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7 毫秒
1.
高效氯氰菊酯ME对苹果桃小食心虫防治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4.5%高效氯氰菊酯ME对桃小食心虫幼虫的毒力测定结果显示,其LD50为1.068μg/g,95%置信限区间为0.6178~1.9591μg/g,表明该药剂对桃小食心虫幼虫有较强的毒杀作用。田间应用及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苹果树桃小食心虫,在稀释1000~2000倍液的范围内,药后5d防效为91.7%~100.0%,药后35d防效仍达89.8%~99.1%,略好于对照药剂4.5%高效氯氰菊酯EC,且速效性好,持效性显著。同时,微乳剂是一种安全、环保的水基化剂型。因此,4.5%高效氯氰菊酯ME可以作为防治桃小食心虫的有效药剂,替代乳油剂型药剂进行推广使用,最佳用药量以1000~1500倍液为宜。  相似文献   

2.
3种新型杀虫剂对苹果黄蚜的毒力效果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浸叶法在室内测定了3种药剂对苹果黄蚜的毒力,并在田间进行了防治试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供试3种新型药剂中,双丙环虫酯和氟吡呋喃酮对苹果黄蚜的毒力较高,LC50分别为3.16 mg/L和23.58 mg/L,三氟苯嘧啶毒力较低,LC50为329.92 mg/L。田间试验结果表明:3种药剂对苹果黄蚜均有较好的速效性和持效性。17%氟吡呋喃酮可溶液剂和10%三氟苯嘧啶悬浮剂各处理3~7 d防效为82.19%~93.45%,药后30 d防效达到78.91%~87.92%;50 g/L双丙环虫酯可分散液剂2.5 mg/kg和4.2 mg/kg处理药后3~7 d防效为94.64%~97.04%,药后21 d防效仍可达88%以上。因此,3种新型药剂均可以用于防治苹果黄蚜,田间使用时推荐有效成分用量为双丙环虫酯2.5~4.2 mg/kg,氟吡呋喃酮113~170 mg/kg,三氟苯嘧啶28~80 mg/kg。  相似文献   

3.
张玲  赵媛  何运转  秦秋菊  刘顺 《植物保护》2010,36(6):132-134
以地丁草的全草为试材,在室内测定了不同提取方法和不同溶剂提取的地丁草提取物对桃蚜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不同提取方法和不同溶剂的提取物对桃蚜的毒力有显著差异。组合中以石油醚为溶剂的地丁草索氏提取物对桃蚜触杀活性最高,在浓度为100 g/L时,12、24、48 h的校正死亡率分别达80.00%、96.67%、98.33%,24 h的致死中浓度LC50达22.50 g/L;忌避作用试验表明,处理24、48、72 h后,地丁草索氏提取物对桃蚜的忌避率分别为88.75%、83.33%、83.33%。表明以石油醚为溶剂的地丁草索氏提取物对桃蚜有较高的触杀和忌避活性。  相似文献   

4.
蜡蚧轮枝菌(Verticillium lecanii)VL17菌株液体发酵滤液,经乙酸乙酯萃取并旋转蒸发后,获得粗毒素。采用浸渍法测定粗毒素对桃蚜(Myzus persicae)的毒力。结果表明:0.375mg/mL粗毒素对桃蚜若蚜的LT50为8.3821d,随浓度增加其杀虫速度加快;处理试虫第3天,粗毒素对桃蚜若蚜的LC50为3.9661mg/mL,随处理时间延长其毒力增强。  相似文献   

5.
6种农药对瓜蚜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防治西瓜瓜蚜的有效药剂,用6种药剂进行了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EC对瓜蚜的毒力最高,60g/L乙基多杀菌素SC毒力最低,48hLC50分别为0.38mg/L和2 225.63mg/L。6种药剂毒力大小依次为阿维菌素溴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啶虫脒吡虫啉乙基多杀菌素。田间试验结果表明,1.8%阿维菌素EC 3 000倍、10%溴氰虫酰胺OD 2 000倍、22%氟啶虫胺腈SC 4 000倍对瓜蚜速效性及持效性均较好,3~14d防效均达到90%以上,防效差异不显著;20%啶虫脒WP 3 000倍和10%吡虫啉WP 3 000倍速效性及持效性均较差,1d防效分别为31.31%和6.66%,14d防效分别为57.39%和47.80%;60g/L乙基多杀菌素SC 1 000倍防效最差,药后14d的最高防效仅为34.70%。推荐田间轮换使用阿维菌素、溴氰虫酰胺、氟啶虫胺腈防治瓜蚜。  相似文献   

