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不安全问题的解决途径(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种安全问题已严重制约两系法杂交水稻健康持续发展。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偏高、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选择不当以及不育起点温度漂变是导致两系杂交稻制种不安全的主要原因。本研究表明,选育不育起点温度低和耐受低温时间长的水稻两用核不育系能降低制种风险;根据历史气象资料和两系杂交稻制种"三个安全期"对气象条件的要求,利用计算机技术,研制了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气象决策支持系统,解决了以往生产上盲目选择两系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的问题;研创了株系育性鉴定方法和一季加再生冷水串灌繁种技术,采用该方法生产原种能降低原种生产世代数,防止水稻两用核不育系不育起点温度漂变。通过以上研究可从种性、种源和制种地三方面提高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安全性。  相似文献   

2.
为解决杂交稻组合天优华占制种不安全问题,对天丰A高温复育特性及其杂交组合天优华占制种基地和时段选择进行研究。通过不同生态区分期播种试验,明确母本天丰A的育性特性;利用研制的杂交稻制种基地和时段气象决策系统,通过分析该组合制种"3个安全期"(育性敏感安全期、抽穗扬花安全期、收获成熟安全期)的风险概率,筛选最佳制种地点和时段。结果表明,天丰A高温复育临界温度为27.8℃;对全国740个气象站点50年历史气象资料进行分析后的结果表明,在不同地点和时段进行天优华占制种的安全性差异很大,在海南三亚等基地制种比较适宜。2013年在海南三亚制种基地进行天优华占制种,其单产达3 750 kg/hm2,证实了所筛选到的制种基地和时段是有效的。  相似文献   

3.
岑巩县两系杂交稻制种的安全时段分析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根据两系法杂交稻制种对气侯条件的要求,对岑巩县38年的气象历史资源进行分析,提出了在岑巩县进行两系杂交稻制种的安全时段,不育系育性转换敏感期可安排在7月13日至8月6日,扬花授粉期安排在8月14-25日为优。并对贵州省选育审定通过的两上两系组合两个安全期安排技术及制种技术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4.
水稻低温敏两用系363s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两用系新种质363s是江油市种子公司从三系杂交稻威优63F_2代群体中筛选培育而成,属早杠类型。具有野败不育胞质,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均具有“低温不育,高温可育”的特点。其花粉与小穗育性不一致。以小穗育性为标准,363s在四川7月上旬至下旬为不育期,与三系杂交稻制种的高产花期吻合;在海南3月底以前稳定不育。本文还对363s的利用价值及途径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在武汉和海南陵水2个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下,于2004-2006年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M113S、华201S和培矮64S进行分期播种和稻蔸再生试验,连续观察花粉育性和自交结实率变化,研究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性。结果表明:华201S在武汉7月初至9月上旬表现稳定不育,稳定不育期为68 d,育性转换敏感期在其抽穗前的14-25 d;在陵水5月20日至10月25日为不育期,可进行制种,11月上旬至4月上旬为可育期,可用于不育系繁殖;培矮64S在武汉7月中旬至9月上旬表现稳定不育,稳定不育期58-65 d,育性转换敏感期在其抽穗前的13-22 d,在陵水没有稳定的不育期,全年均处于育性波动期,但在12月上旬至4月初为相对的可育期,可进行繁殖;M113S在武汉7月中旬至9月上旬表现不育,但不育度不彻底,稳定不育期短于30 d,育性转换的敏感期在抽穗前的13-25 d。  相似文献   

6.
选取湖北省公安县、石首市和黄陂区3个主要制种基地为研究对象,利用1960-2015年逐日气温、降水气象资料,计算在不同临界温度指标下育性转换安全期保证率,确定保证率最高的育性转换时期;通过计算水稻扬花授粉期易遭受的高温热害、低温冷害和连阴雨灾害的综合危害指数确定水稻综合危害指数最低的扬花授粉期;综合考虑两个关键时期的安全时段确定水稻制种最佳育性转换安全期和扬花授粉安全期。结果表明,公安县临界温度为23.0、23.5和24.0℃的育性转换安全期最佳时段均在7月24至8月12日;石首市临界温度为23.0℃时,7月25日是杂交稻进入育性转换期最佳时间,临界温度为23.5℃和24.0℃时的杂交稻最佳育性转换期应安排在7月24日至8月12日期间;黄陂区临界温度为23.0℃时,7月25日或27日进入育性转换期均可,临界温度为23.5℃和24.0℃时,杂交稻最佳育性转换期为7月27日至8月15日。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信阳市1980~2003年的气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信阳两系水稻制种育性转换期应处于7月下旬至8月上旬,不育系的播期应安排在5月中下旬,8月中下旬始穗,不育系的自交结实情况相对较低。并对避免自交结实的技术措施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8.
利用海南18市县气象站1961~2010年1~3月气候资料和地理信息数据,根据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育性敏感期和抽穗扬花期的温度指标,应用GIS插值技术,采用综合评判的方法制作两系杂交稻不育系南繁精细化气候适宜性区划图,以期为气候变暖背景下两系杂交水稻不育系南繁提供合理规划布局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适宜种植区主要分布在五指山、尖峰岭和吊罗山以南区域,次适宜区向北扩展到五指山市中部以及东方、昌江、琼中和万宁的南部,其它大部分市县区域为不适宜区。  相似文献   

