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1株鸭病毒性肝炎病毒的分离与鉴定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雏鸭的一种急性传染病,引起该病的病毒有3个血清型,即Ⅰ、Ⅱ、Ⅲ型.Ⅰ型(古典型)鸭肝炎病毒最早于1950年从美国分离到,并分布于世界各养鸭国家;Ⅱ型鸭肝炎病毒最早于1965年在英国分离到,并且主要发生于英国,Ⅱ型病毒与Ⅰ型病毒无抗原相关性;Ⅲ型鸭肝炎病毒于1969年发现于美国纽约市长岛地区,并一直局限于该地区,Ⅲ型病毒与Ⅰ型病毒之间亦无抗原关系[1,2].  相似文献   

2.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以肝脏呈现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传播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简称鸭肝炎。至少可以由3种独立的病毒引起,分别为I型鸭肝炎病毒(DHV-1)、Ⅱ型鸭肝炎病毒(DHV-2)和Ⅲ型鸭肝炎病毒(DHV-3),其中Ⅰ型和Ⅲ型属于小RNA病毒科.而Ⅱ型属于星状病毒科。  相似文献   

3.
鸭病毒性肝炎诊断与防制要点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基本特征   鸭病毒性肝炎 (Duck Virus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 (Duck Hepatitis Virus,DHV)引起各品种雏鸭高致死率的一种急性、烈性传染病。患病雏鸭在临床上以具有明显的神经症状和肝脏肿大、表面呈现斑点样出血为特征。 2流行要点   鸭肝炎病毒具有三个在抗原性上互不相关的血清型 :Ⅰ、Ⅱ和Ⅲ型。其中Ⅰ、Ⅲ型属于小 RNA病毒科,Ⅱ型属于星状病毒科。   在国外, DHVⅠ型最初于 1949年发现于美国,其后陆续传遍世界各养鸭基地,并在美国 (1988)、印度 (1967)和埃及 (1978)发现其变异毒株。其中美国变异毒株已被证…  相似文献   

4.
鸭病毒性肝炎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雏鸭的一种传染病,具有发病急、传播迅速、病程短、病死率高等特点,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食欲减退、神经症状、突然死亡和肝脏肿大出血.病原有3种,其中Ⅰ型鸭肝炎病毒在世界范围内流行,Ⅱ型和Ⅲ型鸭肝炎病毒分别局限于英国和美国.不同血清型毒株具有不同的理化和生物学特性,且无免疫交叉反应.近年来国内外报道了Ⅰ型鸭肝炎病毒的变异株,且已完成了病毒基因组的测序工作,并随之出现RT-PCR诊断技术,对雏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断和防控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Ⅰ型鸭肝炎病毒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鸭病毒性肝炎(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HV)引起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高度传播性的传染病.DHV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3个型之间无交叉保护作用.Ⅰ型DHV呈世界性分布,并常和其他病毒、细菌混合感染,对养鸭业危害严重,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论文从Ⅰ型鸭肝炎病毒的病原特点、分类地位、分离培养、基因组结构和功能以及病毒的诊断与防控等方面,介绍了DHV-Ⅰ的研究概况.  相似文献   

6.
正鸭病毒性肝炎主要是由鸭肝炎病毒引发的急性传染病,它病程短,发病率高,传播快,死亡率高。鸭肝炎病毒(DHV)有Ⅰ、Ⅱ、Ⅲ3个血清型,其中Ⅰ型、Ⅲ型为小RNA病毒科肠病毒属病毒,Ⅱ型为类星状病毒。各血清型之间不存在交叉免疫性,在我国流行的病原多为Ⅰ型鸭肝炎病毒。此病一年四季内均有发生,但常发生在春或冬季。本病主要通过消化  相似文献   

7.
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雏鸭的一种病死率高的急性、接触性传染病。本病有Ⅰ、Ⅱ、Ⅲ三个血清型。这三个型病毒在血清学上有明显差异,无交叉免疫性。Ⅰ型鸭肝炎病毒又称古典株,我国流行的鸭病毒性肝炎病毒多属此型。[第一段]  相似文献   

