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白化是水稻叶色突变中常见的叶绿素缺失突变,白化转绿突变体在光合作用机理、基因调控和遗传育种等理论研究和实际应用方面均有较大的利用价值。该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有关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的研究进展,包括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的来源、白化转绿突变体与叶绿素合成的关系、影响白化的内外因素、相关基因的克隆以及作为标记性状在育种中的应用,为水稻白化转绿突变体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水稻多胚性遗传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籼型多胚苗品系与单胚苗品系杂交,构建了P_1、P_2、P_0、F_1、B_(c1)、E_(c2)、F_2群体对多胚性的遗传研究结果表明:1)正交F_0出现多胚苗,反交F_0本出现;2)多胚苗遗传有胞质效应,其强弱因遗传背景而异;3)多胚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4)紫──绿多胚苗中,绿苗稳定,紫苗分离,但显、隐关系相反。  相似文献   

3.
青梗菜黄化突变体pylm遗传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自日本武藏野种苗公司引进的青梗菜杂交种华冠游离小孢子培养的再生DH系中,发现了一个能稳定遗传的黄化突变体,命名为pylm。与正常的青梗菜相比,pylm外型细弱,植株通体黄化,且下胚轴异常伸长。在幼苗7周大时,对突变体和对照材料的光合色素含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突变体中的叶绿素a、叶绿素b、类胡萝卜素及总叶绿素含量分别下降了62%、75%、58%和66%。对突变体和对照材料光合作用参数的测定结果表明:突变体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均低于对照。对突变体叶片中的叶绿体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发现:与对照相比,突变体中的叶绿体形状不规则,且内部结构不完整。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突变体pylm的黄化性状受2对隐性重叠基因(py1和py2)互作控制。根据黄化性状的遗传规律,提出了突变体pylm的遗传模型,并利用此遗传模型结合遗传学原理,以突变体pylm与大白菜DH系F_T杂交所构建的F_3和F_4家系,对黄化突变性状的遗传规律进行了进一步的验证。利用本研究所获得的只在单一位点存在差异的F_4家系,可以将2对黄化突变基因(py1和py2)分开研究,为2对突变基因彼此分离分别定位创造了可能。本研究结果为精细定位和克隆黄化突变基因,探明2对基因互作控制植株黄化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4.
水稻浆片颖壳化突变体(gll)的鉴定和精细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鉴定和克隆水稻花器官突变体新基因,对了解水稻花器官发育的分子遗传机理和分子信号调控途径有着重要的作用。【方法】采用田间种植鉴定、突变体和野生型的花器官对比、杂交后代的表型分离统计及基于图位克隆法的基因定位等方法,对自然突变产生的突变体gll的表现型、遗传和基因精细图位开展研究。【结果】表型鉴定认为gll突变体小穗上的颖花变异主要表现为浆片颖壳化和外颖增加。通过杂交F1、F2及F3的表型分离个体χ2测验结果表明,该突变体表型分离符合1对隐性核基因的比例。配制突变体和日本晴的杂交种及其F2分离群体,在F2和F3群体中获得gll表型株作为基因定位群体。利用均匀分布于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156对多态性分子标记,检测gll定位群体中的408株突变体表型个体,将GLL定位于水稻第1染色体上SSR标记RM1068和RM3482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4.6和2.3 cM。随后检测了4个新的SSR标记,进一步将GLL定位在108 kb的物理距离之内。【结论】水稻gll突变体的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基因位于第1染色体长臂的近下端SSR标记RM6097和RM6827之间108 kb范围内。  相似文献   

