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永福罗汉果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罗汉果是永福县山区农业生产重要的支柱产业。长期以来,由于罗汉果种薯品种杂乱、带病率高、产量低,以及受压蔓繁殖种薯的制约,使种植面积和推广区域受到限制。罗汉果组培育苗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加速了永福县罗汉果产业的发展。然而,近年调查发现,农户种植罗汉果的积极性不是很高,种植面积呈下降的趋势,其原因很多,现综合分析并提出对策如下:  相似文献   

2.
罗汉果组培苗是在无菌条件下、通过微扦插技术培育出的高科技产物,具有带病少、繁殖快、适应性广、当年种当年收获且产量高的特点。但是罗汉果组培苗在管理上与传统种植的罗汉果种薯苗有较大差别,管理不当易出现现蕾开花率低,开花时间延迟,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罗汉果组培苗在三江县得到较大面积推广应用.然而,从近两年组培苗的推广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种苗过于细弱、根系很少,种植成活率低;主蔓上棚打顶后所发侧蔓发生"跑苗"(即徒长不来籽不开花结果)现象;大田中、后期病毒病、白绢病和青枯病等病害发生较重,结果少或果实小[1]、畸形果及裂果多、品质差或植株枯死等等,导致不少农户收入减少甚至绝收,严重地影响了罗汉果生产的持续、健康发展与山区农民增收.为了进一步明确组培苗在三江县罗汉果产区种植的适应性及应用价值,筛选出抗逆性强、单产高、品质优、效益好的品种(系)供大面积推广,笔者于2005年春在三江侗族自治县进行了罗汉果组培苗品种(系)筛选试验.现将试验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4.
甜椒在保护地栽培过程中,因为植株主干木质化程度较高,茎秆硬而脆,不像番茄、黄瓜、丝瓜等作物可以落蔓.一般情况下,植株在5月底就可以长到吊蔓铁丝以上,由于再向上生长无法进行固定,结果后容易压折枝蔓,因此,甜椒植株生长到吊蔓铁丝以上时,即使植株生长势旺盛,果实售价较高,也不宜再留果,果实采收后就得立即拉秧罢园.  相似文献   

5.
罗汉果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汉果是一种驰名中外的名贵药材,被称为“东方神果”。罗汉果种苗选择标准应是:植株生长健壮,粗度在1.5cm以上,顶茅和基节完好,薯种幼嫩,色泽新鲜,无损伤和病虫害。雌株应选择早花早果、丰产稳产、无大小年、适应性强、品种优良的品种。雄株应选择开花早、花粉多、花期长、适应性强的品种。雌雄株的比例为100~150:1最佳。二年以上老薯种要求种芽尖无损伤,且带有2~5条10cm的侧须。在栽培管理方面,应掌握和应用一年苗期与二年苗后的不同技术。  相似文献   

6.
正病毒是引起马铃薯"退化"的主要原因。由于马铃薯是无性繁殖作物,病毒侵染进植株体内后,会逐代传递并积累,最终导致种性退化而大幅度减产。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办法,是采用生物技术脱除已侵染到块茎中的病毒,使之恢复原有品种的生长特性。1脱毒种薯繁殖技术由脱毒微型薯长出来的种薯一般叫做原种,有人把它叫做原种一代。原种经过繁殖后可以直接用于大田生产。隔离条件好的情况下,原种可经过两代繁殖后用于大田生产。原种及生产用种  相似文献   

