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黑龙江省甜菜高产施肥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进一步提高甜菜生产水平,为高产施肥提供技术支撑,在黑龙江省黑土和白浆土甜菜主产区,采用3×3优化施肥设计开展甜菜优化施肥研究。结果表明:黑龙江省甜菜高产施肥中氮和钾的适宜用量为90~135kg.hm-2,磷的适宜用量为80~120kg.hm-2,氮磷钾的适宜比例为N∶P2O5∶K2O=1.13∶1.00∶1.69。不施氮肥平均减产33.8%,不施磷肥平均减产21.1%,不施钾肥平均减产21.6%。从产量上看,最佳处理为N2P2K3,即N 90kg.hm-2、P2O 80kg.hm-2、K2O 135kg.hm-2,较对照平均增产31.9%。  相似文献   

2.
磷肥对宁安市暗棕壤水稻增产效果及适宜用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黑龙江省暗棕壤土水稻施磷肥的适宜用量,在宁安市对水稻磷肥增产效果及其适宜用量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磷肥对水稻生长发育和产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施磷的各处理增产由高到低顺序为:P2〉P1〉P3〉P4。磷的适宜用量为P2O590kg·hm-2,增产17.2%,增效1 527元.hm-2。磷肥用量过低不能满足水稻高产优质的需要,过高影响水稻正常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3.
水稻-油菜轮作条件下磷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目的】采用田间裂区试验研究不同磷肥用量对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中作物产量、磷素吸收量以及磷肥当季利用率和残留利用率的影响,评估水稻季不同磷肥用量对油菜的后效大小,探讨周年轮作内磷肥的分配,为水稻-油菜周年轮作体系下油菜季磷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水稻-油菜周年轮作田间试验,前季水稻包含4个不同的磷肥水平,分别为P0(0 kg P2O5•hm-2)、P30(30 kg P2O5•hm-2)、P60(60 kg P2O5•hm-2)和P90(90 kg P2O5•hm-2),后季油菜在水稻季试验基础上采用裂区试验,每个小区裂区为施磷(60 kg P2O5•hm-2)和不施磷(0 kg P2O5•hm-2)2个副区,研究不同施磷条件下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中作物产量、磷素吸收量、磷肥当季利用率和残留利用率,以及水稻季不同磷肥用量对后季油菜产量和磷素吸收量的影响,并引入“后效磷量”的概念评估水稻季磷肥后效。【结果】水稻季施磷60 kg P2O5•hm-2时水稻产量最高,磷肥当季利用率最大,分别为9 694 kg•hm-2和19.2%,施磷不足或者过量均会降低油菜的产量和磷肥当季利用率。与油菜季不施磷处理相比,油菜当季施磷60 kg P2O5•hm-2显著增加油菜干物质量765-1 195 kg•hm-2,其中油菜籽增产427-503 kg•hm-2;油菜产量和磷素吸收量也受到水稻季磷肥用量的影响,水稻季施用磷肥后季油菜干物质量显著增加212-816 kg•hm-2,其中油菜籽粒增产136-409 kg•hm-2,磷素吸收量增加0.4-4.9 kg•hm-2。水稻季残留在土壤中磷肥可以供后季油菜吸收利用,增加油菜当季磷肥的农学效率和磷肥贡献率,具有明显的后效。水稻季磷肥当季利用率16.3%-19.2%,残留利用率为5.4%-7.3%,累积利用率为21.8%-25.6%,磷肥的后效与磷肥用量显著正相关,水稻季磷肥后效相当于油菜当季施磷2-9 kg P2O5•hm-2的增产效果。水稻季磷肥后效也受到油菜季磷肥用量的影响,油菜季施磷处理水稻磷肥对油菜磷素吸收增加作用低于油菜季不施磷处理。【结论】在水稻-油菜轮作体系中,合理的施用磷肥能明显提高两季作物的产量、养分吸收量和肥料利用率,水稻季施用的磷肥残留在土壤中可以被后季作物吸收利用,显著地增加油菜的产量和磷素吸收量,对后季油菜具有明显的后效,其后效的大小与施磷量显著正相关。因此在水旱轮作体系中,在兼顾“重旱轻水”的磷肥管理策略下,油菜季应该充分考虑前茬作物水稻季磷肥后效的基础上进行优化磷肥管理。  相似文献   

