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稻瘤矮病的发病规律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瘤矮病主要为害晚季稻,尤以杂优稻受害特重,这与杂优稻秧苗田播种量和大田插植苗数较少有关。目前病区未有免疫或高抗品种。早季稻一般受害较轻,仅零星发病,但成为晚季稻的主要侵染源。晚季稻播种后从秧针期开始(播后4-5天)即受侵染。特别是在7月中旬早季稻收割时介体叶蝉被迫大量迁移,秧田的虫数激增,秧苗感染率也激增。愈靠近早稻病田的秧苗感染率愈高。早播早植比迟播迟植发病重。秧苗在6叶龄前最易感染发病,苗龄愈小受害愈重,9叶龄后感染的不发病,所以大田的发病率基本上就是秧苗期的感染率。
防治本病主要抓晚稻秧田下述两项措施:(1)播植期适当推迟7-10天,即在7月中旬播种,8月上旬移植;(2)秧苗田从秧针期开始每4-5天喷药1次,共4-5次,如结合迟播则只需喷药2-3次。1983年的2,670亩防治试验和1984年病区全面推广防治结果,防效极为显著。1984年发病面积仅3.36万亩,为1982年发病面积50万亩的6.7%;发病率在0.5%以下,(1982年一般发病率为20-30%,严重的达98%)基本不造成为害,保产约2,500万公斤。  相似文献   

2.
为明确辽宁省白头翁菌核病发生危害情况及其病原菌生物学特性,于2011—2013年对该省3个白头翁种植基地进行菌核病调查,并采用平板培养法和离体接种法对白头翁菌核病菌Sclerotinia nivalis Saito进行生物学特性研究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白头翁菌核病在各种植基地发生程度不一,抚顺市白头翁发病较重,2013年一般地块病株率为0~37.1%,重者达60.4%,本溪市和沈阳市发病相对较轻,病株率分别为1.3%~10.0%和0~3.0%;随着白头翁栽培年限的增加,菌核病危害逐渐加重,1~4年生白头翁的病株率分别为0、12.3%、37.1%和60.4%;坡地沿山体横垄栽植较纵垄栽植发病重。白头翁菌核病菌在PDA培养基上生长最好,菌丝生长速度和菌核形成数分别为10.4 mm/d和101.0个/皿;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0℃和15℃,最适pH均为6;连续光照和连续黑暗利于菌丝生长,光照条件下菌核形成最多;碳、氮源对菌丝生长和菌核形成的影响较大,菌丝生长最适碳源为果糖、葡萄糖和蔗糖,以尿素作氮源抑制该菌生长。伤口有利于该病的发生发展,刺伤接种较未刺伤接种发病早,接种3 d后开始发病,6 d后即达高峰期。  相似文献   

3.
2000年洪泽县水稻条纹叶枯病大面积发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0年6月中、下旬,水稻条纹叶枯病在洪泽县再次暴发成灾。  水稻移栽后活棵返青期即开始表现症状。发病期从6月5日到7月13日,田间不断有病株出现和死亡,历时40d左右。发病范围广,面积很大,全县栽培水稻面积2.2万hm2(其中粳稻1.8万hm2,杂交稻等0.4万hm2),除60hm2水稻基本未发病外,其余均发病。发病程度也严重。据调查,一般粳稻田块的病穴率5%~20%,平均10.5%,病株率1%~9.5%,平均3.5%;20%左右粳稻田病穴率20%~50%,平均35%,病株率8%~30%,平均18%;1%粳稻田块发病特别严重,其病穴率达95%以上,病株率达45…  相似文献   

4.
何一诚 《植物保护》1990,16(6):49-49
1990年濮阳市小麦条锈病大流行,全市种植小麦275万亩,发生条锈病203.1万亩,其中病株率100%,严重度50—80%的重病田47万亩,病株率80%左右,严重度20—50%的约125万亩。发生特点是:来势猛、流行快、范围广、危害重。4月下旬只个别麦田极少叶片发生,5月10日前后则全面大流行,高感品种全田普遍发病,以旗叶最重,从上往下发展,数日内叶片由黄变枯,形成40年来罕见的严重灾害。  相似文献   

5.
玉米纹枯病在本地区已发展成为玉米的重要病害,一般年份发生5万~15万亩,占种值面积的25~50%,损失产量2000吨左右,大发生年(1988年)发病面积占种植面积70%以上,严重田块病株率高达70%,病指31.6,发病田损失产量在22%上下。1.症状:在玉米收获过程中,大量菌核掉落田间,部分菌核残留在叶鞘上,来年春季玉米三叶期时便可发芽,产生菌丝,初次侵染植株基部叶鞘,使叶鞘出现暗绿色水渍状斑  相似文献   

