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遗传变异、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以近年来选育的17个玉米品种为材料,对12个主要农艺性状(生育期、株高、茎粗、轴粗、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行粒、小区产量、千粒重、出籽率)进行变异系数、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小区产量、行粒数、株高的变异系数较大,分别为9.23%、7.49%和7.21%,生育期和出籽率变异系数最小,分别为1.98%和1.86%;在相关性上,小区产量与出籽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行粒、穗长、穗粗、千粒重也与小区产量呈正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前4个主成分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达80.35%。在性状选择上,首先对变异大的性状进行选择是非常重要的,在品种的选择上,应注意选择产量和出籽率、行粒、穗行、千粒重均高的品种。  相似文献   

2.
鲜食糯玉米主要数量性状对产量性状的作用及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分析了鲜食糯玉米10个主要农艺性状与鲜穗产量的关系,为鲜食糯玉米高产品种选育时的性状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各性状中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和直接通径系数最大的3个性状为出籽率、千粒重、行粒数;在性状选择时应高度重视对出籽率、千粒重、行粒数和穗长的选择,尽量选择较好的表现型,保证一定的生育期、穗粗、株高、穗位高,对穗行数、秃尖长可放宽选择尺度。  相似文献   

3.
杂交玉米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遗传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杂交玉米的8个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遗传相关性和通径系数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大小依次为行粒数、千粒重、籽粒长、穗长、出籽率、穗行数、穗粗、秃尖长;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大小依次为千粒重、行粒数、穗行数、出籽率、穗长、穗粗、籽粒长、秃尖长。选育高产玉米杂交种,首先要选择行粒数和千粒重均较大的品种,适当重视选择穗行数多的品种,同时兼顾其他性状,协调好各性状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基于主成分和灰色关联度分析的鲜食糯玉米组合综合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筛选优良鲜食糯玉米杂交组合提供理论参考,采用主成分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23个糯玉米杂交组合的农艺性状、品质及产量等10个性状指标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鲜食糯玉米杂交组合的性状差异较大,各性状变异系数为4.60%~47.11%,其中,秃尖长的变异系数最大,品质的变异系数最小;穗粗、行粒数、穗位高、品质、穗长和株高6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7.08%,穗粗、株高和穗长对产量影响较大,轴粗和秃尖长对产量影响较小;产量、轴粗和穗粗对品质影响较大,穗行和秃尖长对品质影响较小;主成分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均筛选出N5、N6 2个综合性状好、产量高、品质优的糯玉米新组合。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比试验,参试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研究表明:在中高密度条件下,春播玉米的10个主要农艺性状中,对平均单株产量起决定作用的大小顺序为:穗粗、穗行数、出籽率、千粒重、秃尖长、行粒数、穗长、穗位、株高、生育期.  相似文献   

6.
为了综合评价25份谷子种质资源,选取主茎直径、穗粒重、单穗重、千粒重、产量等12个主要农艺性状指标,通过变异系数、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等方法对谷子种质在新疆伊犁州的适应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2个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幅度在7.20%~18.55%之间,茎粗、主穗直径和产量的变异系数较大,千粒重和生育期变异系数较小。不同谷子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之间存在相关性。产量与单穗重、穗粒重和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与生育期、倒二叶宽度呈显著负相关;千粒重与生育期、倒二叶宽度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负相关。对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提取到4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1.78%。25个谷子品种主成分综合得分高低顺序依次为:嫩选18>赤优金苗1号>陇谷13>九谷23>金苗K2>济谷22>嫩选15>张杂谷16号>公谷88>冀谷168>黄金苗>朝谷58>大同29>张杂谷13号>豫谷18>中谷2号>豫谷35>长农47>晋谷21>中谷9号>龙谷38>龙谷25>长农35>山西红谷&g...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优良鲜食糯玉米杂交组合提供理论参考,采用主成分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23个糯玉米杂交组合的农艺性状、品质及产量共10个性状进行遗传变异分析。结果表明:鲜食糯玉米杂交组合的性状差异较大,各性状变异系数为4.60%~47.11%,其中,秃尖长的变异系数最大,品质的变异系数最小;穗粗因子、行粒数因子、穗位高因子、品质因子、穗长因子和株高因子6个主成分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7.08%,穗粗、株高和穗长对产量影响较大,轴粗和秃尖长对产量影响较小;产量、轴粗和穗粗对品质影响较大,穗行和秃尖长对品质影响较小;主成分和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均筛选出N5、N6 2个综合性状好、产量高、品质优的糯玉米新组合。  相似文献   