8.
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us hepatitis,DVH)是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高度致死、以肝脏肿大和出血为主要特征的病毒性疾病,主要侵害4周龄以内的雏鸭。目前,认为本病包括3种类型,Ⅰ型、Ⅱ型和Ⅲ型,分别由Ⅰ型、Ⅱ型和Ⅲ型鸭肝炎病毒(DHV)引起,其中Ⅰ型和Ⅲ型属于小RNA病毒科,Ⅱ型属于星状病毒科。三者在抗原上互不交叉,但引起的症状与病变很相似。Ⅰ型鸭肝炎病毒呈世界性分布,严重危害养鸭业的发展,其VP1蛋白是最容易发生变异的蛋白,位于病毒衣壳的表面,是小RNA病毒中的  相似文献   

9.
鸭病毒性肝炎又称鸭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鸭肝炎病毒分为Ⅰ、Ⅱ、Ⅲ三种血清型,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性.Ⅰ型鸭肝炎病毒属于小RNA病毒,Ⅱ型属于星状病毒,Ⅲ型为与Ⅰ型无关的另一种小RNA病毒.目前发生的鸭肝炎一般由Ⅰ型病毒引起,该病毒生命力较强,在自然环境下可在污染的孵化器和育雏室内存活10周以上,在阴凉处的湿粪中存活1月以上,在4℃冰箱内可存活2年,-20℃下则长达9年.因此,该病毒对鸭群危害较大,发病率较高.现将一例鸭病毒性肝炎的诊治过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鸭病毒性肝炎(Duck Hepatitis, DH)简称鸭肝炎,是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 DHV)引起雏鸭的一种以肝脏呈现出血性炎症为特征的急性烈性传染病。鸭肝炎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分别引起I型、Ⅱ型和Ⅲ型鸭肝炎。I型鸭肝炎病毒最早于1945年在美国发现,1950年用鸡胚分离  相似文献   

11.
鸭病毒性肝炎俗称"背脖病",它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一种病毒性传染病。病程极短,传播快,死亡率高,以肝炎为其主要特征。本病多发于1~5周龄的雏鸭,临床上主要表现为雏鸭突然发病,身体侧翻仰卧,头向后背,两脚痉挛后蹬,角弓反张。鸭病毒性肝炎有3种血清型,即鸭病毒肝炎Ⅰ、Ⅱ、Ⅲ型,它们都能引起雏鸭病毒性肝炎,但在我国主要流行的是以血清Ⅰ、Ⅱ型为主,对养鸭业的危害极大,若防治不当,就可能时养鸭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12.
Ⅰ型鸭肝炎病毒变异株的鉴定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3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染病,其特点是发病急、病程短、传播快、死亡率高,死亡鸭多呈角弓反张,其肝脏常有特征性的出血性病变.鸭肝炎病毒(duck hepatitis virus, DHV)是本病病原,目前归属于小RNA病毒科的未确定种,DHV分为Ⅰ型、Ⅱ型和Ⅲ型,其中Ⅰ型呈世界范围分布,Ⅱ型仅限于英国,Ⅲ型则限于美国.DHV还存在一类毒株,与Ⅰ型仅有部分血清学相关性,Sandhu等(1992)称之为Ⅰ型的变异株,命名为Ⅰa型。  相似文献   

13.
<正>肉鸭病毒性肝炎(DVH)是一种常见的内科疾病,该病由鸭病毒性肝炎病毒(DHV)引起,1周龄内的雏鸭发病率高达95%,死亡率约80%。1病原导致DVH的病原为DHV,研究表明DHV可分为DHV-Ⅰ、DHV-Ⅱ和DHV-Ⅲ三种血清型,其中DHV-Ⅰ、DHV-Ⅲ同属小RNA病毒科,而DHVⅡ属星状病毒科。  相似文献   

