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寿县小麦主推品种展示试验结果表明:半冬性中强筋小麦品种泛麦5号产量最高,应扩大种植面积;春性弱筋小麦品种扬辐麦2号、弱春性中筋小麦品种偃展4110产量较高,可稳定种植面积;春性弱筋小麦品种扬麦13产量最低,应缩减种植面积。  相似文献   

2.
正一、备种、备肥(一)备种以选择高产稳产品种为主导,以优质专用品种为重点,在确保用种安全的前提下,积极扩大高产、优质、抗病性好的弱春性、半冬性品种种植面积。品种布局要新老品种搭配、弱春性与半冬性品种搭配,注重推广抗条锈病、赤霉病、吸浆虫的品种,选用半冬性品种要注意品种的早熟性。南阳市宛城区以弱春性品种为主,搭配半冬性早熟抗病品种。南阳盆地麦区以先麦8号、郑麦7698、兰考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驻马店市小麦主导品种单一,春性及弱春性品种种植面积过大、受冻减产严重等问题,近年来我市引进了半冬性优质高产小麦新品种西农979。西农979由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相似文献   

4.
1 选用良种 品种选用原则:稳产、多抗、品种搭配、商品化程度高。我场是以半冬性搭配弱春性品种。弱春性以豫麦18为当家品种,半冬性以皖麦19为主。  相似文献   

5.
利用AFLP标记技术对新引进的12份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与17份春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的遗传差异进行分析,调查了其中12个甘蓝型油菜品种(系)(6个春性和6个半冬性)的主要农艺性状、叶绿素含量及菌核病抗性。结果表明,AFLP标记聚类分析把引进的12份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与17份春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完全区分开来,引进的12份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与现有春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均具有较大的遗传差异;在青海生态条件下春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的产量表现及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其菌核病抗性比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系)弱。  相似文献   

6.
淮北地区地处南北过渡地带,气候属南温带的鲁淮区,兼具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的生态优势。黄淮流域较大区域内的小麦品种在本区均具有较强的适用性,无论是偏冬性、半冬性,还是弱春性及春性品种均有种植。但就播种面积而言,半冬性品种占绝对优势。多年来的试验研究和生产实践表明:不同生态类型品种及同类型不同品种之间均存在明显的产量差异。  相似文献   

7.
半冬性甘蓝型油菜资源在春性环境下的利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4份不同生态类型的甘蓝型油菜品种(系)为材料,利用AFLP标记对不同生态型油菜品种之间遗传差异进行分析,使用3种不同方法鉴定菌核病抗性,考察分析苗期叶绿素含量,初花期,产量相关因子每角粒数、千粒质量、单株产量、全株角果数。结果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54处将24份材料完全分开,不同生态型品种之间遗传差异较大;菌核病鉴定结果表明,不同和相同生态类型甘蓝型油菜品种之间菌核病抗性存在差异,半冬性品种抗性最强,不易感病,而中间品种(系)(春性×半冬性)次之,春性品种最弱,易感病,中间型品系‘934-1’‘988-2’和‘D64-2’表现出较强的抗性;在苗期叶绿素含量上,春性品种高于半冬性品种(P0.01),中间型品种(系)显著高于半冬性品种(P0.05);在春性环境下,半冬性甘蓝型油菜品种初花期显著长于春性品种和中间型品种(系),中间型品种(系)和春性品种的单株产量、春性品种的每角粒数分别多于半冬性品种(P0.05)。研究结果为半冬性资源在春性环境下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8.
一、暖冬气候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   郑州市冬季以种植小麦为主,品种多为半冬性,因近些年冬季温度普遍偏高,部分地区也开始种植弱春性的优质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9.
一、选用优良品种
  合理规划品种布局,坚持以矮秆抗倒、抗寒、耐病的高产、优质、半冬性品种为主。晚茬地使用弱春性品种,在品种布局上,早茬以矮抗58、周麦16、周麦22等品种为主;晚茬可种植濮麦9号等弱春性品种。  相似文献   

