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云南省德宏州玉米灰斑病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详述了云南西南部地区玉米灰斑病的发生规律,发生流行的原因及综合防治技术研究;提出了玉米灰斑病的综合防治方法,并对玉米灰斑病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2.
谭静  罗吉  孙彩梅  王文瑞 《种子》2019,(8):57-60,64
玉米灰斑病是全球普遍发生、危害严重的一种真菌性叶部病害,已对我国玉米生产造成了很大的威胁。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系统地阐述了国内外对玉米灰斑病的病原菌分化、抗性种质及QTL定位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玉米灰斑病的抗病育种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3.
<正>玉米灰斑病在我国许多地区都有发生,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已成为我国玉米主产区主要病害之一,特别是在东北辽宁、吉林局部地区发生严重,辽宁丹东地区玉米生长季节气温偏低、雨水较多、湿度较大是灰斑病的重发区,每年由于灰斑病导致玉米减产都在5%~10%。玉米灰斑病又称尾孢叶斑病,病原菌是玉蜀黍尾  相似文献   

4.
正玉米灰斑病是一种真菌性病害,又称玉米尾孢斑病、玉米霉斑病,近年来在各地玉米种植区发病呈现上升趋势,局部地区已经造成了严重损失。据资料介绍,该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我国于1991年在辽宁丹东首次报道了该病的发生,2002年在云南大理州报道了玉米灰斑病发生,2007年在四川雅安市宝兴县发现了玉米灰斑病危害,以后发生面积逐年扩大,具有蔓延趋势,已经成为玉米生产上不可忽视的病害,对夏玉米常造成严重危害,应该予以足够的重视。症状识别。玉米灰斑病主要发生在  相似文献   

5.
1 发病条件 通过对我县多年来玉米灰斑病的发生及流行情况进行观察,玉米灰斑病的发生与初侵染源、品种抗性、气候条件、种植海拔、栽培管理及施肥水平有关. 1.1 初侵染源 选择抗病品种,秸秆还田、作物残体处理的,植株不发病;老病区,杜绝病源,搞好综防,也可不发病或病轻;病源丰富的地区,不做好秸秆还田、残体处理和综防工作,病害就重.  相似文献   

6.
玉米灰斑病菌致病过程的寄主反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玉米灰斑病菌侵染后的显症过程的系统观察,可在组织水平上说明该病菌与寄主互作反应存在分化或多样性:玉米灰斑病菌不同菌株侵染后显症过程表现出明显的差异;玉米灰斑病菌在侵袭力上存在多样性,菌株间对同一种品种的致病性表现多样化,或者同一菌株对不同品种侵染引起的寄主反应表现为多样性;病斑反应型的分化,玉米灰斑病菌侵染玉米品种或自交系后,主要有7种病斑反应类型,即RH型(长矩形具褪绿晕圈病斑)、RN型(长矩形无褪绿晕圈病斑)、IRH型(不规则形具褪绿晕圈病斑)、IRN型(不规则形无褪绿晕圈病斑)、SH型(斑点形具褪绿晕圈病斑)、RI型(长矩形与不规则形混合病斑)和RS型(长矩形与斑点形混合病斑),若发病严重,病斑连成片,而且这些反应类型出现的频率也不同。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不同来源玉米自交系灰斑病抗性位点分布,探索利用分子标记筛选玉米灰斑病抗性种质,本研究以26份玉米骨干自交系为材料,按照国家标准(NY/T 1248.11-2016)进行人工接种鉴定,选用6个与抗灰斑病主效QTL(或基因)紧密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分子检测.结果表明,经接种鉴定,抗性级别表现为中抗及以上的有15份,其中...  相似文献   

8.
正1灰斑病对保山市玉米生产造成的为害玉米是保山市播种面积最大的粮食作物,又是养殖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饲料作物,玉米产量的高低对保山市的粮食安全至关重要。由于保山市玉米种植区域多数分布在高海拔冷凉山区、半山区,特殊的生态环境和多变的农业小气候造成这里玉米灰斑病的为害较省内其他市(州)严重,多数玉米杂交种引入后不抗灰斑  相似文献   

9.
玉米灰斑病的发病程度与品种抗性间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18个玉米品种的抗病性调查可知,不同玉米品种对小斑病和灰斑病存在着一定的抗性差异。对灰斑病中感(MS)品种为郑单958、谷育178和泰玉7号,对灰斑病中抗(MR)品种为天泰14、金海702、金穗18、五岳97—1、泰玉11、浚单20和鲁单6018,其余皆为高抗(HR)品种。  相似文献   

