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水稻品种抗稻瘟病的遗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13个水稻品种与广谱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杂交,用7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ZA1,ZB13,ZC13,ZD1,ZE1,ZF1,ZG1)分别对亲本、F1和F2代植株进行接种测定,分析13个品种的基因组成。结果表明:94.5%抗性呈显性,5.5%抗性呈隐性。13个品种对2个测试小种的抗性多数受一对或两对显性基因控制(3:1或15:1),少数受两对抑制基因控制(13:3)或两对显性互补基因控制(9:7)以及三对显性基因控制(63:1)。基因分析结果还表明,13个品种至少各含有两对不尽相同的抗瘟性基因。故认为,品种属于不同的抗源。就抗病品种作母本或父本情况看,稻瘟病抗性属细胞核遗传。  相似文献   

2.
鉴定结果表明,亚洲稻区害虫的生物型,褐飞虱有5种;白背飞虱有2种;黑尾叶蝉有3种;稻瘿蚊至少有4种.抗性遗传定位分析结果,抗褐飞虱的8ph1和Bph2定位于第11染色体上,并紧密连锁;位于第7染色体上的Bpb3和bph4紧密连锁.用抗白背飞虱品种与不抗虫品种杂交结果,发现所有供试品种的抗性基因与Wbph1非等位且独立.抗黑尾叶蝉各供试品种的抗性基因Glh1、Glh2、Glh3、Gih4、Glh5、Glh6、Glh7相互独立遗传,仅Plh8品种有2个抗性基因.在自然接种条件下研究了5个抗稻瘿蚊品种的遗传,发现它们都具有单一抗性基因.  相似文献   

3.
小麦高产品种分蘖特性与成穗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①品种成穗分蘖主要是1级和2级分蘖,即由Ⅰ、Ⅱ、Ⅲ、Ⅰp、Ⅳ、Ⅰ1、Ⅱp、Ⅱ1等蘖位构成;3级分蘖几乎不能成穗.②高产品种2级分蘖成穗具有较大的生态适应变幅,是品种个体在成穗数目上自动调节能力较强的因素.③成穗分蘖多为冬前及冬季分蘖,冬后分蘖基本不能成穗.④品种成穗的多少,主要在于1、2级分蘖成穗保证率的大小及其稳定性;品种分蘖成穗保证率与分蘖生出的同伸性有明显的对应关系.育种实践中,可通过分蘖同伸性的选择,提高品种的成穗率.⑤春性品种分蘖具较强的越冬滞育性,冬性品种冬季分蘖滞育性相对软弱.  相似文献   

4.
十个粳稻品种对稻瘟病抗性和抗性遗传分析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10个粳稻品种,在3~4叶期和抽德初期于温室内,用7个稻瘟病菌生理小种即ZA1,ZB13,ZC13,ZD1,ZE1,ZF1和ZG1进行人工接种,结果表明:苗叶瘟和穗瘟的抗性85.70%反应一致,呈正相关。10个品种与广谱感病品种丽江新团黑谷的杂交组合,根据F1,F2,B1F1分析结果:F195%抗性呈显性、不完全显性和隐性各占2%;该10个品种对多个测试小种的抗性,多受两对或1对显性基因控制,少数受1对隐性基因或3对显性基因控制。基因分析表明:这10个抗源品种至少各含有两对不尽相同的抗瘟性基因,在抗瘟性遗传上属不同抗源。根据6个杂交组合的正、反交分析结果,稻瘟病抗性属细胞核遗传,但也有的受细胞质作用影响。  相似文献   

5.
云南水稻白叶枯病菌系鉴别品种的筛选及菌系群的划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报告了如下结果:在1979——1986年从70个水稻品种中筛选了7个鉴别品种,(它们是;IR26、秋二矮、珍白18、特特普、成都矮、窄叶青8号、金南风).用来自云南94个县412个水稻白叶枯病分离菌接种在7个鉴别品种上,分成六个不同菌系群,它们是Ⅰ、Ⅱ、Ⅲ、Ⅳ、Ⅴ、Ⅵ.27菌系,它们是:ⅠA……H、ⅡA……H、ⅢA……F、ⅣA……C、ⅤA、ⅥA.其中ⅠA、ⅡA、ⅢA、ⅣA是主要的菌系.  相似文献   

6.
普通小麦穗部性状的配合力与遗传模型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选用穗部性状典型的6个普通小麦(T.aestivumL.)材料,采用6×6不完全双列杂交法分析了穗长、结实小穗数、小穗粒数、穗粒数、千粒重和单穗重的杂种优势、配合力、遗传模型及适宜的选择世代。结果表明,千粒重、穗长、穗粒数及单穗重具有较高的杂种优势;穗长、结实小穗数、穗粒数和单穗重一般配合力高,前2个性状在F2~F3代选择有效,后2个性状在F4~F5代选择有效;每小穗粒数和千粒重特殊配合力高,在F6~F7代选择有效;6性状遗传均符合加性-显性模型。此外,84加79与V8164柱部性状协调,一般配合力高,可作为大穗材料在育种中应用。  相似文献   

