与我国悠久灿烂的文学、山水画等艺术紧密相联,不仅更形象地体现了园林的诗画情趣,同时也深化了园林意境的涵蕴,并再次开拓意境创作的更高领域。分析和讨论中国古典园林内在的文化底蕴及美学价值,对于我国现代园林的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田甜  史云 《安徽农业科学》2011,(19):11653-11655,11659
从中国古典园林与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入手,强调中国古典园林所追求的精神特征是其形式表达的必然性所在,它与中国的哲学文化、社会体制以及其他一些文化现象是密不可分的,分析了中国古典园林在心态层面的特征,认为其在精神表达与诉求方面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即“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以礼和天”的礼制文化以及归隐、求安的隐逸观。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形式对精神文化的具体表达,指出其在自然观的形式表达方面崇尚自然、万物有道,因地制宜、巧于因借,摹写自然、仿造山水;在分析对隐逸观的形式表达方面,着重于园林题名匾额对隐逸文化的表达、园林中含蓄的形体表达方式对“隐”的体现;从宅园的布局与宅的营造上探讨了中国古典园林的礼制与秩序。在此基础上细致并深入地感悟古人的精神世界,认为中国人的精神模式是古典园林造型的源泉,山水、植物、建筑及其组合形态所表达的正是人的精神追求境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古典园林造景艺术独具特色,对营造现代园林景观有重要的指导和借鉴意义。本文以中国古典园林为出发点,系统阐述了古典园林造景艺术特点,对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进行分析,进而探索古典园林的造景艺术对现代园林景观的影响,并给出传统造景手法在现代园林造景中的发展方向和策略,以期营造出更具特色且富有文化内涵的现代园林景观。  相似文献   

11.
中国古典园林园路的意境美体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古典园林以其高度的写意手法,浓缩了自然界的山水情致。作为中国古典园林交通连接体的园路,不仅是园林中各景点相互联系的纽带和景观游览的脉络,同时,园路本身又是园林风景的组成部分,蜿蜒起伏的曲线,精美的铺装图案,丰富的寓意,都给人以视觉美和意境美的享受。所以文章从古典园林的园路布局形式美;空间变化之美;以及铺地样式美等方面阐述了古典园林园路意境美的体现。  相似文献   

12.
中国传统文人画与中国古典园林是我国传统艺术的精华。作者均为士大夫文人,他们有共同的审美思想和艺术情趣。中国古典园林被称之谓文人园,在其设计和建造中多借用文人画的理论。文人画与文人园在题材的选择和艺术表现中强调“师法自然”,追求自然之天然情趣;借物咏志,借景抒情,传达文人情怀。在立意和布局上遵循“以少胜多”“意到笔不到”的原则,强调疏密虚实的对比关系。在意境的创造中,追求诗情画意,以求“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之境。中国传统文人画的文化内涵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思想的精神内核,这种人文精神不仅透射在中国古典园林的一亭一榭,也必将在中国现代园林发展中重放光芒。泰6  相似文献   

13.
以中国四大名园之一的扬州个园作为实例,分析中国古典园林中意境的表达方式。提出了意 境表达可以通过感觉器官和文学艺术形式为线索,诱发游赏者对园林空间景物产生情感激动和理念 联想的观点,进而使园林意境得以顺利、准确的表达。并在此基础得出意境在中国园林中的主要美学 特征,以便对今后的园林造景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4.
寺庙园林意境的表现手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作为中国自然山水画意式园林最高境界的园林意境,在寺庙园林中表现得尤为深刻。本文在对南北诸多寺庙园林进行实地考察和参阅中国古典诗文,画论及园林理论的基础上,力图从跨越空间与跨越时间2个方面对之进行探讨把握。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安阳地区古代园林的造园背景的分析,揭示了安阳地区古代园林在中国古典园林体系中的地位和价值,阐述了安阳地区古代园林的发展变迁及各时期的艺术特色,彰显了安阳地区积淀深厚的历史文化与园林文化。  相似文献   

16.
王柱 《北京农业》2011,(18):47-48
中国现代园林建筑要提炼中国古典园林文化的本土特征和西方园林文化的精髓,挖掘出潜在的、有意义、有价值的设计要素,使现代文明和传统文化完美融合,形成一种全新的现代园林设计理念。中国古典园林积淀了中华民族几千年的灿烂文化,以其形式和内涵形成了特有的艺术风格,在世界园林中独树一帜。西方园林的造园艺术以"完整、和谐、鲜明"为主要特征,以对称、均衡和秩序等简单的几何关系为造园手法。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典园林以自然山水因为主要类型。古代中国人基于“天人合一”的哲学观,产生了人与自然万物可以融为一体,内在性灵与外界自然之间无绝对界限的意识,并且把人与自然合一当作一种最高的境界来追求,从而促使山水文化的产生和繁荣。在山水文化的哺育下,中国园林把崇尚自然、乐山悦水作为造园的指导思想。对自然朴素美的意识,导致中国园林把对追求山林原野自然形态的“真趣”“野趣”作为最高的审美境界;而对于山林原野自然形态美的追求,在园林艺术实践上又必然以利用自然、模拟自然和妙造自然作为造园手法,从而使得园林艺术出于自然而高于自然,达到情景交融、逸味无穷的艺术境界。参10  相似文献   

18.
黄传岭  程春旺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2):2732-2733,2735
在认识古典园林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提出园林旅游开发中要充分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倡导文化旅游,建立旅游解说系统,营造景观场,并提高导游人员文化素质,以实现我国古典园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匾额楹联是苏州园林中重要的文化要素,起着使花柳生色、山水含情的作用;通过分析其中取自名家名作精妙句子的集联,追溯其出处,了解其原意以及集而为联之后产生的新涵义和新意境,能够更好地体会集联属对工整、意脉流畅、意境浑成的艺术效果,从而在园林观赏中获得更丰富、更高层次的审美感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