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从100余个稻瘟病菌单孢株中选择代表近年来在浙江省水稻上出现的主要小种的10个菌株,分别来自6个籼稻和4个粳稻品种。将10个菌株分别接种到230个籼稻和183个粳稻品种上,研究从籼、粳稻上分离的稻瘟病菌(籼、粳菌)的致病性。籼菌主要侵染籼稻,侵染后中等发病和重发病的品种比例分别为25.22%和12.61%。均高于侵染粳稻后这两种发病程度的品种比例;粳菌主要侵染粳稻,侵染后重发病的品种比例为40.44%,明显高于侵染籼稻后重发病的品种比例。在籼稻中被籼菌侵染后发病比被粳菌侵染后发病重的品种占籼稻总数的69.57%,并且被籼菌侵染后轻发病、中等发病和重发病的品种比例均明显高于被粳菌侵染后这几种发病程度的品种比例;在粳稻中被粳菌侵染后发病比被籼菌侵染后发病重的品种也占有较大的比例,在被籼菌侵染的发病品种中以轻发病的品种为主,在被粳菌侵染后的发病品种中以重发病的品种为主。  相似文献   

2.
采用室内营养液培养及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的方法,研究不同氮素形态(NH+4-N、NO-3-N)和水分条件(正常水分条件、模拟水分胁迫条件)对籼稻(汕优63、扬稻6号)和粳稻(86优8、武运粳7号)根系孔隙度的影响及根系孔隙度与水分吸收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正常水分条件下,籼稻品种根系伤流在铵态氮和硝态氮处理间均没有显著差异,粳稻品种供硝态氮处理后根系伤流液流速较供铵态氮处理高56%;在水分胁迫条件下,供硝态氮品种汕优63、扬稻6号、86优8、武运粳7号伤流量流速仅为供铵态氮品种的46%、29%、38%和77%,比在正常水分条件下分别显著降低了64%、76%、60%、70%。水分胁迫条件下,供铵态氮和供硝态氮品种根系水分吸收能力分别比其在正常水分条件下下降22%~30%和35%~44%。水分胁迫条件下,供硝态氮品种汕优63、扬稻6号、86优8、武运粳7号根系孔隙度分别比其在正常水分条件下增加267%、151%、133%和255%,而对铵态氮处理影响不显著。供硝态氮条件下水稻根系通气组织的发育程度与根系伤流液流速呈显著线性负相关关系,供铵态氮条件下二者之间没有相关性。因此,硝态氮营养条件下水稻根系孔隙度的增加可能是造成根系水分吸收下降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3.
黑龙江省水稻新品种(系)抗稻瘟病性鉴定及利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宋成艳 《植物保护》2011,37(4):142-145
1998-2009年采用稻瘟病人工接种和自然感病鉴定2种方法,共鉴定黑龙江省水稻新品种(系)485份(次),鉴定出抗稻瘟病新品种(系)109份,12年间先后推广了‘空育131’、‘绥粳3号’、‘龙粳12’、‘龙粳14’、‘垦稻12’等49个新品种,推广了3个超级稻品种‘龙粳14’、‘龙粳18’、‘龙粳21’,18个新品种年种植面积超过6.67万hm2,获得了较高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4.
中熟晚粳新品种秀水664,以抗病性强、产量高、米质好、株型理想等特点,在我地迅速推广。1993年,我乡种植1200hm~2,占晚稻面积的66.7%,成为当家品种,平均666.7m~2产量为486.5kg,比发病严重的老品种(鄂晚5号、鄂宜105、3037)增产  相似文献   

5.
阿苄是由苄黄隆和阿罗津复配而成的新型稻田除草剂。我们对水稻的安全性及其对抛秧稻田杂草的防除技术进行了研究,旨在为大面积推广提供可靠依据。1材料与方法1.1供试药剂16%阿苄粉粒剂(镇江市植保站研制),10%苄黄隆可湿粉(常州农药厂产),30%阿罗津乳油(德国艾格福公司产),25%、28%丁苄粉粒剂(镇江市植保站研制)。1.2对水稻的安全性规定1.2.1阿罗津对不同水稻品种秧苗素质的影响:于水稻秧苗3叶期,按亩用30%阿罗津50ml对水40kg均匀喷施。水稻品种或品系有9-92、9-108、武育粳3号、中粳315、武复粳4号、9380糯,每…  相似文献   

