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空间环境和地面γ辐照对水稻诱变的差异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研究了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空间搭载和地面60Co γ辐照两种条件下的诱变敏感性和诱变效应。结果表明,诱变的敏感性均以粳稻强于籼稻,推广种强于农家种,籼稻中以中籼和晚籼>早籼,而不同粳稻气候生态型间的差异较小。对γ辐照不敏感的品种大多数对空间诱变也不敏感,而对γ辐照敏感的品种中仅有1/4对空间诱变敏感。空间搭载对54.2%的品种的处理当代秧苗生长具有加速作用,有的同时提高结实率。M2代研究表明,两种诱变处理均能诱发株高和抽穗期突变,但其突变频率差异较大。空间搭载处理的M2代矮秆、高秆和早熟的突变频率与M1代总生理损伤存在显著正相关。表明空间环境与地面γ辐照的诱变机制可能不完全相同。本研究结果对开展水稻空间诱变育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
小麦航天诱变育种效果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两个小麦品种(系)种子进行空间诱变处理,对SP2代农艺性状变异效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两个品种(系)的农艺性状均发生了变异,但株系内变异多数为不显著。两个品种(系)的诱变率和性状的变异方向存在差异,豫农201的诱变率高于大粒1号;大粒1号变异株系的性状指标多数为增加,豫农201变异株系的性状指标多数为减少。性状间的诱变率具有差异,株高和粒重的诱变率明显高于其它性状  相似文献   

3.
水稻品种广陆矮4号的干种子用200yγ射线、2mM_1NaN_3及其复合处理后,从M_1代的形态学、细胞学、过氧化物同工酶酶谱和成熟胚的出愈率、愈伤组织生长率、分化率等生物学指标,研究水稻M_1的损伤效应和体细胞离体组织培养的效应。结果表明,诱变处理对水稻M_1生物学损伤效应,NaN_3处理轻于γ射线,γ射线 NaN_3复合处理大于单一处理。诱变处理对水稻体细胞离体细胞培养有相似的损伤效应。  相似文献   

4.
水稻空间诱变的当代效应与地面其他常用的理化诱变方法存在较大差别,并且不同航天器的诱变效应往往也不尽一致。为了探明搭载“神舟八号”飞船的当代效应及其特征,以籼稻‘航恢173’种子经“神舟八号”搭载诱变当代(SP1)为材料,考察其发芽率、苗高、成熟期株高、剑叶长和宽、主穗长和结实率等7个性状,探讨“神舟八号”搭载的当代效应,并与250 Gy 60Co-γ射线辐照当代(G1)和1% EMS诱变处理当代(E1)进行对比;进一步利用位于水稻12条染色体的24个SSR标记对100个混合SP1样品(300个单株)进行变异检测,以期从分子水平了解“神舟八号”搭载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SP1的发芽率、主穗结实率分别显著和极显著下降,而其余5个性状差异不显著;对比分析表明,与“神舟八号”搭载对植株后期生长无明显影响不同的是,G1和E1的植株其后期生长受到促进,导致G1、E1和SP1在株高、剑叶长和宽上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SSR座位的扩增结果表明,仅SSR标记RM267在1个样品中检测到明显的变异条带,变异频率约为0.014%。  相似文献   

5.
不同诱变处理对苜蓿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研究60Co-γ射线、紫外线、零磁空间和EMS诱变处理对苜蓿SP1代叶片叶绿素含量及光合作用的影响,筛选最优诱变处理梯度,选育适合高寒地区种植的苜蓿新品系或品种。以‘公农1 号’、‘Wega7F’、‘WL319HQ’、‘敖汉’4 个苜蓿品种试验材料,设置60Co-γ射线150、300、450 Gy射线强度,紫外线30、60、90 min 照射时间,EMS 0.1%、0.2%、0.4%(v/v)溶液浓度,零磁空间处理180 天;测定苜蓿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叶绿素a/b 值以及净光合速率。结果表明,‘公农1 号’450 Gy60Co-γ处理、紫外线处理时间为30 min和0.4%EMS处理下叶绿素a 含量最高,均高于对照3.17 mg/g,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其他处理均低于对照。‘Wega7F’在紫外线60 min 时间处理下,叶绿素b 值明显增加,且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5)。‘公农1 号’在450 Gy 60Co-γ辐射处理下叶绿素含量最高,a/b 比值最小,其他3 个品种在150 Gy处理下叶绿素含量最高,但a/b 比值最小。各苜蓿品种不同诱变处理净光合速率大小依次为:60 min 紫外线处理的‘Wega7F’>零磁空间处理的‘敖汉’>0.4%EMS 处理的‘WL319HQ’>0.4%EMS处理下的‘公农1 号’。150 Gy60Co-γ射线、60 min 紫外线、0.4%浓度EMS处理为苜蓿正向变异处理,有利于筛选有益诱变突变体。  相似文献   