9.
反向温敏不育系雁农S具有高温可育和低温不育特性,该研究对雁农S及其转育而来的粳型反向温敏不育系在黑龙江哈尔滨地区的育性表现进行了探讨.多年的田间观察结果表明,水稻反向温敏不育系雁农S在黑龙江哈尔滨地区的全年最高温时段[7月下旬至8月下旬)败育彻底,不会发生育性转换,自交结实率为0,推测其不育起点温度高于28℃;由雁农S转育而来的大多数粳型反温敏不育株系在7~8月都能完全败育而不发生自交结实现象,表明雁农S来源的不育系在寒地稻区的不育安全期长,不育特性相对稳定,为推动寒地杂交粳稻发展及实现原地制种提供了理想的遗传工具.  相似文献   

10.
反向温敏不育系雁农S具有高温可育和低温不育特性,该研究对雁农S及其转育而来的粳型反向温敏不育系在黑龙江哈尔滨地区的育性表现进行了探讨。多年的田间观察结果表明,水稻反向温敏不育系雁农S在黑龙江哈尔滨地区的全年最高温时段(7月下旬至8月下旬)败育彻底,不会发生育性转换,自交结实率为0,推测其不育起点温度高于28℃;由雁农S转育而来的大多数粳型反温敏不育株系在7~8月都能完全败育而不发生自交结实现象,表明雁农S来源的不育系在寒地稻区的不育安全期长,不育特性相对稳定,为推动寒地杂交粳稻发展及实现原地制种提供了理想的遗传工具。  相似文献   

11.
为了给两系杂交水稻南繁制种生产安排提供气象参考,利用海南岛南部4个两系杂交水稻南繁制种市县1961—2020年气象观测站逐日气温资料,采用线性倾向估计和小波分析方法,统计分析了这些地区两系杂交水稻制种育性安全敏感期低温过程的气候特征及其变化。结果表明:(1)4个市县两系杂交水稻制种安全敏感期多年平均低温日数为3.6 d·a?1,低温日数从多到少依次是东方、乐东、陵水、三亚。近60 年平均低温日数最多时期主要出现在3月26日和3月17日,但最近10 年主要出现在3月24—26日。(2)大部分低温过程持续时间为3~7 d,>10 d和< 3 d的低温过程出现概率低,并且只发生在东方和陵水。(3)近60年,低温过程次数、总日数、最长持续时间、出现范围呈现出显著的线性减少、缩短、减小趋势。但2010年以来,一些年份低温过程次数仍然偏多,有近半数年份出现了大范围低温过程,个别年份出现罕见的长时间低温过程。在气候变暖背景下,近10年部分市县、部分时段低温气候风险由最高等级下降为最低等级。(4)4个市县年平均低温过程次数、总日数和最长持续时间均具有显著的短周期振荡特征。在南繁水稻制种生产中应充分考虑3月中旬至4月中旬的低温气候风险。  相似文献   