6.
在实验室条件下研究了6个不同类型的水稻品种对二化螟的抗性及其与形态学和解剖学特征的关系。结果表明,二化螟幼虫在粳稻品种辽粳294和秀水11上的存活率最低,显著地低于在超级杂交籼稻两优培九和杂交籼稻汕优63上的存活率,但超级杂交籼稻协优9308和杂交籼稻汕优10上的存活率无显著差异。60日龄时汕优63的分蘖数最多,汕优10次之,辽粳294最少。杂交水稻品种的株高显著高于普通粳稻品种,而辽粳294和汕优63的叶鞘显著短于其它品种。除协优9308与两个粳稻品种无显著差异外,其它三个杂交稻品种的叶宽和叶角均大于粳稻品种。60日龄时杂交籼稻品种两优培九叶鞘的维管束间距最宽,辽粳294的维管束间距最窄,但其维管束直径最大。辽粳294和秀水11叶鞘硅细胞的密度显著高于其它几个籼稻品种。被二化螟幼虫危害后,除汕优10叶鞘的维管束间距略有下降(-0.28%)外,其它几个品种的叶鞘维管束间距均增大,其中辽粳294增幅最大,为33.33%。而维管束直径和硅细胞密度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硅细胞数下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采用田间小区鉴定方法研究27份粳稻品种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抗性表现,并在此基础上选择抗性表现强的镇稻88与高感品种武育粳3号构建F2分离群体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粳稻品种对水稻条纹叶枯病的田间抗性表现在不同年份和不同地区间存在一定的差异,但镇稻88、连粳4号、徐稻3号等9个品种在鉴定试验中均表现为抗病和高抗,可作为抗病品种在江苏地区推广应用。镇稻88与武育粳3号的F2群体抗感表型分离比例符合3∶1,表明镇稻88对条纹叶枯病的抗性受一对显性核基因的控制,将其作为抗病亲本使用可大大加快育种进程。研究同时发现在灰飞虱不引发虫害的条件下,有效接种虫量与感病对照发病率相关性达显著水平,当其值在0.8×106~3.6×106/hm2范围内时可作为水稻条纹叶枯病田间抗性鉴定有效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8.
为摸清贵州省低海拔地区主栽马铃薯品种对晚疫病的抗性情况,2012年对贵州省13个主栽马铃薯品种进行晚疫病抗性鉴定试验。结果表明:Z-30、BP05-003(产量在25500kg/hm2以上)对晚疫病表现为中感,为早、中熟品种,适宜在低海拔发病不重的区域推广;滇黔芋2号、米拉(产量在13500kg/hm2以上)对晚疫病表现为感病,如在晚疫病常发区、重发区种植,生产上应加大防治力度;BPHFl01、20-4.5、威薯002为中感及感病品种,产量一般,为晚熟品种,适宜在高海拔地区种植,需要加强晚疫病防治并配套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9.
水稻品种对灰飞虱的抗性及其机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确水稻品种对灰飞虱的抗性及其机制,研究了11个水稻品种对灰飞虱的忌避性和抗生性,并进一步分析了营养物质、二氧化硅(SiO2)以及草酸含量与抗虫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武粳15、武运粳7号及武运粳8号等3个粳稻品种感灰飞虱;镇稻2号、徐稻3号、盐稻8号、扬粳9538等4个粳稻品种以及汕优63、协优63、协优136、丰优香占等4个杂交组合中抗或高抗灰飞虱。灰飞虱若虫存活率与水稻植株体内可溶性糖含量、淀粉含量、游离氨基酸总量以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呈极显著的正相关。镇稻2号、徐稻3号、协优136叶鞘中SiO2含量分别为0.1660±0.0027、0.1530±0.0081、0.1401±0.0064g/g,显著地高于感虫对照。扬粳9538、镇稻2号叶片草酸含量分别为56.372±1.086、53.763±1.887μg/mL,显著高于感虫对照。低含量营养物质使供试水稻品种对灰飞虱表现抗性,SiO2含量和草酸含量较高是部分水稻品种(如镇稻2号)抗虫的原因。  相似文献   