14.
鸭病毒性肝炎(英文简称DVH)是由不同型鸭肝炎病毒(DHV)引起雏鸭的一种传播迅速和高度致死性传染病。主要特点为肝脏肿大和出血斑点,神经症状。其中我国以I型鸭病毒性肝炎(DHV-1)流行最为严重,危害最大,因此本文仅介绍DHV-1。1病原鸭病毒性肝炎(DVH)的病原I型鸭肝炎病毒(DHV-I),属于小RNA病毒科,含单股RNA。呈球形或类球形,直径在20~40nm,无囊膜,无血凝性,可在鸭、鸡、鹅胚尿  相似文献   

15.
雏鸭病毒性肝炎是由鸭肝炎病毒引起的3周龄以内雏鸭的一种急性、高度致死性传染病,有3种血清型,即Ⅰ、Ⅱ、Ⅲ型,我国主要流行的是Ⅰ型.该病的特征是发病急.传播迅速,死亡率高.在自然条件下,鸭病毒性肝炎只发生于雏鸭,3~25日龄的鸭最易感,发病率达100%.  相似文献   

16.
为了快速鉴别诊断Ⅰ型和Ⅲ型鸭肝炎病毒(DHV),根据NCBI中发表的DHV毒株序列设计2对特异性引物,针对西南大学荣昌校区疾病快速诊断中心保存的DHV-Ⅰ型和DHV-Ⅲ型毒株进行了RT-PCR双重检测方法的建立及条件的优化试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可同时对两种血清型的DHV分别扩增出440 bp和642 bp的特异性条带,灵敏性可以达到18.7×10-1ng/μL;利用该方法对鸭瘟病毒、小鹅瘟病毒、鸭圆环病毒、番鸭细小病毒、鸭副黏病毒、新型鸭肝炎病毒进行扩增,扩增结果均为阴性。说明所建立的双重RT-PCR检测方法特异性好,具有较高的灵敏性,可用于DHV-Ⅰ型和DHV-Ⅲ型的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17.
雏鸭病毒性肝炎(Duck Viral Hepatitis,DVH)是由鸭肝炎病毒(Duck Viral Hepatitis,DVH)引起雏鸭的一种高度致死性、传播迅速的病毒性疾病,以肝炎为其主要特征.鸭肝炎病毒有三个血清型,可分别引起Ⅰ型、Ⅱ型和Ⅲ型雏鸭病毒性肝炎,发病率和死亡率较高.  相似文献   

18.
利用I型鸭肝炎病毒(DHV-Ⅰ)基因组的5′端UTR附近区域设计1对引物,以病死鸭肝组织悬液、鸭胚尿囊液毒和鸡胚尿囊液毒为模板,RT-PCR扩增得到336 bp基因片段。经测序分析病死鸭分离病毒与已发表鸭病毒性肝炎DHV-Ⅰ型病毒的基因同源性可达98%,该病毒与已知DHV-Ⅰ毒株之间病毒基因组一级结构有较高的同源性。为进一步验证所分离的病毒为Ⅰ型鸭肝炎病毒,依据Ⅰ型鸭肝炎病毒VP1基因特异性引物进行PCR,得到714 bp左右目的片段,证明该病毒为鸭病毒性肝炎Ⅰ型病毒。  相似文献   

19.
根据GenBank中Ⅰ型鸭肝炎病毒(DHV-1)的基因序列,应用Oligo软件对DHV-1的保守基因3AB设计引物,以江西分离株(JXau-F)的RNA为模板进行RT-PCR扩增,得到预期大小的目的基因。通过对该方法的敏感性和特异性的检测,结果表明,建立的利用RT-PCR检测DHV-1的方法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该法最低模板检测量为20 pg,且只能检测出DHV-1,对新城疫病毒、传染性法氏囊病毒、鸭瘟病毒、鹅细小病毒和健康的鸭肝组织均不能检出。克隆、测序证实了扩增基因的正确性。通过对临床病料检测结果表明,该方法可用于Ⅰ型鸭肝炎病毒的快速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20.
雏鸭病毒性肝炎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从 Levin 等(1949)观察到鸭病毒性肝炎以来,世界许多国家先后报道了此病。目前世界上主要流行Ⅰ、Ⅱ、Ⅲ型鸭病毒性肝炎。我国黄均建等(1963)最早报道上海地区某些鸭场发生过 DVH,随后,许多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