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土高原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郁鑫  王旭东 《安徽农业科学》2018,46(5):144-146,156
黄土高原属干旱、半干旱雨养农业区,过去以传统耕作方式为主。作物秸秆不还田以及对耕地直接进行翻耕,导致耕地表土裸露,因而加快了土壤有机质的矿化速率。土壤侵蚀、土壤养分流失、耕地质量下降,为此,以保护环境、提高水肥资源高效利用和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保护性耕作在该地区逐渐展开。比较分析深松、免耕、传统翻耕等不同耕作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作物产量的影响,以期为该区域创建合理有效的耕作方式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2.
保护性耕作相对传统翻耕是一种裸露休闲的新型耕作技术,是对传统耕作的一次重大变革。阐述了保护性耕作技术内涵及意义,通过介绍新疆地区的保护性耕作技术模式以及机具的应用情况,分析保护性耕作技术产生的经济效益、社会生态效益,并得出结论:实施保护性耕作技术是实现新疆地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综合性农业生态工程技术,有一定的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3.
保护性耕作是一项完全不同于传统耕作的农业技术,是一项增产、节本、环保新技术。目前主要应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玉米、小麦等农作物及牧草的种植,包括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免耕施肥播种、深松、杂草控制和病虫害防治等内容,其核心是免耕播种。主要特征是不翻耕土壤,在秸秆及残茬覆盖地表进行免耕播种。配以深松和化学控制病虫草害。与传统的翻耕土壤、裸露休闲耕作相比。具有提高土壤蓄水保墒能力、减少水土流失、固土防尘、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等作用。具有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4.
前言用养结合是我国几千年来传统精耕细作的精髓。在中国传统农业中耕作、轮作、施肥三大支柱中,施有机肥和轮作换茬、豆科作物养地两大方面为世人所公认。而耕作可以养地却不为人们所接受。从整个农业耕作全局看,土壤耕作是用地;但是如果仅从土壤耕作  相似文献   

5.
借这次会议的机会 ,就垦区农机更新推行保护性耕作、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讲几点意见 ,有些问题提出来 ,同大家一起探讨。1 什么是保护性耕作保护性耕作是一种相对于传统常规土壤耕作的新型旱地耕作法 ,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 ,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 ,并利  相似文献   

6.
深松技术是土壤耕作技术的又一次改革和发展,它是指利用深松铲疏松土壤,加深耕层而不翻转土壤的耕作方法。近几年在玉田县大面积推广应用表明,土壤深松一是可以疏松土壤,打破犁底隔离硬层,增强降水入渗速度和数量;二是可以作业后耕层土壤不乱,动土量少,减少由于翻耕后裸露土壤水份蒸发损失,保墒作用强。对农业增产增收和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一、种类  相似文献   

7.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地,也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土壤管理是土壤的施肥耕作管理,把未曾利用的动植物残体,通过耕作,归还土壤,变为植物可利用的养分,同时增加和更新土壤有机物。这正是对传统有机物还田的形象化说明。  相似文献   

8.
保护性耕作是一种相对于传统常规地土壤耕作的新型旱地耕作法,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耕作,并利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  相似文献   

9.
保护性耕作是传统翻耕、裸露休闲耕作制度的创新,是一项先进的农耕作业技术,在德国、日本等国家早已被重视,其核心内容是免耕或少耕,尽可能地降低对耕作的强度和次数,并用作物秸秆残渣覆盖保护地表,同时配套相应农艺栽培技术,保护土壤自然功能和土地产出能力。我国近年的实践表明,保护性耕作具有保护农田、减少扬尘、抗旱节水、培肥力、提高单产、降低成本、增加收入等多种功效,是一项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当前与长远兼顾,农民和国家双赢的重要农业科技工程措施。  相似文献   

10.
呼伦贝尔岭西地区自然条件的改变,直接影响着粮食产量。很长时间以来,春季都干旱,再加上大风天气,以及传统耕作方式造成地表严重裸露,使土壤水分蒸发加快,严重的影响到春季播种保全苗。加之传统耕作习惯使土壤耕层结构遭到严重破坏。呼伦贝尔岭西地区,传统的耕作方式恰与免耕技术相反,而是重复的翻动耕层土壤,机械多次进地作业碾压,不仅严重的破坏了耕层土壤的结构,还加剧了耕层土壤水分的蒸发,使耕层含水量不足。传统的耕作方式成本高,而且效率低,需要多次进地才能完成作业。因此把目光转到了免耕精确播种技术,这是保护耕地的重要措施。保证耕层中播下的肥种量上达到非常高的精确度,土壤能在种子发芽和生长过程中提高最佳的的生态环境,这种方式能达到省种、省肥,降低生产成本,培育壮苗,增加粮食产量的目标。  相似文献   