10.
灰斑病菌入侵对不同抗性玉米品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从分子生物学角度进一步揭示玉米对灰斑病抗性的生理机制提供理论依据,利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采用比色(酶活测定)法,研究了玉米灰斑病菌侵入对不同抗性玉米品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灰斑病菌侵入后不同抗性玉米品种体内的保护酶活性均发生一定的变化:POD活性增加、CAT活性降低,酶活增加(或降低)的幅度和提高(或降低)率与寄主的抗感性关系不密切;EST活性提高,抗病品种酶活增加的幅度和提高率比感病品种高;SOD活性增加,且感病品种SOD酶活增加的幅度比抗病品种高;PPO活性增加,感病品种酶活提高率较高,而中抗和高抗病品种酶活提高率较低.说明玉米在遭到病菌侵入时,体内会产生相应的反应来减轻危害.  相似文献   

11.
玉米灰斑病是危害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目前对抗灰斑病基因数目、位置及作用方式仍然不清楚,这严重制约着玉米抗灰斑病育种进展。本研究利用元分析方法分析并整理了14篇玉米抗灰斑病QTL文献的信息,共筛选确定了13个一致性QTL区间。利用以自交系81162为轮回亲本、自交系CN165为非轮回亲本构建的回交导入群体根据连锁不平衡原理对13个一致性QTL进行验证,在13个一致性QTL区间共获得20多个偏分离位点。第1和第4染色体上偏分离最严重,其他染色体上偏分离度较小。说明第1和第4染色体上存在着效应较大的抗病QTL。第1染色体标记umc2227、bnlg1832、umc1243、umc2025、umc1515、umc1297、umc1461处供体基因频率均在50%以上,可能存在几个连锁的抗病基因。第4染色体上基因位于标记bnlg2291和umc1194之间。研究为精细定位供体CN165中第1和第4染色体上的抗灰斑病QTL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2.
大豆灰斑病的研究现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大豆灰斑病是一种世界性的病害,在黑龙江省大豆产区危害十分严重,综述了大豆灰斑病研究现状,对大豆灰斑病的分布、危害、生物学特性、及综合防治技术等进行了论述。并提出灰斑病生理小种的鉴定与灰斑病的防治应与分子基因标记和分子育种相挂钩  相似文献   

13.
玉米灰斑病菌致病性分化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王桂清  陈捷 《华北农学报》2006,21(3):100-104
从我国玉米品种资源中首次成功筛选出9个具有广泛血缘代表性的自交系,即沈137,78599-1,Mo17,478,C8605-2,E28,598,Va35,K12,作为玉米灰斑病菌的生理分化鉴别寄主;8个主栽品种,即沈试29,沈试31,铁单9,掖单13,丹413,丹玉18,沈农87,东单54,作为辅助鉴别寄主,从而确定了玉米灰斑病菌生理分化鉴别寄主体系。采用田间成株期鉴定,高粱粒灌心法进行接种,根据在鉴别寄主上的发病等级,将采自北方玉米主产区的23个玉米灰斑病菌菌株划分成5个致病类型。研究表明,我国玉米灰斑病菌存在一定程度的致病性分化,通过病级评价可将23个玉米灰斑病菌菌株分成5个致病类型,其中致病类型I为强致病类型,致病类型IV为弱致病类型,Ⅱ,Ⅲ2组致病类型介于两者之间,而致病类型V属于不确定类型。研究结果为我国玉米品种抗性鉴定、灰斑病流行监测和品种合理布局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4.
1996~ 1999年连续 4年 ,在玉米粗缩病的常发重病区河北省辛集市夏玉米区 ,对灰飞虱虫口数量、不同播期和玉米粗缩病发生程度进行了系统调查。结果表明 :在灰飞虱大发生年和常发生年 ,6月 15日以后为河北省夏玉米区的安全播期 ;在灰飞虱的极轻发生年 ,不同播期对病情无明显影响。因此 ,播期是影响玉米粗缩病发生的关键因素 ;灰飞虱虫量是玉米粗缩病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 ,预测灰飞虱的发生情况 ,适期播种 ,可有效地防治玉米粗缩病 ,达到高产稳产。  相似文献   