6.
水稻霜霉病(Scleophthora macrospora)在我县是一种不常见而危害性较重的水稻病害,1989年早季我县万安乡有3处稻田发生水稻霜霉病,面积320亩。一般病株率在20—30%,减产30%左右,严重田块病株率50%以上,造成损失超过5成,如富湖村在6月中旬因此病翻犁了稻苗20余亩。晚季在原翻犁的病田仍发病较重,病株率20%左右,其他原发病田仍普遍发病,病株率6—10%,另在莲圹乡的九秋村,万安乡的连垱村和仙阳镇的渔梁村  相似文献   

7.
冬季灌水对土壤中向日葵菌核的活力及其致病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为明确内蒙古巴彦淖尔市河滩地向日葵菌核病发生轻的原因,在内蒙古农业大学教学农场模拟了巴彦淖尔市河滩向日葵地块的种植条件即对土壤中的向日葵菌核进行了冬季大水漫灌处理,并在次年春天对冬灌水处理后土壤中菌核的活力、草酸分泌量、多聚半乳糖醛酸酶(polygalacturonase,PG)的活性以及致病力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灌水处理后土壤中菌核萌发率为46%,比未灌水处理的对照降低了27%;草酸分泌量为50.94 μg/mg,PG活性为14.82 U/mg,均显著低于对照。冬灌水处理后的菌核萌发后在离体叶片上接种病斑大小仅为0.69 cm,显著低于未经冬季灌水处理的1.29 cm。2012和2013年的向日葵植株活体接种试验结果表明,用冬灌水处理后的菌核接种后发病株率分别为10.67%和18.37%,显著低于未经灌水但混有菌核的处理。表明冬季灌水处理能够降低土壤中菌核来年对向日葵的致病力,从而降低向日葵菌核病的发病程度。  相似文献   

8.
编辑同志: 我区小麦全蚀病七十年代曾有发生,后“自生自灭”,但近年又突然加重。永宁县常年旱田小麦到6月下旬出现大量白穗,对产量影响严重。1986年春小麦13.8万亩,全蚀病发生面积达2.59万亩,病株率在10%以下的占85%左右,其余近4千亩病株率20%以上乃至50%。已成为生产上急待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玉米粗缩病(MRDV)是由灰飞虱传播的病毒病害。商河县自1994年以来,每年均有程度不同的发生为害。如1996年全县播种玉米3.6万hm2,全部发病。其中春玉米0.1万hm2,90%以上毁种,未毁种的几近绝产;麦田套种玉米2.0万hm2,病株率一般为15%~20%,严重的地块病株率30%以上;直播玉米1.5万hm2,一般病田病株率在5%~10%,严重地块病株率15%~20%。现已发展成为玉米生产上的一种主要的病害。  1 影响发病的因素  1)毒源量。多种禾本科作物和杂草是玉米粗缩病的寄主植物。在生产中,杂草多,管理粗放的玉米田比管理精细、杂草少…  相似文献   

10.
1发生特点  玉米黑粉病过去在陕西省一直是零星发生,常年病株率1%~2%,基本不造成为害。2000年8月中旬以后突然在陕西关中的西安、咸阳和渭南局部地区的夏播玉米上暴发,全省发生面积10万~13万hm2,约占全省玉米种植面积的10%~13%。其中重发面积2万~3.3万hm2,一般发病株率5%~15%,严重发生田块发病株率30%~50%,局部田块高达50%以上。根据调查情况来看,该病发生特点:一是不同品种间发病差异明显,掖单19发病明显重于其他品种。二是不同栽培方式发病程度不同。连作、密植、水肥条件好、偏施氮肥的田块发病重,反之则轻…  相似文献   

11.
钟瑞海 《植物保护》1988,14(2):26-26
香蕉花叶心腐病是香蕉的重要病害,危害严重,广东省列为检疫对象。 据报道,本病30年代以前在菲律宾、澳大利亚、巴布亚新几内亚、北婆罗洲及南美洲等地有发生。我国最早于1974年前后在广州市郊、东莞和顺德等地发现,以后不断扩散蔓延,到1987年全省约有10多个市、地,30多个县的蕉园发生,估计发病面积近1万亩,局部地方造成严重为害。梅县地区1987年全区普查,发病面积1338亩,其中发病株率在60—92.5%的有30亩,发病株率50%以下的有1305亩。肇庆地区发病面积660多亩,发病严重的病株率达70%  相似文献   

12.
王贺军 《植物保护》1988,14(4):55-55
1987年邯郸地区小麦黑穗病发生73.43万亩,其中腥黑穗病发生5500亩;邢台地区发生47.70万亩,其中秆黑粉占2.35万亩,个别地块损失严重。沙河市孔庄乡南沟村5500亩小麦全部发病,病株率在10%以  相似文献   

