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为给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良种培育提供理论基础,以2年生云南松实生苗为材料,测定其苗高、地径及各组分生物量,采用相关性分析法及异速生长分析法分析各器官生物量,建立各器官生物量异速生长数学模型,研究各器官生物量分配及异速生长关系,反应云南松2年生时的生长状况及各器官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2个生长性状指标和5个生物量指标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叶的生物量最大,叶在各器官中的生长速度也最快,说明2年生云南松苗木更倾向地上部分的生长。各指标间均存在密切联系,可用于云南松苗期生物量估测,也可通过对某一性状进行培育,提高云南松整体指标,满足生产需求,培育更多优良的云南松苗木。  相似文献   

2.
对玉溪市玉白顶国有林场收集保存的23个种源4年生林木生长进行观测。结果表明,云南种源的云南松表型性状生长量大于四川种源的,11个云南种源的云南松树高、地径、冠幅、枝下高和针叶长分别为2.18 m、5.87 cm、1.16 m、0.58 m和18.79 cm, 12个四川种源的云南松各表型性状值分别为1.50 m、4.49 cm、0.76 m、0.38 m和18.70 cm。不同地理种源的云南松在树高、地径、冠幅、枝下高和针叶长5个性状上均有较大差异,显示出明显的表型多样性,云南松表型性状在群体间和群体内均存在极其丰富的变异。  相似文献   

3.
火是自然界广泛存在的干扰因素,过火对生境中的植物个体生存发展以及种群的动态均会产生深刻的影响。以云南省澄江县梁王山自然保护区鲁溪冲林区火烧迹地中的云南松作为研究对象,对发生地表火林冠针叶呈绿色、针叶变黄脱落和发生林冠火地段的云南松受损程度和火后自然更新,以及未过火地段林内更新进行调查。结果显示,2种过火类型地段中云南松受损呈现两极分化,林冠火地段的云南松死亡率为100%,地表火过火地段则没有全株死亡的现象。3个过火样地云南松植冠种子库种子活力均显著下降,其中林冠火样地种子萌发率最低,仅为(40±21.21)%。不同过火强度林区自然更新的幼苗数量存在显著差异(P0.05),数量排序为地表火针叶绿地表火针叶变黄脱落林冠火。跟踪调查发现,过火地段云南松幼苗的地上部分高生长和地径生长明显地高于其它地段。林火后3年,林冠火区幼苗高生长达到(22.13±5.75)cm,而未过火林区幼苗高生长仅为(8.33±4.16)cm。林冠火地段云南松自然更新后幼苗生长没有出现蹲苗现象。  相似文献   

4.
通过标准化主轴估计分析了10余年生油松一级枝、二级枝、三级枝的当年生小枝的异速生长规律,包括当年生小枝的节间生物量-节间长度、节间生物量-针叶生物量、节间截面积-节间生物量、节间截面积-针叶生物量两两相关关系,进而剖析了油松当年生小枝的生物量分配方式、传输模式和形态结构关系,并通过独立样本进行检验。结果表明,异速生长关系的相关关系均非常显著,观测值和预估值之间的相关系数除了节间截面积和针叶生物量外均大于0.85,说明上述异速生长关系的相关关系非常显著;一级枝、二级枝、三级枝的SMA斜率没有明显差异,说明不同级别的枝的异速生长关系是相同的;小枝生物量和叶生物量的权度关系明显小于1;叶生物量和小枝截面积的权度关系接近于1,说明二者为等速生长。  相似文献   

5.
云南松异速生长现象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一、前言异速生长(Allometry)是指生物体不同器官(如根,茎、叶、枝、花、果等)之间生长速度不一致的现象。在植物中对异速生长现象的研究最早是由Pearsall(1927)提出,并由Troughton(1955)所发展的。研究异速生长的现象对于了解植物个体发育的规律,各  相似文献   

