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70 毫秒
1.
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 Nixon)个体发育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夜蛾黑卵蜂(Telenomus remus Nixon)是多种夜蛾类害虫卵期重要寄生性天敌。在实验室温度(26±1)℃、相对湿度(70±10)%、光周期L:D为12h:12h条件下,以甜菜夜蛾卵为寄主,系统观察了夜蛾黑卵蜂个体发育过程中各虫态的形态特征及其发育历期。结果表明,夜蛾黑卵蜂的个体发育可分为卵、1龄幼虫、2龄幼虫、预蛹、蛹和成虫6个发育阶段。从卵发育到成虫约需10d,其中卵、1龄幼虫和2龄幼虫的发育历期分别为13h,59h和24h,预蛹期24h,蛹期5d。在实验室条件下,夜蛾黑卵蜂过寄生现象明显,但通常只有1头蜂能完成发育。夜蛾黑卵蜂成虫羽化时在寄主卵壳咬出1个羽化孔,雄蜂通常会比雌蜂早羽化约1d;雄蜂羽化后会守候在未羽化的雌蜂旁边,待雌蜂羽化,立刻与之交配。  相似文献   

2.
【目的】葡萄花翅小卷蛾Lobesia botrana是新入侵我国吐鲁番的进境植物检疫性害虫,揭示其在新入侵地吐鲁番成灾的原因,对葡萄生产有重要意义。【方法】以葡萄花序、幼果和成熟果实饲养幼虫,测定各虫态生长指标、发育历期、成虫产卵量、存活率等,并对饲养材料中的物质变化与葡萄花翅小卷蛾生长发育及田间数量变化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取食成熟果实的葡萄花翅小卷蛾的幼虫和蛹的各项生长指标均高于取食花序的个体;取食成熟果实的葡萄花翅小卷蛾的卵历期、幼虫历期和蛹历期显著短于取食花序和幼果的个体,雌虫产卵量也相对较高,而取食花序的单雌产卵量不超过15粒,存活率也最低。可溶性糖含量与葡萄花翅小卷蛾的数量变化、产卵量和存活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蛋白质、氨基酸、单宁、黄酮等物质含量与其产卵量和存活率呈显著负相关。【结论】取食成熟果实可以缩短葡萄花翅小卷蛾的发育历期、提高成虫产卵量及存活率,成熟期果实中营养物质的变化是导致葡萄花翅小卷蛾田间种群数量变化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荔枝粗胫翠尺蛾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通过对危害广东地区荔枝龙眼尺蛾的田间调查和鉴定,发现原来报道的绿额翠尺蛾[Pelagodes proquadraria(Inoue)]属种类鉴定错误,其种类应为粗胫翠尺蛾(Thalassodes immissaria Walker)。对粗胫翠尺蛾生物学特性和发生规律研究的结果表明,其幼虫分5龄,符合Dyer生长规律;成虫存在性二型现象,雌蛾触角丝状,雄蛾触角羽状;该虫主要以幼虫危害荔枝和龙眼的嫩梢嫩叶,在广东地区1 a发生7~8代,幼虫老熟后吐丝缀连相邻的叶片成苞状,并在其中化蛹;卵散产,以嫩叶叶尖和叶缘落卵最多;在室内26℃恒温饲养,卵和蛹的发育历期分别为3.64和6.67 d,1~5龄幼虫发育历期分别为2.76、2.80、3.42、3.89和5.16 d,成虫产卵前期为1.63 d。  相似文献   

4.
王子强  杜立芝 《蔬菜》2002,(6):24-25
2001年高唐县甜菜夜蛾大暴发,特别是8月上旬后暴发成灾,对辣椒等作物为害严重,一般被害株率达40%~75%,被害叶率48%~100%,严重地块辣椒减产40%~60%,目前已上升为夏秋季节辣椒上的主要害虫。针对辣椒甜菜夜蛾在我县的发生危害特点,现将其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简述如下:一、甜菜夜蛾的发生规律及特点1.发生规律 甜菜夜蛾在我县1年发生5代,某些气温偏高的年份有第6代发生。5月下旬始见越冬代成虫。成虫产卵期为3~5天,幼虫发育历期11~39天,蛹发育历期7~11天。一般说来,6月、7月、7月下旬~8月中旬、8月下旬~9月上旬、9月中旬~…  相似文献   