7.
马铃薯种薯繁殖和育芽(贮藏)生产中的种薯对比试验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陈显耀 《蔬菜》2014,(4):12-14
为进一步验证早排薯育芽育苗移栽生产的种薯在后代中的表现和早排薯育芽直播技术在大田生产中的实用性、实效性,将6种繁殖和育芽(贮藏)方式生产中的种薯,连续进行3年生产对比试验,不同处理之间的产量、晚疫病和退化株表现出了显著的差异性,早排薯育芽育苗移栽和早排薯育芽直播繁殖的种薯表现出了抗"两病"优势和增产优势。前者作为新品种繁殖和提纯复壮技术,后者作为大田生产技术,二者有机结合,是解决马铃薯生产中"两病"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8.
罗汉果组培苗栽培技术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朱保民 《广西园艺》2005,16(4):37-38
罗汉果是我国特有的药用和新兴的甜味植物,其全身均可入药使用。传统种薯栽培,以砍伐高山水源林为代价,这种破坏生态环境的掠夺式生产模式,势必造成水土严重流失,生态环境恶化,与经济发展和保护生态环境相悖,不利于农业持续发展。而利用丘陵、缓坡地、旱地、山冲、梯田发展罗汉果,实行罗汉果下山栽培,对果区的经济发展和改善生态环境都具有积极意义。推广罗汉果组培苗是发展罗汉果下山栽培的主要措施之一。桂林市罗汉果组培苗的年种植面积已达1333~2000hm2,约占全市罗汉果种植面积的30%。罗汉果组培苗带病少,根系发达,植株生长旺盛,苗木生…  相似文献   

9.
罗汉果组培苗是一种在实验室中利用营养剂繁育出来的小苗,没有宿根薯,如营养生长期肥水控制不好,很容易出现徒长现象,称为“跑苗”或懒藤现象。笔者通过几年的观察、试验,总结了一些经验,现介绍如下:1“跑苗”的主要原因1.1雨水多,湿度大,气温高。1.2偏施N肥。1.3没有打顶摘心,任其生长。2“跑苗”的田间诊断2.1主蔓打顶后长出的一级侧蔓节间较长(除第一节外),超过15~20 cm的为“跑苗”。2.2新长出的一级侧蔓或二级侧蔓,不是斜向上挺立生长,而是向下生长的为“跑苗”。2.3三级侧蔓打顶后,四级侧蔓还未现花苞,可以断定有轻微的“跑苗”现象…  相似文献   

10.
经验点滴     
西瓜植株的调整:一般西瓜是每埯留1~2株瓜苗。当瓜秧出蔓后,每株留1~2个瓜蔓。在7~8叶时进行第一次顺蔓,根部要培土10~12厘米高,以固定蔓向。当蔓长到30~35厘米时可进行整枝,即把全部水杈打掉,将瓜蔓压入土中,用湿土压  相似文献   

11.
观赏植物专用缓释肥对蔓绿绒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就一种新型的观赏植物专用缓释肥对观叶植物蔓绿绒(Philodendron)植株生长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施用复合肥相比,该缓释肥可有效增加蔓绿绒株高、鲜重和干重,并对蔓绿绒根系生长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一次性足量基施该缓控肥后,无需追肥即可满足蔓绿绒植株生长的需求.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以罗汉果组培苗为供试材料,罗汉果上棚打顶,一级侧蔓长出5~6节,叶面喷施:①50mg/L多效唑(MET);②2500mg/L缩节胺(DPC);③1500mg/L尿囊素(All);④50mg/L多效唑(MET)+1500mg/L尿囊素(All);⑤2500mg/L缩节胺(DPC)+1500mg/L尿囊素(All)及⑥清水(CK)。通过定期观察植株生长情况,并测定罗汉果叶片抗氧化酶活  相似文献   

13.
对脱毒马铃薯小型化种薯生产中控制种薯大小的技术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密度种植条件下.单株块茎数量不存在显著差异,小区块茎数量以株行距为7 cm×7 cm最多,平均块茎质量为11.1 g;小区总产量以株行距为15 cm×15 cm最高,平均块茎质量为21.9 g.冀中南地区用微型薯繁殖脱毒原种时,株行距可以密植到7 cm×7 cm,获得更多的块茎数量;适宜的种薯繁殖栽培密度为株行距15 cm×15 cm,以获得最高的种薯产量.  相似文献   

14.
罗汉果组培苗栽培管理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罗汉果是葫芦科罗汉果属多年生草质藤本植物,是我国特有的药用植物和新兴的糖料植物。果、藤蔓、种薯均可入药,有“东方神果”之称。  相似文献   

