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应用10%世高水分散粒剂防治草莓、苹果等真菌病害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0 %世高水分散粒剂 (WG) ,是瑞士诺华公司生产的三唑类内吸性广谱杀菌剂。该药剂除对卵菌亚纲引起的病害 ,如霜霉病等外 ,对多数真菌病害均有良好的防治效果。 1997~ 1999年我们先后用该药进行了防治草莓白粉病、苹果轮纹病、炭疽病、斑点落叶病、梨树黑星病 5种重要病害的试验 ,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10 %世高防治草莓白粉病草莓白粉病属草莓常见病害 ,保护地栽培因温度、湿度条件均适宜发病 ,所以比露地栽培区病情更重。为尽快筛选出防治草莓白粉病的优良药剂 ,1997年我们应用 10 %世高作参试药剂 ,进行了防治草莓白粉病药效试验。结…  相似文献   

2.
湖南省草莓灰霉病菌对4种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湖南省草莓灰霉病菌菌株的抗药性状况,2013-2015年从湖南省不同地区草莓灰霉病病果或病叶上经单孢分离获得草莓灰霉病菌454株,采用最小抑制浓度法(MIC)检测不同地区草莓灰霉病菌株对多菌灵、腐霉利、异菌脲、嘧霉胺的抗药性。结果表明:草莓灰霉病菌对多菌灵、腐霉利、异菌脲、嘧霉胺的抗性频率分别为55.73%,77.31%、3.52%和77.31%;所测菌株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类型有Cbz~RPcm~RIpd~RPmt~R、CbzSPcm~RIpd~RPmt~R、Cbz~RPcm~RIpdSPmt~R、Cbz~SPcm~RIpdSPmt~S、Cbz~RPcm~SIpd~SPmt~R、Cbz~SPcm~RIpd~SPmt ~R等6种,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3.26%、5.07%、41.41%、4.63%、3.96%、11.67%,未发现对4种杀菌剂均敏感的类型,表明湖南省草莓灰霉病菌已对多菌灵、腐霉利和嘧霉胺产生抗药性,对异菌脲的抗药性较低。  相似文献   

3.
为寻找高效、安全的草莓白粉病防治药剂,在离体叶盘和田间活体植株上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效。结果表明,42.5%吡唑醚菌酯.氟唑菌酰胺SC 450 mL/hm2和50%醚菌酯WG 560 g/hm2处理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较好,3次药后田间防效均在88%以上。50%硫磺SC 3 750 mL/hm2和碳酸氢钾4 500 g/hm2处理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效略高于80%。  相似文献   

4.
新拟盘多毛孢叶斑病是在草莓上发现的一种新病害。本研究对采自北京昌平、山东诸城、云南保山及广东惠州等地草莓Fragaria × ananassa发病叶片进行了组织分离,结合形态特征和ITS系统发育分析对所分离获得的8株疑似拟盘多毛孢叶斑病病菌进行了鉴定,并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病原菌对8种代表性杀菌剂及新型药剂——双苯菌胺的敏感性。结果表明:所分离得到的病原菌为新拟盘多毛孢Neopestalotiopsis clavispora;双苯菌胺对8株新拟盘多毛孢 N. clavispora的毒力最强,平均EC50值为 (0.004 ± 0.002) μg/mL,可作为防治草莓叶斑病的首选药剂;其次为咪鲜胺、嘧菌酯、戊唑醇、氟环唑、苯醚甲环唑和腈菌唑,平均EC50值在0.006~0.803 μg/mL之间;百菌清毒力较低,而代森锰锌对新拟盘多毛孢 N. clavispora几乎没有抑制作用。研究结果对合理使用杀菌剂防治草莓新病害——新拟盘多毛孢叶斑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山东省草莓枯萎病菌对四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检测   总被引:9,自引:1,他引:8  
为了明确山东省草莓枯萎病菌对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现状,从有代表性的草莓种植区采集、分离了12个草莓枯萎病菌菌株,采用菌落直径法测定其对四种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显示,戊唑醇、烯唑醇、苯醚甲环唑和腈菌唑对12个菌株的EC50值分别在0.1107~1.1670、0.1446~2.2586、0.1307~9.0317和1.1969~60.9270μg·mL-1之间.其中菌株LY002对苯醚甲环唑和腈菌唑的敏感性较低;ZY002对苯醚甲环唑最敏感,其毒力倍数是LY002的69.10倍;TA005对腈菌唑最敏感,其毒力倍数是LY002的50.90倍;TA002对烯唑醇和TZ004对戊唑醇的敏感性均较低,而LY001对这两种药剂最敏感.结果表明,不同菌株之间对三唑类杀菌剂的敏感性差异较大.  相似文献   

