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正>近十几年来,在奶牛繁育站点,遇到不少进站配种的奶牛患有子宫内膜炎(372头)。笔者根据奶牛子宫内膜炎不同类型采用分类治疗,并进行了详细记录、分析和总结。1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分类和特征表现子宫内膜炎的种类很多,但根据情况和治疗方法可以分为三类:脓性子宫内膜炎、血脓性子宫内膜炎、卡他性子宫内膜炎。  相似文献   

2.
为了掌握郑州市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为奶牛子宫内膜炎病的预防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集确诊为子宫内膜炎奶牛的子宫内容物样品进行子宫内膜炎细菌学分析,对郑州市88头奶牛子宫内膜炎样品进行细菌的分离和鉴定。结果感染的细菌主要有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埃希菌、产吲哚金黄杆菌、浅黄金色单胞菌、奥斯陆莫拉菌和蜡样芽孢杆菌等56个菌株,大多数为混合感染。表明郑州市奶牛子宫内膜炎感染普遍存在,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菌是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致病菌。  相似文献   

3.
目的:浅谈不同药物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临床效果比较。方法: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患有子宫内膜炎的奶牛100头,将其分为4组,每组25头,分别采用土霉素注射液、恩诺沙星、强力宫康、宫净治疗,对比4组临床疗效。结果:经过治疗,四组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P0.05)。结论:对奶牛子宫内膜炎采用不同的药物进行治疗,治疗效果确切,均能提升奶牛子宫内膜炎治愈率。  相似文献   

4.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的常见病和高发病,给奶牛产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导致奶牛患子宫内膜炎的因素很多且复杂。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类型多、症状复杂。本文通过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病因及临床症状的分析,提出合理治疗和预防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5.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影响奶牛生产效益的一种常见疾病。本文通过对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致病微生物、引发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常见因素、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类型及诊断特征、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进行了详细的阐述,旨在为广大奶牛养殖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6.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的常见病,发病率很高,给奶牛产业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导致奶牛得子宫内膜炎的因素很多且复杂。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类型多、症状复杂,临床确诊有实验指征。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药物日益繁多,治疗途径也日益丰富。本文着重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致病因素,预防、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药物和方法等方面的研究做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胡元亮 《兽医导刊》2011,(11):44-46
一、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原因奶牛子宫内膜炎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要提高防治效果,必须了解其发病机理,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机理,主要有以下几点:1.免疫力低下。子宫内膜炎是子宫局部的炎症,虽然许多因素都能诱导发病,但是致病因素如何影  相似文献   

8.
子宫内膜炎是一种常见、对奶牛养殖业危害严重的生殖疾病,为弄清河南省清丰县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规律,笔者于2016年1月—2017年1月对该地区4个奶牛养殖场进行了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调查。结果显示:该地区经产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19.60%,其中以夏、秋季发病率较高,分别为23.17%和26.98%;头胎奶牛发病率较低,6胎以上奶牛发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   

9.
子宫内膜炎为常见奶牛疾病,尤其在产科疾病中占有相当大的位置,给奶牛带来了不少的危害.据国外一些相关数据表明,不孕奶牛中约有95%为子宫内膜炎所致,国内也有相关报道,不孕奶牛中约有68.3%为子宫内膜炎所致,由此可见,子宫内膜炎给奶牛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同时给奶牛养殖户带来较大的不利,现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10.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产后常发病之一,也是奶牛不孕症的主要原因之一,研究表明,60%-90%的奶牛不孕症主要由子宫内膜炎引起,我国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为20%-50%。中国农业科学院中兽医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奶牛产后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为20.08%;江苏省农科院畜牧兽医研究所的调查显示,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为29.3%。本文主要对奶牛子宫内膜炎治疗方法进行综述,以期为该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奶牛养殖业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导致奶牛繁殖障碍的主要疾病之一,如不及时治疗,常因影响产奶量或丧失繁殖能力而被淘汰,严重影响奶牛场及养殖户的经济效益。奶牛子宫内膜炎的病因:病原微生物感染:病原微生物感染是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原因,迄今分离出的病原微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北疆地区某规模化牛场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规律,试验统计了该场2016—2020年各月份、胎次、产奶量、不同分娩情况、不同发病原因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同时对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与胎次、产奶量、分娩情况和发病原因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7—9月份(夏季)和1—2月份(冬季)是奶牛子宫内膜炎高发月份;3胎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平均发病率最高,为49.86%;产奶量>7 000 kg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平均发病率最高,为44.05%,产奶量越高,发病率越高;早产奶牛的子宫内膜炎平均发病率最高,为47.66%;病原微生物是引起奶牛子宫内膜炎的主要原因。不同产奶量、不同分娩情况与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分别呈极强正相关、强正相关,而不同胎次、不同发病原因与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均呈弱负相关,其中夏冬季、3胎、高产奶牛和病原微生物是引起奶牛发生子宫内膜炎的主要原因。说明在生产中应加强产犊时间调控、高产奶牛产后能量供应、早产奶牛产后护理及消毒,减少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3.
奶牛子宫内膜炎组织活检方法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当前影响奶牛繁殖和降低奶产量最主要的疾病之一。目前国内对奶牛急性卡他性子宫内膜炎、隐性子宫内膜炎、非化脓性子宫内膜炎尚无准确可靠诊断方法。作者通过组织活检安全性的验证,研制出适用于奶牛的子宫内膜组织活检器械;运用病理学研究手段和方法,通过80例各型子宫内膜炎病理反应特征及其组织细胞类型对比观察,探寻出准确可靠的奶牛子宫内膜炎组织活检方法。  相似文献   