12.
为了对海南两系杂交稻制种关键发育期进行精细化气候风险区划,对海南两系杂交稻制种产业区域布局提供指导,利用2006—2020年海南岛南部8个市县144个区域气象站的资料,在数据质量控制的基础上,根据两系杂交稻制种的气候风险等级指标,制定海南岛两系杂交稻制种关键发育期气候风险区划。结果表明,不育临界温度22℃时,两系杂交稻制种综合气候低风险区分布于昌江、东方、乐东、三亚、保亭、陵水和万宁;不育临界温度23℃时,两系杂交稻制种综合气候低风险区分布于东方、乐东、三亚、保亭和陵水大部分地区;不育临界温度23.5℃时,两系杂交稻制种综合气候低风险区分布于乐东、三亚和陵水大部分地区;不育临界温度24℃时,两系杂交稻制种综合气候低风险区分布于乐东、三亚和陵水沿海地区。所构建的气候风险区划可为海南两系杂交稻制种种植规划提供有效借鉴,对南繁扩种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琼香两优1号是以海南省农科院粮作所育成的优质新资源籼型香稻光温敏核不育系琼香-1S(原名GHS)为母本,广东省农科院水稻所选育的优质常规稻品种粤丰占为父本配组选育而成的两系法杂交水稻优良组合。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与三系法杂交水稻制种相比较,在高产制种的原理与技术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但又有它的特殊性。首先,两系法杂交水稻制种必须确保两个安全期;一是确保在光温敏核不育系育性转换敏感期的气候条件使不育系安全不育;二是确保抽穗扬花期安全及后期能正常授粉结实。  相似文献   

14.
利用塔斯尔海气象观测站2002—2011年气象资料探讨了3月下旬至4月下旬棉花播种关键期的气候背景,对棉花播种影响较大的气象要素和异常天气等进行深入分析,结果表明:在塔斯尔海垦区棉花播种关键时期,4月上旬气温偏低的概率较大;终霜冻异常偏晚,基本为3年一遇;每年的降水概率均很高;大风灾害少;据此可以确定最佳播种期。  相似文献   

15.
正1茬口安排及效益该模式适宜贵州海拔700~1 300米区域采用。第一季花菜于3月上旬至3月中旬播种育苗,4月上旬至4月中旬定植,6月底至7月上旬采收。第二季大葱于5月中旬至5月下旬播种育苗,7月中下旬至7月下旬定植,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采收。第三季莴苣于10月上旬至10月中旬播种育苗,11月上旬至11月中旬定植,2月上旬至2月下旬采收。该模式一般亩产量7 400~9 100公斤,亩产值  相似文献   

16.
1 籼型光敏核不育系的转换期在湖南省中部地区,籼型光敏核不育系由可育向不育转换期。大致在6月下旬到7月中旬,7月下旬至8月中旬进入稳定不育阶段(即历年低温出现最少时段),8月下旬至9月中旬又由不育向可育转换.  相似文献   

17.
对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配的 7个两系籼、粳杂交稻组合在安徽境内的制种安全和高产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选用不育起点温度低 ,育性稳定的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 ;将不育系育性敏感期安排在安全时段内 ;选择最佳抽穗扬花期 ;防止不育系自交结实 ,确保制种纯度等 4项制种安全技术和 5项制种的高产技术并用于种子产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18.
《农技服务》2018,(5):19-20
正1茬口安排与效益该模式宜在贵州海拔700~1 400米的区域内应用。一般第一季春大白菜于2月上旬至3月初播种育苗,3月中旬至3月底定植,4月下旬至5月中旬上市;第二季芹菜于3月下旬至4月初播种育苗,5月下旬至6月初定植,8月中旬至8月下旬采收;第三季莴笋于8月上旬播种育苗,9月上旬定植,12月上旬至12月中旬采收。该模式一般亩产8 750~10 350公斤,亩产值12 050~17 760元,亩纯收入  相似文献   

19.
对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选配的7个两系籼、粳杂交稻组合在安徽境内的制种安全和高产技术进行了研究。提出选用不育起点温度低,育性稳定的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将不育系育性敏感期安排在安全时段内;选择最佳抽穗扬花期;防止不育系自交结实,确保制种纯度等4项制种安全技术和5项制种的高产技术并用于种子产业化生产。  相似文献   

20.
水稻新质源光温敏核不育系B06S的发现与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新质源光温敏核不育系B0 6S系我室从CP2 3 1×奉新红米杂交F3 群体中发现 1株不育突变体选育而来。该不育系属早籼类型 ,3月下旬、4月下旬、5月下旬和 6月中旬播种 ,其播始天数分别为 78~ 80d、68~70d、65~ 67d和 5 5~ 5 7d。株叶形态好 ,主茎叶片数 1 2片 ,每穗颖花数 96;米质优 ;开花习性好 ,柱头外露率高达 82 .5 %。育性转换明显 ,且育性转换以温度诱导为主 ,光长也有一定的影响 ,属温光型 ,即高温长光不育 ,低温短光可育 ;育性转换临界温度为 2 3 .5℃左右 ,在南昌不育期长达 80d ;可育期结实率高。该不育系的育性受一对隐性基因控制 ,并具一定的广亲和性 ;配合力强 ,可配制出长江中下游早稻中熟优质杂交稻新组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