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司法公信力是法治社会的重要标志。提升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是实施依法治国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维护社会和谐稳定的前提。我国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的现状不容乐观:社会公众对法院与法官普遍缺乏信任,法院判决难以顺利执行,缠诉缠访事件居高不下,甚至出现了一些暴力袭法事件。此种现状严重影响了人民法院司法活动的正常开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妨碍了司法公正的实现与司法权威的生成。在目前的社会环境与政治语境下,应当从法院、法官与社会公众三个层面,以促进司法独立、司法民主与司法公正为核心,通过观念培养、制度改革以及规则构建等途径提升人民法院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2.
域外司法问责以美、法、德、日等诸国最为发达,其制度的核心架构由问责主体、事由和程序来建构,并在规制法官行为与维护司法独立之间实行审慎平衡原则。因而问责主体的设置在强调立法权、行政权对司法权制衡的同时,又突出了司法自治主义;问责事由的确定既要从维护司法公信力角度来对法官言行实行严格标准,又要避免对法官司法裁判的不当干涉;问责程序的选择决定了惩戒的轻重,是以一种多元化、多层次的方式来进行,可以使不同主体均有机会启动司法问责,在对法官形成有效威慑的同时又提供了必要的保护。  相似文献   

3.
司法和民主,总是息息相关、密不可分,司法体现民主,民主反过来也体现司法。程序正义最主要的是审判的公开,而公开审判是一种民主的方式。从古雅典(苏格拉底的审判)、古罗马时期(耶酥的审判)两场以民主为“外衣”的非司法性的审判以降,迂回曲折,到现今公开审判制度的普遍适用。以民主为依托回应了司法的要求,确立了公开审判的司法形式,真正达到了正义的要求。  相似文献   

4.
网络时代对我国审判管理效率、审判管理手段、审判管理能力、司法公信力和司法资源配置等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当前我国在推进审判管理网络化进程中,存在对审判管理网络化建设重视不够、专业性人才缺乏和基础设施不完备、审判管理网络化的应用程度不高和对审判各环节的网络监控欠缺等制约因素。为此,应当强化网络化审判管理理念,加强网络化审判管理的专业性人才和物质设施建设,重点推进和深化审判管理网络的应用,对审判进行网络动态跟踪监督,推动审判管理网络化进程,促进司法能力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5.
邱碧蓉 《吉林农业》2011,(5):48+50-48,50
中国是一个乡土大国,随着时代不断发展,乡土社会也在不断发生变化,这就要求了乡司法跟上变化的脚步。笔者从江苏省海安县墩头法庭的司法状况切入,以法官的视角探讨了变迁中的乡土社会对法官提出的新要求。  相似文献   

6.
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形成的“大理模式”,是地方政府自上而下主导的管理模式,通过政府强制力保障实施的政府治理模式。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取得良好效果,与“大理模式”分不开,但现阶段仍存在着公众参与度不高、生态保护执法尚不规范、审判人员的环境专业素养不高和环境损害司法鉴定成本较大等问题。通过分析洱海流域生态文明法治建设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构建了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保障体系。在洱海流域生态文明建设的过程中,应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法治化,健全生态环境执法体制机制,加强生态环境司法保护,提高司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7.
司法消极的实质是"当为不为"或"为不当为"。可分为:不作为和作为的司法消极;具体行为和抽象行为的司法消极;主观过错型与客观不能型司法消极。在中国,司法消极现象的产生原因既有制度层面的,也与司法能力不高、司法机关对自身功能的认识不足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8.
乡村环境治理与民生福祉息息相关,妥善解决环境治理纠纷是推动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亦是实现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必由之路。司法作为解决乡村环境治理纠纷的最后一道防线,理应发挥保障功能。以雅安市为例,剖析乡村环境治理司法保障方面存在的问题,总结出当前仍存在乡村环境法律规范不完善、司法制度仍未建立、司法组织建设较为薄弱等问题。从完善实体法律依据、设立多元主体参与机制、提升司法主体参与意识和能力、完善基层环境司法队伍建设、健全司法专门化和巡回化体系、创新环境司法责任追究制度等方面,提出完善乡村环境治理司法保障体系的路径。  相似文献   

9.
司法现代化是法治文明和法治成熟的主要标志。由于城乡司法环境的明显差异,在探索我国司法现代化的路径时,不应当走城乡一体化的道路,而应根据司法现代化的基本标准,并立足“三农”实际,通过改革农村司法管理体制、设立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司法或准司法机构、合理开发与配置农村司法人力资源以及实现农村司法保障国家化等进路,逐步实现农村司法现代化,为新农村建设提供有力的法治保障。  相似文献   