5.
采用苏云金杆菌CAB109亚致死浓度(依次为0、1×102、1×103、1×104、1×105、1×106 cfu/mL)处理甜菜夜蛾2龄幼虫,研究苏云金杆菌CAB109菌株对甜菜夜蛾幼虫的影响.结果表明:用CAB109菌株处理后7d,对幼虫的死亡率影响显著,死亡率分别为5.0%、8.3%、15.0%、23.3%、36.7%、55.0%;处理后6d,对幼虫生长影响显著,幼虫的平均体重分别为2.63、2.19、2.03、1.87、1.34、0.96 mg;对幼虫发育的影响也显著,幼虫的发育历期分别为16.3、16.8、17.5、18.2、19.5、21.2d.CAB109菌株的亚致死浓度除能直接杀死甜菜夜蛾幼虫外,还对存活幼虫的后续也产生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6.
粟明珠  张杨  钟婉玲  王星 《长江蔬菜》2015,(22):165-167
对蕹菜上新发现的害虫筒小卷蛾的生物学特性及形态学特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和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卵粒淡黄色,较扁平;幼虫体绿色,头壳黑色;蛹为被蛹,初化蛹为墨绿色,羽化前颜色为黄褐色;成虫褐色黄色相间,翅面中央一条明显浅黄色横带.筒小卷蛾的一个世代为(34.714±1.074)d,其中卵、幼虫、蛹和成虫的发育历期分别为(4.250±0.125)d、(12.167±0.259)d、(5.917±0.130)d和(12.429±1.025)d.幼虫共5龄,1~5龄的发育历期分别为(1.583±0.142)d、(1.750±0.125)d、(1.833±0.108)d、(2.333±0.136)d和(4.667±0.245)d.低龄幼虫取食叶脉附近的叶肉,高龄幼虫卷叶取食,常伴有咬断叶柄行为.成虫羽化高峰在8:00~10:00,交配高峰在5:00~10:00.成虫羽化1~2d后进行交配,交配1~2 d后即可产卵,每雌产卵量为58~133粒.  相似文献   

7.
在不同海拔柑桔园埋蛹覆网及驻点观察发现,柑桔大实蝇在三峡库区的秭归县因海拔不同发生期存在显著差异,随着海拔的升高,成虫羽化期、产卵期和幼虫为害期相应推迟。成虫羽化历期和产卵历期在不同海拔间差异不显著,但幼虫历期随海拔升高而延长。2011年,秭归县柑桔大实蝇成虫羽化始盛期最早为5月12日,羽化盛末期最迟为6月6日;产卵始盛期最早为6月10日,产卵盛末期最迟为7月9日。  相似文献   

8.
石尚  文礼章 《长江蔬菜》2010,(18):47-54
为了进一步了解我国不同地理区域甜菜夜蛾生存发育和繁殖力的规律,收集整理了不同地理区域我国学者对甜菜夜蛾种群与温湿度关系的研究文献,通过提取各相关地区文献中有关温度和湿度对甜菜夜蛾生存发育繁殖影响的相关数据,并应用SPSS11.5统计分析软件中的方差分析和回归分析方法对其进行了综合性比对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温度是影响甜菜夜蛾存活率、发育力的主导因素,地理区域间和湿度与之相关,但不显著;而地理区域则是影响成虫繁殖力的主导因素,在各学者所设试验水平范围内,温度和湿度的变化与成虫产卵量变化相关,但不显著。本文通过对比和综合分析,重新整理了相关文献提供的数据,得出了我国甜菜夜蛾广域的最适生存温度为26~29℃,最适生存湿度为70%~80%。各虫态广域的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分别为:卵,14.39℃,36.88日度;幼虫,11.31℃,192.86日度;蛹,13.65℃,105.77日度,各地区间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亚致死浓度甲氧虫酰肼处理的甜菜夜蛾2龄幼虫的生长发育和繁殖。结果表明:LC20处理组的幼虫平均历期为19.25d,短于LC50处理组(p〈0.05)和对照组(p〉0.05)。对于蛹期、蛹质量和羽化率,对照组和各处理组之间没有显著性差异,但随着甲氧虫酰肼浓度的增加,蛹期有延长、蛹质量和羽化率均有降低的趋势。LC50处理组在总产卵量和平均日产卵量上均低于对照组和LC20处理组,并且产卵前期有显著地延长,长达8d;而LC20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不显著。对照组的日平均产卵量和LC20处理组变化趋势相似,均在早期的日产卵量较多,随后逐渐递减;而LC50处理组的产卵高峰期后移。亚致死浓度甲氧虫酰肼对甜菜夜蛾幼虫的相对消化率和相对生长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而对于食物利用率和转化率,2个处理组均大于对照组。甲氧虫酰肼处理后的甜菜夜蛾幼虫的近似消化率在各处理组和对照组之间差异不大。  相似文献   

