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豫麦67号是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以755—1(矮丰3号/孟201//牛株特)为母本,豫麦2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2000年通过河南省审定。该品种在旱地表现突出,是理想的节水型广适性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自育成以来,即开始良种良法配套研究。根据多点试验示范和多年栽培经验,我们掌握了豫麦67号的生育规律和栽培特点,并总结出了一整套配套高产栽培技术措施,为旱薄地小麦创高产走出了一条新路。  相似文献   

2.
安麦1号系安阳市农科所小麦研究室运用灰色育种理论,于1989年选用豫麦13作母本,周8826作父本进行杂交,连续10年选育而成.2001年8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累计种植面积已达20万hm2以上.  相似文献   

3.
方思霞  李新平 《种子科技》2000,18(3):179-179
豫麦 51号由河南省周口地区农科所以周 84 2 5B为母本、豫麦 17号为父本进行有性杂交 ,经连续 6年定向选择育成。 1998年 9月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1999年被农业部定为重点示范品种 ,并获河南省第十届发明展览会金牌奖。1 产量表现1.1 河南省及江苏省区试结果 :1996年参加河南省南部区试 ,南阳组平均单产 4 4 4.3kg/ 6 6 7m2 ,较对照豫麦 17号增产 14 .9% ,居第一位。 1997年在河南北中部高肥水组区试中 ,11处平均单产 4 83.2 kg/6 6 7m2 ,较对照品种豫麦 18号增产 3.9% ,居第一位。1998年同时参加河南省中北部区试和生产…  相似文献   

4.
高产优质小麦新品种豫麦56号是由郑州市农林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1999年通过河南省品种委员会审定。本文论述了豫麦56号的选育方法和体会,认为在今后的育种工作中,应重视拓宽亲本资源,合理进行杂交组配,对后代材料进行定向合理选择。  相似文献   

5.
豫麦34(原名郑农7号)是由郑州市农科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1994年经河南省审定命名。1998年通过国审定名为GS豫麦34,是目前河南省生产上利用时间最长、品质稳定、商家认可程度最好的优质麦品种。豫麦34(原名郑农7号)是由郑州市农科所选育的小麦新品种。1994年经河南省审定命名。1998年通过国审定名为GS豫麦34,是目前河南省生产上利用时间最长、品质稳定、商家认可程度最好的优质麦品种。1特征特性该品种属弱春性、多穗大粒、分蘖力中等,株高80cm左右,长芒、白壳、子粒白色、角质,穗粒数32粒左右,…  相似文献   

6.
漯优7号是河南省漯河市农科院于1996年以豫同843/周九的F1作母本,以豫麦2号/千斤早的F1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种。2003-2006年参加河南省小麦旱地冬水组区域试验,2006-2007年进行生产试验,2007年10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豫审麦2007011)。  相似文献   

7.
认清形势 调整对策 加快我省优质专用小麦推广进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我省优质专用小麦品种利用现状 “九五”期间,我省在小麦育种上做了重要调整,把品种品质和产量列为同等重要位置,提出“优质、高产、高效”的目标。对一些品质特别优良的品种,只要产量与对照持平或接近,就优先考虑审定。几年来,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先后审定了豫麦34号、豫麦47号等13个优质麦品种,其中豫麦34号、豫麦47号、豫麦50号在全国举办的农业博览会上获得过大奖,  相似文献   

8.
安麦7号是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的一个既适宜于高水肥地,又适宜于旱地种植的高产、多抗、适应性广的小麦新品种,2004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豫审麦2004017)。  相似文献   

9.
漯麦8号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漯麦8号是河南省漯河市农科院培育的半冬性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2005—2006年国家黄淮区试结果,平均单产7657.5~7833.6kg/hm^2.增产显著;2007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国审麦2007008。  相似文献   

10.
豫麦68号是由河南农业大学和浚县种子公司等单位合作选育的优质强筋小麦新品种,2000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特征特性 属偏冬至弱春之间类型,生育期222天,株高78~82cm,茎秆粗壮,弹性好。芽鞘  相似文献   

11.
安麦7号系河南省安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运用作物灰色育种学原理与方法,于1989年在对亲本进行灰色分类的基础上,选用豫麦13作母本、周8826作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半冬性小麦新品种.2004年8月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审定编号为豫审麦2004017.  相似文献   

