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探讨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和比叶重与产量的关系,研究了吉林省1923到2004年育成的30个大豆品种不同生育期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比叶重的变化,并对大豆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和比叶重与产量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大豆叶片的可溶性糖含量和比叶重都随育成年代而增加,从不同生育期来看,花期和结荚期的可溶性糖含量变化较明显,苗期和鼓粒期变化不明显;而比叶重在花期和鼓粒期明显高于苗期和结荚期.可溶性糖含量在花期和产量呈正相关,苗期和结荚期次之,鼓粒期呈负相关.比叶重在四个生育期都和产量呈正相关.因此,在大豆品种遗传改良过程中,可溶性糖含量和比叶重的性状得到了改善.  相似文献   

2.
139份大麦种质材料苗期和成株期抗白粉病鉴定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培育大麦持续性抗白粉病品种提供有价值的抗源,利用7个大麦白粉病菌优势小种,在实验室条件下分别接种139份大麦品种(系),进行苗期抗性鉴定,同时于2009-2011年度在云南保山对参试品种(系)进行田间成株期抗性鉴定,并考查成株期抗病材料的农艺性状.结果表明,参试品种(系)在苗期对7个优势小种表现出48个不同的抗性反应谱,13个大麦品种(系)能抗所有参试的优势小种,22个大麦品种(系)能抗4~6个优势小种.25个大麦品种(系)具有成株期抗病性.大麦苗期抗性与成株期抗性并不完全一致,但苗期抗优势小种数较多的材料中,成株期表现抗性的也较多,5个苗期抗所有优势小种的大麦品种(系)均表现出成株期抗性.25个成株期抗病品种(系)中18个为二棱皮大麦,7个为多棱裸大麦,它们株高、穗长、穗粒数扣千粒重的变异系数较大,二棱皮大麦株高、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的变异系数分别为10.3%、15.0%、12.0%和20.6%,多棱裸大麦分别为18.3%、26.4%、19.5%和22.8%.  相似文献   

3.
玉米叶片衰老田间因素的分析及其与产量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罗瑶年  张健华 《玉米科学》1995,3(4):034-038
本试验研究了品种、密度、追肥量和追肥期对夏玉米子粒产量和叶片衰老的影响。研究发现,在本试验条件下,品种对产量的影响最大.其次是密度。追肥期和追肥量对子粒产量无明显影响。以处理组合掖单12号+密度5000株/亩+每亩追肥量75公斤+拔节期追肥产量最高。进一步分析品种间和密度间植株叶片衰老的差异发现.玉米1~5和6~10叶组叶片的衰老与品种的生育期长短无明显的关系,但是11叶以上叶组叶片的衰老与品种的生育期长短是一致的.即早熟品种叶片衰老早,晚熟品种衰老晚.试验密度条件下(4000~6000株/亩),较高密度主要使1~5和6~10叶组叶片的衰老提早,对11~15叶组的衰老无十分明显的影响,但使16~20叶组衰老变晚. 对玉米植株第5、第10、第14和第18叶叶片组织生育期内可溶性糖含量的分析发现,从叶片展开至衰老后期,第5叶的含糖量基本上没有变化,第10叶组织中的含糖量中期较高,但叶片衰老后期与展开时相比没有降低。第14叶和第18叶的含糖量在衰老后期则明显升高。从密度的影响看.第5叶和第10叶的可溶性糖含量随群体密度的增加而降低。第14叶受密度影响的变化趋势不明显,而第18叶可溶性糖含量随密度的增加有所增高。这一变化趋势与密度对叶片衰老的影响基本是一致的。  相似文献   

4.
不同熟期玉米套作夏玉米可溶性糖含量与产量形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试验以早、中、晚熟代表品种鲁原单14(LD14)、掖单22(YD22)和掖单13(YD13)为对象,两两相互套作,研究春夏玉米套种体系中夏玉米可溶性糖含量与产量形成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各器官的可溶性糖含量与经济产量之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其中,全株可溶性糖含量在大口期、吐丝期与产量成显著负相关,乳熟期、成熟期则与产量成显著正相关:叶片中的可溶性糖含量,吐丝期与产量成正相关,乳熟期和成熟期成负相关;叶鞘与茎中的可溶性糖含量与产量的相关关系相同,均表现为:乳热期与产量成负相关,吐丝期与成熟期成正相关;  相似文献   

