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戊聚糖是小麦籽粒中非淀粉多糖的主要成分.戊聚糖在小麦籽粒中的含量较低,但它对小麦的营养品质和加工品质都有重要的影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小麦戊聚糖的最新研究进展,包括小麦品种间戊聚糖含量的变异、戊聚糖的影响因素和遗传特性、戊聚糖与农艺性状关系及戊聚糖对小麦品质的影响等,旨在为中国小麦品质改良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皖北地区小麦品种的加工品质性状,为小麦品质改良提供好的种质资源和理论依据。[方法]选取了皖北地区65个小麦栽培品种(系),对这些小麦品种的籽粒品质性状包括蛋白质含量、沉降值、湿面筋含量和千粒重以及面团品质性状进行测定,利用方差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比较各品质性状在不同品种间的差异,以及各性状之间的相关性。[结果]在小麦加工品质性状方面,各品种之间存在较大的变异范围;相关性分析表明,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均与面团品质性状的4个指标(除了峰值高度)呈显著或极显著地正相关,而千粒重与面团品质性状的4个指标呈负相关(除了峰值高度)。[结论]在小麦育种早代,可以通过提高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改良小麦品质。  相似文献   

3.
小麦puroindoline及其相关基因分子遗传基础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2,他引:5  
籽粒硬度是重要的小麦品质性状之一,对小麦的磨粉品质和加工品质有重要影响。控制籽粒硬度的主效基因puroindoline位于5D染色体的短臂上,可分为Pina和Pinb2种类型。Pina和Pinb紧密连锁,编码区均为447个碱基,没有内含子,共同形成小麦籽粒硬度的分子遗传基础。目前,普通小麦和山羊草中均已发现多种puroindoline变异类型,其中引起小麦籽粒硬度大幅度升高的Pina-D1b类型的分子机制为从编码区第23个碱基开始缺失15380个碱基。Puroindoline除了对小麦籽粒硬度有重要影响之外,对其它品质性状也有重要影响,不同puroindoline变异类型之间小麦品质具有一定差异。另外,与puroindoline紧密连锁的Gsp-1基因变异类型更为丰富,但对籽粒硬度没有明显的调节作用。最近发现的与puroindolineb高度同源的基因Pinb-2v具有4种类型,分别位于小麦7A、7B和7D染色体上,可能对籽粒硬度具有微效的调节作用。本文通过对puroindoline的分子特征和突变类型以及相关功能进行分析和总结,旨在为中国小麦品质的基因工程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生态变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江苏省6个小麦生态区,选用大面积推广的7个不同品质类型的专用小麦品种,研究了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生态变异特点。结果表明:除籽粒淀粉含量不受环境主效应的影响外,其余各品质性状均受基因型和环境主效应以及二者互作效应的显著影响;籽粒蛋白质含量和面粉降落值受基因型和环境主效应的影响相近,而其余品质指标的基因型主效应明显大于环境效应。表明在江苏省优质小麦生产中,品质的遗传改良和深入的品质生态区划非常重要。不同品种在各生态点品质性状的表现趋势不同,可能导致品质区划结果不同,在品质生态区划研究中需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5.
小麦籽粒质量的优劣既体现了不同品种的生产能力(粒重大小、籽粒均匀度、整齐度等),又与小麦的一次加工品质和二次加工品质直接有关(籽粒容重、硬度、蛋白质含量等)。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小麦籽粒质量已有30多项判断指标及其配套的方法,但这些方法多为实验室方法,需要价格比较昂贵的仪器,在生产应用特别是粮食收购中不可能直接利用。因此,根据小麦籽粒外观物理性状、营养品质、加工品质的相关性,探讨和分析利用外观或简单器械判断小麦籽粒质量的方法是十分必要的。  相似文献   

6.
<正>籽粒硬度是国内外小麦市场分级和定价的重要依据,它严重影响润麦加水量、出粉率、破损淀粉粒数量和面粉颗粒度大小,并最终决定磨粉品质和食品加工品质,是小麦品质性状中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本试验对100份小麦品种进行试验,采用单粒谷物硬度仪(SKCS)测定小麦籽粒硬度,通过小麦籽粒硬度与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测验,为小麦籽粒硬度的改良和品质育种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文旨在研究小麦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各品质性状间的关系及其在小麦品质改良中的应用,为小麦营养品质的改良和高、低类胡萝卜素含量种质资源筛选提供参考。[方法]以250个小麦品种(系)为试材,对其全麦粉类胡萝卜素含量、脂肪氧化酶(LOX)活性、白度和黄度等品质性状进行了方差分析、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对不同来源地品种的类胡萝卜素含量进行比较。[结果]250个小麦品种(系)籽粒全麦粉类胡萝卜素含量、LOX活性、白度和黄度的品种间差异均达到差异极显著水平。类胡萝卜素含量与全麦粉黄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LOX活性、全麦粉白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北方地区小麦品种的类胡萝卜素含量平均值高于南方地区。[结论]来源于不同生态区域的小麦品种籽粒类胡萝卜素含量及若干品质性状存在显著差异;全麦粉类胡萝卜素含量与白度等性状相关性显著。  相似文献   