5.
三个新型人工合成缺体-四体小麦材料的细胞学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Langdon D-染色体组代换系与节节麦杂交,形成未减数配子进行染色体自然加倍,得到了3个新的缺体-四体材料Syn-SAU N2BT2D、Syn-SAU N4BT4D和Syn-SAU N7AT7D.这些缺体-四体材料与中国春对应的缺体-四体不同,是一种新型的遗传工具材料.主要表现在:①对某一四体中的4条D染色体,2条来自节节麦,2条来自中国春;②用人工合成小麦途径获得,除了涉及相应四体的1对D染色体来自中国春外,其它遗传背景全部来自四倍体小麦和节节麦.本研究对这3个新的缺体-四体材料的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染色体配对行为进行观察表明: 3个新的缺体-四体材料在细胞学上稳定,可作为新的工具材料,在小麦遗传学研究中有特殊的利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叶片是绿豆最重要的光合作用场所,其形态结构影响光合作用、群体结构和产量。筛选和鉴定绿豆叶形突变体材料,为探究叶片发育的分子调控机理和叶形遗传改良奠定基础。在皖科绿3号EMS(Ethyl methyl sulphonate)诱变突变体库中鉴定出1个窄叶突变体vrnl9,并对该突变体进行表型鉴定、基因定位和转录组分析。表型分析发现,窄叶突变体vrnl9叶片宽较野生型皖科绿3号显著减小,叶面积和叶柄长也显著缩减;突变体主茎退化,生育期延长10 d。在突变位点的定位中,本研究利用苏绿16-10与突变体vrnl9杂交构建的F2群体进行遗传分析和基因精细定位。结果表明,窄叶突变体vrnl9的窄叶表型受单个隐性核基因控制(χ2=1.40)。BSA测序分析将突变位点定位在第9染色体上0~3.1 Mb的区间内,结合图位克隆的方法,本研究将窄叶基因vrnl9定位在标记NL-15和NL-28之间354.6 kb的区间内。转录组学分析发现,与野生型皖科绿3号相比,突变体vrnl9中有182个基因的表达量发生显著改变,其中86个上调、96个下调。KEGG分析结果表明,...  相似文献   

7.
一个新的水稻无中叶脉突变体的表型分析和基因定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一个中叶脉缺失的水稻突变体dl-7进行了突变表型观察和遗传特性分析,并利用分子标记精细定位了突变基因,以期为研究水稻叶脉的发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dl-7各叶位叶片的中脉延伸长度不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披垂;突变体的颖花发育正常,没有受到突变的影响;叶片中央位置上形成的叶脉没有透明细胞,其形态和结构与侧脉类似;突变性状由单个隐性基因控制,目标基因dl-7被定位在3号染色体短臂上的280 kb区段内;杂交F_2代群体中分离出了共显性单株。因此认为dl-7是该类型中一个新的突变效应最弱的突变体。  相似文献   

8.
对一个中叶脉缺失的水稻突变体dl-7进行了突变表型观察和遗传特性分析,并利用分子标记精细定位了突变基因,以期为研究水稻叶脉的发育提供依据。结果表明:dl-7各叶位叶片的中脉延伸长度不同,表现出一定程度的披垂;突变体的颖花发育正常,没有受到突变的影响;叶片中央位置上形成的叶脉没有透明细胞,其形态和结构与侧脉类似;突变性状由单个隐性基因控制,目标基因dl-7被定位在3号染色体短臂上的280 kb区段内;杂交F_2代群体中分离出了共显性单株。因此认为dl-7是该类型中一个新的突变效应最弱的突变体。  相似文献   

9.
用不同剂量的紫外线(UV)对皱紫菜(Pyropia crispata)野生型品系(PC-WT)的壳孢子萌发体进行辐照,4周后,叶状体上均出现了黄绿、宝石红、黄橙等颜色的色素变异细胞块,经统计表明,剂量为80μW/cm~2的诱变效果最好。用酶解法将含有色素变异细胞块的叶状体细胞单个分离出来进行培养,从再生叶状体中分离到PC-JH(桔黄褐色)、PC-ZH(宝石红色)、PC-HL(黄绿色)、PC-QL(浅绿色)等纯色突变体,通过单性生殖分别获得纯合品系。各突变品系的F_1叶状体的颜色和形态均一,且与其母体叶状体相同,表明各突变品系的颜色等突变性状均能稳定遗传。与野生型品系相比,各色素突变品系的F_1叶状体的活体吸收光谱、色素蛋白的含量及相互间的比值均发生了明显变化,且相互之间也存在明显差异。综上所述,紫外线对皱紫菜叶状体具有良好的诱变效果,本实验所获得的色素突变品系,将成为皱紫菜遗传育种研究的重要材料。  相似文献   

