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用ELISA法和室内生测法研究分析了3个转Bt基因棉花株系新棉33B、GK12、GK2不同生育期、不同组织器官的杀虫蛋白表达量、校正死亡率及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杀虫蛋白表达量在棉花生育过程中有明显的时空动态变化.总的趋势是苗期和蕾期杀虫蛋白表达量较高,花期呈下降趋势,花铃期下降最为明显,到铃期和吐絮期含量略有回升.不同组织器官的杀虫蛋白表达量也有显著的差异,其顺序为叶>铃、花心、花萼、蕾>花瓣>苞叶.室内生物测定棉铃虫幼虫校正死亡率与其杀虫蛋白表达量高度一致.转Bt基因棉花应加强中后期对棉铃虫的监测和补充化学防治.  相似文献   

2.
《植物保护学报》2005,32(4):441-448
第1期研究论文麦长管蚜信号传导C蛋白p亚基基因克隆与组织分布蒋红玲陈巨莲倪汉祥程登发(l)GK22、苏抗103及其受体亲本对亚洲玉米螟的抗性比较黄东林王凤邹敏史晓利柏立新(7)甜菜夜蛾能源物质积累及其飞行能耗与动态李克斌高希武烟草疫霉的产抱和接种方法研究··············……四川釉稻区稻瘟病菌群体遗传结构···········……应用Gls和地统计学研究小麦条锈病菌越冬范围卢代华叶慧丽曹雅忠罗礼智江幸福(13)王万能全学军肖崇刚(18)廖华明龚学书周西全(23)石守定土壤拮抗放线菌S一30一6菌株活性产物抑菌作用马占…  相似文献   

3.
为明确棉花中5-羟色胺含量的时空动态及其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生长发育的影响,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检测不同棉花品种(系)中5-羟色胺含量的时空动态,并以添加外源5-羟色胺的人工饲料饲喂棉铃虫,分析5-羟色胺对其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棉花品种(系)叶片中5-羟色胺的含量为5.0~20.8 μg/g,其中蕾期与花期棉株叶片中5-羟色胺的含量均高于苗期与铃期棉株叶片,除个别品种(系)外差异均达显著水平。饲喂添加外源5-羟色胺的人工饲料可导致棉铃虫化蛹提前、发育历期缩短以及蛹重增加。10 μg/g和100 μg/g的5-羟色胺对棉铃虫幼虫的死亡率或没有影响或降低死亡率,但是极高浓度(500 μg/g和1 000 μg/g)的5-羟色胺能够提高棉铃虫幼虫的死亡率。表明常规棉花蕾期与花期较高含量的5-羟色胺可能有利于棉铃虫的生长发育,在抗虫品种(系)培育中可将低5-羟色胺含量作为抗虫种质资源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4.
氟铃脲对韭菜迟眼蕈蚊不同虫态的致毒特点及毒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氟铃脲对韭菜迟眼蕈蚊不同虫态的致毒特点及毒力,采用胃毒触杀联合毒力法、药液定量滴加法及药膜法分别对韭菜迟眼蕈蚊卵、幼虫、蛹、成虫进行了生物测定。结果表明,经氟铃脲处理的0.5~1、1.5~2和2.5~3日龄韭菜迟眼蕈蚊卵至孵化24 h后,LC_(50)依次为2.27、1.60和0.64 mg/L,对1.5~3日龄卵的毒力高于对0.5~1日龄卵;经氟铃脲处理的2日龄卵、2龄幼虫、4龄幼虫、1日龄和3日龄蛹至羽化时LC_(50)分别为0.06、0.30、0.34、24.05和27.42 mg/L,毒力程度随韭菜迟眼蕈蚊发育而逐步下降;对蛹和成虫毒力较低,100 mg/L氟铃脲染毒1、3日龄蛹的羽化率分别高于10%和20%;药膜法100、1 000 mg/L氟铃脲处理成虫24 h,校正死亡率低于20%。研究表明,氟铃脲对韭菜迟眼蕈蚊各虫态的生长发育均有不利影响,抑制卵的孵化并导致初孵幼虫存活率降低;对幼虫毒杀作用较慢,对蛹及成虫阶段毒力较低。  相似文献   