15.
病害是影响玉米生产的重要生物逆境,培育抗病品种是玉米病害防控最为经济、有效和环保的策略。本研究以我国“十三五”期间国家东华北春玉米区域试验(中早熟、中熟和中晚熟3个熟期组)中724份(次)参试品种的病害鉴定数据进行分析,病害包括玉米大斑病、丝黑穗病、禾谷镰孢茎腐病、灰斑病和禾谷镰孢穗腐病。结果表明, 5种病害抗性级别以中抗和感病为主,中早熟、中熟和中晚熟组的这2个级别分别占总数的82.94%、84.12%和72.46%;中晚熟组抗性强于中熟和中早熟,中早熟、中熟和中晚熟组达到中抗(MR)以上的品种分别占总数的50.24%、56.37%和69.33%,其中,达高抗(HR)的分别占4.52%、4.41%和7.84%,达抗(R)的分别占8.73%、10.59%和18.88%;大斑病和灰斑病的抗原较为缺乏,均无高抗品种,中早熟组达到抗(R)以上水平的病害排序从高到低是禾谷镰孢茎腐病、丝黑穗病、禾谷镰孢穗腐病、灰斑病和大斑病,中熟组排序是禾谷镰孢穗腐病、禾谷镰孢茎腐病、丝黑穗病、灰斑病和大斑病,中晚熟组排序是禾谷镰孢穗腐病、禾谷镰孢茎腐病、丝黑穗病、大斑病和灰斑病;年际间鉴定结果受气候环境影响较...  相似文献   

16.
正谷子,古称粟,脱壳后为小米,属禾本科狗尾草属的一个栽培种,是我国古老的栽培作物之一。据资料显示,为害谷子的病虫草害有谷子白发病、粟瘟病、粟线虫病、粟粒黑穗病、粟锈病、粟胡麻斑病、粟纹枯病、谷子灰斑病、粟红叶病、粟黑鞘病、高粱条螟、高粱根蚜、粟鳞斑叶甲、粟灰螟、粟秆蝇、粟穗螟、粟叶甲、粟缘蝽、赤须盲蝽、玉米黄呆蓟马、玉米铁甲、玉米耕葵粉蚧、玉米异跗萤叶甲、亚洲玉米螟、甜菜夜蛾、双斑萤叶甲、稻苞虫、稻纵卷叶螟、棉铃虫、粘虫、朱砂叶螨、红缘灯蛾、稀点雪灯蛾、  相似文献   

17.
<正>1症状及病原菌1.1症状玉米大、小斑病是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主要病害,大斑病的发生较小斑病晚。玉米大、小斑病主要发生在叶片上,有时侵染叶鞘和苞叶,在玉米抽穗后发病较重。小斑病在叶片上的病斑小而多,色较浅,发病初期叶面上产生褐色半透明水渍状斑点,逐渐扩展为近椭圆形黄褐色病斑。边缘紫褐色,较明显,有时为2~3  相似文献   

18.
正黑龙江省拜泉县玉米种植面积广阔。玉米生产形势直接关系着国计民生,经多年攻关研究,拜泉县玉米抗病育种工作已取得巨大成绩,由于推广了抗大、小斑病及丝黑穗病的玉米新品种或杂交新组合,已使大、小斑病及丝黑穗病等老病害得到了有效控制,然而因目前生产中采用的品种或自交系多为单抗性品种,而且种质遗传基础狭窄,致使玉米茎腐病、灰斑病、弯孢菌叶斑病、纹枯病、病毒病等病害发生愈来愈普遍,为害日益加重,严重制约了玉米生产的发展和提高,已成为植  相似文献   

19.
<正>云南省植保植检站邀请16个州(市)测报员、农业厅种植业处、农业技术推广总站、省农科院和省气候中心等有关单位专家共同会商研判了2019年云南省农作物主要病虫害发生趋势,预计主要农作物病虫害总体中等发生,局部区域麦类作物蚜虫、条锈病、白粉病,油菜蚜虫,水稻稻飞虱、纹枯病、稻瘟病,玉米大小斑病、灰斑病、玉米螟、地下害虫,马铃薯晚疫病中等偏重发生,预计发生面积1.50亿亩次。  相似文献   

20.
在P群玉米种质沈137抗病鉴定结果的基础上,系统评价了沈137高抗弯孢叶斑病、灰斑病,兼抗大斑病、小斑病、南方锈病、穗腐病、茎腐病、丝黑穗病和矮花叶病等9种病害的抗病性及其抗病基因丰富而稳定的遗传特性。沈137是国内骨干自交系中抗病种类最多的自交系之一。充分利用沈137这类多抗资源及深入挖掘其应用潜力将成为应对玉米病害突发所带来生产隐患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