4.
麦稻轮作体系中磷素平衡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高肥力土壤施用磷肥对冬小麦/水稻轮作周期中作物产量、磷肥利用率和磷养分平衡等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磷对当季作物有增产效果,而磷肥残效对后茬作物增产明显。1个轮作周期一次性施磷(P2O5)45kg·hm-2即可保持麦稻两季作物高产;磷肥施用在小麦季水稻利用其后效,小麦季磷肥利用率为7.6%~13.6%,水稻季磷肥利用率为7.3%~12.2%,累积利用率为14.9%~25.8%;磷肥施用在水稻季小麦利用其后效,水稻季磷肥利用率为7.9%~12.7%,小麦季磷肥利用率为7.8%~12.2%,累积利用率为15.7%~24.9%。1个轮作周期后还有74.2%~85.1%磷积累在土壤中。磷平衡计算结果进一步表明,经过3个轮作周期后,不施磷处理磷素亏缺144.73~145.22kg·hm-2,施磷(P2O5)45kg·hm-2亏缺磷素(P2O5)41.82~41.83kg·hm-2,施磷(P2O5)90kg·hm-2磷素盈余(P2O5)77.42~78.85kg·hm-2,施磷(P2O5)135kg·hm-2磷素盈余(P2O5)200.78~201.77kg·hm-2。随着施磷量的增加土壤速效磷呈明显递增趋势,小麦—水稻轮作高肥力土壤水稻季施用(P2O5)45kg·hm-2就可以维持土壤速效磷平衡。从磷素平衡角度来说,施入的磷肥量应大体上等于作物吸收带走的量,土壤施用磷肥(P2O5)45~90kg·hm-2之间就可以维持土壤-作物体系中磷素的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5.
通过17个大田试验,研究了湖北省棉花磷肥施用效果及磷肥最佳用量。结果表明,适量施用磷肥棉花增产增收效果显著,施磷比对照增加产量83~746kg/hm2,平均增加327kg/hm2,平均增产率为11.6%;施磷纯利润平均为1695元/hm2,产投比平均为7.54;磷肥偏生产力和农学利用率平均分别为48.52kg/kg(P2O5)和4.73kg/kg(P2O5)。根据线性加平台模型确定,湖北省棉花磷肥最佳用量平均为P2O534.4kg/hm2。  相似文献   

6.
磷肥施用量对大豆生长状况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科学合理地施用磷肥,通过施用不同数量磷肥研究其对大豆生长状况的影响。结果表明:磷肥对大豆株高和叶绿素的影响差异不明显;对大豆植株干物质积累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盛花期和鼓粒期,NP3K(N 10.13kg·hm-2,P2O577.63kg·hm-2,K2O 60kg·hm-2)和NP2K(N 10.13kg·hm-2,P2O551.75kg·hm-2,K2O 60kg·hm-2)处理与NP1K(N 10.13kg·hm-2,P2O525.88kg·hm-2,K2O 60kg·hm-2)处理相比均达到了显著水平;盛花期根瘤数和根瘤干重随着施磷量的增加而增加。固氮酶活性NP2K处理最强,能够显著增加大豆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得到较高的产量,并改善大豆产量性状。  相似文献   