13.
洛阳地区小麦秆黑粉病历年病株率平均在1%左右。1980年以来,危害日趋严重。据不完全统计,1981年全区发生4.65万亩,1984年发生11.5万亩,1987年上升到59.44万亩。一般病株率在10%左右,严重者40—50%,个别地块高达80%以上。损失小麦1189万公斤。分析其危害加重原因是:(1)土壤菌源积累量大。小麦秆黑粉病主要以土壤带菌为主,且病菌孢子可在土壤中存活3—  相似文献   

14.
花生青枯病(Pseudomonas solanacearum E.F.Smith)是六十年代以来,在山东省逐渐蔓延起来的主要病害,面积已达20万亩以上。一般发病率5~10%,重者达50%以上。该病每年6月初始见,6月下旬至7月中旬为发病盛期,累计病株数符合y=de~(-(b/x))曲线。本病的发生与土壤含砂率有密切关系。含砂量越高,发病越重(r=0.8956~*)。在相同土壤中,土壤田间持水量与发病呈负相关(r=-0.905~*)。试验示范证实,采用以抗病良种为主的综合防病措施,是防治本病经济有效的方法,推广面积在3万亩以上。氯化苦处理土壤也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5.
从田间试验和大田普查结果表明,杂交稻不同组合对水稻普通矮缩病的抗性存在极显著差异。特优420、冈优22等组合抗性差,发病株率高达21%以上;而D优63、特优77、协优9308、D优68等组合抗性较强,病株率仅0.75%~3.4%。因此,引进推广杂交稻新组合之前必须做好品种抗性鉴定工作。  相似文献   

16.
《植物保护》1966,4(1):18-19
山东省自1963年起,大面积推广赛力散液浸苗防治甘薯黑斑病取得很好效果。1963年示范面积2万5千亩,1964年扩大到215万亩,到1965年再扩大为400余万亩,保苗增产作用显著,防治成本很低,是一个简便易行、经济有效的措施,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高田间成活率。薯苗经过挑选、剪根、浸药等处理,把秧苗的带病率和带菌量降低到最低限度,所以栽苗以后,田间发病很轻,甚至找不到病株,达到一次栽秧,一次全苗。据17个对比材料统计,在栽秧后半个月左右的调查,用赛力散处理的秧苗,病株率为0—30%,平均为3.9%,而未经处理的病株率为2.8—100%,平均为45.9%;处  相似文献   

17.
水稻瘤矮病(RGDV)是云浮市近年来双季晚稻的多发性病毒病害。1998、1999、2000年全市发生面积分别达6800、48300、33100亩。1999年病株率达50%以上的面积3850亩,严重田块几乎绝收。该病具有发生连片、为害严重、防治较难等特点。在防治实践中,我们不断研究和改进方法,初步摸索出行之有效的防治和补救措施。1症状特征瘤矮病症状的特征明显。①植株严重矮缩,病株较健株矮1/2~2/3,分蘖减少。病株抽穗迟,穗短,有效穗数减少。病穗粒数减少,每穗籽粒通常仅20~50粒。发病株可长到收割期,不会自然枯死。②叶形变短变窄,叶色深绿,叶枕距离变短甚…  相似文献   

18.
2004年12月上旬,武穴市大金镇刘元村油菜苗期菌核病严重发生,发病面积0.23hm^2,据调查,病株率最高达20%,平均为12%,危害轻的茎基与叶柄形成红褐色斑点,后扩大转变为白色,发生严重的病斑绕茎,幼苗死亡,病组织外部形成许多黑色菌核。  相似文献   

19.
陕西省油菜菌核病调查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调查了关中和陕南地区784个油菜田块的3 920个样点的冬季菌核数、早春子囊盘数和春季病株率,发现关中地区田块菌核平均出现率达到52.11%,玉米前茬田块平均每样点菌核数高达4.09个;陕南地区田块菌核平均出现率为43.40%,玉米前茬田块平均每样点菌核数为3.90个,而前茬为水稻的田块均未发现菌核。子囊盘数在前茬为玉米的田块为14.20枚/m2,而前茬为水稻的田内未见子囊盘。病株率调查结果显示,前茬作物种类、油菜品种、地域对发病影响很大,表现为玉米前茬田发病率明显高于水稻前茬;绵油、秦油和蓉油系列品种发病率没有显著性差异,均为感病品种。另外,不同地区之间发病率也存在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20.
纹枯病是水稻主要病之一。五十年代以前在门庄高肥田发生;六十年代推广矮杆品种,发病面积逐要扩大;七十年代推广杂交品种;特别是八十年代实行生产责任制,农民种田积极热情,早栽密植,大量施用化肥,纹枯病发生面积越来越大,危害损失越来越重。预计今后5—10年内将成为主要的,严重的,损失最大的病害。一、大量菌源普布稻田,据查现亩有菌核最高达32万余粒,最低4.8万余粒,一般8—12万余粒。二、氮肥用量增加,现农民大量使用化(氮)肥,忽视农家肥,促使病害重发。三、稻田灌水时长量多:由于多种经营式,亦工(商)亦农,普遍采用长期深水灌田,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