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朱绪伟 《北方蚕业》2006,27(2):39-40
最近十几年来由于柞蚕微粒子病严重危害我省,特别是给我省的柞蚕种生产带来困难并造成巨大损失,有些种场为了繁育合格蚕种纷纷到贵州、四川等微粒子发病较轻的地区引种。这些外引蚕种几乎占领了我省的柞蚕种子市场,这些柞蚕种子除了具有微粒子病发生轻和通过异地复壮其抗病性、  相似文献   

2.
蚕种场防治柞蚕微粒子病的技术小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闫东 《北方蚕业》2008,29(2):59-59
柞蚕微粒子病,俗称锈病,是蚕业生产中危害严重的一种慢性传染病。微粒子病主要通过蚕种传染,如果蚕种微粒子病率高,特别是母种原种感染微粒子病较重的,繁育出的普通种微粒子病率也高,大蚕大量发病,常常造成丝茧减产。母种每年都有微粒子检出率超过1%的蚕种场,原种一般检出率也在1%~3%,丝茧生产中一般年份发病率为30%~70%,最高年份达90%,减产20%~30%,给柞蚕生产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3.
柞蚕微粒子病是一种危害严重的传染性蚕病,长期以来,一直困扰着河南省的柞蚕生产和种茧繁育工作,20世纪90年代柞蚕微粒子病在河南省迅速传播。分析了河南省在柞蚕微粒子病防治方面存在的问题:镜检设备简陋,跟不上生产发展的需要;熟练的镜检人员不足,柞蚕微粒子病控制不力;预知调查难以贯彻执行,柞蚕微粒子病防治难度加大;制种时重目选轻镜选,重数量轻质量等。制种期目选、镜选和养蚕期技术操作充分结合起来,采取了严格淘汰柞蚕微粒子带毒率超标的种茧、严格目选蚕蛾、严格显微镜检种、提高放养技术等贯穿柞蚕整个世代的综合防治措施,使柞蚕微粒子带毒率逐年下降,原种种茧柞蚕微粒子带毒率基本控制在2%以内,为河南省柞蚕生产稳产高产打下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柞蚕微粒子病是一种由微孢子原虫寄生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它是柞蚕生产的毁灭性病害之一.50年代初期,因微粒子病传播几乎给河南柞蚕生产造成灭绝性危害,各级政府和业务部门全力以赴,采取紧急防治措施,数年后使微粒子病得到有效控制,柞蚕生产得以稳定发展.多年来由于各地比较重视,柞蚕微粒子病在局部虽有发生,但没有造成大的危害,全省生产比较平稳.但是,90年代中期由于思想的麻痹和质检工作的放松,微粒子病又在河南省蚕区发生,养蚕发病率达到10%左右,严重的达到30%,特别是种茧发病率高.这次发病导致全省出现严重的缺种局面,严重影响河南柞蚕生产的发展.为有效制止微粒子病的发生和蔓延,从1997年年底开始全省上下制定了实施方案,提出了防治意见和措施.通过5年的努力,微粒子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种茧微粒子病发生率逐年降低(2002年为4.22%、2003年为2.32%和2004年为1.29%),种茧合格率也逐年得到提高(2002年为80.39%、2003年为93.05%和2004年为95.74%),使河南柞蚕生产摆脱了微粒子病的困扰,步入了安全稳定的生产阶段.现将河南柞蚕微粒子病的发病原因和防治措施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加强柞蚕种管理的几点意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柞蚕生产是丹东市农业生产的特色产业之一.作为全国最大的柞蚕茧生产基地,全市现有柞蚕场面积13.33 万hm2,年养柞蚕约3万把,年产柞蚕茧1.8万 t,年产值2亿元左右.多少年来,柞蚕茧的丰歉,除了受自然条件制约外,柞蚕种质量的优劣成为影响柞蚕茧产量的主要因素.由于蚕种质量低劣,造成蚕农产量减产40%~60%,严重者产量绝收.  相似文献   

6.
柞蚕属二化性经济型昆虫,在所有的养殖项目中,柞蚕的生长发育速度最快。春蚕每0.5kg种卵经过60d左右的放养,可产种茧100kg左右,是种卵的200倍。秋蚕每0.5kg种卵经70d左右的放养,产量在250kg左右,是种卵的500倍。所以放养柞蚕已是农民致富的最好项目。同时也给蚕种市场带来广阔的发展前景。提高蚕种质量,站稳蚕种市场是我们蚕种场在当前蚕种市场竞争激烈的情况下,面临的机遇和挑战。但是,由于各地气候的不同和同一地区小气候的千差万别,以及经常发生高温干旱等不利气象因子,都会影响柞蚕的正常生理代谢和生长发育,影响柞蚕的结茧率。因此,提高蚕种产量和质量,保持柞蚕生产稳产和高效益,是蚕种生产中急需解决的根本问题。现就如何利用我们现有的技术、人才、设备优势,对提高蚕种质量应采取的措施谈几点看法。  相似文献   