8.
以河南省种植的20个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对12个数量性状进行遗传变异、相关性、主成分通径分析。结果表明:12个数量性状遗传变异较为丰富,变异幅度为1.08%~87.06%,变异系数秃尖长最高为87.06%,生育期最低为1.08%;相关分析表明穗粗(r=0.487 7**)、出籽率(r=0.475 2**)与小区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株高(r=-0.435 6**)、秃尖长(r=-0.792 2**)与小区产量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表明前5个主成分集中所有数量性状的主要信息,对变异的累计贡献率为81.33%,对小区产量贡献大小次序为秃尖长因子百粒质量因子轴粗因子生育期因子穗长;通径分析表明百粒质量、穗行数、穗位高、穗粗、出籽率、行粒数对小区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均为正值,其中百粒质量(p=0.697 0)对小区产量的直接通径系数最大,其次是穗行数(p=0.498 1),而生育期、穗长、轴粗、秃尖长、株高的直接通径系数为负值。选育高产玉米品种时首先选择遗传变异较大的数量性状是十分重要的,并注重各数量性状之间的协调发展,以便选育出性状优异的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9.
统计2000—2013年浙江省审定的42个糯玉米品种的12项农艺性状和4项抗性性状,并对其演变情况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浙江省近年来审定品种产量水平呈极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年提高2259 kg·hm-2;审定品种与对照生育期相差天数逐年增加,平均每年比对照延迟0429 d;直链淀粉含量年际间呈极显著下降趋势,平均每年下降0048%;单穗重呈显著上升趋势,平均每年上升455 g,各审定品种的其他农艺性状,如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长、穗粗、穗行数、行粒数、秃尖、千粒重在不同年份间无显著性增益。相关分析表明,各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系数由大到小依次为穗长>生育期>单穗重>株高>穗粗>行粒数>穗行数>穗位高>千粒重>秃尖,其中穗长、生育期与产量极显著正相关,单穗重、株高、穗粗和行粒数与产量显著相关。浙江省糯玉米品种突破性高产育种急需加强种质创新与改良,注重穗长和穗粗的选择,并持续降低直链淀粉的含量,适当延长生育期也有助于产量的提高。  相似文献   

10.
 为探索糯高粱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对产量的影响程度,应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2006和2007年糯高粱全国区试4个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度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糯高粱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联顺序依次为千粒重、穗粒重、生育期、株高、穗长,也就是说,这5个性状对产量影响的重要性依次千粒重>穗粒重>生育期>株高>穗长。其中,影响最大的主要性状是千粒重,其次是穗粒重,生育期对产量的影响相对居中,相比之下,株高、穗长的影响相对较小。该研究为糯高粱品种选育决策和优质栽培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1.
[目的]为鲜食型糯玉米新品种的综合评价和选育提供一定理论参考。[方法]以5个优良鲜食型糯玉米品种为试材,对其株高、穗位、穗重、穗粗、轴粗、穗长、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鲜穗产量、雄穗长、雄穗分枝13个性状进行相关和主成分分析。[结果]对鲜食型糯玉米13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显示前三个主成分,即鲜穗产量因子、雄穗因子和秃尖长因子,其累计贡献率大于87.276 7%,可以基本代表13个性状所代表的遗传信息。第一主成分是优良玉米品种选择和评判的主要指标,各性状应具备:果穗大,穗粗且轴细,即籽粒要深,穗粒数要多,百粒重要高,株高宜较高等。从第二主成分来看,鲜食玉米品种植株的雄穗最好较长,分枝不宜太多,在保证玉米雌穗对雄穗花粉量需求的同时,尽量选择雄穗分枝少的品种。从第三主成分来看,秃尖长影响了鲜食玉米的商品品质,在品种评价和选育时,应将秃尖长度控制在最低标准。[结论]玉米鲜穗产量与穗重、百粒重、穗粗、行粒数、穗长等性状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株高对其也有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12.
鲜食型糯玉米新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主成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鲜食型糯玉米新品种的综合评价和选育提供一定理论参考,以5个优良鲜食型糯玉米品种为试材,对其株高、穗位、穗重、穗粗、轴粗、穗长、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鲜穗产量、雄穗长、雄穗分枝13个性状进行相关和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鲜穗产量与穗重、百粒重、穗粗、行粒数、穗长等性状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对鲜食型糯玉米13个农艺性状进行主成分分析,显示前三个主成分,即鲜穗产量因子、雄穗因子和秃尖长因子,其累计贡献率达87.2767%,可以基本代表13个性状所代表的遗传信息。第一主成分是优良玉米品种选择和评判的主要指标,各性状应具备:果穗大,穗粗且轴细,即籽粒要深,穗粒数要多,百粒重要高,株高宜较高等。从第二主成分来看,鲜食玉米品种植株的雄穗最好较长,分枝不宜太多,在保证玉米雌穗对雄穗花粉量需求的同时,尽量选择雄穗分枝少的品种。从第三主成分来看,秃尖长影响了鲜食玉米的商品品质,在品种评价和选育时,应将秃尖长度控制在最低标准。  相似文献   