5.
寄主植物对亚洲玉米螟取食、生长发育和生殖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8  
本文对亚洲玉米螟在甜玉米、饲料玉米、无毒棉和有毒棉上的取食、生长发育和生殖作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初孵幼虫嗜食无毒棉棉叶,3龄幼虫则喜食玉米心叶。5龄幼虫在甜玉米上的取食次数最多,取食总时间最长,在有毒棉上的取食时间最短。5日龄以前,取食无毒棉的幼虫生长最快,而后取食玉米的幼虫生长加快;取食有毒棉的幼虫生长最慢,其老熟幼虫的体重仅为取食甜玉米的1/3。取食棉花的幼虫历期明显延长,虫龄增加至6龄。幼虫期存活率、蛹重和每雌产卵量以甜玉米为最高,依次为饲料玉米、无毒棉和有毒棉。试验证明,在扩种甜玉米和无毒棉以后亚洲玉米螟种群将上升。  相似文献   

6.
棉铃虫体内的钙黏蛋白(CAD)和氨肽酶N1(APN1)是Bt的主要作用靶标,两种受体蛋白的变化也是棉铃虫对Bt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本文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比较了Bt抗性和敏感棉铃虫CAD和APN1的表达量变化,分析受体蛋白表达量变化与抗性的关系。结果表明,与敏感品系相比,抗性品系棉铃虫CAD和APN1的表达量明显降低,1、2龄幼虫的差异达到极显著。在敏感品系中,CAD和APN1的表达量随龄期的增加呈现“V”字形变化,1、2龄幼虫的表达量最高,3、4龄时显著降低,到5龄时表达量又有所增加。抗性品系中CAD和APN1的表达量提前降低,与表达量最高的1龄幼虫相比,2、3龄时表达量显著降低,到4、5龄时又略有回升。说明棉铃虫中肠钙黏蛋白、APN1表达量的下降与抗性相关,且不同龄期棉铃虫幼虫表达量不同。  相似文献   

7.
玉米螟在崇明县1年发生3-4代。第一代幼虫危害春玉米:第二代幼虫中,一部分继续危害穗期的春玉米,另一部分危害棉花,造成断头、折叶、蕾花及幼铃的脱落;第三代幼虫主要危害棉花青铃,造成烂铃。近十几年中,玉米螟对棉花的危害加重了。  相似文献   

8.
以室内单头饲养方法,比较了取食常规棉泗棉3号、转Bt基因棉GK12和新棉33B棉株的棉粉虱对中华草蛉和龟纹瓢虫幼虫存活和发育的影响。①与对照常规棉相比,GK12上的棉粉虱对中华草蛉幼虫存活和发育没有显著不利影响,未成熟期(幼虫期 茧/蛹期)历期21.3d,死亡率40%,羽化的成虫性比接近1:1。②新棉33B上的棉粉虱显著降低幼虫期和茧期中华草蛉的存活率,延长其发育历期,未成熟期历期24.3d,死亡率85%,羽化成虫全为雌性。③常规棉上的棉粉虱不利于龟纹瓢虫幼虫存活,幼虫期死亡率高达86.7%;但用Bt棉GK12或新棉33B上的棉粉虱饲养,幼虫期死亡率分别为53.3%和26.7%,均显著低于对照。④取食Bt棉GK12和新棉33B上的棉粉虱,瓢虫未成熟期分别为15.5和13.9d,成虫体重分别为4.0和4.2mg,差异均不显著;但取食新棉33B上棉粉虱的瓢虫死亡率显著低于取食GK12上棉粉虱的处理。  相似文献   