10.
邵青 《现代农业科技》2011,(23):128+132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在赣榆县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春性品种在赣榆地区种植表现分蘖能力增强,但成穗率较低,最终因穗数不足、粒重不高而达不到高产;且因为穗大粒多,后期倒伏风险大。因此,春性品种在该地区的适应性较低,不宜种植。半冬性品种徐州87633、皖麦38因易感纹枯病、冻害发生严重,而表现适应性较差,也不宜大面积种植。半冬性品种淮麦18、济南17表现较好,不仅产量居前,而且抗性较强,品质优良。济南17在当地种植连续几年稳定高产,适宜大面积推广应用,淮麦18宜继续进行试验。  相似文献   

11.
今年河南省小麦秋播的品种布局,总的原则是北部麦区以半冬性品种为主,晚茬搭配弱春性品种;中南部麦区以弱春性品种为主,早茬搭配半冬性品种。注意适当压缩弱春性品种,适期播种,防止弱春性品种过分北移或播期不当引发冻害给生产造成损失;注意品种的成熟期,选用中早熟品种,可避免  相似文献   

12.
<正> 正确选用小麦品种,是投资少、见效快、收益大,实规高产稳产的关键因素。根据多年生产实践和试验结果,选用小麦品种应遵循以下策略。一、品种类型。湖北省位于南北气侯过渡地,以稻麦两熟和棉麦两熟为主。小麦生育期内积温高,无明显越冬期。中、后期雨水偏多,灌浆期短。适应这种生态条件和耕作制度的品种类型,应是半冬性和春性品种。即早茬采用半冬性品种,中、晚茬采用春性品种。冬性和春强性的品种都不大适应。因为冬性品种生育期长,幼穗分化起步晚,成熟迟,在上述气侯带种植容易加重病害且使穗头变小,粒重降低。强春性品种虽然幼穗分化早,但耐寒性差,冬春易受冻害。而半冬性和春性品种,幼穗分化较早,分蘖成穗适中,自动调节能力强,冬春不易冻  相似文献   

13.
1选用良种 品种选用原则:稳产、多抗、品种搭配、商品化程度高.我场是以半冬性搭配弱春性品种.弱春性以豫麦18为当家品种,半冬性以皖麦19为主.  相似文献   

14.
黄淮麦区小麦品种的性状特点及改良途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1980-1992年黄淮南片及河南省水地小麦品种区试资料,统计分析了1980年以来该区育成品种的产量、产量三要素、抗性等性状的累计频率,以及“六五”期间、“七五”期间(以下简称“六五”、“七五”)该区育成品种的特点和应用情况。结果表明:育成的小麦新品种的生态型以半冬性(约占42%)和弱春性(约25%)为主。“七五”期间比“六五”期间,半冬性品种相对下降了6%;弱春性和春性品种则上升了17%和4%;株高降低约5~10cm;产量潜力明显提高,亩有效穗增多,穗粒数减少;品种抗病性提高;而品种的遗传基础趋于狭窄。提出了大面积生产条件下(亩产350~450公斤)对丰产、稳产、广泛适应性品种性状的要求和今后的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15.
不同生态类型甘蓝型油菜的SSR遗传多样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SR标记研究了35个甘蓝型油菜(17个春性品种(系)和15个半冬性品种(系)以及3个春性品系与半冬性品系杂交选育出来的品系)的遗传多样性及其亲缘关系。研究结果表明:①30对SSR标记共扩增出90个多态性片段,其中多态性位点占总扩增位点的92.8%,平均每对引物检测等位基因3个,片段大小介于100~1 000 bp间。②利用由非加权类平均法(UPGMA)聚类分析表明,在遗传相似系数0.698处将35份材料分为5类,第I类包括17个材料,这17个材料除22号YYC-2为半冬性外,其余的均为春性材料;第Ⅱ类包括12个材料,其中18、19、20为春性和半冬性品系杂交选育出来的品系,其他的均为半冬性材料;第Ⅲ类包括3个半冬性材料,分别为华双3号、浙油758和华双2号;第IV类包括一个春性材料Wester;第V类包括两个半冬性材料中双9号和中双10号。从上述聚类结果看出总体上春性和春性材料聚在一起,半冬性和半冬性材料聚在一起,表明春性和半冬性品种(系)的遗传差异比较大。  相似文献   