5.
5个水稻品种对水稻纹枯病菌鉴别能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苗期接种法和大田成株期接种法,对5个具有不同纹枯病抗性的水稻品种Lemont、武育粳3号、Jasmine85、C418和YSBR1进行纹枯病抗性评价。苗期接种结果表明,30个来源不同的纹枯病菌接种5个品种后,5个品种苗期表现出明显的抗感差异,30个菌株之间致病力差异亦明显,且品种与菌株之间互作显著。根据聚类分析结果,从30个菌株中筛选出5个致病力不同的菌株(分别为GD118、C30、E67、YN7和YN3)进行水稻品种成株期抗性鉴定,发现水稻品种成株期的抗感差异亦显著。  相似文献   

6.
周博如  金淑梅 《大豆科学》2000,19(2):111-114
通过对两个感病品种(绥农8、东农42),两个抗病品种(黑农37、黑农38)在一片复叶期分别接种1和小种4两个菌株,测定了叶片的可溶性蛋白和总糖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接种后感病品种可溶性蛋白含量先升高,后降低,可溶性总糖含量明显降低;而抗病品种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先降低,的升高,可溶性总糖含量也明显增加。未接种健株中,感病品种的可溶性总糖含量比抗病品种高。  相似文献   

7.
付东强  高增贵 《杂粮作物》2008,28(4):274-276
通过对辽宁省14个玉米主栽品种抗性和内生细菌相互关系的研究,明确了苗期不同品种间内生细菌总量差异显著性达到α=0.05水平,而抽丝期品种间差异不显著,苗期与成株期的互作差异亦不显著;品种苗期与成株期内生细菌种群总量不相关;不同品种苗期和成株期纹枯病抗性均存在显著差异(α=0.01);玉米纹枯病品种抗性与内生细菌总量不相关,而与拮抗内生细菌百分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8.
水分胁迫对玉米叶片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4,他引:6  
在盆栽人工控制水分的条件下,比较了不同水分胁迫强度对不同抗旱性玉米杂交种叶片可溶性糖和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水分胁迫程度增强,不同玉米品种叶片可溶性糖含量增加,脯氨酸含量成倍升高,二者与品种抗旱性没有明显联系。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陕西省2015-2016年小麦区试品种(系)的白粉病抗性,以陕西省各地采集的白粉菌混合菌系作菌源,分别在苗期采用人工接种、成株期诱发发病的方法对228份陕西省区试品种(系)和32份已知抗白粉病基因载体品种(系)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明,Pm4a、Pm4b、Pm13、Pm17、Pm18、Pm19、Pm21、Pm24、Pm30、Pm2+6、Pm2+Mld、Pm2+6+?、Pm5+6、Pm“XBD”基因对小麦白粉病表现免疫或高抗;Pm3a、Pm3b、Pm6、Pm4+8、Pm4b+Mli、Pm4+2+?基因对小麦白粉病表现出较弱的抗性,其他基因对供试菌系没有抗病性.228份区试品种(系)中,大多数对白粉病表现为感病,仅有14份在苗期和成株期均表现抗病,33份仅在成株期表现抗病,分别占区试品种(系)总数的6.14%和14.47%.  相似文献   

10.
部分小麦种质资源材料对白粉病和锈病的抗性鉴定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挖掘新的抗病基因资源,对82份小麦种质材料分别进行了苗期和/或成株期白粉病、秆锈病和条锈病抗性鉴定.结果表明,苗期抗白粉病材料占供试材料的46.34%;抗秆锈病材料占79.03%;抗条锈病材料占53.33%.一粒小麦MO2、MO5、BO1、BO3、BO9、BO104,二粒小麦 PS5,普通小麦黔麦15、沈免2059、捷克G377、丰优3号、Fr81-12 和兰考5号对白粉病和秆锈病均表现抗病.栽培一粒小麦MO5和野生一粒小麦 BO1、BO3、BO9 对三种病害均表现中等以上抗性.对部分材料进行了田间成株期鉴定的结果表明,对秆锈病均表现高抗,与苗期一致;条锈病、白粉病表现与苗期抗性有差别.研究结果说明,供试材料对不同病害的抗性存在明显差异,一粒、二粒小麦对白粉病抗性较好,骨干亲本和外引材料及辽宁省区域试验参试品系对秆锈病抗性较好.  相似文献   

