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岩溶地区喀斯特灌丛草地是贵州省的主要草地类型之一 ,采取何种放牧管理措施 ,来有效地控制山羊放牧密度 ,达到充分利用灌丛资源发展山羊生产 ,使广大农户脱贫致富的同时 ,并保持灌丛草地的良性生态循环 ,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根据岩溶地区灌丛草地地形非常复杂的特点 ,采用电围栏来进行山羊放牧试验 ,并与生物围栏和简易篱笆比较 ,结果电围栏较经济适用  相似文献   

2.
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的植被资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简要介绍了中国西南岩溶地区的植被资源概况,西南岩溶地区主要的地带性植被是亚热带常绿阔叶林,由于当地特殊的地质(如岩溶发育、山地、河谷等)、气候条件以及人类活动的干扰,灌丛、灌-草丛和草丛(草甸)等成为现状植被的主要类型.在人为干扰条件下,灌草丛和草丛群落具有一定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3.
海南热带疏林草地山羊放牧试验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海南热带疏林草地进行海南当地山羊的放牧试验,初步表明:人工草地上放牧海南山羊与天然草地相比有利于提高山羊对牧草的采食量和活增重。山羊的采食量与牧草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粗纤维含量呈一定程度的负相关,与粗灰分、粗脂肪含量相关性不明显。无论人工草地还是天然草地在放牧山羊后禾本科草与豆科或其它杂类草、杂灌的比例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4.
论人工灌丛草地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从植物生态学,生物学和植被地带性分布规律分析,建立人工灌丛草地是解决我国北方干草原,荒漠草原,草原化荒漠区饲草问题和大面积改良退化草场的有效措施。人工灌丛草地可以分为半灌木刈草型,灌草放牧型,灌草刈牧兼用型,灌草乔综合效益型,建设人工灌丛草地的适宜草种有岩黄芪属半灌木,锦鸡儿属灌木,一部分藜料灌木和北方传统种植的旱生草本饲草。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百喜草的系列研究,探索出百喜草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岩溶地区退耕坡地种草养羊、煤矸石山植被恢复等不同生境应用模式,并对不同利用模式的综合效应进行了定量分析,首次开展了自然混种百喜草对紫茎泽兰竞争性抑制作用研究,提出了控制紫茎泽兰入侵的有效治理方法,拓宽了百喜草的研究和应用范围,并在独山等5县推广应用,取得了良好的生态、社会、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放牧是草地的主要利用方式之一,适度放牧可维持草地的生产和生态功能。为探究不同放牧强度如何影响北方农牧交错带草地生物量,本研究依托2016年在山西典型农牧交错带建立的草地放牧试验平台,采用收获法监测了不同放牧强度干扰下植物群落优势种赖草生物量(Leymus secalinus Tzvel. biomass,L.s.B)、地上生物量(Aboveground biomass, AGB)和地下生物量(Belowground biomass, BGB)指标。结果表明:放牧降低了该地区群落地上现存生物量和地下生物量(P<0.01),提高了群落的根冠比(P<0.05);放牧影响优势种赖草生物量在群落地上生物量中的占比,与不放牧相比,轻度放牧和重度放牧对赖草生物量的影响大,而中度放牧的影响小。因此,放牧降低了群落的地上、地下生物量,但中度放牧对优势种赖草生物量的影响小,符合中度干扰假说,为农牧交错带草地科学管理和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云南岩溶地区不同草地利用方式的经济与水保效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云南岩溶地区坡度为15°草地的5种利用方式进行了3年的水土流失、土壤理化性状、地表植被密度、盖度、高度、产草量和投入产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岩溶地区坡地种草利用比种粮利用的水土保持效果、培肥地力效应和经济效益高.水土流失严重程度为种粮坡地>自由放牧草地>栽培草地>改良草地>围栏封育草地;土壤肥力提高幅度为栽培草地>改良草地>围栏封育草地>自由放牧草地>种粮坡地;3年累计经济纯收入栽培草地>改良草地>种粮坡地>围栏封育草地>自由放牧草地.  相似文献   