10.
采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建立了精播条件下不同类型花生品种N肥用量和密度与产量的数学模型,探讨肥料与密度的产量效应及优化配置.分析表明: (1) 大花生花育22号在产量潜力、最优措施组合方面与小花生鲁花12号有一定差异.花育22号最高产量可达到6 498.6 kg/hm2,最优措施组合为:N肥115.8 kg/hm2 密度20.9万株/hm2;鲁花12号最高产量可达到5 792.9 kg/hm2,最优措施组合为:N肥101.9 kg/hm2 密度22.2万株. (2) 大花生对肥料更为敏感,而小花生对密度反应更为强烈.当N肥用量和密度低于最优组合值时,N肥每增加1 kg,花育22号平均增产18.2 kg,比鲁花12号高6.3 kg;密度每增加1万株,鲁花12号平均增产92.3 kg,比花育22号高24.5 kg.因此,小花生精播更要注意发挥密度的增产作用.(3) 大花生产量在5 000 kg/hm2以上的措施组合为:N肥109.0~156.2 kg/hm2,密度17.5~25.7万株/hm2;小花生鲁花12号产量在4 000 kg/hm2以上的措施组合为:N肥86.6~147.2 kg/hm2,密度18.5~25.8万株/hm2.  相似文献   

11.
灰飞虱对抗性粳稻品种稻株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及机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镇稻2号、扬粳9538、徐稻3号及盐稻8号等4个粳稻品种驱避灰飞虱的原因,采用"H"型嗅觉仪测定灰飞虱对4个抗性品种稻株挥发物的行为反应,并通过GC-MS对挥发物的组分进行了定性和定量分析,测定其中4个组分对灰飞虱的生物活性。结果表明,灰飞虱明显偏好感虫对照武育粳3号稻株的挥发物和避开扬粳9538等抗性品种稻株的挥发物。GC-MS 分析发现,抗虫稻株挥发物的组成与感虫对照武育粳3号之间存在着明显差异。感虫对照稻株的挥发物中有38 种成分;与感虫稻株挥发物相比,徐稻3号、盐稻8号、扬粳9538、镇稻2号抗虫稻株挥发物中增加了未知20组分,且扬粳9538、镇稻2号抗虫稻株挥发物中还增加了橙花叔醇。此外,徐稻3号、扬粳9538、镇稻2号抗虫稻株挥发物中一些组分的相对含量较感虫对照中的有明显改变。生物活性测定表明,Z-法尼烯、橙花叔醇及雪松醇等3个组分对灰飞虱有明显的引诱作用。  相似文献   

12.
为探讨豫西烟区最优的栽培措施组合,采用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品种、氮用量和密度对烟叶化学品质和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因素相比,品种对总糖和还原糖影响最大;施氮量增加使烟叶总氮含量增加;3个因素对中部叶化学成分协调性综合评价得分的影响大小顺序为施氮量>品种>密度,获得化学成分最协调的栽培组合为A1B2C2(品种:秦烟96;移栽密度:16500株·hm-2;施氮量:67.5 kg·hm-2);从产量上分析,3个因素对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为品种>施氮量>密度,要获得产量最高的组合为A3B3C3(品种:豫烟6号;移栽密度:18000株·hm-2;施氮量:90.0 kg·hm-2);从产值上分析,最好的组合为A1B2C2(品种:秦烟96;移栽密度:16500株·hm-2;施氮量:67.5 kg·hm-2),其产值、均价和上等烟比例分别为62770.5元·hm-2、19.21元·kg-1和58.6%。综合分析,在豫西烟区前期干旱后期降水分配较均匀且光照充足的条件下,可选择品种秦烟96,种植密度16500株·hm-2,氮肥施用量67.5 kg·hm-2的栽培技术进行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本研究目的在于在滴灌长绒棉生育期灌水量及施氮量一定条件下,调节不同时期的水氮配比,进一步优化水氮管理,提高产量,为农业生产提供理论指导。试验方法:在长绒棉主产地阿瓦提县,选用新海24号,设9个不同水、氮配比处理,研究生育期生理指标及产量的变化。试验结果:(1)不同时期灌水量变化对长绒棉生育进程的影响大于施氮量变化;(2)不同水氮配比对长绒棉生育前期(7月5日前)及后期(8月1日后)单株叶面积影响较大;叶片净光合速率(Pn)在出苗后45 d左右均达最高值,在出苗后60~75 d迅速下降,Pn最大值第二次出现的时间及下降速率差异较大,9个处理中,以7月5日前灌水130 m3·666.7m-2,追氮10.44 kg·666.7m-2;7月6日至7月31日灌水78 m3·666.7m-2,追氮17.4 kg·666.7m-2;8月1日后灌水52 m3·666.7m-2,追氮6.96 kg·666.7m-2的水氮配比(N3W1)Pn二次峰值出现时间最早,在出苗后75 d,为22.7μmol·m-2·s-1,且持续时间长,下降缓慢;(3)通过对8月21日的单株成铃数分析表明:N3W1处理单株成铃最多,为15.8个·株-1,脱落率最低,仅为41.5%。结论:在滴灌长棉生育期所需纯氮20 kg,灌水约260 m3·666.7m2条件下,以7月5日前灌水130 m3·666.7m-2,追氮10.44 kg·666.7m-2;7月6日至7月31日灌水78 m3·666.7m-2,追氮17.4 kg·666.7m-2;8月1日后灌水52 m3·666.7 m-2,追氮6.96 kg·666.7m-2的水、氮配比方式最利于长绒棉经济产量的形成。  相似文献   