6.
周超  张勇  马冲  吴翠霞  张田田  宋敏 《植物保护》2021,47(3):271-275
为评价4种杀虫剂在玉米田防治灰飞虱Laodelphax striatellus、禾蓟马Frankliniella tenuicornis和玉米蚜Rhopalosiphum maidis的应用前景,采用浸苗法测定了其对3种害虫的毒力,并通过种子处理筛选对3种害虫田间防效较高的药剂。结果表明,噻虫嗪、呋虫胺和吡虫啉对灰飞虱、禾蓟马和玉米蚜具有较高毒力,LC50分别为0.14~1.10、4.24~31.01 mg/L和0.80~7.49 mg/L,氟啶虫酰胺的毒力最低,对3种害虫的LC50分别为84. 55、222.72 mg/L和44.81 mg/L。采用种子处理的方式施药后,各药剂处理组玉米出苗率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安全性较高;播种后30 d,20%氟啶虫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对灰飞虱、禾蓟马的防效均在75%以上,播种后40 d,70%噻虫嗪种子处理可分散粉剂对灰飞虱防效最高,其次为20%氟啶虫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8%呋虫胺悬浮种衣剂和600 g/L吡虫啉悬浮种衣剂;播种后50 d(玉米抽雄期)调查,20%氟啶虫酰胺种子处理悬浮剂对玉米蚜防治效果可达92.1%,表现出较高的防治效果,噻虫嗪、呋虫胺、吡虫啉防治效果略低,但均在70%以上,能有效防治玉米蚜的为害。综上,氟啶虫酰胺、噻虫嗪、呋虫胺和吡虫啉均适合用于防治玉米田灰飞虱、禾蓟马和玉米蚜3种害虫。  相似文献   

7.
2018年,于江苏句容研究了释放异色瓢虫、喷洒50%氟啶虫胺腈水分散粒剂对桃园桃蚜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释放比例为1∶10~15、1∶15~20的异色瓢虫释放处理和化防处理对桃园桃蚜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对桃树新梢保护效果较好。防治后7d,异色瓢虫释放区释放比例1∶15~20的处理防效达90.1%;防治后14 d,异色瓢虫释放区防效均有所下降,化防区防效则达到最高,防效为99.5%。从防治效果和经济成本角度综合考虑,建议加强早期虫情监测,发现少量桃蚜时按照1∶15~20的比例释放异色瓢虫;桃蚜虫量较多时,按照1∶10~15的比例释放异色瓢虫或使用氟啶虫胺腈喷雾防治。  相似文献   

8.
室内毒力测定表明,12%虫螨腈·甲维盐悬浮剂对菜粉蝶、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有很高的毒力,LC50分别为0.024、0.92、5.08、6.06 mg/L,对甘蓝蚜毒力较差,LC50为95.54 mg/L,田间试验结果显示,12%虫螨腈·甲维盐悬浮剂有效成分18.0 g/hm2 对菜粉蝶、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具有优异防效,药后3 d防效在80%以上,药后9 d仍在90%左右,持效期10~15 d.  相似文献   

9.
不同温度下球孢白僵菌对桃蚜的毒力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室内测定了28、21、16和11℃下球孢白僵菌对桃蚜成蚜的毒力运用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分析了各温度折合和对桃蚜的毒力。结果表明,28和21℃下,桃蚜开始死亡的时间较早,而且很快达到较高死亡率。包子/ml浓度下,桃蚜接菌后3~4天开始死亡,第6天死亡率达100%。在21℃下,白僵菌对桃蚜的致死力比28℃下更强。用同样浓度处理,在16和11℃下,桃蚜分别在接菌后么2天和第11天开始死亡,第10天和第  相似文献   

10.
龙友华  赵红梅 《植物保护》2009,35(4):164-167
室内毒力测定表明,12%虫螨腈&;#8226;甲维盐悬浮剂对菜粉蝶、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有很高的毒力,LC50分别为0.024、0.92、5.08、6.06 mg/L,对甘蓝蚜毒力较差,LC50为95.54 mg/L,田间试验结果显示,12%虫螨腈&;#8226;甲维盐悬浮剂有效成分18.0 g/hm2对菜粉蝶、小菜蛾、斜纹夜蛾、甜菜夜蛾具有优异防效,药后3 d防效在80%以上,药后9 d仍在90%左右,持效期10~15 d。  相似文献   