6.
水稻"9311"突变体筛选和突变体库构建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叶俊  吴建国  杜婧  郑希  张志  石春海 《作物学报》2006,32(10):I0003-I0004
利用γ射线和EMS溶液诱变处理籼稻“9311”种子,经过M2筛选和M3重复鉴定,分别获得465份和210份(共675份)叶、茎、穗和根等性状变异的突变体,突变频率为5.62%。γ射线诱变群体的变异范围要大于EMS诱变群体,突变频率也较高,但紫色叶鞘和叶片类病斑等少数突变类型只在EMS诱变群体中出现。新构建的突变体库将有助于进一步开展水稻功能基因的研究。  相似文献   

7.
为明确~(60)Co-γ对刺梨的辐照诱变效应,采用不同剂量~(60)Co-γ射线(5 Gy,10 Gy,15 Gy,20 Gy和30Gy)辐照处理刺梨幼苗,测定其生长发育及相关生理指标。结果表明:随着辐照剂量的增加,刺梨幼苗成活率降低,10 Gy以上辐照处理幼苗成活率与对照差异极显著,同时幼苗地上部及根系生长发育受到严重抑制;叶片光合色素和淀粉含量随辐照剂量的增加而逐渐降低,且各处理间差异极显著;丙二醛含量随辐照剂量的加大而极显著增加;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质、游离脯氨酸含量都随着辐照剂量增加表现为先升后降趋势,并在10 Gy或15 Gy处出现峰值。由此表明,刺梨幼苗适宜辐照剂量在15~20 Gy之间,同时对较低剂量的~(60)Co-γ射线具有一定的耐受能力。研究结果将为刺梨辐射诱变育种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包和平  许耀奎 《作物学报》1996,22(2):185-191
本试验以大麦“吉农87-9号”风干种子为材料,用不同剂量^60Coγ-射线处理后,再用苯甲酰胺(浓度为0、5、10mN)处理,研究其诱变效应。结果表明:苯甲酰胺无诱变作用,但与γ-射线复合处理诱变效应优于γ-射线单因子处理。苯甲酰胺加重了M1辐射损伤,提高了M2突变频率。因此,在诱变育种中苯甲酰胺可作为有效的修复抑制剂加以利用。在较低的照射剂量下,苯甲酰胺修复抑制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9.
以4个粳稻品种种子为材料,用150Gy的 60Co-γ射线辐照诱变,经系谱法选择6代后收取后代材料米样进行稻米品质性状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经 60Co-γ射线辐照后4个粳稻品种后代在稻米品质各性状上均发生变异,平均变异系数为3.43%~35.60%,性状变异幅度和分离方向与基因型有关,表明辐照诱变可以为北方粳稻品质育种提供丰富种质资源和有效途径;t检验显示不同品种间后代部分品质性状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米饭粘度和平衡度与亲本间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通过这2个参数预测 60Co-γ射线辐照处理后代材料的可行性;相关分析表明食味值与部分淀粉RVA谱特征值间存在极显著或显著相关性,这可为辐照处理后代材料稻米品质评价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植物空间诱变效应的研究及其应用探讨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综述了植物空间诱变效应的研究情况,包括空间环境的特点,诱变方法,生物学效应及诱变作用机制。对利用空间环境进行作物诱变育种也作了探讨。,  相似文献   