7.
甘薯氮磷钾肥效与适宜用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6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甘薯氮磷钾施肥效应和适宜用量,结果表明,甘薯施用氮磷钾肥平均分别增产27.2%、15.8%和26.4%,增产效果是N>K>P;氮磷钾平衡施肥处理的大中薯重量与小薯重量比达到6.7,明显高于氮或磷或钾缺素区;氮钾肥在夏薯有较高的产投比,而磷肥的产投比则是秋薯高于夏薯;夏薯氮磷钾适宜用量为N 168 kg.hm-2、P2O548 kg.hm-2和K2O 168 kg.hm-2,比例为1∶0.3∶1.0,秋薯则分别为N174 kg.hm-2、P2O557 kg.hm-2和K2O 200 kg.hm-2,比例为1∶0.3∶1.2,但不同土壤类型的适宜用量有一定差异,与土壤肥力和产量水平有关。与习惯施肥相比,氮磷钾平衡施肥在高产田平均增产14.9%,每公顷净增收3 600元;中低产田则增产12.0%,每公顷净增收2200元。  相似文献   

8.
基于土壤有效磷水稻磷肥施用推荐体系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水稻磷肥(P2O5)施用量与土壤有效磷(P2O5)的关系,建立磷肥推荐体系。结果表明,磷肥施用可有效提高土壤有效磷,施磷量在0~112.5 kg.hm-2,有效磷随施磷量增加而增加,施磷过量后有效磷不再提高。磷肥施用显著提高有效穗和千粒质量,使水稻增产11.4%~29%。施磷量与水稻产量呈一元二次回归关系,回归方程为y=-0.150 1x2+34.716x+7 125.6。本试验条件下,当土壤有效磷超过21.3 mg.kg-1,水稻增产效果不明显,即土壤磷临界值为21.3 mg.kg-1;每公顷土壤增加1 mg.kg-1土壤有效磷,需施入磷肥(P2O5)9.6 kg,即土壤磷临界值为9.6 kg.hm-2。应用一元二次回归方程与磷肥临界值推荐施肥,得出的适宜施磷量较为一致。  相似文献   

9.
不同施氮量对烤烟磷积累以及磷肥利用率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区试验设3个施氮处理分别为0、52.5和67.5 kg.hm-2,磷钾肥用量分别为P2O578.8 kg.hm-2和K2O157.5 kg.hm-2,研究烤烟根茎叶磷积累以及磷肥利用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根系3~7周为缓慢积累期,7~15周为快速积累期;茎在7~11周快速增加,11~15周保持稳定状态,磷的积累量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整个生育期内叶片磷积累表现为稳定增加的趋势,叶片磷积累量随氮肥用量增加而增加;磷肥利用率为10.02%和11.74%,氮肥用量对磷肥利用率影响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10.
采用2年大田试验,研究低镉(Cd)磷肥不同施用量对水稻产量及地上部Cd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施低Cd磷肥显著增加水稻稻谷和稻秆产量,但不同施磷量间稻谷产量差异不显著。随施磷量的增加,稻谷Cd含量呈先增加后下降的趋势,但均在国家粮食卫生控制标准0.2 mg·kg-1规定内。当施磷(P2O5)量为63 kg·hm-2时,稻谷Cd含量及稻谷、茎叶和地上部Cd累积量最高,显著高于对照;但施磷量增至252 kg·hm-2时,稻谷Cd含量与对照相当,而茎叶Cd含量显著下降。水稻对磷肥中Cd的吸收率随施磷量的增加而显著下降。当施磷量低于81 kg·hm-2时,水稻地上部对磷肥中Cd的吸收率超过100%。指数回归方程表明,随磷肥进入土壤的Cd含量基本被水稻地上部完全吸收时的磷肥施用量早、晚稻分别为116.6、174.6 kg·hm-2。因此,生产上按当前适宜施磷量施用,既能兼顾水稻产量,又能保障稻谷和土壤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11.
黑龙江省南部黑土玉米NPK适宜用量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试验设在玉米主产区双城市,采用N、P、K三因素多水平的不完全设计,目的是在12个不同N、P、K配施中筛选出适合当地的最适宜施肥量。不同N、P、K化肥用量玉米产量最高为处理10,依次分别为处理13、8、5,比当地通用施肥量分别高15.9%、13.1%、12.3%和11.2%。因此认为处理N3P3K2、N3P3K3、N2P3K2和N4P2K2即处理10、13、8和5为较好的处理组合。通过对N、P、K单施肥料效应进行一元二次方程模型优化,建议最适宜的施肥量分别为N200-230kg·hm^-2,P205120~130kg·hm^-2,K2060~80kg·hm^-2。经济效益最好的前三个组合分别是10、13、8.增收分别为1464、1245和1007元·hm^-2。  相似文献   