8.
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高寒草甸植被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称多地区高寒草甸在重度放牧处理下矮嵩草的高度与其它处理存在差异显著性(P﹤0.05),放牧强度对毒草类植被高度影响不显著。不同放牧强度对植被盖度的影响各不相同,矮嵩草经放牧处理盖度有明显减少,重度放牧可降低植被总盖度,其它处理影响不显著。重度与中度放牧可使高寒草甸草场地上、地下生物量明显减少。  相似文献   

9.
以7种灌草的8种组合模式为研究对象,以退化灌草地为对照,对各种组合模式灌草的保存率、水土保持功能及地上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木豆Cajanus cajan、银合欢Leucaena leucocephala以及禾本科的非洲狗尾草Setaria sphacelata cv. Narok和豆科大翼豆Macroptilum atropurpureum的各种生物学性状表现优异,而禾本科草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cv. Fine Lawn以及豆科的白三叶Trifolium repens cv. Haifa、杂三叶T. hybridum不能很好地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山地生长,不能越过干热季;通过不同灌草组合的水土保持功能和地上生物量的研究,筛选出木豆+非洲狗尾草+高羊茅+大翼豆+白三叶+杂三叶为干热河谷最佳灌草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10.
陈平  王文 《畜牧兽医杂志》2016,(4):69-74,77
以云南省种羊繁育推广中心草地生产管理为例,基于当地环境资源和气候条件,从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草地生物产量和生产经营效益的角度,对现行的高产饲料作物和人工放牧草地相结合的饲草生产模式进行总结,提出了适用于滇中和相同自然条件地区的暖季型和冷季型相结合的一年生高效饲草生产系统,暖季型多年生放牧草地与冷季型一年生饲草互补系统,多年生人工草地与短期饲料作物相结合的草田轮作系统,以及半放牧半舍饲的家畜饲养管理系统的草地畜牧业生产模式,促进资源高效利用,为该地区畜牧业发展提供经验借鉴。  相似文献   

11.
该实验通过对中国科学院海北高寒草句生态系统实验站地区,连续放牧、间隔放牧和未放牧三种放牧类型的草地土壤中全氮含量的测定,初步得出土壤全氮含量不仅受土壤类型、气候等的影响,更受放牧类型的影响。结果表明,间隔放牧类型的土壤全氮含量最高,为土壤肥力评价及合理放牧等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放牧强度对牧草再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8,自引:3,他引:15  
在华北农牧交错带地区研究放牧强度对3种人工草地再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芒雀麦和新麦草的再生性能最好,杂花苜蓿次之,扁穗冰草最差.放牧强度不同牧草的再生性能各异,其中新麦草和无芒雀麦在重牧区再生草产量最高,而杂花苜蓿和扁穗冰草则在轻牧区最高.牧草的再生性能与放牧季节有关,第1次放牧后的再生性能高于第2次.  相似文献   

13.
放牧强度对牧草再生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在华北农牧交错带地区研究放牧强度对3种人工草地再生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芒雀麦和新麦草的再生性能最好,杂花苜蓿次之,扁穗冰草最差.放牧强度不同牧草的再生性能各异,其中新麦草和无芒雀麦在重牧区再生草产量最高,而杂花苜蓿和扁穗冰草则在轻牧区最高.牧草的再生性能与放牧季节有关,第1次放牧后的再生性能高于第2次.  相似文献   

14.
采用地面监测方法对德江、江口、铜仁、印江及石阡县9个样地进行了草层高度、植被盖度及产草量3个指标的监测.结果表明:岩溶地区天然草地发展变化总体稳定,未出现逆向演替变化;降雨因素成为岩溶地区天然草地发展发育的关键影响因素;草层高度、盖度与同期草产量的变化走势图多呈“波浪形”或“抛物线”,这与年份间的降雨量有极大的关系;草...  相似文献   