9.
谢明  张艳军  吴刚  徐鹏 《植物保护》2011,37(6):93-96
为了明确转cry1Ac基因抗虫棉对土壤酶活性的影响,本研究采集转cry1Ac基因抗虫棉及其亲本棉‘SM 3’种植地的土壤,测定转cry1Ac基因抗虫棉及其亲本棉 ‘SM 3’不同生育期内根区距主根不同距离土壤脱氢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棉花根区土壤脱氢酶活性在整个生育期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再升高的变化趋势,土壤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在整个生育期无明显的起伏变化。转基因棉‘GK 12’盛花期和枯死期根区5 cm的土壤脱氢酶活性显著高于亲本棉‘SM 3’(p<0.05),转基因棉‘GK 12’盛花期根区15 cm和25 cm的土壤脱氢酶活性也显著高于亲本棉‘SM 3’(p<0.05);在棉花蕾期,转基因棉‘GK 12’根区5 cm和15 cm的土壤磷酸酶活性显著高于亲本棉‘SM 3’(p<0.05),而对根区25 cm的土壤磷酸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转基因棉‘GK 12’在整个生育期对不同距离土壤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p>0.05)。上述结果初步看出,在棉花生长的一些生育时期,转cry1Ac基因抗虫棉‘GK 12’对根区土壤酶活性存在明显的影响,但其影响的程度不是很大,后期基本可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0.
利用室内饲喂法,以抗Cry1Ac近等基因系棉铃虫为材料,比较转基因棉花33B和SGK321及其对照亲本DP5415和石远321对抗、感棉铃虫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抗性棉铃虫在取食常规棉叶后表现出一定的适合度代价。取食DP5415和石远321两种常规棉花后,抗性品系棉铃虫的幼虫存活率显著低于敏感品系,取食33B和SGK321两种转基因棉花的抗性棉铃虫,不仅其幼虫存活率显著高于敏感品系,而且致死中时间也比敏感品系延长。取食9天后,抗性品系在常规棉花石远321和DP5415上发育到3龄和4龄幼虫的比例显著低于敏感品系,取食33B和SGK321转基因棉花的抗性品系发育到3龄幼虫的比例均显著高于敏感品系。抗性品系在常规棉上的蛹重均显著低于敏感品系,部分取食转基因棉花的抗性品系棉铃虫可以化蛹,而敏感品系不能在转基因棉花上化蛹。  相似文献   

11.
转基因抗虫棉花对棉铃虫生长发育影响的系统评价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5  
以我国研制的转基因抗虫棉(Bt棉)品系CK595-1为材料,系统研究了对棉铃虫1~5龄幼虫存活及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Bt棉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和体重抑制率有明显的器官和幼虫龄期间差异,其活性顺序为叶>蕾>铃>花,其作用随着幼虫龄期的增大而降低。棉铃虫1~4龄幼虫连续取食Bt棉叶片和棉蕾不能正常化蛹,5龄幼虫可部分化蛹及羽化;1~4龄幼虫取食Bt棉的花及2~5龄幼虫连续取食Bt棉铃后均可部分化蛹及羽化,化蛹率随龄期增大而增加。  相似文献   

12.
三种药剂对不同龄期菜青虫敏感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菜青虫(pieriserapaeL.)是十字花科植物的主要害虫之一,至今仍以化学防治为主,使得菜青虫抗药性问题引起关注[1]。70年代对敌百虫、DDVP产生严重抗性,随后相继对有机磷、拟除虫菊酯产生了不同程度的抗药性[2]。国外也曾报道菜青虫对有机磷、拟除虫菊酯产生了抗药性[3~4]。对菜青虫进行抗性监测,明确其对不同药剂的抗性水平,才能为化学防治和延长农药的使用寿命打下理论基础。菜青虫抗性监测,FAO推荐的标准方法是微量点滴法,测定虫态是五龄幼虫。经多年对菜青虫的抗性监测发现五龄幼虫不是测定的最佳龄期,因为五龄幼虫接触药剂后,部分幼…  相似文献   

13.
部分GK系列Bt棉对棉铃虫抗性的田间评价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1997~1998年在河北省廊坊市和1998年在河南省新乡市分别研究了转CryIA Bt抗虫基因棉花GK-2、GK-5和GK-12对棉铃虫的抗性水平。研究结果表明,GK-2和GK-12在整个生育对棉铃虫皆保持极高的抗性,在对照普通棉花品种棉铃虫高峰期百株幼虫2代44~138头,3代113~138头和4代144头密度下,对棉铃虫的控制效果分别达88.71%~95.45%、92.75%~97.65%和  相似文献   

14.
大叶桃花心木的花、叶抽提物对斜纹夜蛾的拒食作用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测试了大叶桃花心木花和叶的乙醇抽提物对重要杂食性害虫斜纹夜蛾不同龄期幼虫的拒食活性。结果表明,大叶桃花心木花、叶抽提物50μg/mg浓度对斜纹夜蛾3龄、5龄试虫均具有较高的拒食作用,10μg/mg浓度对斜纹夜蛾3龄、5龄幼虫拒食作用较低,25μg/mg浓度对斜纹夜蛾3龄幼虫拒食作用高于5龄幼虫,且呈显著差异。大叶桃花心木花抽提物对斜纹夜蛾的拒食活性高于叶抽提物。  相似文献   