6.
大棚草莓白粉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大棚栽培草莓在象山县已有十余年历史 ,常年种植面积约 333 3hm2 ,由于连年种植 ,草莓白粉病逐年加重 ,已成为常发性病害。草莓发生白粉病后 ,一般减收 2 0 %~ 30 % ,重的达 50 %以上 ,甚至绝收 ,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我们从 1997年开始对该病的发生规律及综合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 ,引进新的三唑类杀菌剂进行试用 ,积累了一些经验 ,初步总结如下。1 发病特点与消长规律草莓白粉病的病原为Sphaerothecaaphanis(Wallr)Braun ,称羽衣草单囊壳菌 ,属子囊菌亚门真菌。该病为低温高湿型病害 ,发生频率…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草莓丝核菌根腐病的病原种类及筛选防治丝核菌根腐病的有效杀菌剂,本研究基于形态学特征、细胞核荧光染色、菌丝融合群测定以及rDNA-ITS的序列分析,对北京和河北承德地区的草莓丝核菌根腐病的病原菌进行了鉴定,并利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7种杀菌剂对丝核菌的抑菌作用。结果发现,北京地区的丝核菌为双核丝核菌(binucleate Rhizoctonia,BNR),属于融合群AG-A;河北的丝核菌为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属于融合群AG-4。氟啶胺、吡唑醚菌酯、噻呋酰胺、戊唑醇、咯菌腈、氟硅唑对2种丝核菌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EC_(50)值为0.063 9~2.485 7μg/mL,抑霉唑的抑制作用较差,EC_(50)值为9.966 8~11.236 8μg/mL。同一种杀菌剂对不同丝核菌的抑制作用存在差异,噻呋酰胺、戊唑醇、氟硅唑、咯菌腈和抑霉唑对立枯丝核菌的抑制作用强于对双核丝核菌。试验结果为生产上合理选用杀菌剂防治草莓丝核菌根腐病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武夷菌素是一种农用抗生素类生物杀菌剂,温室及田间试验表明它对粮食、蔬菜、果树上的多种真菌病害有很好的防治效果,并且已经应用于农业生产中.为了考查其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治效果,进行了室内孢子萌发抑制试验,结果表明武夷菌素能够抑制草莓白粉病菌孢子的萌发,其EC50为9.550 6μg/mL.同时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2%武夷菌素水剂对草莓白粉病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其300倍液防治草莓白粉病的效果和化学农药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相当,武夷菌素200倍液的防效显著高于化学农药,同时对草莓自身的生长发育没有影响.试验表明武夷菌素对草莓白粉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可为生产上防治草莓白粉病和科学用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几种杀菌剂对草莓白粉病的防效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温室大棚用苯醚甲环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氟硅唑、腈菌唑和三唑酮等杀菌剂防治草莓白粉病Sphaerotheca aphanis。结果表明,适宜浓度的 10%苯醚甲环唑WG、30%苯醚甲环唑+丙环唑EC、40%氟硅唑EC、20%三唑酮EC、12.5%腈菌唑EC的田间防治效果均可达到80%以上;苯醚甲环唑、苯醚甲环唑+丙环唑、氟硅唑和三唑酮的持效期约为18 d,而腈菌唑的持效期较短,约为7 d。10%苯醚甲环唑WG在360~900 g/hm2用量时不影响草莓长势,而氟硅唑225 mL/hm2和三唑酮300~450 mL/hm2用量时则在不同程度上抑制草莓的生长。  相似文献   

10.
草莓枯萎病是设施草莓连作种植中的重大病害,本试验通过对前期筛选到的生防菌株进行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指标和分子生物学检测,将筛选的菌株SDTB038鉴定为贝莱斯芽胞杆菌Bacillus velezensis。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8种化学杀菌剂对草莓枯萎病菌的毒力,其中多菌灵、苯醚甲环唑和肟菌酯室内毒力较高。菌株SDTB038与化学杀菌剂协同防治的盆栽试验表明,药后21 d,单施108 cfu/mL SDTB038发酵液对草莓枯萎病的防治效果为50.66%,对该病害具有明显的防控作用。108 cfu/mL SDTB038发酵液分别与29 mg/L肟菌酯和20 mg/L苯醚甲环唑混用,对草莓枯萎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62.56%和74.01%,两组混用组合的协同作用显著。试验结果表明,108 cfu/mL SDTB038发酵液能够减少化学药剂的用量,提高防治效果,推广应用价值大。  相似文献   

11.
湖北省草莓病害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草莓是一种营养丰富的保健水果 ,随着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由于它栽培容易 ,当年结果 ,产量较高 ,经济效益好等优点 ,在我地发展较快 ,栽培面积不断扩大。但草莓病害时有发生 ,若防治不及时 ,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质量。笔者根据近年来对我地草莓病害的调查研究及防治实践 ,总结出了草莓主要病害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 ,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草莓的主要病害草莓主要病害有草莓灰霉病、白粉病、叶斑病、病毒病、芽枯病、草莓果畸形等病害 ,这些病的大量发生和流行 ,严重为害草莓的茎、叶、果 ,影响草莓的产量和质量 ,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1 .…  相似文献   