7.
 用ZA1、ZB13、ZC13、ZD1、ZE1、ZF1、ZG1 7个菌系对云南26个粳稻品种进行抗性基因分析。结果表明,F2代抗性2.2%受3对显性基因控制,58.1%受1对显性基因控制,39.7%受2对互作基因控制。受2对基因控制的,其基因间有重迭、抑制、互补等作用。16个组合的F1代回交表明,B1F1的抗感表现与F2代结果基本相同。正反交F1、F2代表现一致,说明抗性遗传是细胞核遗传,不受细胞质影响。  相似文献   

8.
1989~1991年对黑绒金龟(虫甲)自然种群生命表预测预报数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经1个世代后,个体增长倍数R0=1.024倍,种群增长稳定.经分析,3龄幼虫(k4)是关键虫期,降雨是关键因子.对10年发生程度(y)同144个环境因子(x)进行多元回归分析,初步建立了模型Ⅰ、Ⅱ,模型历史符合率为83%~100%.依据模型预测的1991年该虫在宁夏西吉县的发生程度同实际发生程度相吻合.  相似文献   

9.
A-A-O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的可行性与效用(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实验室规模A/A/O工艺处理焦化废水的可行性与效用。试验设置了两个运行策略(phaseⅠ和phaseⅡ),其中phaseⅠ系统去除COD,NH3-N依赖于生物和降解作用; phaseⅡ系统投加PAC,具有生物降解与吸附的双重功能。结果表明,phaseⅡ系统的COD,NH3-N去除率可达92.2%,较phaseⅠ提高19%;同时对有毒有机污染物具有明显的转化与降解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西瓜后绿突变体的光合特性,为进一步探究西瓜叶色后绿机制及将叶色标记应用于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田间发现的西瓜叶色后绿突变体63第三节位(Ⅰ时期)黄化叶片、第九节位(Ⅱ时期)绿色叶片及绿叶品系Liu-2相同节位叶片为材料,测定其光合色素(叶绿素a(Chl a)、叶绿素b(Chl b)、类胡萝卜素(Caro)、总叶绿素(Chl))含量、光合参数(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胞间CO2浓度(Ci)、蒸腾速率(Tr))和荧光动力学参数(初始荧光产量(F0)、最大荧光产量(Fm)、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效率(Fv′/Fm′)、实际光化学量子效率(ΦPSⅡ)、光化学淬灭系数(qP)、电子传递效率(ETR)),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与Ⅰ时期相比,在Ⅱ时期,正常绿叶品系Liu-2叶片中的Chl a、Chl b、Caro、Chl及Chl a/Chl b差异不显著,但Caro/Chl显著降低了2.7%;后绿突变体63叶片中的Chl a、Chl b、Caro及Chl表现出极显著差异,较Ⅰ时期分别增加177.7%,251.9%,92.0%和171.1%,而Caro/Chl极显著降低了29.2%。Liu-2的PnGsTr分别提高133.1%,41.0%和7.3%,Ci减少16.0%;后绿突变体63的PnGsTr分别提高1 213.7%,49.6%和17.3%,Ci减少19.3%。与Ⅰ时期相比,Ⅱ时期Liu-2的F0减少4.9%,FmFv/FmFv′/Fm′、ΦPSⅡqP、ETR分别增加8.0%,3.0%,33.9%,77.2%,32.2%和77.2%;63的F0FmFv/FmFv′/Fm′、ΦPSⅡqP、ETR分别增加78.1%,124.1%,6.6%,25.3%,70.0%,34.5%和68.5%,63转绿后F0Fm的增加程度大于Liu-2。【结论】西瓜后绿突变体63-Ⅰ时期光合色素过低,导致幼叶黄化;Ⅱ时期光合色素含量大幅提高,使叶色逐渐由黄转绿。在此过程中其Chl含量提高,光能捕捉能力增强,荧光产量增加,最终光合能力得以恢复。  相似文献   

11.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主要表现在抗病害扩展,而不是抗病菌侵入。抗病品种的特点是病害自侵染点向邻近小穗扩展速度慢,穗轴受害轻或不受害,病小穗数少;在感病品种上,病害扩展速度快,可导致全穗枯萎。不同抗性品种对真菌毒素的敏感程度不一,抗病品种耐毒力强,细胞膜损伤程度轻,胞内电解质外漏量少;这种电解质外漏量间的差异,可采用电导仪测定组织侵出液的电导率而加以确定。  相似文献   

12.
小麦纹枯病抗性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西南农大小麦品种圃中,采用人工高位叶鞘接菌法,鉴定了86个代表性小麦品种(系)、材料对纹枯病的抗性。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抗病性差异较明显。其中,病情指数低于10%的5个,10~30%者8个,30~50%者20个,50%以上者53个,但无完全免疫的品种。  相似文献   