15.
丙·辛混剂对棉铃虫幼虫的室内增效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选用敏感性不同的几个田间品系,采用点滴法和浸渍法,室内测定了丙溴磷和辛硫磷、:1、1:2、1:4、1:5和1:6混合的增效程序及其与抗药性的关系。结果表明:(1)所有配比都具有一定的增产作用;随着辛硫磷的比例增大,共毒系数的变化呈抛物线状,以中间比例的共毒系数为最高。(2)丙溴磷和辛硫磷1:1混配时江苏六合品系(对丙溴磷和辛硫磷耐药性分别达3.5倍和2.7倍)的共毒系数比敏感品系高,达到277  相似文献   

16.
为明确现阶段棉田常用化学杀虫剂对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简称新疆)棉花主要害虫的毒力以及对新疆本地优势天敌多异瓢虫Hippodamia variegata的安全性,于室内分别测定当前21种棉田常用化学药剂对新疆棉田3种主要害虫棉蚜Aphis gossypii、截形叶螨Etranychus truncatus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以及优势天敌多异瓢虫的毒力,比较不同药剂对各种害虫和天敌的相对毒力指数以及益害毒性比。结果表明,药剂处理24 h后,10种蚜虫防治药剂对棉蚜成蚜的半致死浓度LC50由高到低依次为氟啶虫胺腈、啶虫脒、吡虫啉、环氧虫啶、噻虫嗪、丁硫克百威、烯啶虫胺、呋虫胺、螺虫乙酯和吡蚜酮,其中益害毒性比较高的药剂主要有氟啶虫胺腈和螺虫乙酯;5种叶螨防治药剂对截形叶螨成螨的LC50从高到低依次为阿维菌素、哒螨灵、四螨嗪、噻螨酮和炔螨特,其中益害毒性比较高的药剂主要有四螨嗪、噻螨酮和阿维菌素;6种鳞翅目害虫幼虫防治药剂对棉铃虫3龄幼虫的LC50由高到低顺次为甲氨基阿维菌素苯甲酸盐(简称甲维盐)、氯虫苯甲酰胺、茚虫威、灭多威、毒死蜱和高效氯氰菊酯,其中益害毒性比较高的药剂主要有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综合上述2个方面结果,氟啶虫胺腈、阿维菌素、甲维盐和氯虫苯甲酰胺不仅对棉花害虫毒力效果强,而且对有益天敌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棉田溪岸蠼螋 Labidura riparia 对棉铃虫的控害潜能, 在实验室条件下观察和测定了溪岸蠼螋不同龄期的若虫、雌雄成虫对棉铃虫幼虫、蛹和成虫的捕食能力以及其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的捕食选择性。结果表明:不同发育阶段的溪岸蠼螋都不捕食棉铃虫完整的蛹体, 但对棉铃虫幼虫和成虫都具有较强的捕食能力。其中, 雌性溪岸蠼螋成虫的捕食能力最强, 对棉铃虫1龄幼虫日捕食量最大, 为(31.3±1.1)头。1龄溪岸蠼螋若虫也具有一定的捕食能力, 对棉铃虫1龄幼虫日捕食量为(1.7±0.7)头。不同龄期的溪岸蠼螋对相同龄期棉铃虫幼虫的捕食能力随龄期增加而增大。对1~3龄棉铃虫幼虫,溪岸蠼螋雌成虫捕食能力最强,其次是溪岸蠼螋雄成虫,再次是溪岸蠼螋5龄若虫。但是,对棉铃虫4~6龄幼虫和雌雄成虫,溪岸蠼螋雌雄成虫和5龄若虫的捕食量差异不显著。捕食选择试验表明:溪岸蠼螋5龄若虫和雌雄成虫对棉铃虫1~4龄幼虫均表现正喜好性, 对5~6龄棉铃虫幼虫和雌雄成虫表现负喜好性。  相似文献   

18.
种子生测法鉴定转Bt基因棉抗虫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室内应用单粒种子生测法鉴定转Bt基因棉抗虫性,明确了单粒棉种室内生测鉴定转Bt基因棉抗虫性的最佳生测条件。将转Bt基因棉种子25℃萌动72 h后匀浆,与0.45 g饲料混匀,以2日龄棉铃虫幼虫为试虫,测定其死亡率。建立了相应的抗性标准:棉铃虫幼虫校正死亡率小于25%为中抗,处于25%-50%为抗,50%-65%为高抗,大于65%为特高抗。准确性验证表明,种子生测法同叶片生测法的结果相符,具有较好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