11.
保护性耕作技术是以水土保持为中心,保持适量的地表覆盖物,尽量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减少土壤水分蒸发,充分利用水资源,大大缓解了传统耕作对生态环境破坏的压力,尤其适用于干旱、半干旱地区。实现保护性耕作技术,对于改善生态环境、提高农业生产效益以及对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旱坡地是北方黄土高原丘陵区广泛存在的一类农业耕作土壤,面积大,分布广,耕作粗放,产量低下。改变旱坡地的传统粗放耕作,对于开展旱区农业  相似文献   

13.
玉米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耕作的一种新型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就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覆盖地表或秋季保留玉米根茬固土,减少土壤遭受风蚀、水蚀,提高抗旱能力和土壤肥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玉米免耕播种是保护性耕作的关键环节。利用玉米免耕播种机,一次性地完成侧深施肥、清理种床秸秆、整理种床单粒播种,覆土、重镇压等工序。  相似文献   

14.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常规土壤耕作的新型旱地耕作法,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次数,并利用作物秸秆和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保护性耕作是深松、免耕播种、控制杂草及秸秆残茬覆盖地表等技术的集成,  相似文献   

15.
<正>农机化保护性耕作是依靠机械化作业手段,通过免耕、少耕达到减少土壤的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完全颠覆了传统的耕作模式,是一种机械化程度要求较高的现代农业生产方式。朝阳县在大田农机保护性耕作技术推广中,按照"免耕播种、秸秆还田、杂草及病虫害防治和土壤深松"的技术要求,充分发挥农业机械化及其自动化的作用,保护性耕作不仅能够促进农业增产、增收,可以"有效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保证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6.
春秋战国时期,重视土壤耕作在农业增产中的重要作用,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土壤耕作经验,并把它上升为土壤耕作理论和技术,对春秋战国时期土壤耕作理论和技术进行分析和探讨,希望对现代农业土壤耕作具有借鉴与启迪作用。  相似文献   

17.
薛英会 《农业科技通讯》2010,(8):126-126,216
保护性耕作是相对于传统翻耕种植方式的一种新型的耕作技术,它是指通过机械化作业,将秸秆或作物残茬覆盖在地表上,实施免耕播种,用农药控制杂草生长和防治病虫害。它的主要技术特点是:以免耕或者少耕代替传统的铧式翻耕,避免细碎表土遇风起尘,提高天然降雨入渗率;以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代替传统的裸露休闲,在培肥地力的同时,利用根茬秸秆固土、保护土壤,减少土壤风蚀水蚀和水分无效蒸发,提高天然降水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8.
借助2001年在陇中黄土高原建立的不同耕作措施长期定位试验,研究5种保护性耕作[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免耕+地膜覆盖(NTP)]和传统耕作(T)对黄绵土体积质量、水分含量、作物耗水量、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保护性耕作均可降低0~30cm土层土壤体积质量,提升土壤孔隙度;其中NTS显著降低0~10cm土层土壤体积质量,并显著提升该土层土壤孔隙度,且随着应用年限的延长,效果更为突出。保护性耕作显著提高播种期0~1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尤以NTS和NTP效果最佳。与传统耕作相比,NTS和NTP在增加作物耗水量的同时也提高了作物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但NTP不利于土壤结构的持续改善。因此,长期施用免耕秸秆覆盖耕作措施能显著改善土壤结构,提高土壤水分利用效率,进而提高作物产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保护性耕作是一项保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措施,同时也是对传统农业耕作制度的一次重大变革,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尽可能减少土壤耕作,并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土壤风蚀、水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一项先进农业耕作技术。1保护性耕作的好处1.1蓄水保墒:秸秆覆盖免耕保持了土壤孔隙度,孔径分布均匀,因此,有较高的入渗能力和保水能力,可把雨水和灌溉水更多的保持在耕层内。而覆盖在地表的秸秆又可减少土壤水分  相似文献   

20.
为了提高我市土壤基本耕作水平,逐步实现由传统耕作向现代耕作的转变,建立科学合理的耕作制度,促进我市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结合宁安市所处自然地貌、气候条件及土壤类型,本着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农机农艺相结合的原则,宁安市土壤耕作区域模式可分为平原易旱区、丘陵漫岗区、水稻田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