11.
苗期抗性不同的水稻品种成株期对褐飞虱的抗性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在浙江富阳评价了汕优63(含Bph1)、IR42(含bph2)、IR56(含Bph3)和TN1(感虫对照)以及新近育成的杂交稻中浙优1号、国稻6号等苗期抗性不同的水稻品种成株期对褐飞虱的抗性。结果表明,苗期中抗(5级)以上的水稻品种在成株期均表现出明显的抗性;苗期高感(9级)的水稻品种成株期亦感虫,但田间虱烧出现时间和虱烧程度有所差异。苗期高感的中浙优1号田间“虱烧”发生时间比同样高感的TN1晚5 d,推测中浙优1号对褐飞虱有一定的耐受性,这是在苗期鉴定中不能体现的。因此,应重视对苗期感虫的优良水稻品种的成株期抗性鉴定。  相似文献   

12.
两年来,在弗吉尼亚大田试验条件下,采用不同杀菌剂处理研究不同白粉病成株期抗性在保护小麦籽粒产量方面的效果。于小麦的3—4个生长期,对白粉病发生严重度进行了评估,根据资料计算平均白粉病严重度(MMS)和白粉病扩展曲线的面积。感病品种Saluda的平均MMS为5.3%,两年内该品种的MMS和籽粒产量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与全生长季进行防治的小区相比,Saluda未处理小区的产量损失平均为13.4%。生长季早期和晚期进行白粉病防治对保护Saluda品种的籽粒产量是极其重要的。Knox62的平均MMS为2.1%,该品种的病害扩展大于其它成株期抗性品种。两年内,Knox62不用杀菌剂的处理同全生长季进行杀菌剂防治的处理相比,其产量相等。两年内,成株期抗病品种Massey、Redcoat及Houser的不一处理小区,其MMS值都低于1%。大多数的情况下,这些品种的遗传抗性都是相当高的。因此,可以不考虑杀菌剂防治囱粉病对这些品种所带来的益处。在利于白粉病流行的条件下,成株期抗性也是有效的。将成株期抗性转入具有高产潜力的半矮化小麦中,可能会出现具有持久抗性的小麦品种。  相似文献   

13.
玉米对南方锈病抗性的生化基础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4个对南方锈病表现不同抗性水平的玉米自交系为材料,5叶期接种后,测定叶片中苯丙氨酸解氨酶、多酚氧化酶、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以及脯氨酸、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变化,分析其与抗南方锈病的关系。结果表明,自交系抗性水平与苗期发病率呈负相关;除脯氨酸含量外,其他生化指标均在自交系间、处理间和不同检测时间点间存在显著差异。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在接菌后明显提高,抗病自交系酶活高峰出现早,酶活性升高幅度大于感病自交系;在抗病自交系中,超氧化歧化酶活性在接种后早期上升快,活性高;在感病自交系中,超氧化歧化酶活性在接种后期表现明显升高。叶片组织中可溶性糖含量与感病程度相关,南方锈病属高糖病害;可溶性蛋白含量下降,抗病自交系中含量降低速度和幅度都大于感病自交系。运用最优曲线回归拟合,接菌后1 d苯丙氨酸解氨酶和多酚氧化酶活性变化量、可溶性糖含量变化量等指标与玉米苗期的发病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4.
杂交小麦杂种一代白粉病抗性表现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为探讨杂交小麦杂种一代白粉病的抗性表现规律,以陕西不同地区小麦白粉病流行菌种做菌源,通过田间和苗期接种,对9份抗、感白粉病小麦亲本材料和9份大田感病品种及其杂交F1代进行抗病性鉴定,并结合SCAR和SSR分子标记进行了检测.结果表明:(1)以N95175、N9209为亲本的杂交F1含有Pm21基因,苗期和成株期抗病性均很好,与抗病亲本的抗病性表现基本一致,符合显性遗传,其抗病性主要由显性单基因控制.(2)以N9134、N9227A为亲本的杂交F1含有PmAS846基因,成株期抗病性较好,苗期大部分表现抗病;以N9227A为亲本的杂交F1中有40%的杂交组合表现中感,该抗性基因不完全符合单基因显性遗传,其表达在一定程度上受遗传背景及环境的影响.(3)中国春为苗期感病、成株期抗病材料,其与抗病亲本杂交F1代的抗病性接近或略高于抗病亲本;与感病品种杂交F1代的抗病性介于双亲之间.(4)白粉病遗传属于细胞核遗传,正反交F1代苗期抗病性无明显差异,杂交种的抗病性与双亲相关.因此, 在组配小麦强优势杂种组合时应尽量选用抗病的品种作为亲本之一,并考虑慢病性品种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对4个不同株高的蓖麻品种生育过程中可溶性糖、还原糖、蔗糖转化酶、可溶性蛋白、谷氨酰胺合成酶、 游离氨基酸的差异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株高快速增长时期在7月上旬至8月上旬;不同株高的蓖麻品种 其碳氮代谢指标存在差异,在生育前期叶片相对较多的可溶性糖积累和旺盛的氮代谢以及生育中后期高的蔗糖转 化酶活性、低还原糖含量有利于其株高的增长。  相似文献   