16.
淮南市潘集区小麦新品种展示试验结果表明,半冬性淮麦30、谷神6号小麦品种表现较好,应扩大种植面积;洛麦23综合性状表现较好,应进一步种植观察。弱春性小麦品种郑麦9023、皖垦麦102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17.
[目的]以安徽省沿淮地区8个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主栽品种为材料,分析不同小麦品种茎秆抗倒性能的差异。[方法]4个半冬性品种分别为矮抗58、良星66、济麦22和烟农19,4个弱春性品种分别为安农0305、皖麦29、偃展4110、新麦20。[结果]从株高和节间长度来看,半冬性品种中矮抗58较好,弱春性品种中偃展4110较好;从壁厚和节间粗度来看,半冬性品种中济麦22和矮抗58较好,弱春性品种中偃展4110和安农0305较好;从重心高度、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来看,半冬性品种中矮抗58和济麦22相对较好,弱春性品种中偃展4110相对较好。[结论]沿淮地区抗倒伏能力较好的半冬性品种为矮抗58和济麦22,弱春性品种为偃展4110。  相似文献   

18.
一、品种选择   半冬性品种以温麦6号、周麦16、新麦18、周麦18为主;弱春性及春性小麦品种以豫麦34和郑麦9023、豫麦1864、偃展4110为主;优质小麦半冬性品种以新麦18、济麦20为主;优质春性品种推广豫麦34、郑麦9023;旱地品种以济麦2号、洛旱2号为主.  相似文献   

19.
选用来源不同的主要类型的小麦栽培品种(1977—1978年为31个,1978—1979年为22个),主要考察了冬性、半冬性与春性各品种的生育期、发育时期与积温以及主茎出叶数等。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之间生育期长短存在着差异。在高肥、适期播种条件下,冬性品种的生育期平均为255.6天,半冬性品种为245.8天,春性品种为237天。播种—拔节、拔节—开花、开花—成熟三个生育阶段的时间分配,冬性品种依次为175.4、43.3和36.9天,半冬性品种为163.4、44.7和37.7天,春性品种为150.7、47.3和39.0天。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生育期总积温(>0℃)差异显著。冬性品种两年平均为2407.1℃,半冬性品种为2206.2℃,春性品种为2076.7℃。各发育时期经历日数与积温也有差异。播种至拔节,冬性品种高于春性品种;拔节至成熟,春性品种又高于冬性品种。不同类型冬小麦主茎总叶片数差异较明显:冬性品种为15—18片,平均为15.9片;半冬性品种为12—15片,平均为13.9片;春性品种为10—13片,平均为11.7片。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冬前,而春季出叶数则相近。幼苗安全越冬的主茎叶龄数,冬性品种为七叶一心至八叶一心,半冬性品种为六叶一心至七叶一心,主茎幼穗分化在单棱至二棱期;春性品种为五叶一心至六叶一心,主茎幼穗分化在单棱至二棱初期。  相似文献   

20.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抽穗后光合生理性状的变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对三个典型春性,半冬性和冬性小麦品种抽穗后上三叶片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气孔阻力,蒸腾速度等5个光合生理性状的研究,抽穗后3个品种的净光合速度均呈下降趋势,春性和半冬性品种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蒸腾速率上升,气孔阻力下降,而净光合速率的变化主要受非气孔因素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