14.
黄淮海大豆新品种(系)的抗病性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大豆花叶病毒(SMV)、大豆孢囊线虫(SCN)和大豆根腐病(SRR)是危害中国乃至世界大豆生产的3种主要病害。为了评价黄淮海选育的大豆新品种(系)对这3种病害的抗性水平, 采用温网室接种鉴定及田间调查自然发病的方法, 对72份大豆新品种(系)进行了抗病性鉴定。结果表明, ‘中作J8012’、‘蒙01-38’、‘汾豆86’、‘中作X96328’、‘阜08-190’等9个品系对SMV流行株系SC3和SC7表现高抗或抗病, 占参试品种总数的12.5%; ‘周01015-1’、‘远育8号’和‘冀豆17’ 3个品系对SCN 1号生理小种表现中抗; 自然条件下, 抗SRR病情指数在15以下的大豆材料有31份, 占鉴定总数的43.06%; 对SMV和SRR的抗性水平均在中抗及以上的有‘阜08-325’、‘HD0113’、‘太丰6号’等8个品系, 占参试品种数的11. 11%, 而对3种病害的抗性水平均在中抗以上的材料仅有‘冀豆17’1份。本研究的结果可为大豆抗病育种选择亲本和培育多抗性的大豆新品种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干旱缺水是制约河北省黑龙港流域小麦生产的首要环境因子,从适合该区域的小麦新品种中筛选和推广抗旱品种,对在该地区实现节水保粮和维持地下水红线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近年来河北省中南部审定的38个小麦品种为材料,设置冬后浇2水、1水和不浇水(0水)3个水分处理,于2017—2018、2018—2019年度在成安和辛集进行了大田条件下的抗旱品种筛选试验。结果表明:在大田生产中,可用以产量为基础的抗旱指数来评价品种的抗旱性;以抗旱指数结合高稳系数进行抗旱和稳定性协同评价时,筛选到轮选103、衡0628、衡9966、河农2063、衡5835、中信麦58等6个品种在多个环境中抗旱等级为抗及以上,且产量稳定性较好,石麦22、衡4399、衡观35、石麦15、鲁原502、泊麦7号等6个品种在多个环境中抗旱等级为抗及以上,且产量稳定性为中等。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扬中杂草稻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扬中杂草稻具备杂草稻的基本特性,又是一个具有遗传多样性的混合群体。扬中杂草稻具有较强的休眠性,但比稽稻等代表性的杂草稻弱。扬中杂草稻落粒性强,与稽稻等代表性杂草稻表现基本一致。亲和性研究表明,扬中杂草稻与广亲和品种02428(S5^n)正反交杂种F1结实率正常,而与籼稻特青和扬稻6号的杂种F1生育期超亲,在南京不能正常抽穗。与粳稻武运粳7号、粳稻品系27114的杂种F1表现为半不育。  相似文献   