15.
正与大棚西甜瓜传统吊蔓技术相比,"穿洞引线"式高效吊蔓技术可将吊蔓用工时间缩短33.3%,商品果率提高11.2百分点,同时解决了植株断头、瓜蔓下坠、果实落地、拉弓式绕蔓、拽根死秧等问题。吊蔓栽培是藤蔓类蔬菜生产中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具有省工节本、增产增效的特点。常见的吊蔓方式有传统吊蔓和顶部吊蔓落蔓。传统吊蔓需要先摘除植株下部老叶和病残叶,然后将茎蔓绕在吊蔓绳上,最后进行整枝,系绳和绕蔓操作花费时间较长。顶部吊蔓落蔓则是直接将吊蔓绳系在植株顶部,再绕蔓至生长点,最后整理老叶、病叶、  相似文献   

16.
肖光辉 《长江蔬菜》2015,(23):38-39
小型西瓜一种多收技术利用利用西瓜植株基部的不定芽很容易多次抽生不定蔓的特点,在第1批西瓜采收后,加强肥水促进基部潜伏的不定芽萌发,当植株基部抽生的新蔓长20 cm以上时,选留1~2条健壮新蔓,及时剪除已结果的老蔓,并通过叶面喷施高效叶面肥补充植株营养,恢复新蔓长势,然后进行第2批西瓜的生产,如此可进行至少4批西瓜的生产,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17.
张易  杨清  陈敏 《园艺学报》2006,33(2):369-369
马铃薯野生种是重要遗传资源。微型薯诱导技术作为重要繁殖方法在栽培种上已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在野生种上迄今仍鲜见报道。本研究以3个马铃薯野生种Solanumpinnatisectum,Solanumcardiophyllum和Solanumbulbocastanum为材料进行微型薯诱导试验。将带有两个节间的茎段外植体接种  相似文献   

18.
周锁奎 《园艺学报》2006,33(3):533-533
平凉山药是优质地方山药品种,但由于生产上长期沿用传统的龙头(栽子)繁殖,繁殖系数小于1,生产面积逐年减少.采用薯段繁殖成本高,且这两种繁殖方法均易造成种性退化.笔者在标准种薯和零余子单重对标准种薯生产率影响等研究的基础上,试验成功“优种大株零余子”快速繁殖法.其单株生产的合格零余子是普通栽培法的3倍,繁殖系数是龙头繁殖法的100余倍,并能提纯种性.所谓“优种大株零余子”,是指选留具有平凉山药典型性状的优株,并培育成优良大株,然后用其生产合格的零余子,继而培育标准种薯,供大田种植.现将研究结果简报如下.  相似文献   

19.
雾培法生产微型脱毒薯是目前马铃薯原原种生产中一项先进的新技术,它通过营养液定时喷雾,使植株根系在黑暗和无基质条件下获得生长所需水分和养分,属于典型的气雾法栽培。这种方法可以在保护地条件下,实现人为调控马铃薯生长发育所需条件,使植株生长迅速,可大幅度地提高繁殖效率,并可根据所需种薯的规格,随时采收符合标准的薯块。  相似文献   

20.
陈娟  王一鸣  唐建  宋锐  缪鑫 《蔬菜》2023,(6):23-25
为确定紫甘薯新品种“内渝紫2号”最佳种植株距,为新品种的示范推广提供技术依据,设置5种不同株距(20、25、30、35、40cm),对不同株距条件下紫甘薯“内渝紫2号”的植株性状、产量性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加大株距有利于提高茎蔓长度、分枝数、单株结薯数、单株鲜薯质量和大中薯比例;在30~40 cm范围内,缩小株距,有利于提高鲜薯产量、茎叶产量和薯干产量;30 cm株距时鲜薯产量和薯干产量最高,667 m2产量分别为1 722.67 kg和480.63 kg。综合考虑,建议“内渝紫2号”栽培株距为30 cm,可获得较为理想的鲜薯产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