6.
苗龄差异对云南松人工幼林林木造林当年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徐家山和牛达林区进行了用不同苗龄的云南松苗木营造云南松人工幼林对其林木造林当年生长影响的研究.经对大苗(1.3~0,徐家山)和当年生苗(0.4~0,牛达)定植的云南松人工幼林造林当年林木的地径和树高生长量的分析,表明苗龄差异影响云南松人工幼林林木造林当年的生长:其两林分的林木平均地径和树高分别为1.63 cm、0.19 m,和0.57 cm、0.08 m.揭示了采用大苗造林可促进云南松人工幼林林木的生长.其林木的地径和树高生长线性相关显著,徐家山和牛达两林分的方程分别为Y=0.043 2x+0.123 1和Y=0.035 6x+0.062 4,其林木的树高可作为林分生长量分析的主要指标.此期间,云南松人工幼林林木的树高分化明显,徐家山和牛达林分的林木树高变幅和变异系数分别为0.03~0.61 m、0.01~0.26 m和1.08 %、0.77 %.树高聚类分级结果也显示两云南松人工幼林林木分化的客观存在.林木树高的变幅、其变异系数和聚类分级的组间和组内的变幅说明,用13~0苗龄营造的云南松人工幼林林木造林当年的树高分化较0.4~0苗龄的显著.其幼林林木的生长分化预示着进行云南松早期选育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荆条性状和生物量分配对不同坡向的适应对策,以河北太行山低山丘陵区天然荆条种群为研究对象,从植物性状和生物量角度,采用整株(整丛)收获法,分析不同坡向荆条性状之间的相关性和权衡关系,研究其生物量在各器官间的分配以及异速生长规律。结果表明:荆条标准株的阴坡主茎长(58.02±5.10 cm)最大,阳坡的主茎长(43.11±5.47 cm)、基径(0.68±0.07 cm)、冠幅(1 006.75±184.45 cm~2)均显著小于阴坡;生物量在不同坡向的分配并无显著差异。在主根长-主茎长和根生物量-茎生物量之间的权衡中,多数坡向均偏好于主茎长和茎生物量,标准株器官生物量之间为异速生长关系。荆条标准丛中,不同坡向各性状之间并无显著差异;而阳坡的根生物量(61.55±19.94 g)显著高于其他坡向;在茎生物量-主茎长和根生物量-主根长中,大部分坡向均偏好于根生物量,标准丛器官生物量之间由异速生长关系逐渐向等速生长转换。研究认为,荆条种群在该地区能够通过改变自身分配模式来适应不同坡向的环境变化,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  相似文献   

8.
为更好进行云南松苗木培育,提升云南松苗木质量,通过对2年生云南松苗木生长性状及不同部位氮(N)、磷(P)、钾(K)储量进行统计以及相关性、异速生长分析,研究云南松氮、磷、钾储量。结果表明,云南松幼苗生长2年后,其地下部位氮、磷、钾分配大小依次为钾储量>氮储量>磷储量;氮、磷、钾在土壤中的分配比例为氮储量>磷储量>钾储量;地上部位氮、磷、钾储量占单株氮、磷、钾储量的比例为钾储量>磷储量>氮储量;磷和钾在地下部位的累积速率大于地上部位的累积速率。以期为云南松苗木培育提供理论参考,为实际生产提供一定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为了认识引种栽培的八月竹叶片对不同生境的可塑性适应规律,在浙江省龙泉市板栗林套种八月竹示范基地内调查不同生境下(林窗、林内、纯竹林)八月竹的叶片形态特征,并采用标准主轴回归(SMA)分析不同生境下八月竹叶片形态之间的异速生长关系。结果表明:叶长、叶宽、叶周长和叶面积彼此之间关系的异速生长指数为0.820~2.051,其中仅叶长和叶周长间呈等速生长,其余5对关系均呈异速生长模式;各指标间关系的异速生长指数在不同生境条件下均没有显著差异,进一步分析得到不同生境下各指标间异速生长SMA主轴沿y轴或斜率方向上发生了极显著移动(P<0.01),主要有相同叶长下,叶面积为林内>林窗>纯林,叶片大小整体也呈现为林内>林窗>纯林。板栗林套种八月竹的不同生境条件对八月竹叶片形态特征间异速生长指数没有显著影响,但在叶片大小上发生了可塑性响应。  相似文献   

10.
云南松针叶的耐火性模型研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自行设计的装置对云南松针叶进行了耐火性试验,根据在1%红四氮唑溶液中浸泡后基部的颜色判别针叶的死活,计算了针叶在不同试验条件下的死亡率,建立了云南松针叶死亡率与平均叶长、受热时间、受热温度的关系模型。分析表明,影响云南松针叶耐火性的因子依次为受热温度>受热时间>平均叶长,宿存叶鞘对针叶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1.
不同容器类型及施肥对云南松苗木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容器类型、基质施复合肥比例和施缓释肥时间的不同水平及其组合对云南松苗木生长的影响,以弥渡县云南松种子园的种子为材料,采用L_9(3~4)正交设计开展苗木培育试验,测定苗木的生长量指标。结果表明,苗龄127d时,不同处理组合(含对照)苗木的平均地径0.80~1.43mm、苗高2.9~8.3cm、冠长1.1~5.7cm、主根长8.1~17.8cm、一级侧根长2.6~7.2cm和一级侧根数9.1~20.3条/株,处理组合间以上指标均具有极显著的差异(P0.01)。影响苗木地径生长的主导因子是基质施复合肥比例(质量比),基质施0.2%的复合肥可促进苗木地径生长;容器类型是影响苗高、冠长、主根长和一级侧根长的主导因子,白色塑料容器极显著地促进苗木的主根和一级侧根伸长(P0.01);一级侧根数则主要受施缓释肥时间的影响。一级侧根发育协调苗高共同生长,根系伸长则与苗高生长存在养分竞争关系。施复合肥0.4%的基质置入无纺布容器中于苗龄35d时再施缓释肥(1g/容器)的处理组合,有益于苗高和冠长生长,此处理组合可应用于相同气候和基质的云南松苗木培育生产实践中。容器选择结合施肥可消除云南松蹲苗现象,促进其苗木生长,缩短云南松壮苗的培育期。  相似文献   