15.
以动物为手段进行岩溶地区休养再生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建立灌木、草地2个不同生态系统,饲养适宜的反刍动物,利用动物适当的放牧采食、排泄粪便等行为来增加生物多样性,全面改善岩溶地区脆弱的生态环境,提高生产性能,探索出一条可在广西乃至西南岩溶地区推广应用的生态恢复与重建,并能保持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子.  相似文献   

16.
采用ISSR分子标记技术对不同放牧强度下冰草自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放牧导致冰草部分位点丢失,但整个冰草居群仍表现出丰富的多态性,ISSR检测的多态性条带比率为96.46%,居群间的遗传差异很小,放牧并未使冰草居群产生遗传分化。由Shannon’s和Nei’多样性指数检测的各个引物在4个冰草居群内的遗传多样性的大小排列顺序为:中度放牧样地重度放牧样地无放牧样地轻度放牧样地。  相似文献   

17.
<正> 放牧地是苏联多数地区夏季饲料的主要来源。但是家畜对放牧地上草层的采食率不是始终都高。如在新西伯利亚省较好的人工草地上采食率只占70%。放牧前半期饲草的损失最大,此时牧草同时急骤生长,6月份在西西伯利亚条件下人工草地上主要草层是无芒雀麦,通常形成这种情况:即在未放牧地段草层长得过高,而  相似文献   

18.
对云南昆明小哨示范牧场草地植物资源进行调查,共记录草地植物37科119属143种。其中,人工种植牧草2科7属10种,野生植物37科114属133种。经多年的放牧演替,人工草地以东非狼尾草—白三叶、东非狼尾草—非洲狗尾草+白三叶两种草地型为主,草地植被盖度达95%以上,鲜草产量24-32 t/hm2,牧草品质优良,适口性好。天然草地包括草丛草地和灌草丛草地2个类型。草丛草地形成了以鼠尾粟+毛花雀稗、知风草+刺芒野古草2种类型为主,植被盖度75%-85%,鲜草产量9-12 t/hm2,牧草品质中等,为较好的天然放牧草地。灌草丛草地以地盘松—扭黄茅型和川梨—白茅型草地为主,植被盖度65%-75%,鲜草产量5-9 t/hm2,牧草品质和适口性均较差,采食率较低。利用不同放牧家畜采食习性的差异,肉牛放牧系统中引入山羊等家畜充分利用草地植物,是有效提高放牧系统草地生产力的一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9.
以青藏高原高山嵩草草甸优势植物高山嵩草(Kobresia pygmaea)和紫花针茅(Stipa purpurea)为对象,研究不同放牧强度对其营养成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优势种对放牧响应不同,放牧有利于高山嵩草草甸优势植物钙和磷的吸收,高山嵩草重度放牧下钙与磷含量显著高于适度放牧与对照(零放牧)(P<0.05),且适度放牧与对照差异不显著(P>0.05)。紫花针茅钙含量依次为重度放牧>适度放牧>对照,磷含量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出现先升高后下降的变化趋势;放牧家畜的啃食促进了植物的补偿性生长,放牧粗纤维含量显著低于对照(P<0.05);同时放牧增加了高山嵩草草甸优势植物粗脂肪和粗蛋白含量。放牧家畜对草地的影响,加速了牧草-土壤氮循环,促进了牧草对土壤氮的吸收,进而增加了牧草的粗蛋白含量,改善了牧草品质。  相似文献   

20.
通过在昭苏马场设置的轻度放牧、中度放牧、重度放牧和极度放牧4个水平模拟放牧的测定,对针茅Stipa capillata的再生速度、再生草产量和再生速率的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放牧时间的变化,针茅的再生速度、再生草产量和再生速率都在减小.再生期间和放牧强度对针茅的再生草产量和再生速率的影响均达到了极显著水平(P<0.01=.在春季利用时随着放牧强度的增加,中度放牧下针茅的再生速度最快,再生草量和再生速率最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