11.
释放异色瓢虫对北京温室甜椒和圆茄上桃蚜的控害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评价异色瓢虫在温室条件下对桃蚜的控害能力及效益,在甜椒和圆茄生产温室中以生物农药防治为对照,开展释放异色瓢虫控制桃蚜的示范试验,分析天敌害虫的种群动态变化,并计算防治成本。结果显示:异色瓢虫能够持续控制甜椒温室中桃蚜种群密度,其定殖率在蚜虫暴发高峰期时最高,为64%;且甜椒产量及经济效益高于生物农药防治。在圆茄温室中,前期释放的异色瓢虫使桃蚜高峰延缓1周出现;在增加瓢虫释放量后,1周内桃蚜种群密度下降了79%,且瓢虫定殖率达到86%,控害效果较好。表明通过生产期全程监测天敌-害虫的种群动态,在植株定植15 d后每周确定益害比,通过2~3个月持续释放异色瓢虫,可有效、持续控制整个生产期桃蚜为害。  相似文献   

12.
泽漆乳浆及乙醇提取物对桃蚜的生物活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使用浸渍法测定了泽漆乳浆及乙醇提取物对桃蚜的室内杀虫作用和拒食作用。结果表明其乳浆物浓度在9.77g/L对桃蚜24h后校正致死率为75.39%,48h后校正致死率为86.08%;其乙醇提取物浓度20g/L24h的校正致死率为60.29%,48h后桃蚜校正致死率为63.06%。通过对泽漆乳浆和乙醇提取物杀虫效果和拒食作用的回归分析,表明不同浓度泽漆乳浆与提取物的触杀作用和拒食作用呈线性关系,且在浓度较大时,乳浆对桃蚜的致死率高于提取物,表明乳浆中对蚜虫致死物质的含量高于乙醇提取物,泽漆中对桃蚜具有致死和拒食作用的物质可能主要存在其乳浆中。  相似文献   

13.
测定了吡虫啉、鱼藤酮、阿维菌素和印楝素4种杀虫剂对桃蚜及其捕食性天敌异色瓢虫成虫的相对毒力。4种药剂对桃蚜的毒力大小依次为阿维菌素>吡虫啉>鱼藤酮>印楝素,其LC50分别为0.042、1.96、6.54和10.17 mg/L。对异色瓢虫的LC50则分别为1009.42、201.89、8202.90和大于7500 mg/L,益害毒性比分别为24033.81、103.01、1254.27和大于786.63。4种药剂在有效防治桃蚜的前提下对天敌异色瓢虫的安全性依次为阿维菌素>鱼藤酮>印楝素>吡虫啉。阿维菌素、吡虫啉、印楝素和鱼藤酮这4种药剂均可在蚜虫综合治理中发挥有效的作用。  相似文献   

14.
张彩凤  姬小雪 《江西植保》2014,37(3):272-274
为明确480 g/L毒死蜱乳油对苹果绵蚜及桃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特选取虫害发生较重的苹果园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480 g/L毒死蜱乳油1 500倍液药后21 d对苹果棉蚜的防效最高可达89.70%,药后15 d对桃小食心虫的防效最高可达94.34%,防效较好且对果树安全。  相似文献   

15.
针对苹果黄蚜防治药剂类型单一、药剂敏感性下降等问题,采用浸叶法开展几种药剂对苹果黄蚜室内毒力测定,并用共毒系数法进行联合毒力评价。结果显示,氟啶虫胺腈和阿维菌素在8∶1~1∶8、氟啶虫胺腈和吡虫啉1∶1、氟啶虫胺腈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在4∶1~1∶4配比范围对苹果黄蚜有增效作用,3种组合最佳增效比均为1∶1。田间应用结果显示,药后3~21 d,22%氟啶虫胺腈SC单剂对苹果黄蚜防效达94.77%~99.40%;22%氟啶虫胺腈SC分别与5%阿维菌素EC、70%吡虫啉WG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EW按有效成分1∶1混配后对苹果黄蚜防效达86.43%~97.00%,均显著高于相应单剂对照,持效期可达21 d。推荐采用氟啶虫胺腈单剂及氟啶虫胺腈与阿维菌素、吡虫啉或高效氯氟氰菊酯混配剂作为替代药剂防治苹果黄蚜。  相似文献   

16.
多裂骆驼蓬生物碱类物质抑菌杀虫活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采用生长速率法和浸叶法研究多裂骆驼蓬中生物碱类物质对8种植物病原真菌和2种蚜虫的抑菌杀虫作用。结果表明,水溶性生物碱、脂溶性生物碱和总生物碱提取液对供试病原真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其中对小麦赤霉病菌、黄瓜霜霉病菌、辣椒疫霉病菌和小麦条锈病菌抑制作用明显,0.5 0 g/mL试液的抑菌率均在7 8%以上;对供试2种蚜虫有明显的触杀活性,其中0.5 0 g/mL水溶液性、脂溶性和总生物碱对麦二叉蚜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3 9.6 4%、3 5.4 0%和4 4.7 0%,对桃蚜的校正死亡率分别为2 8.1 7%、2 5.8 3%和3 1.2 2%。生物碱类物质的抑菌杀虫活性大小顺序为:总生物碱>水溶性生物碱>脂溶性生物碱。  相似文献   