12.
针对淡竹(Phyllostachys glauca)、望江哺鸡竹(Phyllostachys propinqua lanuginosa)和衢县红壳竹(Phyllostachys rutila)3种不同刚竹属竹子,分析了其叶片特征(长、宽、周长、面积)的异速生长关系。结果表明:3种竹子叶片特征的所有异速生长关系中,仅叶长和面积的异速生长指数存在竹种间的显著差异,其他叶片特征的异速生长关系在共同斜率下均发生了沿y轴方向和沿共同斜率方向上的显著移动,说明同为刚竹属的3种竹子间叶片特征的异速生长关系较为稳定,但大小发生了变化,整体表现为红壳竹哺鸡竹淡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测定云南松枝梢针叶高光谱数据及光合数据,建立松小蠹危害时期监测模型及光合参数模拟方程,有效、快速地预测松小蠹危害时期,诊断云南松健康状况,为大面积应用高光谱遥感技术实现森林病虫害监测提供依据。[方法]调查松小蠹危害情况,获取不同危害时期针叶高光谱及光合数据,选取与松小蠹危害时期显著相关的参数,建立危害时期监测模型;对针叶光合与高光谱特征参数进行相关分析,建立光合参数的相关方程。[结果]危害时间越久,在740~1036 nm,云南松枝梢针叶光谱反射率逐渐降低;光谱一阶微分曲线在660~740 nm,出现"红边""蓝移"现象,且峰值逐渐降低;基于光谱特征建立的松小蠹危害时期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拟合效果最优;松小蠹危害时期与净光合速率Photo密切相关,其三次函数模型拟合效果较好;建立光谱指数和光合参数之间的联系,得到光合参数最优拟合方程。[结论]根据云南松光谱指数和光合参数分别建立的模型可有效监测松小蠹危害时期;云南松光谱指数与光合参数存在显著相关性,可建立相关模型预估云南松生长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4.
云龙天池云南松自然种群分布格局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对云南松种群年龄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的变化以及不同生长阶段个体的空间分布格局及空间关联性进行了研究,从空间格局角度深入认识云南松林群落结构和分布格局及其形成的内在机制。[方法]基于云南省云龙县天池自然保护区云南松天然林的样地调查数据,基于云南松的种群径级结构,采用Ripley’s L函数点格局方法,对云南松自然种群的龄级结构、空间分布格局及其不同生长阶段空间关联性进行了系统分析。[结果]云南松自然种群径级和高度级结构完整,分布呈倒"J"型;云南松自然种群整体上在0 40 m的空间尺度上呈"聚集-随机"的分布格局;云南松自然种群个体在幼树和小树阶段,在较大的尺度上呈聚集分布,随着尺度的增加转变为随机分布,而在中树阶段完全呈聚集分布,随着龄级的递增,大树阶段的空间分布格局呈随机分布;云南松自然种群不同生长阶段个体间空间关联在所有尺度上基本都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云南松自然种群结构属增长型种群;云南松自然种群不同生长阶段的个体呈现不同的分布格局,表现出强烈的空间动态特性;云南松种群各生长阶段间正向的关系,有利于种群的维持。  相似文献   

15.
为分析云南松苗木各构件生物量的分配及构建生物量模型,以3年生的云南松为材料,通过对其生物量的测定,分析了云南松苗木构件水平上生物量的分配情况,并基于生长量与生物量的关系构建了云南松苗木各构件生物量的预估模型。结果表明,3年生云南松苗木将较多的生物量分配到叶(40.631%)和茎(41.389%)上,而分配给根的生物量较少,其生长主要侧重于地上部分生长;各构件生物量间均存在极显著的线性正相关关系(P0.001);经相关分析发现,各构件生物量与地径、苗高均呈极显著的正向相关;并以D~2H为变量结合异速生长理论,拟合了云南松苗木根、茎、叶及全株生物量的预估模型:y_根=0.139(D~2H)~(0.755)、y_叶=0.209(D~2H)~(0.873)、y_茎=0.239(D~2H)~(0.849)和y_(全株)=0.631(D~2H)~(0.831)。  相似文献   