10.
在室温条件下对甘蔗红尾白螟蛹、雌雄成虫及卵的特性进行了观察研究,测定了雌雄蛹和成虫每头平均体重、体长和体宽(翅展),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成虫羽化雌雄比为1.36:1;蛹的平均发育历期为35.14±0.370d,雌雄成虫平均发育历期分别为6.10±0.220d和7.13±0.451d,卵的平均发育历期为11.58±0.267d;雄成虫的体重和翅展没有相关性,雌雄蛹和成虫的体重、体长及体宽(翅展)之间都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1.
保护地甜菜夜蛾蛹的存活及抗寒力测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在保护地和田间埋蛹研究了武汉地区保护地中甜菜夜蛾蛹的存活及抗寒力。结果表明,所埋的甜菜夜蛾蛹在保护地中能存活30d左右(不超过60d)。观察发现保护地中的蛹大部分出现失水干瘪的现象,而大田中的蛹多出现发黑、腐烂的现象。在保护地中处理15d,存活率为67%;处理30d,存活率下降至29%。处理60d,90d和120d的蛹均全部死亡。通过比较保护地中处理15d和30d的蛹的过冷却点、结冰点和蛹体含水量可知,处理30d的蛹比处理15d的蛹的过冷却点、结冰点和蛹的含水量分别低1.72℃(P〈0.05),3.93℃(P〈0.05)和0.26%(P〉0.05)。在大田中处理15d,存活率为78%,处理30d,60d,90d和120d的蛹均全部死亡。比较保护地和大田中处理15d蛹的过冷却点、结冰点和蛹体含水量可知,大田所埋的蛹比保护地中的蛹的过冷却点高0.35℃,结冰点低2.04℃,蛹体含水量高0.25%,彼此之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推测保护地中蛹的大量死亡可能与没有完整蛹室的保护有关,而大田中蛹的大量死亡则与降雨量突增相关。甜菜夜蛾能否在武汉地区保护地越冬有待进一步重复试验和田间调查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2.
田间采集的甜菜夜蛾室内饲养20代后,以饲料混毒法测定了氯虫苯甲酰胺对其3龄幼虫的毒力。结果表明,药剂处理48h和72h后,LC50值分别为0.7475mg/L和0.2182mg/L。药后48h,在最低浓度(0.0043mg/L)处理下,甜菜夜蛾幼虫体重略高于对照,但未差异显著水平,随着处理浓度的提高,幼虫体重显著降低。本研究为氯虫苯甲酰胺对甜菜夜蛾的毒力提供了可参考的敏感基线,同时表明其对甜菜夜蛾具有较高的杀虫活性。  相似文献   

13.
以3龄中甜菜夜蛾幼虫为试虫,测定出甜菜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的半致死浓度(LC50)为1.66×105PIB/mL,计算出1×108PIB/mL、1×107PIB/mL、1×106PIB/mL3种浓度的半致死时间(LT50)分别为3.95d,4.47d,5.35d;研究了甜菜夜蛾群养条件对病毒产量的影响,确定出感染浓度为1×108PIB/mL、感染龄期为5龄初幼虫、饲养密度为30头/dm2时获得的病毒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4.
为了探索有效监测和防控甜菜夜蛾的产品,结合性信息素在甜菜夜蛾监测和防控中的应用,利用性诱捕技术监测秋茬露地花椰菜田甜菜夜蛾发生规律,对比甜菜夜蛾性诱捕技术和信息素智能监测系统的监测情况、甜菜夜蛾迷向丝的应用效果和不同诱捕器诱芯载体的效果等。结果表明:2017—2019年秋茬露地花椰菜田甜菜夜蛾发生的高峰期为秋茬露地花椰菜定植到结球初期;信息素智能监测系统较人工调查性诱捕器诱蛾量更加准确、高效;甜菜夜蛾迷向应用的迷向率达100%;甜菜夜蛾不同载体诱芯中聚乙烯管材质较橡皮头材质诱集效果更好,单日诱蛾量高,诱蛾谱更清晰。  相似文献   