16.
游离脯氨酸在玉米灰斑病抗性机制中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灰斑病菌侵染的6个抗、感性不同的玉米品种中,苗期和成株期表现出相同的趋势,游离脯氨酸含量的变化与品种的抗性成正相关,表明游离脯氨酸的变化是玉米灰斑病抗性机制中重要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7.
对陕西省棉花主产区棉田随机抽样,测定4个品种的Bt棉花在3个不同生育时期叶片中的转基因成分和Bt蛋白含量.结果表明,叶片中均可检出转基因成分,而不同品种Bt蛋白含量明显不同,同一品种不同生长时期Bt蛋白含量也存在较大差异,总的趋势是苗期最高,蕾期次之,花铃期最低.Bt棉花生长后期Bt蛋白的含量降低导致对棉铃虫的抗性下降.因此生产上种植Bt蛋白含量较高的品种和加强Bt棉花生长后期的棉铃虫防治工作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18.
新消息     
0249小麦对白粉病成株抗性的遗传──小麦对白粉病的成株抗性较过敏的上基因抗性更具有持久性.但很少了解这类抗性的遗传。为此,C.A.Griffey和M·K·Das利用4个冬小麦杂交试验研究了小麦成株期抗性的遗传.在田间自然感染白粉病条件下评价了亲本、F1、F2、F3。和反交群体的各自特性,并对Massey和Knox62小麦中控制成株抗性的基因数量进行了定性和定量检测。结果表明,这些品种中涉及白粉病成株抗性的基因为2至3个。用标准化后的F3/F2回归分析法得出成株期抗性的估计系数为0.4-0.56…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山东小麦品种对条锈病的抗性水平,选择条锈菌优势流行生理小种对107个山东小麦育成品种分别进行室内苗期抗性鉴定和田间成株期抗性鉴定,并利用与已知抗病基因(Yr5、Yr9、Yr10、Yr15、Yr18、Yr26、Yr36和Yr62)连锁的分子标记进行抗性基因检测。抗性鉴定结果表明,7个品种在苗期、25个品种在成株期对条锈菌生理小种具有中抗及以上水平,其中济宁13号表现为全生育期中抗,济麦262、烟农836、菏麦17等24个品种表现为成株期中抗或高抗。分子标记检测结果表明,携带Yr9、Yr10、Yr18和Yr62基因的品种分别有27、27、5和12个,未检测到携带Yr5、Yr15、Yr26和Yr36基因的品种。本研究还发现,2012年以前审定的山农18、德抗961、金铎1号等23个品种仍然具有较好的成株期抗性水平,而2012-2019年育成的20个品种中,仅济麦262和烟农836具有中抗及以上水平的成株期抗性。  相似文献   

20.
以高油型东农47和高蛋白型东农48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采用沙培方法,研究高油型和高蛋白型大豆品种鼓粒期不同器官可溶性糖含量、蔗糖含量和果糖含量的积累规律。结果表明:东农47鼓粒期根系、叶片和荚皮的可溶性糖含量均呈上升趋势,茎秆的可溶性糖含量呈先升后降趋势,东农48叶片和荚皮的可溶性糖含量均呈双峰曲线变化规律,茎秆可溶性糖含量与东农47变化规律一致;东农47鼓粒期各器官和东农48鼓粒期叶片、茎秆和根系的蔗糖含量变化规律均呈先升后降趋势,且峰值都在鼓粒后第12天;东农47根系的果糖含量呈上升趋势,茎秆和叶片呈先下降再上升后下降趋势,荚皮呈先上升再下降后上升趋势,东农48除根系果糖含量呈上升趋势外,其它器官均呈先升后降趋势。高蛋白型东农48鼓粒期可溶性糖、果糖含量较高油型东农47高。高油型东农47鼓粒期蔗糖含量较高蛋白型东农48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