11.
水稻“9311”突变体的筛选和突变体库的构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俊  吴建国  杜婧  郑希  石春海 《作物学报》2006,32(10):1525-1529
利用γ射线和EMS溶液诱变处理籼稻“9311”种子,经过M2筛选和M3重复鉴定,分别获得465份和210份,共675份叶、茎、穗和根等性状变异的突变体,突变频率为5.62%。γ射线诱变群体的变异范围要大于EMS诱变群体,突变频率也较高,但紫色叶鞘和叶片类病斑等少数突变类型只在EMS诱变群体中出现。新构建的突变体库将有助于进一步开展水稻功能基因的研究。  相似文献   

12.
三系水稻恢复系品种航天诱变后代恢复力变化的研究初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返回式卫星搭载水稻干种子,回收返地种植,考察其后代的性状表现及遗传变异,结果表明:经航天诱变后,三系水稻恢复系品种11个突变株系与6个不同细胞质来源和不同基因型的三系不育系测交,其后代的结实率发生了较大的改变,由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可知,不同突变株测交后代的结实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说明经航天诱变后,恢复系突变株对不育系育性的恢复能力发生了一定程度的改变,且这种恢复力的变化也表现出双向性。同时测交后代的经济、农艺性状也发生了一定的改变,有的与CK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因此,通过航天诱变可选育出新的恢复系  相似文献   

13.
高粱空间诱变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1996年利用我国第17颗返回式卫星对高粱唐恢28恢复系种子进行搭载处理后,对其变异后代进行了田间鉴定和同工酶及RAPD分析。主要结果如下:(1)SP1代获得一个特大穗型突变体(MTR28),其后代性状分离广泛,变异类型丰富,从中获得了遗传性状稳定且具有不同特点的高产、抗病优良变异选系;(2)优良变异选系组配的杂交种产量明显高于对照,可应用于生产上组配高产、抗病杂交种;(3)空间诱变后代性状稳定时间比常规杂交后代稳定快2—4个世代,可缩短育种进程;(4)变异选系在酯酶同工酶和细胞色素氧化酶同工酶酶带种类及酶活性上存在着较大的遗传差异;(5)RAPD分析结果显示,空间诱变选系在基因组水平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  相似文献   

14.
不同种类盐胁迫对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子植物育种》2021,19(17):5842-5847
采用水培法研究比较了 Na_2CO_3和NaHCO_3两种碱性盐,NaCl和Na_2SO_4两种中性盐和混合盐对水稻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盐碱处理下水稻种子的发芽率、发芽势、发芽指数、苗高、根长、侧根数和根系细胞质膜透性等均较CK极显著降低(P0.01)。其中,Na_2CO_3和NaHCO_3以及混合盐胁迫处理水稻种子的发芽指标和生长指标均极显著低于NaCl和Na_2SO_4处理(P0.01)。其中,以Na_2CO_3处理对水稻种子发芽的抑制作用最大,其发芽率仅8.0%,发芽势为0,发芽指数仅3.0。NaHCO3处理其次,发芽率为14.5%,发芽势为1.7%,发芽指数为6.9。Na_2CO_3和NaHCO_3以及混合盐胁迫处理水稻幼苗的苗高,主根长和侧根数等均极显著低于NaCl和Na_2SO_4处理(P0.01)。3个处理均无侧根萌发。不同种类盐处理水稻幼苗根系细胞质膜透性均极显著高于CK (P0.01),以Na_2CO_3细胞质膜透性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盐处理(P0.01)。所有盐处理幼苗和根系K~+/Na~+比值均极显著低于CK(P0.01),其中Na_2CO_3、NaHCO_3和混合盐处理根系K~+/Na~+比值分别仅为0.05,0.07和0.13,均显著低于CK、NaCl和Na_2SO_4处理(P0.05)。可见,Na_2CO_3和NaHCO_3加重了伤害与其对水稻根系细胞膜的伤害和K~+吸收受到抑制有关。碱性盐主要通过影响水稻侧根萌发来影响水稻幼苗生长。  相似文献   