13.
玉米杂交组合产量与农艺性状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灰色系统理论为依据,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15个玉米杂交组合的子粒产量与14个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组合的产量是由多种因素控制的,农艺性状中影响产量的因素顺序为:生育期>出籽率>行粒数>穗长>穗粗>千粒重>株高>穗行数>轴粗>穗位高>秃尖长>双穗率>倒伏率>空秆率。生育期、出籽率、行粒数、穗长、穗粗、千粒重等因素与产量的关系密切,对产量的构成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密度和分蘖对超甜玉米‘晶甜8号’产量和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晶甜8号'产量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增加,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时产量最高.穗长、鲜果穗重和分蘖数随密度的增加而降低;株高、穗位高、秃尖长随密度增加而增加.适当增加种植密度可使‘晶甜8号’采收期提前,生育期缩短,但与分蘖去除与否无关.同一种植密度下保留分蘖导致鲜果穗重和产量下降、株高和穗位高增加、穗长和秃尖长变短,但差异不显著.‘晶甜8号’的适宜种植密度应在6.0万株/hm2左右,生产上不必去除分蘖.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32份玉米组合农艺性状与产量多重比较,分析影响性状的遗传因子,选择最有效的育种方法。【方法】 选用4个玉米自交系为测验种,8个自交系为被测系,按照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组配32份组合。测定玉米杂交种穗长、穗粗、产量、轴粗、粒长、百粒重、穗行数、秃尖长、生育期等11个农艺性状,并采用变异性、相关性、通径、主成分和聚类分析进行比较和评价。【结果】 参试材料的11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7.31%~69.85%;穗粗、百粒重、行粒数和穗长对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744 2、0.733 0、0.621 6和0.634 8),秃尖长与产量间呈负相关(r=-0.012 6);穗行数、穗长、百粒重、穗高、茎粗、轴粗、株高本身的直接效应对产量有正向作用,秃尖长、轴粗、行粒数本身的直接效应对产量有负向作用;对产量贡献大小排序为穗行数因子>穗长因子>百粒重因子>籽粒长因子。32份材料可划分为4 个类群,依据各类群的特点进行品种选育。【结论】 在玉米育种材料筛选时,果穗行粒多、果穗轴粗和秃尖小的育种材料,要关注百粒重,并与其他性状间的关联,充分挖掘种质资源潜力,选育出优异的玉米品种。  相似文献   

16.
不同种植密度对13个玉米品种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选择密度和品种2个试验因子,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13个玉米品种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提高种植密度是提高玉米产量的主要途径,各品种在高种植密度(6.15万株/hm2)下的产量都高于其在低种植密度(4.65万株/hm2)下的产量。洛玉1号和东单80在不同种植密度之间的产量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增幅分别为16.04%和7.13%;种植密度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有显著影响,增加种植密度对各玉米品种的空杆率、茎粗、穗长、行粒数、秃尖长影响较大,对其生育期、株高、穗位高、穗粗、穗行数、千粒重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7.
《现代农业科技》2005,(18):65-67
本文在相关分析的基础上,利用通径分析研究了特用鲜食糯玉米10个主要数量性状与鲜穗产量的关系,为鲜食糯玉米高产品种选育时的性状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各性状中对产量性状影响效应最大的三个性状为出籽率、千粒重、行粒数;在性状选择时应高度重视对出籽率、千粒重、行粒数和穗长的选择,保证一定的生育期,穗粗、株高、穗位高、对穗行数、秃尖长可放宽选择尺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玉米各农艺性状与其高产稳产性之间的关系,为优良玉米品种的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52个玉米品种的农艺性状与平均产量建立回归分析模型,运用DPS软件计算相关系数、稳定性参数及灰色关联度.[结果]玉米各主要农艺性状与其平均产量的关联顺序为:穗长>行粒数>穗行数>株高>穗位高>秃尖长;与稳定性的关联顺序为:穗长>株高>行粒数>穗行数>穗位高>秃尖长.从相关系数的计算结果来看,穗长与平均产量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58227,达极显著水平;秃尖长与平均产量相关性最小,相关系数仅为0.04689;穗长与稳定性相关性最大,相关系数为0.44698,达极显著;穗位高与稳定性的相关性最小,相关系数仅为0.04567.[结论]穗长、行粒数、穗行数、株高、穗位高、秃尖长6个主要农艺性状中,穗长对平均产量、稳定性系数影响最大且为极显著正相关,在育种实践中,加大对穗长性状的选择力度,有可能选育出具丰产性与稳产性的优良品种.  相似文献   

19.
运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8个黍子品种的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农艺性状与黍子产量关联顺序为生育期主穗长千粒重单穗粒重株高,说明生育期与产量的关联度最大,而株高与产量的关联度最低。该研究对黍子的品种选育、引种、栽培管理等具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20.
不同种植密度对晶甜5号超甜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对晶甜5号超甜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晶甜5号在种植密度4.2×104~6.0×10^4株·hm-2范围内,随着密度的增加,鲜果穗重逐渐下降,但每公顷产量逐渐增加;从生育期和穗部性状上分析,随着密度的增加,晶甜5号采收期提前,生育期缩短,株高、穗位升高,但穗部性状变差,穗长逐渐缩短,穗粗变细,穗行数先增加后减少,秃尖长先变短后增长,行粒数和穗粒数逐渐减少。由此表明,南京地区秋季超甜玉米晶甜5号的最佳种植密度为6.0×10^4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