12.
为在水稻生产中合理使用氮、磷、钾肥,以适合寒地种植的11叶品种空育131为试材,采用"3414"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不同的氮、磷、钾配比对水稻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处理6(N2P2K2)、处理10(N2P2K3)和处理11(N3P2K2)可较明显地增加水稻的茎数;合理配施可明显提高水稻的干物质积累,成熟期各处理组合以处理10(N2P2K3)总干重最多,比对照高12.2%;增施氮、磷、钾可增加水稻产量,其中处理11产量和效益最高,产量达10 519.5kg·hm-2;经回归分析优化出空育131最高产量为12 555kg·hm-2,相应的氮肥、磷肥和钾肥纯量为135.0,67.5和58.5kg·hm-2。  相似文献   

13.
以粮饲兼用型玉米主栽品种龙单26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氮、磷施用量对玉米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磷水平对玉米籽粒产量和品质影响较大,在施肥量为N160 kg·hm^-2、P2O575 kg·hm^-2、K2O50 kg·hm^-2时,籽粒产量、淀粉含量和赖氨酸含量最高,在施肥量为N160 kg·hm^-2、P2O5100 kg·hm^-2、K2O50 kg·hm^-2时,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以上海郊区10.67万hm^2水稻田为研究区域,利用GPS定位网格采集土壤样品4087个,建立了12个水稻高产示范基地。应用ASI土壤快速测定方法开展了水稻磷钾肥推荐试验。结果表明:水稻磷钾肥推荐施肥平均产量9034.5kg·hm^-2比常规施肥8236.5kg·hm^-2,增产798.0kg·hm^-2,增幅达9.69%,增收1436.4元·hm^-2,经济效益显著。研究成果为示范推广精准农业技术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5.
不同磷肥用量对桂中蔗区甘蔗生长性状与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桂中蔗区甘蔗磷肥施用效应,为当地甘蔗生产合理施用磷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不同施磷量处理在广西来宾市兴宾区进行田间试验,设4个施磷量处理(P0、P1、P2、P3),对应磷肥用量分别为0、59.925、119.850、179.775 kg/ha (P2,O5),研究不同处理对甘蔗生长性状的影响,并计算各处理的磷肥农学效率.[结果]施用磷肥处理甘蔗分蘖期、伸长初期、工艺成熟期均能明显提高甘蔗的长势,与不施磷肥处理相比,施磷处理的有效茎数、茎径、产量分别提高6.48%、6.67%和8.70%;P1、P2和P3的磷肥农学利用效率分别为14.51%、10.82%和8.31%.当磷肥施用量超过119.850 kg/ha(P2O5)时,甘蔗单茎重与磷肥农学效率均随着施肥量的继续增加而降低.[结论]从甘蔗增产效果以及肥料资源高效利用等综合考虑,桂中蔗区甘蔗磷肥的合理施用量为119.850 kg/ha( P2O5).  相似文献   

16.
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研究播期、密度、氮肥、磷肥、钾肥对汉油9号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各栽培因子对汉油9号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施氮量>施钾量>播期>磷肥>密度.用降维法分析各因素与产量的关系,结果表明,每公顷施纯氮167.85 kg产量最高,每公顷施纯磷96.6 kg产量最高,每公顷施纯钾75.6 kg产量最高;播期为9月11日产量最高,密度为12.3万株·hm^-2时产量最高;经过计算机模拟寻优,产量大于3 150 kg· hm^-2栽培方案有93套,相应的农艺措施为播期9月9-11日,密度11.70~12.30万株·hm^-2,纯氮量174 ~186 kg· hm^-2,纯磷量为85.95 ~94.05 kg· hm^-2,纯钾量为84.90 ~95.10 kg·hm^-2.  相似文献   