13.
小麦品种抗赤霉病与抗(耐)赤霉菌毒素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赤霉菌毒素对不同小麦品种的胚根、胚芽的生长抑制率和胚根细胞膜的损伤度为指标,研究了小麦品种抗赤霉颊与抗赤霉菌毒素能力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抗病品种抗(耐)毒素能力强,感病品种抗(耐)毒素能力强,中抗、中感品种的抗(耐)毒素能力居中,表现小麦品种的抗病性和抗(耐)毒素能力之间呈明显的正相关性。这一结果在小麦品种的抗赤霉病性鉴定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15.
小麦品种对日长反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13个小麦品种于人工控光和广州自然光5级日长下,先后于1985年和1987年年份两年共7期播种,盆栽和田间试验结合,结果表明冬性品种有严生格的出穗临界日长,但日长变化对出穗迟早影响极微;春性和半冬性品种未发现有出穗临界日长,但长日出穗促进率大,春性和半冬性品种出穗的光温联应方程为y=a-b1x1-b2x2,即出穗日数随日长增长温度升高而缩短,但华南春性品种出穗受日长影响大于受温度影响,而四川、 宁夏春性及山东半冬性品种3受温度影响则甚于受日长的影响,冬性品种方程为y=a-b1x1 b2x2,即出穗日数随日长随长而缩短,随温度升高而增加,温度影响较日长影响大,文章还探讨了日长结合温度对小麦生育期、穗粒性状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利用温室管栽试验,研究了冬小麦生长对拔节期不的响应。结果表明,拔节期恢复供水可使苗期受旱程度不同的冬小麦的株高、分蘖数、叶片数、叶面积、以及干物重等方面都超过其相应干旱对照。同时,各复水处理与对照相比,分配到冠部的干物质比例均增加,R/S下降。植株通过形态响应-补偿生长而弥补前期干旱造成的损失。中度水分胁迫后充分供水的处理,可以在产量和生物量等方面接近或超过一直充分供水的对照,达到节水和增产的目的,不失为1种理想的供水方式。  相似文献   

17.
用不同抗性品种进行品种间杂交,杂交后代的单株在田间人工接种鉴定,研究了小麦抗赤霉病的遗传特性。田间鉴定结果,小麦品种间杂交中用抗性强的品种作父本或作母本,它们的F2代抗、感单株出现数量一致。对不同抗性品种间杂交后代抗赤性的遗传力的研究结果表明,抗×感病及中抗病×感病组合的遗传力大于感病×感病组合的遗传力。从不同抗性品种间杂交后代不同抗性单株出现的比例,可以看出小麦品种对赤霉病的抗性不属质量性状遗传。  相似文献   

18.
研究1996至1997年用D2类山羊草的粗厚山羊草4X,6X种细胞质小麦核代换系及其核亲本在我国北纬25°01′至47°08′的5个地点种植。调查了各点各期的自交结实率,结合各点、各期试验材料拔节至抽穗的日长、旬平均气温分析试验材料与日长、温度的关系。结果为(1)粗厚山羊草(6X,4X),随日长的增加,育性下降。其中,粗厚山羊草细胞质某些核代换系在我国适宜光、温条件下可出现完全雄性不育。(2)粗厚山羊草4X种细胞质和6X种细胞质的光温反应存在差异。(3)6X种细胞质的光温敏感性高于4X种细胞质。(4)粗厚山羊草细胞质核代换系的育性在日长相近条件下,温度升高,育性有提高。  相似文献   

19.
小麦品种对麦长管蚜抗性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16个小麦品种抗蚜性鉴定结果表明,品种旗叶中Gly.、Cys含量越高,有翅蚜的着落量越大,而Leu.、Ala.、Pro.含量越高,着落量越小;Gly.含量越高,rm值越小,而Pro.、Met.、His.含量越高,rm值越大Lys.、Val.、Cys.、Tyr.、Met.含量与蚜群发育历期有关,前2种含量越高,D值越大,后3种含量越高,D值越小His.、Tyr.、Lys.、Ala.含量与蚜群平均产仔量有关Cys.、Glu.、Gly.、Val.含量与平均产仔速率有关;品种耐害性强弱除与品种小穗密度有关外,也与品种旗叶中氨基酸含量密不可分,His.、Glu.、Lys.含量越高耐害性越差.而Pro.、Met.、Val.等含量越高,品种的耐害性越强.  相似文献   

20.
1981和1982年,对600余个小麦单交组合进行了 F_1杂种优势的分析。结果表明:1.单株生产力,单株穗数、每穗粒数和千粒重普遍存在着十分明显的各类优势。其中以单株生产力的优势最强;2.在构成单株生产力的三因素中,单株穗数的杂种优势、超亲和超标优势最高,具千粒重优势的组合所占比例最大,主穗粒数的各类优势相对较低;3.单株生产力及其构成三因素的各类优势在不同组合间有很大差异,尤以单株穗数的优势变化幅度最大,这些性状的表现又多与其双亲平均值存在着极显著的正相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