7.
柞蚕微粒子病是柞蚕受微粒子原虫寄生而引起的一种蚕病,既能食下传染,又能通过胚胎传染给后代,蚕的各个阶段都可发生,该病分布很广。对柞蚕育种影响很大,以1962年为例,因受微粒子病的危害,全省种茧生产合格率仅占17%。我场制造柞蚕无毒种的经过: 我场早先是个林场,兼生产柞蚕普通种。那时柞蚕微粒子病十分猖撅,以1952年  相似文献   

8.
正柞蚕微粒子病俗称锈病、渣子病、底子病,是由柞蚕微粒子虫寄生引起的慢性传染病。柞蚕微粒子病在世界各柞蚕产区均有发生,中国主要分布在辽宁、吉林、黑龙江、山东和河南的柞蚕产区。据调查柞蚕丝茧生产发病率通常在30%~70%,有的年份可达90%以上,导致减产20%~30%。全国85%的柞蚕种源来自吉林省,因此吉林省在柞蚕种生产上急需研究出一套柞蚕微粒子病的防控体系,以便有效地控制柞蚕微粒子病的危害。在2011年开始,国家蚕桑产业技术体系吉林综  相似文献   

9.
我场在蚕种生产上,曾遭受过严重的微粒子病危害,单从1985~1986年这两年来说,共计有原蚕饲养户270个,其中病毒户70个,占25.9%,总产种茧16375.05公斤,其中病毒种茧937.4公斤,占34.6%;共生产蚕种62586张,其中病毒蚕种38334张,占G1.25%。因受微粒子病危害,淘汰病毒种茧和蚕种共损失资金达124000多元。由于微粒子病分布广泛,严重污染原蚕村,使原蚕村无法养原蚕,蚕种场无法制种,以致蚕种生产停滞不前。然而,后来在省、市、县丝绸公司特别是省蚕研所的大力支持指导下,全面推广使用次氯酸钠消毒,使微粒子病危  相似文献   

10.
杨旭 《中国蚕业》2014,(3):63-64
为提高柞蚕制种中微粒子病的检查效率和镜检人员的技术水平,介绍了显微镜的使用方法、镜检室人员组成分工及柞蚕微粒子病的检查方法,从源头上严把蚕种质量关,彻底消灭柞蚕微粒子病源,确保蚕农用上优良、放心的柞蚕种,从而实现增产、增收.  相似文献   

11.
近几年来,由于丝绸畅销,使蚕桑生产进入新的发展阶段。蚕种需求也日益增多,蚕种供不应求的矛盾更加突出。就四川来说,许多蚕种场因蚕种带微粒子病连年烧种。而原蚕基地建设是关系到蚕种生产兴哀,微粒子病又是蚕种生产的大敌。为此,就原蚕基地建设与微粒子病的控制提出几点看法,供大家参考。一、原蚕基地的种茧育和丝茧育四川大部分地方的丝茧育一年养蚕3—4次。而种茧育一年只养春秋两季。原蚕户为了充分利用桑叶和蚕室蚕具人力,制种一结束后又进行下一季丝茧育;同时在原蚕基地中有的养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在参加种茧检验工作中,对提高柞蚕种茧质量问题,我有以下几点体会,提出与大家商讨。 一、微粒子病毒是决定种茧质量的重要标志之一,尽管有病毒率低健蛹率不合格的个别现象,但绝大部分都是病毒率低健蛹率就高。可见欲提高种茧质量,就必须采取措施  相似文献   

13.
柞蚕微粒子病是由原生动物寄生而引起的传染病,俗称锈病、渣子病。据试验,此病每季蚕的传染蔓延以1:8的倍数增加,是目前影响柞蚕种质量和原料茧产量的主要病害。近年柞蚕微粒子病又有上升趋势。所以我们不能掉以轻心,必须长期不间断地加强对该病的防治,以提高柞蚕种质量促进柞蚕生产发展。  相似文献   