17.
华北地区夏玉米滴灌施肥的肥料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通过研究华北地区中低产土壤条件下不同氮、磷、钾肥施用量在滴灌夏玉米上的肥料效应,从而优化滴灌施肥系统,为夏玉米高效滴灌施肥提供理论依据,推进水肥一体化技术。方法 通过两年田间试验,以郑单958为供试品种,滴灌带设置为一管带两行,氮磷钾分别设4个处理,其中氮肥处理为0、144、180、216 kg·hm -2(记为N0、N1、N2、N3),磷肥处理为0、72、90、108 kg·hm -2(记为P0、P1、P2、P3),钾肥处理为0、72、90、108 kg·hm -2(记为K0、K1、K2、K3),氮磷钾肥料分4次滴施,以研究不同处理对夏玉米产量及不同生育时期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分析不同处理下肥料的利用率。结果 (1)华北地区中低产田条件下夏玉米产量随施氮磷肥的用量呈抛物线性变化,当施氮量为180 kg·hm -2,施磷量为90 kg·hm -2时,作物产量最高;当氮磷肥施用量超过最高产量施肥量时,作物产量随施氮磷用量的提高呈下降趋势,但氮肥处理的下降程度差异不显著,而磷肥施用量超过90 kg·hm -2时,作物产量随施磷量的提高显著下降(P<0.05);在本处理中,夏玉米产量随施钾量的提高,均呈增加趋势。(2)不同施肥处理对夏玉米生育前期干物质积累几乎没有影响,在灌浆期与收获期时干物质积累与施氮量、施磷量均呈抛物线性变化,变化趋势与产量基本相同。(3)不同处理的氮磷钾肥利用率不同,分别为33.39%—58.44%、14.15%—28.88%、54.70%—65.75%,当夏玉米产量最高时的氮、磷、钾肥利用率两年平均为51.21%、28.88%、65.75%;在最高产量条件下,氮、磷、钾肥的平均农学效率分别为8.08、11.41和8.83 kg·kg -1;偏生产力分别为59.88、119.75和100.65 kg·kg -1结论 在华北地区中低产土壤滴灌施肥条件下,最适宜的氮磷施用量分别为180 kg·hm -2和90 kg·hm -2,当施氮量超过180 kg·hm -2、施磷量超过90 kg·hm -2时,夏玉米产量会出现下降,但随施钾量的提高,产量有增加的趋势。滴灌施肥可获得较高的氮磷钾肥利用率,分别为51.21%和28.88%和65.75%。  相似文献   

18.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宁夏日光节能温室不同施氮量对辣椒生长、产量及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供试土壤速效磷、钾含量丰富,速效氮则相对贫乏,设施内高投肥已导致土壤轻度盐渍化;氮素是决定辣椒生长发育的决定性指标,影响辣椒的叶绿素含量、茎粗、株高及产量;氮素的施用量决定83%的辣椒产量;不同氮肥施用量对辣椒的产量表现为典型的抛物线关系;施氮量为872kg·hm-2时,设施辣椒能获得最高产量,氮肥施用量为791kg·hm-2时,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9.
氮磷钾肥配施对玉米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玉米品种吉单27为试材,针对目前农田施肥增产能力降低问题,进行了氮磷钾肥不同用量配比施用试验,旨在探索玉米氮、磷、钾养分施用最佳用量,为指导大田生产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氮磷钾肥不同配比施用对玉米的产量和肥效有明显的影响。最佳施肥量为N 135kg.hm-2、P 75kg.hm-2、K 90kg.hm-2,N∶P2O5∶K2O=1.00∶0.56∶0.67。试验亦得出氮肥是决定玉米产量的主要因素,而钾肥、磷肥也是不可缺少的。所以科学施肥,合理搭配N、P、K肥不仅可以提高化肥利用率,同时也是玉米增产增收的保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