12.
细菌性角斑病是草莓上的重要病害,近年来随着草莓的国际贸易和新品种引进,该病已侵入我国,对草莓产业构成严重威胁。作为检疫性病害,该病发生初期症状不明显,病原菌生长缓慢,分离不易,给病原菌及病害防控的相关研究带来较大的挑战。通过整理相关的研究报道,介绍了草莓细菌性角斑病的发生与为害特性、病原菌特性、检测与防治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为该病的检测和早期防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通过调查,郓城县大棚草莓主要病害有灰霉病、叶斑病、白粉病等。总结草莓主要病害的为害症状及防治技术,以指导当地草莓生产。  相似文献   

14.
大棚草莓主要病害的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彪 《植物医生》2014,(3):10-11
大棚高温多湿,极有利于草莓病害的发生。咸宁市大棚草莓主要病害有灰霉病、菌核病、叶斑病、白粉病等,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  相似文献   

15.
我国对草莓炭疽根腐病的重视程度亟待提高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国珍 《植物保护》2015,41(2):234-236
草莓炭疽根腐病是近年来发生较为普遍和严重的草莓病害,但对该病害的认识不足甚至存在误区。本文介绍了草莓炭疽根腐病与草莓红中柱根腐病在症状表现、病原菌种类及用药策略上的不同,并指出了国内草莓炭疽病发生和危害的特点,勿将炭疽根腐病误认为是红中柱根腐病。  相似文献   

16.
采用改进的QuEChERS气相色谱-串联质谱法建立了检测草莓中21种杀菌剂(螺环菌胺、甲霜灵、四氟醚唑、酞菌酯、嘧菌环胺、戊菌唑、氟吡菌酰胺、氟菌唑、嘧菌胺、E-苯氧菌胺、抑霉唑、腈菌唑、醚菌酯、环氟菌胺、肟菌酯、丙环唑、环酰菌胺、氟环唑、咪唑菌酮、啶酰菌胺、嘧菌酯)残留的方法。样品经乙腈提取,采用N-丙基乙二胺(primary secondary amine,PSA)和石墨化碳黑(graphitized carbon blacks,GCB)作为分散固相萃取(dispersive solid phase extraction,DSPE)的吸附材料,净化液经氮气吹干、用V(正己烷):V(丙酮)=9:1混合溶液定容,采用气相色谱-串联质谱(gas chromatography-tandem mass spectrometry,GC-MS/MS)测定。结果表明:在质量浓度0.005~0.2 mg/kg范围内,21种杀菌剂与对应的峰面积间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在0.01、0.05和0.1 mg/kg 3个添加水平下,21种杀菌剂的平均回收率均在70%~122%之间,RSD < 20%。该方法适用于草莓中21种杀菌剂残留的快速、高效和准确分析。  相似文献   

17.
周明国 《农药学学报》2022,24(5):904-920
杀菌剂毒力是化合物具有开发和应用价值的固有生物学性状,不仅是农药登记部门予以注册登记的前置条件,而且也是反映杀菌剂生物活性及其安全性和有效性的关键技术参数。本文明确了杀菌剂毒力术语的定义,强调了杀菌剂可能的未知作用方式及通过与病原菌、寄主和环境因子相互作用的病害及流行防控效力在杀菌剂毒力评价中的重要性。深入分析了化合物与受体蛋白相互作用的结构特异性和精确性及干扰靶标蛋白功能的毒理学机制,揭示了杀菌剂毒力的选择性原理。综述了杀菌剂毒力生物测定及其结果分析方法,分析了可能影响毒力测定结果评价的常见因素。本文所述内容可为从事农药创制、加工、应用、毒理与抗性及分子互作科研工作者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卵菌对内吸杀菌剂的抗药性及对策   总被引:18,自引:1,他引:17  
 卵菌病害是一大类农作物的重要病害,卵菌对内吸杀菌剂的抗药性已成为目前农业生产和农药工业所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本文就卵菌对内吸杀菌剂抗药性的发生、风险研究、原因、机制及对策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9.
草莓真菌病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君 《植物医生》1996,9(3):45-46
草莓真菌病害叶斑病、腐烂病、枯萎病、白粉病等种种真菌病害草莓栽培带来巨大有损失。这些病菌削弱植株的生长势,降低浆果产量,损害果实品质。为了及时识别这些病害、采取必要措施减轻其危害,就必须熟悉这些病害的特征。在夏季凉爽而多雨的年份,灰腐病的蔓延几乎可以...  相似文献   

20.
大棚草莓炭疽病绿色防治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草莓炭疽病是一种高温、高湿型真菌性病害,在郓城县大棚草莓生产上为害逐年加重。针对大棚草莓炭疽病发生的为害症状、发病规律,总结大棚草莓炭疽病绿色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