16.
受小蠹虫不同阶段为害的云南松光合生理反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15年生云南松在横坑切梢小蠹、云南纵坑切梢小蠹在蛀梢和蛀干为害期的针叶光合生理反应.Dun-can多重比较结果表明:云南松在小蠹虫蛀梢和蛀干期显著影响了针叶同化CO<,2>的能力,针叶净光合速率分别下降了31%和65%,气孔导度、蒸腾速率等光合指标也出现极显著下降(P<0.01).相关性分析表明:针叶净光合速率与各生理生态因子的相关关系以及主要生理生态因子之间的相关关系在小蠹虫不同的蛀害期而不同.小蠹虫蛀梢和蛀干为害显著降低了针叶叶绿素含量(P<0.05),但受蛀梢为害的云南松针叶叶绿素a/b值显著高于健康或受蛀干为害的云南松.针叶最大荧光(Fm)、最大光量子效率(Fv/Fm)以及Fv/Fo均因小蠹虫蛀梢和蛀干为害而显著下降,尤以在被蛀干时的针叶Fm、Fv/Fm、Fv/Fo下降幅度更大.综合分析表明:受小蠹虫"胁迫"(蛀梢、蛀干)后针叶叶绿素合成受到显著影响,引起了寄主云南松光合机构的破坏,导致寄主云南松树势下降,这必为喜欢攻击亚健康或衰弱林木的次期性昆虫创造合适的寄主.  相似文献   

17.
在保山市隆阳区国有林场采用25个种源、3种改造模式对以云南松、华山松为主的针叶纯林进行改造,并以不处理模式作为对照。试验结果表明,各保存种源在树高、地径、冠幅生长以及保存率指标上均达到极显著性差异(P0.01);在16个保存种源中,五角枫的树高、地径、冠幅生长情况最好,但保存率偏低;其次是马蹄荷、长梗润楠、多花含笑、光皮桦,保存情况均优于五角枫。中缅木莲在树高、地径、冠幅的生长以及保存情况上最差;不同改造模式间针叶树的树高生长和胸径生长均达到极显著性差异(P0.01),带状改造模式效果最好,间伐改造模式次之,直接改造和不处理模式效果最差。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德昌杉无性系种子园为研究材料,对38年生30个无性系870个分株的胸径、树高和冠幅进行生长量统计分析,以及从异速生长指数上分析不同无性系间生长量上的差异。30个无性系的胸径、树高和冠幅的均值分别为28.24 cm、19.18 m和5.18 m,其变异系数的均值分别为0.29、0.19和0.24;胸径-树高、胸径-冠幅异速生长关系分析显示德昌杉的在胸径生长量上分配的速率明显高于树高和冠幅,表明无性系间胸径、树高和冠幅的异速生长轨迹发生了显著变化;胸径-冠幅和胸径-树高之间的SMA斜率在不同无性系间,无相同的SMA斜率,除16和28号无性系的胸径-树高外,差异均显著(P0.05),30个无性系间没有一致的生长量分配速率。无性系间异速生长关系的差异导致不同的生长量分配模式进一步体现了环境对各构件生长的生态可塑性和无性系间生长性状存在着丰富的遗传变异,为德昌杉优良无性系的早期选择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以云南松2年生幼苗为研究对象,对各组分生物量进行测定,研究不同家系云南松幼苗生物量分配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家系云南松幼苗生物量分配比例均表现为叶茎根,叶生物量积累高于根、茎;不同家系间云南松幼苗各组分和单株生物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地径与生物量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苗高与生物量之间成显著正相关,主根长与生物量正相关部分不显著。除叶含水率外,不同家系云南松幼苗各组分及单株的含水率存在显著差异。由此表明,不同家系云南松幼苗生物量分配模式差异明显。  相似文献   

20.
[目的]以评估光学仪器法测定马尾松人工林叶面积指数(LAI)的精度、量化不同因素的影响,以异速生长方程法测定LAI为参考合理校正光学仪器法测量值,为马尾松林LAI的精准测定提供技术支持.[方法]以贵州省黔中地区马尾松人工幼龄林(8 a)、中龄林(13 a)、近熟林(22 a)及成熟林(30 a)为对象,采用半球摄影(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