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代俐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1):13026-13028,13109
介绍了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研究现状,提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市场空白。根据笔者参与的黑水卡斯达温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采访活动,采用访谈法、问卷调查法等调查方法进行黑水卡斯达温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调查研究,得出游客对卡斯达温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认知度极低;游客市场需求多层次化;四川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整体认知度低,缺乏相关宣传;游客更倾向于亲自参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产品等结论。基于此,笔者分析了黑水县非物质文化旅游资源的特点,将其归纳为浓郁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文化遗产,从这两项资源特点出发,提出主打"卡斯达温"牌的黑水旅游开发模式,改变原有的自然景观旅游无文化的旅游现状,增加黑水旅游的文化品位和层次,从硬件上、软件上进行文化功能和文化产业布局,配以其他类型资源布局,旨在抛砖引玉,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乡村旅游开发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
在休闲时代,旅游者对体验式旅游产品的需求空前高涨,体验式旅游项目逐渐成为旅游开发中重点关注的领域.该文运用ASEB栅格分析法从活动、环境、体验和收益4方面对咸阳帝王文化遗产旅游产品进行了优势、劣势、机遇和威胁分析.结果显示:咸阳帝王文化遗产旅游资源开发存在开发理念落后,体验活动设计不足,资源整合效应不高等问题.提出实施重心转移、文化活化、资源整合三大战略,以期促使帝王文化遗产类旅游景区实现突破式发展.  相似文献   

3.
于艳邱  严艳 《江西农业学报》2010,22(7):210-211,214
农业文化遗产是一种复合遗产,在对其进行保护与开发时,只有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才能实现动态保护的目的。南疆绿洲农业文化遗产因其具有生态和文化的独特性,在开发时应采取"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的原则和"双核辐射式"的旅游开发模式。  相似文献   

4.
基于旅游真实性理论和对少林寺宗教文化型景区的实证调查分析,本研究意在探索我国宗教文化型景区旅游者的旅游真实性结构情况,并进一步挖掘宗教文化型景区旅游真实性和旅游动机的内在联系。研究发现少林寺宗教文化型景区文化型景区旅游者旅游真实性总体上表现为客观真实性旅游者最多,然后为建构真实性,最少是存在真实性和后现代真实性,体现了国内宗教文化型旅游者对文化绝对客观性的认可和文化真实性认知多元化倾向。  相似文献   

5.
在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前提下,探讨了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合理开发和利用,剖析了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生态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的条件,并将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与生态文化旅游资源进行整合。基于当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建立文化生态博物馆、打造"非遗+生态文化"为主题的旅游项目、建立商洛花鼓旅游生态园区、开展文化实景演出、开发非遗文创旅游产品等一系列对策建议,旨在推动商洛非物质文化遗产开发与生态文化旅游的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6.
责任旅游开发一直是国外学者关注的重点,而在我国河南省商丘市实行的责任旅游开发的方法尚属首例。从旅游者、旅游开发商、政府、相关人群等多方利益的角度,基于责任旅游开发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提出了文化遗产类旅游资源开发的思路,尤其是对具体实施方案的可行性进行了研究。其研究结果对于我国同类旅游资源的开发与文化遗址的保护和管理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明清皇家陵寝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在旅游开发、宣传过程中,更多的是着重向世人展示明清两朝皇家陵寝的建筑形式、建筑规制、丧葬形式、陪葬规制、早期盗墓与后期保护及开发等。明清皇家陵寝的旅游开发均未将皇家陵寝的"祈福"文化列为旅游开发的重点。以明清皇家陵寝之一的清东陵为例,概述清东陵的"祈福"文化,阐述"祈福"文化在清东陵中的运用,进一步探讨如何将"祈福"文化运用于清东陵的旅游开发当中,提出清东陵未来的旅游规划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加速旅游发展:将清东陵以"福地"进行旅游宣传,提升景区知名度;加强文化体验活动的建设,增强旅游者黏性;景区进行多元化发展,扩大旅游影响力;设计、售卖祈福文化旅游纪念品,提升旅游者满意程度。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南京江心洲等农业旅游示范区的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以南京市居民为例,对农业旅游者行为特征进行了调查研究,揭示了农业旅游者行为特征的基本规律,从而为我国农业旅游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怀旧价值与旅游开发模式,促进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及乡村文化振兴。【方法】通过文献检索、实地考察与深度访谈分析我国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内涵、构成要素及旅游开发现状,阐释传统村落旅游者的怀旧旅游需求,并构建怀旧旅游视角下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的保护策略。【结果】传统村落非物质文化旅游开发对于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基于非物质文化的传统村落旅游者怀旧需求包括淳朴民风、原真氛围、原态民俗的怀旧。【建议】传统村落旅游地应重视非物质文化的怀旧旅游价值,通过社区参与留住原住村民、社区治理留存古朴环境、社区传承留下民俗活动的方式来保护传统村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相似文献   

