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马尾松不同家系营养物质含量与松突圆蚧抗性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定马尾松家系中未受松突圆蚧危害植株与受害植株针叶中可溶性糖、总糖、可溶性蛋白、全N、游离氨基酸、粗脂肪等营养物质的含量,探讨营养物质含量与马尾松对松突圆蚧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高抗家系全N含量低于中抗和低抗家系;2)受松突圆蚧危害的诱导,针叶可溶性糖和总糖含量降低,此诱导反应与家系对松突圆蚧的抗性无关;3)可溶性蛋白、全N含量和游离氨基酸总量也因松突圆蚧的危害而降低,但这一诱导反应与家系对松突圆蚧的抗性有关,高抗家系降低量大于低抗家系,导致高抗家系受害植株中这几类营养物质的含量低于低抗家系;4)高抗家系受害植株针叶中除精氨酸外的16种氨基酸含量低于低抗家系;5)粗脂肪含量和总糖/全N与马尾松对松突圆蚧的抗性无关。  相似文献   

2.
松突圆蚧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外来林业害虫,寄居于松属植物,吸食汁液,最后导致寄主死亡,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文章从松突圆蚧生物生态学特性、监测预报方法、防治技术和抗虫树种的筛选及抗性机理4个方面综述了当前松突圆蚧主要研究进展,指出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3.
松突圆蚧危害与马尾松胸围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对马尾松胸围和松突圆蚧种群数量、枯梢率等的调查,结果表明:不同胸围马尾松之间的松突圆蚧种群数量不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胸围马尾松之间受松突圆蚧为害后的枯梢率存在显著差异,马尾松个体对营养和空间的竞争能力并不体现为对松突圆蚧的耐害或抵抗能力,该林分存在胸围越大的个体受松突圆蚧为害(枯梢)越重的趋势;对不同胸围马尾松之间松突圆蚧种群数量和枯梢率进行相关分析表明,马尾松胸围与松突圆蚧种群数量的相关性不显著,而与枯梢率呈极显著线性相关,其线性回归式为y=3 7821x-30 0479(y为枯梢率,x为胸围);松突圆蚧种群在树冠上、中、下层之间的分布不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4.
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技术的应用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应用花角蚜小蜂防治松突圆蚧面积达100多万hm^2,全面覆盖松突圆蚧疫区范围。放蜂定居成功率达85%以上,花角蚜小蜂普遍形成自然种群,有效地减缓松突圆蚧的扩散速度及将松突圆蚧控制在有虫不成灾的范围。  相似文献   

5.
文章介绍了松突圆蚧(Hem iberlesia pitysophilaTakagi)的发生历史、危害及防治现状。从生物防治上分别介绍了松突圆蚧寄生蜂花角蚜小蜂(引进种)的生活习性、对松突圆蚧的控制效能、近年来广东花角蚜小蜂种群数量下降的原因等研究进展,以及应用本地寄生蜂防治松突圆蚧的进展情况,并从林间生态位的角度介绍了松突圆蚧及其3种寄生蜂的相互关系。最后讨论了应用寄生蜂防治松突圆蚧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6.
松突圆蚧生物学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8,自引:2,他引:18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pitysophilaTakagi)是松类的重要检疫性害虫。文中以福建某试验地松林为研究点,对松突圆蚧的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系统观察研究。4~7月份是虫口密度最大、危害最严重的时期。松突圆蚧有完整的生活周期即有有性世代,每雌平均产卵量为93粒,林间自然雌雄性比为2 05∶1。1a发生4代,世代重叠。  相似文献   

7.
真菌防治松突圆蚧的试验和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发现自然寄生于松突圆蚧的真菌并研制出生防菌.利用菌液对不同类型马尾松上松突圆蚧的防治试验,松突圆蚧的菌粉林间维持和大面积应用效果.生防菌是有效控制松突圆蚧的微生物,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将广西大学林学院提供的菌株喷施于被松突圆蚧侵染的松树树冠上,结果表明:5种生防菌对松突圆蚧的致死率均远远高于松突圆蚧的自然死亡率,防治效果显著。第1次试验进行后的第125天和第2次试验进行后的第85天再次对松突圆蚧的死亡率进行统计,结果表明菌液对松突圆蚧的防治作用可以持续4个月左右。  相似文献   

9.
根据松突圆蚧的生物学特性、分布状况、潜在风险性和奇主经济重要性等,对浙江省松突圆蚧入侵风险进行了分析评估,结果表明,浙江省为松突圆蚧生态适生区和易爆发流行区,松突圆蚧入侵风险值达2.092 4,为高度危险的外来林业有害生物,并提出了加强检疫和进行松林林相改造的营林措施来有效减少入侵风险.  相似文献   