14.
近年柞蚕微粒子病蔓延的原因及其防治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蚕种生产场家片面追求利润,盲目扩大生产,检疫人员粗心大意,人为地助长了柞蚕微粒子病的蔓延。微粒子病防治要从柞蚕病虫害防治入手,做好饰腹寄蝇的化学防治和放养技术防治工作,消灭寄主,保护天敌;要认真做好微粒子病镜检工作,加强责任心和技术培训,规范操作技术及过程;严格蚕卵及蚕期消毒防病工作,贯彻放养操作细则,确保蚕种生产安全。  相似文献   

15.
李志  范娟  徐延东 《北方蚕业》2011,32(2):34-36
随着市场对柞蚕需求的不断增加,柞蚕种茧质量的优劣,对养蚕农户丰产丰收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直接影响到养蚕农户的经济效益。本文就良种繁育中的选择培育,降低种茧微粒子病带毒率,防止品种退化等问题,提出了相应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家蚕微粒子病是危害蚕种生产的主要传染性蚕病。为综合防控家蚕微粒子病危害,江苏蚕种行业多措并举加强蚕种生产过程控制和蚕种产品质量检疫,较好地维护了丝茧生产安全。但近年来由于蚕种生产方式、生产人员、生产环境、生产条件变化及野外昆虫消长等因素,家蚕微粒子病对江苏蚕种生产的危害依然严重。本文就规范蚕种质量检疫,有效控制家蚕微粒子病胚种传染谈点粗浅认识。  相似文献   

17.
回顾十五年来,我场曾先后两次发生过比较严重的微粒子病。第一次是1976年;第二次是第一次发生后的第九年即1985年秋,这次危害相当严重。共计有原蚕户270个,其中病毒户70个,占25.9%;共生产种茧16,375.05公斤,其中病毒种茧937.4公斤,占5.7%;共生产蚕种62,586张,其中病毒蚕种38,334张,占61.25%。为了战胜微粒子病,确保蚕种生产安全,从1987  相似文献   

18.
广东家蚕微粒子病流行状况及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与分析了1990年以来广东家蚕微粒子病的流行状况及原因。广东蚕种生产比较稳定,原种微粒子病蚕种淘汰率低,普通种微粒子病蚕种淘汰率7年平均为2.8%。在实施蚕种集团磨蛾集中检疫条件下,胚种传染不是广东微粒子病流行的原因。原种发生微粒子病的传染源主要来自野外昆虫;普通种生产微粒子病流行的原因是丝茧育蚕区广泛污染,病原多渠道传入原蚕区及原蚕区净化不彻底,原蚕期食下感染病原所致。丝茧育蚕区病原随洪水扩散至原蚕桑园和养蚕环境是近年几个重疫场微粒子病严重流行的主要原因。外地不良蚕种流入是导致蚕区病原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并两次使数县丝茧育遭受严重损失。发现广东蚕区桑园及野外昆虫患微孢子虫病比较普遍,对蚕种生产存在交叉感染的危险。提出了宏观防治对策及开展几项关键性防治技术的建议。  相似文献   

19.
栎粉舟蛾微粒子病原虫对柞蚕的感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关于柞蚕微粒子病对野外昆虫的感染,日本学者广濑安春、上田金时等曾用人工接种的方法,证明柞蚕微粒子孢子可感染美国白蛾等八种野外昆虫,而野外昆虫的微粒子孢子对柞蚕的感染却未见报道。我们在进行柞蚕微粒子病研究过程中,发现秋柞蚕场中主要食叶昆虫——栎粉舟蛾(Fentonia ocypete Bremer)、梨刺蛾(Naroseideus flaridorsoli Sdaud)被微粒子孢子寄生的个体,并提纯出孢子,对柞蚕进行了感染试验。现已查明,它不仅对柞蚕有较强的感染性,而且是柞蚕微粒子病蚕场自然感染的重要传染源,是影响柞蚕茧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主要报告柞蚕场内患微粒子病的主要昆虫种类,栎粉舟蛾微粒子病与柞蚕的交叉感染,以及药剂防治蚕场昆虫对控制柞蚕微粒子病的效果等,现将试验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0.
河南柞蚕区,近年来发生两种蛹寄生蜂,俗称茧凤子,飞蚂蚁。我们于1956年调查了南召县的十一个农业社,危害严重的种茧寄生率达50%,轻的5%,平均为13.76%;1960年南召县白土崗,板山坪两公社,被寄生蜂危害的种茧达263万粒以上。被害的蛹茧,既不能留种又不能缫丝。它是当前柞蚕生产上的一个重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