10.
白化转绿突变体是研究植物叶绿素的生物合成、叶绿体的结构功能与发育以及克隆叶绿素生物合成途径中相关基因的重要材料.在以广西普通野生稻品系DP30为供体亲本,9311为受体亲本构建染色体片段代换系中发现一个低温白化转绿突变系ds93,研究其表型特征、温敏特性,对叶绿体的超微结构进行观察,并以白化转绿突变系与9311的正反交F2群体对其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突变系ds93转绿白化性状与温度有关,在16、18和20℃时幼苗白化,温度高于23℃时幼苗为正常绿色,推断其转绿临界温度为20℃左右.该突变体叶色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SSR分子标记将ds93初步定位在水稻第9染色体上的RM5777与RM7390标记之间,其遗传距离分别为2.2和3.5 cM.白化转绿突变体F2代与9311比较,突变基因对植株成熟期株高、穗长、单株穗数、粒宽、结实率、千粒重、单株产量均无显著影响,而对穗实粒数和粒长的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突变品系MI3266的生殖能力和生殖系统形态学变化,鉴定突变品系MI3266影响的基因。【方法】通过遗传杂交检测突变品系MI3266是否可育以及MI3266雌蝇和雄蝇的育性;解剖MI3266成虫生殖系统,经DAPI染料染色观察生殖系统形态学变化;利用反向PCR方法鉴定突变品系MI3266影响的基因。【结果】突变品系MI3266不可育,其雌蝇也不可育;突变品系MI3266雌蝇卵巢形态异常,14阶段卵室变圆,背侧肢异常短小;突变品系MI3266影响的基因是fat2。【结论】本研究鉴定了1个fat2新突变体,突变体雌蝇不可育,为研究fat2基因功能提供了新的突变体。  相似文献   

12.
在五个组合的测交 F_1,F_2、F_3和 B_1F_1中研究了普里美比和加恢061两个恢复系对 ms 农大139、ms 12057和 ms 斯达台三个 T 型不育系的育性恢复遗传.结果表明恢复力的遗传符合 wilson(1968)和 sage(1972)的三基因累加显性学说,即三个基因分别以完全显性和部分显性对育性恢复作出不同贡献。三个基因的累加作用产生了所观察到的表现型。对(ms 139×加恢061)_(-2)的一个 F_3系衍生的 F_4系统群的育性分离作了 X~2测验,验证了 F_3和 F_2的基因型.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水稻卷叶突变体叶形变化的分子机理,鉴定出新的水稻卷叶基因。【方法】利用EMS诱变籼稻品种浙农34,获得一个窄卷叶突变体,命名为nrl4(narrow and rolling leaf 4)。在抽穗期随机选取野生型浙农34和nrl4各10株,对其进行表型观察和主要农艺性状调查等,并测定叶绿素含量;同时用Zeiss荧光显微镜观察剑叶中部叶片横切面维管束的数目并统计泡状细胞数量。以多代自交稳定的突变体nrl4为母本与野生型浙农34杂交,观察植物F_1和F_2叶片表型,统计F_2中性状分离比并作卡方测验,分析突变表型的遗传行为。利用nrl4与粳稻品种浙农大104杂交,采用F_2分离群体进行基因精细定位。利用定量表达对定位区间内5个预测的基因进行相对表达量的分析。【结果】与野生型相比,窄卷叶突变体nrl4抽穗期时全部叶片卷曲且变窄、叶绿素含量升高;株高稍有增加,结实率增大,籽粒明显变长、变窄。窄卷叶突变体nrl4功能叶夹角不同程度减小,叶形更为直立。突变体叶近轴表面特有的泡状细胞数目降低、体积变小,导致叶片向内卷曲。突变体nrl4的叶脉数减少,叶片变窄,中脉一侧2个大维管束之间的小维管束平均为4.5个,而野生型为6.0个。遗传分析表明,突变体nrl4和浙农34杂交的F_1表型正常,F_2群体中正常植株与窄卷叶突变植株的分离比符合3﹕1,表明突变体nrl4的突变性状受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利用SSR和In Del分子标记将nrl4定位在水稻第3染色体长臂3M11103和3M1115之间、物理距离约为53 kb的区间。在这一区间内,有5个预测注释基因,序列比对和表达分析表明在野生型浙农34和突变体nrl4之间,这些基因序列及启动子序列均未发生变化,但是LOC_Os03g19770在突变体叶片中的表达量显著增加。【结论】nrl4叶片变窄与维管束数目减少有关,叶片发生内卷与泡状细胞数目减少、体积变小有关。水稻窄卷叶突变体nrl4的性状由1对隐性核基因控制,该基因位于第3染色体In Del标记3M11103和3M1115物理距离约为53 kb的区间内,预测区间内基因序列及5′UTR区未发现碱基变异,但LOC_Os03g19770在突变体叶片中的表达量达到了野生型植株叶片的17.5倍,推测LOC_Os03g19770为候选基因。  相似文献   