10.
不同海拔高度松突圆蚧生长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结果表明:①松突圆蚧在海拔41~1073m 均能生存发育,并随着海拔高度的升高,而发育历期延长,年发生代数减少;②海拔100~900m 均有松突圆蚧的自然分布,但主要分布于700m 以下的松林;③松突圆蚧越冬代随海拔升高而死亡率增高,繁殖力降低;④通过相关分析表明,气温是松突圆蚧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同时还论述了该虫潜有继续向非疫区蔓延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1.
依照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的灾害特点,将广东省松突圆蚧发生区以县级为单位进行了发生区划,并构建了基于气象因子的灾害程度判别模型,依据该模型结合林分构成和林业经营特点研究了松突圆蚧发生区划,将广东省松突圆蚧发生区划分为轻度分布、中度发生和重度危害3个区域,并提出了各区域松突圆蚧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2.
松突圆蚧危害时间与危害程度关系的初步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尾松林受松突圆蚧危害的轻重与危害时间的长短有密切的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松突圆蚧侵害的时间越长,马尾松受害程度也越严重。根据这两者的关系,可以预测马尾松林遭松突圆蚧危害后的发展趋势,在生产上有一定的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3.
广东松突圆蚧发生类型区分析及防控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松突圆蚧是一种危害松林的外来有害生物.为寻求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治理措施,分析了广东松突圆蚧发生类型区,分别介绍了松突圆蚧低虫口分布区、不稳定区、严重危害区3种发生类型区的分析情况,同时提出发挥本地寄生天敌对松突圆蚧的防控作用,并进一步探讨利用花角蚜小蜂的有效途径等综合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4.
应用花角蚜小蜂(CoccobiusazumaiTachikawa)防治松突圆蚧(HemiberlesiapitysophilaTakagi)面积达100多万hm2,全面覆盖松突圆蚧疫区范围。放蜂定居成功率达85%以上,花角蚜小蜂普遍形成自然种群,有效地减缓松突圆蚧的扩散速度及将松突圆蚧控制在有虫不成灾的范围。  相似文献   

15.
广西松突圆蚧天敌瓢虫种类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室内收集与震落法,对广西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主要疫区玉林市的松突圆蚧天敌瓢虫种类进行了调查,发现松突圆蚧天敌瓢虫3种:四川寡节瓢虫(Telsimia sichuanensis Pang et Mao)、台毛艳瓢虫(Pharoscymnus taoi Sasaji)和红点唇瓢虫(Chilocorus kuwanae Silvestri),其中四川寡节瓢虫是首次在松突圆蚧上收集并被证实为松突圆蚧的天敌。描述了四川寡节瓢虫和台毛艳瓢虫的形态特征,并给出了形态鉴别特征的照片。  相似文献   

16.
连续3年对广东省西江林业局直属9个林场的马尾松林分设立标准地进行松突圆蚧的虫情调查,同时调查胸径生长情况。结果表明:被调查标准地所在的高要、德庆、云城、新兴、云安、郁南等区县均为松突圆蚧发生区;各标准地因受害时间及危害程度不同,造成虫口密度有极显著差异;不同龄组的马尾松均受到松突圆蚧的危害,同一时期,林龄越大,虫口密度越大;除通门林场外,其他各标准地由于受到松突圆蚧的危害,森林资源增长缓慢。建议将西江林业局受松突圆蚧危害的马尾松林纳入广东省林分改造工程建设范畴,间伐或皆伐后套种或全面更新阔叶树种,从根本上遏制松突圆蚧的虫情升级和蔓延。  相似文献   

17.
对福建省福清市2003—2016年马尾松松突圆蚧调查监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林分改造措施(皆伐、择伐、带状疏伐套种阔叶树、块状皆伐营造混交林、建立隔离带、幼林修枝间伐等)对松突圆蚧治理影响显著,发生面积、发生率、发生程度呈逐年下降趋势;不同生态区位松突圆蚧发生率、危害程度因不同林分性质差异明显,根据不同生态区位疫情危害程度因地制宜分类实施采取重度重点优先、由外延向内部逐步推进的治理方法成效显著;花角蚜小蜂天敌防治和生物仿生制剂的施用对福清市松突圆蚧的生物防治发挥了重大作用,因此,以生物防治为主的综合措施对指导福清市松突圆蚧的监测预警与发生防治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是重要的检疫性有害生物,严重影响松树生长。纵带间伐套种相思类阔叶树改变了沿海黑松林的生境条件,增强林木抗性,阻隔了松突圆蚧的传播途径,使林间的松突圆蚧虫口密度由间伐前(2002年)的4.58头/针束,降低到次年的0.82头/针束,虫口减退率为82%,平均防治效果达85.68%,到2005年平均防治效果达94.23%。  相似文献   

19.
松突圆蚧危害的风险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参照国际上有害生物危险性分析(Pest Risk Analysis)方法,对森林有害生物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在泉州市的分布状况、潜在的危害性、寄主植物的经济重要性、传播和蔓延的可能性和防治难易程度等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福建泉州市森林资源、社会经济状况等,对泉州市松突圆蚧的危险性做出综合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泉州市松突圆蚧属于高度危险性的森林有害生物。应采取相应的措施,如调整林种结构,通过营林技术的实施、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对松突圆蚧进行风险管理。  相似文献   

20.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人工收蜂技术研究与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Coccobius azumai Tachikawa是有效防治松突圆蚧Hemiberlesia pitysophila Takagi的重要寄生性天敌.在前人对花角蚜小蜂研究的基础上,2002年5月从日本冲绳引进松突圆蚧花角蚜小蜂后,改进了人工大量收蜂技术,应用自行设计的收蜂棚进行敞口式大量收蜂,大大提高了收蜂量.2006-2007年分别收到花角蚜小蜂22 372头和54 556头.在福建松突圆蚧发生区推广应用,为松突圆蚧的生物防治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持续控制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