17.
薛俊杰 《植物保护》1995,21(1):19-20
经连续3年对豫北稻区已推广和将要推广的24个主要品种(系)进行人工剪叶接白叶枯病菌鉴定,其中中感品种7个,有郑粳754(郑稻1号)、新稻90247、郑粳756(郑稻5号)等,其余皆为感病和高感病品种。苗期移栽前3~5天喷药(叶青双或农抗751)防治白叶枯病,可使大田推迟发病10~15天。大田的防治适期应在发病的初期,喷施农药以每亩喷20%叶青双125~150克为好。农抗751(中生菌素)的效果也较理想。  相似文献   

18.
以12个马铃薯品种为研究对象,连续2 a(2022—2023年)设置不施氮(0 kg·hm-2)和施氮(180 kg·hm-2) 2个施氮水平,分析不同品种马铃薯产量和水氮效率特征,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各马铃薯品种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品种、氮水平和品种×氮水平都对晚熟马铃薯产量均具有极显著影响,而氮水平×品种对中熟品种无显著影响。连续2 a供氮条件下中熟品种产量变幅为8 289.39~22 011.61 kg·hm-2,晚熟品种产量变幅为8 192.57~20 308.58 kg·hm-2。基于2 a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各品种块茎产量,将不同马铃薯品种按照不同氮效率划分为4种类型,即双高型(‘京张薯1号’、‘陇薯20号’、‘青薯9号’、‘陇薯15号’、‘陇薯16号’)、低氮高效型(‘V7’、‘陇薯14号’)、高氮高效型(‘陇薯10号’)和双低型(‘冀张薯12号’、‘希森6号’、‘定薯3号’、‘陇薯22号’)。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氮素吸收效率、氮肥表观利用率与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2=0.4438**,R2=0.4211**),马铃薯产量与块茎含氮量间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R2=0.5302**,R2=0.4357**),说明在施氮和不施氮条件下,马铃薯块茎含氮量越高则其产量越高。隶属函数分析结果表明:中熟品种‘京张薯1号’(Di=0.90)、晚熟品种‘青薯9号’(Di=0.90)和‘陇薯10号’(Di=0.87)具有较高的综合水氮效率和产量表现,可作为水氮高效品种在陇中旱作区进行推广。  相似文献   

19.
用AMMI双标图分析西瓜品种的产量稳定性及试点分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借助AMMI模型分析了2009年国家西瓜品种区域试验中的产量数据,结果表明:基因型与环境的互作效应小于基因效应和环境效应,但是也达到了极显著的水平,而且基因型的效应占比例较大,其次为环境效应。不同西瓜品种在各试点的品种稳定性和不同试点对品种的分辨力差异较大:品种G4(09-N2)的稳定性参数最大(Dg=15.53360),G7(09-N9)的稳定性参数最小(Dg=2.56881);8个西瓜品种中高产稳产的品种是G2(09-N1)和G1(09-N7),产量低且不稳定的品种是G4(09-N2)和G6(09-N12),产量高而稳定性一般的品种是G8(CK,09-N15),产量低而稳定的品种是G7(09-N9),产量一般且稳定性一般的品种是G3(09-N5),产量一般稳定性差的品种是G5(09-N8);在4个参试点中,甘肃兰州试点对品种的分辨力强,宁夏中卫试点和宁夏中宁试点对西瓜品种的分辨力一般,宁夏海原试点对品种的分辨力较差。  相似文献   

20.
对东北地区水稻白叶枯病菌生理小种群体的构成及分布,以及水稻品种对白叶枯病菌9号小种的抗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地区水稻白叶枯病菌生理小种群体由6个小种,即Race 1、Race 2、Race 3、Race 6、Race 8和Race 9构成。小种Race 1、Race 2和Race 9在东北三省吉林、辽宁和黑龙江都有分布,小种Race 3和Race 8只存在黑龙江省,Race 6只存在辽宁省。在30个水稻品种中,对9号生理小种表现抗病的有13个,出现频率为43.3%;中抗7个,频率23.3%;中感6个,频率20.0%;感病4个,频率13.3%。本研究为在东北粳稻地区挖掘白叶枯病的抗源,以及利用抗病品种控制白叶枯病危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