14.
水稻叶色突变体是开展光合作用机理研究的理想材料,还可以作为标记性状在杂交水稻种子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转绿型叶色突变体是一种叶色突变后在一定条件下可恢复绿色的叶色突变类型,目前在水稻中已定位了至少36个转绿型叶色突变基因,其中有8个基因已被成功克隆。本文综述转绿型叶色突变体的主要类型和特征特性、基因定位与克隆、分子机理及其作为标记性状在育种上的应用情况,以期为水稻转绿型叶色突变体的研究与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用微卫星引物对近交系小鼠进行遗传监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近交系小鼠广泛地应用于医学和生物学研究领域 ,无品系污染是其基本要求 ,采用 1 0对微卫星引物对 BALB/ C-nu-nu、DBA/ 2、SCID、T73 9、TA2 、6 1 5六种近交系小鼠进行遗传监测 ,试图寻找相关品系遗传监测的基因位点和应用于实际监测。方法 :在确定实验材料符合要求的情况下 ,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短串联重复序列 ,选择多态性位点作为相关品系的遗传监测标记。结果 :除 1个位点表现为单态性外 ,其余9个微卫星位点表现出多态性 ,其中 D2 Nds3、D3Mit1 5、D3Mit1 7、D3Mit1 8等 4个位点多态性显著 ,这 4个位点适宜用于小鼠遗传监测。上述结果说明微卫星 DNA多态性标记适用于近交系小鼠遗传监测 ,有助于遗传监测从表现型过渡到 DNA水平。  相似文献   

16.
为了研究水稻分枝突变体的遗传规律,将蜀恢527 分枝突变杂合体(蜀恢527 经化学诱导,M3 代稳定 而得)分别与正常分枝的泸恢17、R30 进行正反交杂交组合,经过田间性状调查与卡方检验,发现F1代分枝突变体 为隐性遗传,在F2分离群体中,分枝突变体的遗传规律符合孟德尔的常染色体单基因隐性遗传。因此,可以推断该分 枝突变体是由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单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17.
为阐明薏苡苗期紫叶鞘性状的遗传方式和遗传规律,指导薏苡的品种选育,利用5份紫叶鞘材料为母本,1份绿色叶鞘材料为父本,分析不同杂交世代F_1、F_2的叶鞘色表型性状及其遗传规律。结果表明,紫叶鞘相对于绿叶鞘为显性,对于不同的F_2群体,植株表现出紫叶鞘∶绿叶鞘=9∶7和紫叶鞘∶绿叶鞘=3∶1的分离比。因此,在不同的遗传背景中,薏苡苗期紫色叶鞘的遗传方式不同,表现为2对基因的显性互补遗传和单基因显性遗传2种类型。紫叶鞘可作为薏苡遗传改良的标记性状。  相似文献   

18.
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获得的拟南芥突变体库筛选过氧化氢(H_2O_2)敏感突变体,以期为研究氧化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遗传材料。从该突变体库中筛选出一株H_2O_2敏感突变体hps12(hydrogen peroxide sensitive 12)。表型分析发现,hps12突变体植株矮小,果荚较短,并且在4 mmol/L H_2O_2处理下hps12的子叶变绿情况明显低于野生型(WT),突变体的离体叶片在10 mmol/L H_2O_2处理下相比WT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衰老症状。进一步遗传学分析表明,该突变体为单基因隐性突变。  相似文献   

19.
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获得的拟南芥突变体库筛选过氧化氢(H2O2)敏感突变体,以期为研究氧化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遗传材料。从该突变体库中筛选出1株H2O2敏感突变体hps12(hydrogen peroxide sensitive 12)。表型分析发现,hps12突变体植株矮小,果荚较短,并且在4 mmol/L H2O2处理下hps12的子叶变绿情况明显低于野生型(WT),突变体的离体叶片在10 mmol/L H2O2处理下相比WT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衰老症状。进一步遗传学分析表明,该突变体为单基因隐性突变。  相似文献   

20.
利用甲基磺酸乙酯(EMS)诱变获得的拟南芥突变体库筛选过氧化氢(H2O2)敏感突变体,以期为研究氧化胁迫的分子机制提供遗传材料.从该突变体库中筛选出一株H2O2敏感突变体hps12(hydrogen peroxide sensitive 12).表型分析发现,hps12突变体植株矮小,果荚较短,并且在4 mmol/L H2O2处理下hps12的子叶变绿情况明显低于野生型(WT),突变体的离体叶片在10 mmol/L H2O2处理下相比WT表现出更为明显的衰老症状.进一步遗传学分析表明,该突变体为单基因隐性突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