10.
农业强国与依法治国双重战略的叠加,内在地要求农业行政执法和涉农刑事司法发挥法治支撑作用。基于执法与司法的法理关系,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需要依法衔接和良性互动,这不仅是节约法治资源、提高司法效率的需要,也是维护法制统一的应然要求。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点主要集中在管辖、证据、相关法律文书的承认与执行等方面。为确保衔接的紧密性和有效性,应当构建相关衔接机制,包括农业行政执法中发现涉嫌犯罪的移送、刑事司法机关对农业行政执法移送案件的审查、刑事司法机关在刑事诉讼中发现农业行政违法案件的移送、相互协助与相互认定,以及农业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的检察监督等。  相似文献   

11.
随着我国司法改革的不断深入,学界关于司法制度的研究也不断发展。在此背景下,顾培东基于其法哲学、法社会学、法经济学与诉讼法学的学术背景,对我国司法制度的相关内容进行具体研究,形成了具有个人特色的司法学说体系。顾培东的司法学说以法治自主型进路为顶层设计,进而衍生出司法公正学说、司法开放性学说和司法改革学说。其司法学说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对于我国司法改革与法治建设具有借鉴和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马迁 《甘肃农业》2003,(8):52-53
司法公正是广大人民群众的强烈要求 ,目前司法界还存在一些司法不公的现象。主要是我们的司法体制存在一些问题 ,因此 ,必须进行司法改革 ,完善司法体制  相似文献   

13.
为维护统治秩序的稳定,几乎各个朝代都通过立法明令禁止血亲复仇,而在司法实践中,法律并非影响这类案件裁决的唯一因素,通常还受到政治、社会文化以及个人因素等影响。在处理当代血亲复仇类案件时我们应以史为鉴:国家层面应完善立法、加强司法公信力建设、深化公民的法治信仰;社会层面应努力营造客观、理性的舆论氛围;审判人员自身也应加强理性思维的培养,由此促进血亲复仇案件的公正裁决并减少血亲复仇案件发生。  相似文献   

14.
一、服务"三农"司法制度的创新必要性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化发展模式决定了现阶段城乡司法建设难以坚持同一模式,难以步调一致。针对农村地区落后的司法环境,为了从整体上推进我国司法现代化的建设,客观上需要创新符合"三农"实际的农村司法制度。所谓农村司法制度,是与城市司法制度相对应的一个概念,它是  相似文献   

15.
司法实践的每一个环节,都与逻辑有不解之缘。司法实践中的法律逻辑运用,就是把逻辑的理论应用于司法实践的过程中。司法实践中的法律逻辑运用,既是对司法实践析逻辑抽象,又为司法工作者提供了思维操作的逻辑程序和方法。  相似文献   

16.
农村的法治建设离不开乡村法庭的建设,而其中司法调解较之司法判决对于乡村和谐社会关系的维持有不 可磨灭的作用。农村社会的快速变化给司法活动带来了挑战,纠纷双方都具有血缘或者地缘的关系,解决纠纷的目的 与法律上的诉求不一致,而法官在进行调解中需要用到大量的技术,晓之以情,动之以理、充分发挥“父母官”的身份是 推动纠纷实际在司法调解阶段的重要因素。同时,也应当看到当前农村对于法律的信仰仍然不足,如何推动在司法调 解中发挥法律的实际功效仍然需要不停努力。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明建设是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司法力量是保障生态文明建设不可缺少的力量。在贯彻“以最严格的制度、最严密的法治保护生态环境”政策的过程中,需要处理好若干对法律关系和做好配套机制建设以发挥司法资源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我国的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与WTO的反倾销守则和其他国家的的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相比,无论在审判机构的独立性,还是在受案范围、审查程序以及审查标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我国法律制度中的一个漏洞,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本文为完善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也对目前的一些观点作出了评述。  相似文献   

19.
现代法治社会的形成与市民社会和政治社会的分离有着密切的联系,市民社会与司法二者在发展中相互依托与协调,保证了社会架构的稳定和社会秩序的安定,司法活动对于市民社会的维系具有重要意义。主管制度压缩了司法的作用空间,导致了司法功能的萎缩,进而可能动摇社会维系之根本,在市民社会逐步成长的背景下,取消主管制度是理性之举。  相似文献   

20.
我国的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与WTO的反倾销守则和其他国家的的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相比,无论在审判机构的独立性,还是在受案范围、审查程序以及审查标准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这是我国法律制度中的一个漏洞,不利于我国社会经济和对外贸易的发展。本文为完善反倾销司法审查制度,提出了自己的一些想法,也对目前的一些观点作出了评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