10.
以云南红河元阳哈尼梯田为研究对象,从景观基因角度,调查红河地区哈尼梯田的保护现状。对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参照景观基因挖掘原则提取农业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将其分为农业生产、农耕生活和农业生态文化三大类;并通过景观基因图谱构建、数字化表达形式的归纳和示例展示,提出对农业文化遗产的景观基因与数字化结合保护建议,以有效推进哈尼梯田农业文化遗产的保护、保持和传承,为景观基因的数字化传播和开发新旅游产品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1.
谁是或应该是遗产旅游者一直是学界争论的话题之一。该研究的目的在于回顾国外学界对遗产旅游者概念的界定及遗产旅游者类型的划分。结合境外的研究结果,从人口统计、旅游行为、文化旅游动机、游客体验5个纬度对遗产旅游者进行了细分和描述。  相似文献   

12.
以新疆的剧场类旅游演艺产品之一爯丝路秀爲为例,对新疆剧场类旅游演艺的现状进行分析,对游客满意度和新疆剧场类旅游演艺发展情况进行分析.通过设计调查问卷,发放问卷收集数据和开发商访谈,结合游客的满意度调查情况并对新疆剧场类旅游演艺存在的问题进行剖析;分析影响游客满意度的因素,最终提出提高游客满意度的解决方法并提出了改善意见.目的是为建设"丝绸之路文化产业带"增添亮点.  相似文献   

13.
基于网络照片收集,采用内容分析法,对旅游者摄影照片进行研究,探索旅游者对古镇旅游景观与旅游资源呈现出的感知与体验,以及旅游者之间的景观偏好共性。结果表明:古镇旅游主要以建筑与设施、历史遗迹及人文活动类旅游资源为主,以寺登四方街为核心,集聚效应明显,旅游热点已渐趋成熟,旅游者对建筑、街巷空间、桥梁和生活场景类景观表现出明显的景观偏好共性。  相似文献   

14.
杨艳丽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620-20622
以产业融合的视角研究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业发展的融合、创新与相互促进。以寒地黑土核心区绥化市为例,概述了研究区的自然地理特征、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探讨了非遗产业与旅游产业融合的可行性及必然性。在此基础上,从制作地旅游、旅游纪念品开发、节庆旅游、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旅游4个方面分析了旅游业与非遗产业融合的发展模式。最后为绥化市旅游业与非遗产业的融合提出了相关建议,强调要深入挖掘并创新非物质文化遗产,形成独具魅力的品牌优势,并发挥政府的引导与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5.
少数民族地区具有丰富的自然和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具备开展乡村生态旅游的独特优势。本文通过构建乡村旅游地游客满意度评价指标体系,基于对富川瑶族自治县神仙湖花海园游客满意度的问卷调查数据,采用SPSS17.0的因子分析法,剖析乡村旅游地游客满意度的主要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富川神仙湖花海园游客整体上表现出较高的满意度,且向他人推荐该景区的意愿较强,主要源于其乡村田野风光和休闲轻松的氛围;景区开发总体规划、民族风情、景区布局、景区活动种类、娱乐设施以及其它公共基础设施等6类因素对被调查游客满意度影响显著。据此,提出优化景区布局、完善基础设施建设、凸显民族文化特色等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盛晓兰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1607-1609,1636
为进一步提升苏州乡村旅游品牌、提高乡村旅游市场竞争力,通过对苏州乡村旅游游客进行问卷调查,从人口统计学特征、旅游行为特征方面分析了苏州乡村旅游的客源市场,并就苏州乡村旅游地的景区管理、交通条件、住宿条件、卫生条件、物价、基础设施、导游服务、饮食特色、休闲活动9个方面进行了服务项目重要性及游客满意度调查,并在对调研数据进行整理分析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提出了相应的营销对策。强调应准确定位乡村旅游市场,以苏州本地客源市场为主体,以城市中产和上层市场为重点;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构建主体文化村,创新传统节庆活动;以整合营销理念进行市场推广,整合广告、公关等营销渠道,加强乡村旅游网络营销。  相似文献   

17.
湘南地区文化旅游资源丰富,乡村文化旅游发展潜力巨大。梳理了湘南地区文旅资源的概况,分析了湘南地区乡村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优势与不足,最后提出了湘南地区乡村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思路,以期促进湘南地区乡村文化的繁荣,将潜在的文化资源价值转化为现实的经济价值,提升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水平,助力湘南乡村振兴。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乡村旅游发展越来越火热,旅游市场不断壮大。但乡村旅游区在发展与管理的过程中依然缺乏对游客的深入理解,缺少对旅游市场的细致分析。本文以南京市江宁区乡村旅游区为案例,分析乡村旅游区游客的旅游动机,主要包括领略田园风光、缓解压力、远离城市喧嚣、体验当地文化等,基于游客的主要出游动机从旅游环境、旅游产品、旅游服务三个方面提出可行性的乡村旅游发展建议,以期对乡村旅游区发展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19.
感官印象是旅游体验的重要影响因素,创造与众不同的感官印象是旅游目的地打造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之一。基于游客的游记数据,分析得到游客对环巢湖旅游目的地的感官印象,识别目的地的感官体验供给状况。结果表明:环巢湖旅游目的地感官印象存在视觉印象差异化不明显、听觉印象缺乏区域特色、嗅觉体验来源单一、触觉感官刺激的利用不充分和味觉印象表现不佳等问题。需要运用营造感官景观、保护感官景观、丰富旅游活动类型和运用感官营销工具等策略推进环巢湖旅游目的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