15.
为了获得高效耐盐木霉菌株,本试验以长枝木霉T6菌株为出发菌株,采用微波诱变处理和NaCl溶液模拟盐胁迫条件,并结合菌丝生长速率,产孢量及菌丝干重等指标筛选最佳诱变耐盐菌株。结果表明,微波诱变对长枝木霉T6菌株生长具有明显影响,并随着微波诱变处理时间的不同其影响作用显著不同,尤其当诱变时间为60 s时,其诱变菌株的菌落直径、菌丝干重和产孢量显著高于原出发菌株。微波诱变时间为60 s条件下,获得的诱变菌株生长速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较原出发菌株表现出较强的耐盐性,培养72 h较原出发菌株生长速率平均提高32.98%。该试验利用微波诱变处理选育和获得了高产和高效的耐盐性木霉菌株,为今后多功能木霉制剂的研发应用及推广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6.
为了解锌、硼、镁等微量元素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效果,掌握适宜的微量元素施用量,特在连云港市赣榆区城头镇试验基地开展不同施肥处理对水稻产量及肥料效应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微量元素水溶肥较不施肥、常规施肥等处理增产效果明显。微量元素水溶肥料处理水稻产量与空白对照、常规对照、清水对照处理差异极显著,常规对照处理与清水对照处理差异不显著,常规对照处理、清水对照处理与空白对照差异极显著,微量有机水溶肥料能够提高水稻株高、有效穗数、每穗粒数、每穗实粒数、千粒重,从而增加产量。因此,合理施用微量元素水溶肥对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7.
水稻航天诱变育种研究进展与应用前景   总被引:44,自引:2,他引:44  
水稻航天育种技术是将水稻干种子搭载返回式航天器(卫星)经过空间诱变作用产生变异,在地面选择有益变异培育新种质、新品种的育种方法。随着水稻航天育种研究的不断深入,现已育成一批水稻新品种(组合)进入商品化生产,同时还发掘和筛选出一些具有实用价值的新种质。本文综述了水稻航天育种的特点、理论依据及研究进展,讨论了水稻航天育种存在的问题和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60Co-γ射线辐射对小麦种子萌发、幼苗生长及生理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磊  张从宇  王敏 《种子》2008,27(11)
用^60Co-γ射线辐射11个小麦品种的干种子,结果表明:1个品种处理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比对照极显著降低;7个品种处理苗高比对照显著或极显著提高;11个品种处理的根长和活力指数比对照显著或极显著降低;8个品种处理根冠比较对照显著或极显著降低,9个品种处理的出苗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9个品种处理的成活率显著或极显著低于对照,11个品种处理的单蘖率、叶长、叶宽、根长均比对照极显著降低,9个品种处理的单株越冬蘖比对照显著或极显著降低。7个品种处理的可溶性蛋白含量比对照显著或极显著降低;6个品种处理的丙二醛含量均比对照显著或极显著提高;10个品种处理的POD活性比对照显著或极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实践八号卫星飞行环境中不同因素对小麦的诱变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实践八号育种卫星1×g离心机、铅屏蔽室和卫星舱内同时搭载处理的3个小麦品种为材料,分别分析同一飞行环境下空间辐射、空间微重力和空间综合环境作用对小麦的损伤特点,比较研究其对小麦品种的诱变效应。结果表明,空间综合因素处理抑制了小麦轮选987和新麦18当代(SP1代)的苗期生长,而对周麦18没有显著影响,空间辐射单因素处理只对轮选987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而空间微重力对3品种的抑制作用都不显著;成熟后3种处理对各农艺性状的影响都不存在显著差异。3个小麦品种SP2代均出现株高、穗长、千粒重等多种表型性状突变;轮选987和新麦18都表现空间综合环境因素诱发的突变频率高于其他2个单一因素,而空间微重力的突变效应最小。在新麦18空间综合因素处理的群体中,还发现了叶片条纹状白化突变体(0.48%)并可以遗传到后代。上述结果证实,在空间条件下宇宙射线和微重力的共同作用具有累加的效应,宇宙射线是产生变异的主要因素,空间微重力的单独作用也可以导致变异的产生。  相似文献   

20.
在我国,自1987年以来,中科院的许多研究所利用返回式卫星进行了较广泛的航天诱变育种研究,其研究表明,空间环境确实对植物种子的形态、生理、生化及遗传产生了很重要的效应。虽然这些效应有些是负的,是抑制性的,但令人兴奋的是也产生了一些能够促进植物生长、高产、抗病、抗倒伏的正效应。如江西省宜丰县农科院研究所研究的水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