17.
采用室内毒力测定、助剂润湿铺展性能和田间效果评价研究了3种功能助剂NF-100、GY-T1602和迈道对呋虫胺防治苹果黄蚜的减施增效作用。结果表明,NF-100、GY-T1602和迈道3种助剂均未能提高呋虫胺对苹果黄蚜的毒力;20%呋虫胺SG 1 110~5 000倍液中分别添加0.1%NF-100、0.5%GY-T1602和0.3%迈道,表面张力降低6.97~37.44 mN/m、静态接触角降低10.58°~48.67°、黏附张力增加2.32~21.71 mN/m; 20%呋虫胺SG(有效成分用量32 mg/kg)减量处理添加3种助剂药后3~15 d对苹果黄蚜田间防效达90.83%~99.33%,其中添加NF-100和GY-T1602药后15 d防效均显著高于添加迈道处理及20%呋虫胺SG(40 mg/kg)未减量处理。因此,喷雾助剂NF-100和GY-T1602可显著改善呋虫胺药液的润湿铺展性能,减少呋虫胺有效成分用量20%,对苹果黄蚜仍有较高防效、且持效期延长。  相似文献   

18.
不同温度下新蚜虫疠霉对桃蚜的毒力测定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15、18、21、25、28℃温度下,将新蚜虫疠霉应用孢子浴法对1~2龄桃蚜进行毒力测定,各处理温度分别设10个剂量,每剂量处理蚜虫60~120头,逐日观察记载蚜虫死亡数量。结果表明,新蚜虫疠霉具有较强杀蚜虫特性,其致病性在25℃时达最佳效果。接种后的前2d为新蚜虫疠霉的潜伏期,接种后3~4d为对桃蚜的致死高峰期。在温度15、18、21、25、28℃下,接种60min后,新蚜虫疠霉对桃蚜的LT50值分别为3.0、3.7、2.8、2.53、.9 d。  相似文献   

19.
为筛选得到防治苹果轮纹病的高效药剂,采用生长速率法测定9种三唑类杀菌剂对苹果轮纹病菌菌丝生长的毒力,评价其对苹果生长的安全性及对轮纹病的田间防治效果。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和氟硅唑对苹果轮纹病菌的室内毒力较高,EC 50分别为0.107μg/mL和0.140μg/mL;其次为氟环唑、丙环唑和己唑醇,EC 50分别为0.220、0.238μg/mL和0.452μg/mL。在田间防效试验中,氟硅唑(57.1 mg/kg)、丙环唑(166.7 mg/kg)和苯醚甲环唑(66.7 mg/kg)对苹果轮纹病的防效最高。2018年果实采收前防效分别为84.75%、83.66%和82.05%,采后30 d分别为73.33%、73.33%和68.33%;2019年采收前防效分别为82.25%、87.66%和87.41%,采后30 d分别为75.41%、70.49%和73.77%。同时,各药剂对苹果生长均无不良影响,可用于苹果轮纹病防治。  相似文献   

20.
为筛选防治莲藕莲缢管蚜的理想药剂,比较研究了吡虫啉、啶虫脒、吡蚜酮的杀虫活性、田间防效、作物安全性和残留。结果表明,啶虫脒对莲缢管蚜3日龄蚜虫的LC50为0.09mg/L,毒力显著高于吡虫啉和吡蚜酮(LC50值分别为0.26mg/L和1.0mg/L)。湖南、湖北、浙江、福建和山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啶虫脒和吡蚜酮在15g/hm2以上有效使用剂量时,药后7d对莲藕莲缢管蚜的防治效果均在90%以上。10%吡虫啉可湿性粉剂、5%啶虫脒乳油、25%吡蚜酮可湿性粉剂在稀释250倍及以下剂量时拌种或茎叶喷雾对莲藕植株生长均无药害。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吡虫啉在莲叶上的半衰期为2.5~5.9d;啶虫脒在莲叶上的半衰期为7.4~9.5d;吡蚜酮在莲叶上的半衰期为0.8~1.3d。吡虫啉、啶虫脒和吡蚜酮防治莲藕莲缢管蚜安全、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