12.
豫麦 57是河南省漯河市农科所培育的半冬性高产小麦新品种 ,1 999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2 0 0 0年国家黄淮区试结果 ,平均单产 83 1 1 .5kg/hm2 ,增产极显著 ,现已参加国家生产试验 ,在豫、皖、苏、陕四省示范种植。豫麦 57品种的突出特点是矮秆 (株高75~ 80cm)、中大穗 (穗长 9~ 1 2cm)、产量三要素协调 (穗数 570万~ 675万 /hm2 、粒数 3 4~42粒、千粒重 3 8~ 45g)、茎秆坚韧抗倒伏、既高产又稳产 ,适宜黄淮南片麦区种植。根据豫麦57的生理特性 ,经多年试验和生产示范 ,总结出一套“足墒下种低播量 ,前…  相似文献   

13.
新麦19号是河南省新乡市农业科学院以(C5/新乡3577)F3d1为母本,新麦9号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的优质强筋、高产稳产、早熟抗寒、抗病广适小麦新品种。2006年9月通过河南省品种审定。2007年1月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审定证号分别为豫审麦2006001和国审麦2006015。  相似文献   

14.
众麦1号是由河南省睢县农业科学研究所选育而成的小麦品种,于2004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04019。该品种半冬性中晚熟,株高适中,抗倒伏,成穗多,穗较大,结实性好,产量三要素协调,增产潜力大,综合抗性好,抗逆性强,具有较广阔的利用前景。2012年众麦1号在河南省的种植面积达到43.4万hm~2,成为全省小麦五大主导品种之一,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介绍了众麦1号的选育目标、选育过程及品种特征特性,并提出了配套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5.
豫麦2号在河南省小麦品质育种中的作用及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豫麦2号小麦的系谱及其育成品种品质性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豫麦2号是一个丰产、稳产且品质遗传力高的种质资源,指出在今后的小麦贵传改良过程中,应重视该品种的应用,同时注意引进国内外种质资源,用以拓宽河南省种质资源的基因容量。  相似文献   

16.
豫麦54号(百农64)系河南省新乡百泉技术师院小麦育种中心对复交后代采用均数平衡选择法选育而成的半冬性高产抗病新品种。1998年9月经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1特征特性1.1该品种遗传基因丰富,应变能力强。1.2抗灾力强。(1)高抗条锈2...  相似文献   

17.
郑育麦9987由郑州市友邦农作物新品种研究所以豫麦21号/豫麦2号的F1代为母本,以漯麦4号(豫麦57号)为父本进行杂交后,采用系谱法经连续7代定向选育而成,2007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豫审麦2007003,并已获新品种权保护,品种权保护号20060479.1,品种权公告号:CNA003561E。该品种已由郑州市友邦农作物新品种研究所授权委托河南金源种业有限公司进行原、良种的生产、繁育和推广经营,并负责维权打假。  相似文献   

18.
豫麦45是河南农业大学1985年用79B1/郑州761//无安77/濮阳5号复合杂交选育而成。原名豫农010。1997年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豫麦45。1998年荣获郑州优秀科技新产品金奖。1999年荣获科技部、农业部、教育部和轻工部局组织的’95主要农作物后补助(第二批)品种  相似文献   

19.
1 品种来源 河南农业大学、浚县农业试验站、浚县原种场和浚县种子公司等单位合作 ,1988年组配两个单交 ,1989年继续将百农 32 17/豫麦 3号 / /冀5418/豫麦 10号复交 F0 种子 ,经河南省科学院同位素研究所用 Co60 2 .5万拉特辐射选育而成。 2 0 0 0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命名。2 产量结果  1995~ 1996年河南省超高产春水组区试 7个试点平均亩产 530 .3kg,比对照种豫麦 18增产 2 .16% ,居第 1位。 1996~ 1998年 9个试点平均亩产分别为 52 5.9kg和 4 4 9.1kg与豫麦 18基本持平。 1998~ 1999年度河南省晚播早熟组生产试…  相似文献   

20.
豫麦 51(原周麦 11)是由河南省周口地区农科所采用阶梯聚合杂交选育而成 ,1998年通过河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审定命名。本文介绍了豫麦51的选育技术特点及优良特性 ,总结了解决小麦育种常遇到的早熟与抗寒、早熟与高产、单抗与多抗、产量与品质等诸多矛盾的选育作法和体会。针对其特性提出了相应栽培技术。1 选育目标的确立自 1988年周麦 9号 (GS豫麦 2 1)育成和大面积推广后 ,针对该品种虽高产但偏晚熟 ,虽秆矮但秆质弱 ,虽抗条中 2 5- 2 7号生理小种 ,但不抗条中 2 8-31号小种及不抗白粉病、叶锈病 ,虽白粒 ,但品质差等问题 ,确立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