14.
为了比较细胞免疫学和超声波诊断奶牛产后隐性子宫内膜炎的效果,试验以产后21~64 d、无临床子宫内膜炎症状的奶牛为对象,利用细胞免疫学方法和B超扫描对隐性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进行诊断。参测的44头奶牛中,产后21~42 d的奶牛隐性子宫内膜炎患病率为34.8%;产后43~64 d的奶牛隐性子宫内膜炎患病率略有下降,为28.6%。健康的奶牛子宫回声均匀,子宫轮廓清晰,患有隐性子宫内膜炎的奶牛子宫边缘回声不完整,内缘回声不规则,子宫内出现斑点状的液性暗区和少量回声亮点。跟踪统计显示,患有隐性子宫内膜炎的奶牛平均空腹天数为146.9 d,正常健康的奶牛平均空腹天数为93.9 d。试验表明,细胞免疫学和B超诊断技术均可作为临床诊断奶牛产后隐性子宫内膜炎的手段。  相似文献   

15.
为了比较细胞免疫学和超声波诊断奶牛产后隐性子宫内膜炎的效果,试验以产后21~64d、无临床子宫内膜炎症状的奶牛为对象,利用细胞免疫学方法和B超扫描对隐性子宫内膜炎发病情况进行诊断。参测的44头奶牛中,产后2l~42d的奶牛隐性子宫内膜炎患病率为34.8%;产后43—64d的奶牛隐性子宫内膜炎患病率略有下降,为28.6%。健康的奶牛子宫回声均匀,子宫轮廓清晰,患有隐性子宫内膜炎的奶牛子宫边缘回声不完整,内缘回声不规则,子宫内出现斑点状的液性暗区和少量回声亮点。跟踪统计显示,患有隐性子宫内膜炎的奶牛平均空腹天数为146.9d,正常健康的奶牛平均空腹天数为93.9d。试验表明,细胞免疫学和B超诊断技术均可作为临床诊断奶牛产后隐性子宫内膜炎的手段。  相似文献   

16.
<正>奶牛子宫内膜炎是因为病原微生物的侵入而导致的。病原微生物侵入后,会引起子宫粘膜的脓性炎症反应,导致子宫内膜炎病症的发生。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时,一般都会使用抗生素,据研究显示,抗生素对奶牛子宫内膜炎的治疗情况不是十分理想。目前奶牛群体发生子宫内膜炎的几率越来越高,这种疾病的治疗是比较困难的。年初根据本区的奶牛繁殖中心开展了一些研究,结果显示,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率很高,约为30%,大多数都是轻度子宫内膜炎,虽然症状较轻,仍会给养  相似文献   

17.
1材料和方法1.1试验动物试验地点选择万全县子宫内膜炎发病率较高的奶牛养殖场区:万全县山农奶业专业合作社,选择急性子宫内膜炎病例24头,慢性子宫内膜炎病例24头,共计48头。疾病普查时,产后15天患子宫内膜炎奶牛临床症状以阴道排出炎  相似文献   

18.
奶牛子宫内膜炎根据临床症状及病理变化可分为卡他性子宫内膜炎和化脓性子宫内膜炎。子宫内膜炎引起的不孕占奶牛不孕症的80%左右。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产后宫乳康"在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的运用效果。方法选取患有子宫内膜炎症的奶牛20头,按照治疗方法的不同分成4组,每组5头,进行治疗效果比较分析。结果:采用"产后宫乳康"治疗奶牛子宫内膜炎,具有高治愈率、低复发率。结论:"产后宫乳康"对奶牛子宫内膜炎具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0.
子宫内膜炎是一种常见、对奶牛养殖业危害严重的生殖疾病,为弄清遂平县奶牛子宫内膜炎的发病规律,本次研究于2016年1月到2017年1月对该地区4个奶牛养殖场进行子宫内膜炎病发病情况调查.结果显示:遂平县经产奶牛子宫内膜炎发病率为19.60%,其中以夏、秋季发病率较高,分别为23.17%和26.98%;头胎奶牛发病率较低,6胎以上奶牛则发病率最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