15.
在恒温条件下,测定海南甜菜夜蛾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研究结果表明,海南甜菜夜蛾卵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5.49℃,有效积温为39.72日度;幼虫的发育起点温度为9.80℃,有效积温为239.64日度;蛹的发育起点温度为15.02℃,有效积温为61.87日度;产卵前期的发育起点温度为6.00℃,有效积温为39.63日度。推算出甜菜夜蛾在海南北部的海口市和南部的三亚市的年发生世代数分别为12代和13代,为其在海南的预测预报及防治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于室内测定了不同温度下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甜菜夜蛾的致病力和不同浓度核型多角体病毒对甜菜夜蛾致病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在(25±1)℃条件下,病毒浓度为1×107PIBs/mL、1×106PIBs/mL、1×105PIBs/mL、1×104PIBs/mL、1×103PIBs/mL时,甜菜夜蛾3龄幼虫感染10d后的累计死亡率分别为83.3%,83.3%,86.7%,90.3%,96.7%,但处理间差异不显著。温度显著影响甜菜夜蛾病毒的致病力。病毒浓度为1×106PIBs/mL时,在30℃和35℃下,甜菜夜蛾3龄幼虫感染10d后的累计死亡率均为96.7%,在15℃下仅为53.3%。在35℃,30℃,25℃,20℃,15℃下,LT50分别为5.0d,4.8d,5.4d,8.8d,13.7d。  相似文献   

17.
报道了甜菜夜蛾核多角体病毒可湿性粉剂的生产关键技术,包括甜菜夜蛾的饲养,多角体病毒的增殖,可湿性粉剂的生产,产品质量检测等。  相似文献   

18.
从2016年起,北京市昌平区不断有莓农反映草莓田出现大"肉虫子"危害,部分棚室受害较重。为全面了解其发生种类、发生时期和发生程度,为莓农开展防控提供依据,2018—2020年,于每年8月至翌年5月对昌平区主要草莓生产园区展开调查,记录相关发生情况,对部分不易识别的幼虫,通过饲养获得成虫,逐步明确北京昌平新发夜蛾科幼虫有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Hübner)、斜纹夜蛾Spodoptera litura(Fabricius)、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Hübner)3种,其中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最为常见。上述3种害虫的幼虫在9—12月草莓开花期前,主要为害叶、嫩枝等,低龄幼虫喜取食嫩枝,造成枝芽破碎、叶片穿孔或仅存叶柄,随着龄期的增加,甜菜夜蛾和棉铃虫可取食周边叶片造成缺刻、大穿孔,果实膨大后,3种幼虫均可取食果实,但田间仍以甜菜夜蛾和斜纹夜蛾较为常见。最后,根据发生特点,从生态防治、理化诱控、药剂防治3方面提出了综合防控建议。  相似文献   

19.
根据野外实地调查经验,介绍了甜菜夜蛾在十字花科作物和百合科作物田块的化蛹场所及调查方法。以期为测报站等相关部门提供甜菜夜蛾蛹野外调查方法,为提高甜菜夜蛾预测预报的准确率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20.
2009年在北方6个地区采用性信息素诱捕法研究了蔬菜田甜菜夜蛾的种群变化动态,同时调查其幼虫为害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地区甜菜夜蛾的发生期长短、高峰日及高峰日蛾量等参数均存在明显差异,其中,河南洛阳地区于9月7日达到蛾量高峰,单个诱捕器内蛾量最高达到230.3头,高于天津宝坻(152.3头)、北京昌平(42.7头)和河北张家口(10.67头),内蒙古呼和浩特和黑龙江哈尔滨地区未诱集到该成虫。田间幼虫的系统监测结果表明,河南洛阳在高峰期百株虫量(414头)远高于天津宝坻、北京昌平和河北张家口(41.2头、21头和2头)3个地区,表明在所调查的地区内,从南到北随着纬度增加,甜菜夜蛾成、幼虫的发生数量和为害程度逐渐降低。最后,初步分析了甜菜夜蛾在不同地区发生为害差异的主要影响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