8.
主要生态因素对小麦营养品质及烘烤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小麦品质是一复杂的综合性状,既受遗传的控制,也受生态环境的影响,尤其是与籽粒灌浆期间的气象条件和土壤养分供应状况有关[1].一些研究发现,同一品种在不同年份、不同生态环境下,其品质有明显差异[2~5],反映出生态环境条件对小麦籽粒品质具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品种品质性状对氮素的敏感性,为优质弱筋专用小麦生产及品质育种提供参考.[方法]以长江中下游麦区105个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进行低氮(纯氮120 kg/ha)和高氮(纯氮280 kg/ha)2个施氮水平的田间试验,测定不同品种籽粒品质相关指标,并依据籽粒蛋白质含量进行氮肥敏感性分析.[结果]长江中下游麦区小麦籽粒品质性状在不同品种和施氮量间均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下同),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高氮处理下,籽粒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显著提高,沉降值、千粒重和籽粒硬度等品质指标也有增加趋势.不同品质性状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籽粒蛋白质含量与湿面筋含量和面团稳定时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相关系数均在0.5000以上.根据籽粒品质性状对氮素的敏感性程度,可将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小麦品种分为氮敏感型(34个)、氮迟钝型(25个)和中间型(46个)三大类.15个生产应用弱筋小麦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在不同施氮量下的效应分析结果表明,主要弱筋小麦品种在低氮条件下均可达到GB/T 17893-1999《优质小麦弱筋小麦》的标准,其中宁麦9和扬麦15籽粒蛋白质含量对不同施氮量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宁麦13、鄂麦520、扬麦9号和宁麦20等品种对氮素较敏感.[结论]根据不同小麦品种籽粒品质对氮素的敏感性差异,生产上应合理控制氮肥用量,以达到品质与产量的协调和平衡.  相似文献   

10.
不同播期下春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性状变化规律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以适宜甘肃河西灌区种植的10个春小麦品种(系)为材料,通过分期播种研究了不同气候条件下小麦籽粒产量及品质性状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不同播期间小麦籽粒产量、千粒重及沉降值差异显著,适期早播可提高产量并改善品质;播期对小麦品质的影响存在品种间差异,甘春20号、陇春22号、高原602、永良15号、陇春23号和8106的品质性状受播期影响相对较小;小麦灌浆期间14.4-26.7℃的日均温与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及沉降值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小麦灌浆期间充足的日照有利于产量提高及品质的改良。  相似文献   

11.
为了了解不同水分胁迫对不同品质类型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影响,试验选用3个有代表性的强、中、弱筋春小麦品种,在防渗池中进行种植。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主要品质性状在不同筋型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在不同水分条件下也存在显著差异。在水分胁迫下,湿面筋含量、粗蛋白含量以及沉淀值均呈显著或极显著下降趋势,而膨胀势显著增大。在试验条件下品质性状间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品种间粗蛋白含量与湿面筋含量、沉淀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因此在小麦生态育种和调优栽培研究中,需要重视水分因子对小麦籽粒品质性状影响的不同步性。  相似文献   

12.
为丰富小麦的遗传背景、提升小麦的品质,以来自于以色列Hermon地区的110个野生二粒小麦和2份国外栽培小麦为供试材料,并测定其农艺性状和籽粒多组分营养成分,以发掘新的基因资源。结果发现,野生二粒小麦与栽培小麦籽粒蛋白质、植酸、氨基酸、总酚和农艺性状指标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网络相关性分析显示,野生二粒小麦与栽培小麦在籽粒营养性状间都呈现出较多的正相关,但是野生二粒小麦籽粒营养性状与农艺性状多呈现负相关。对两年环境中野生二粒小麦群体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和多组分营养含量的筛选中,发现基因型HP1籽粒氮素营养表现出极低值。同时,基因型HP143籽粒可溶性蛋白质的含量表现出较高值。通过对两个环境下小麦群体籽粒可溶性蛋白质和多组分营养物质含量的主成分分析发现,基因型HP143存在明显的分离,且HP143籽粒多组分营养性状的含量都较高。筛选到的小麦籽粒各组分含量极端的基因型个体,将为今后小麦遗传与育种研究提供有效的基因材料。对这些差异进行研究为改良小麦品种提供了遗传基础。  相似文献   

13.
新疆北部冬小麦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改良潜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对新疆北部不同时期的冬小麦区试品种(系)的品质性状进行分析,探讨品质性状的改良效果及遗传改良潜力,旨在为新疆小麦品质育种目标及改良策略提供理论参考.[方法]试验以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疆北部不同时期冬小麦的区试品种(系)为试材,对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沉淀值、面团形成时间、面团稳定时间等主要品质性状的改良效果及遗传改良潜力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新疆冬小麦品质经过近20年的改良,已经有了很大提高,新育品种(系)的加工品质有了很明显的提高.[结论]从研究的9个主要品质性状的变异系数可以看出,稳定时间、形成时间、沉淀值等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潜力,蛋白质含量、湿面筋含量虽然有一定的遗传改良潜力,但提升空间不大.  相似文献   

14.
概述了自第一株转基因小麦问世以上转基因小麦研究取得的巨大进展,简要介绍了基因枪法、农杆菌介导法和花粉管通道法等基因转化方法,对转基因技术在获得抗除草剂、抗病虫、抗逆、改良品质和雄性不育转基因小麦植株等方面的应用情况进行了回顾,指出了转基因小麦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展望了转基因小麦前景。  相似文献   

15.
川麦39(川00062)由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利用从CIMMYT引进的优质抗病种质资源材料Milan选系“墨444”与四川小麦杂交选育而成,品质达到国家GB/T17320-1998《专用小麦品种品质》标准规定的强筋小麦类型指标,高抗条锈病,产量水平和适应性符合四川省和国家品种审定标准,是中国南方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强筋小麦品种。本文对川麦39的产量水平及其在不同年度和地域间的适应性、主要农艺性状和产量构成因素对产量形成的影响、抗病性和品质特点进行评价,提出了生产应用的技术要点和进一步育种改良的努力方向。  相似文献   

16.
利用矮败小麦进行聚类轮回选择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矮败小麦为群体改良工具,提出了小麦聚类轮回选择育种技术.按照育种目标组建不同类群,分类群聚合同类有益基因,使基因在相对同一的趋向上进行交流和重组.实现主效基因的有效结合和微效基因的相互累加,轮回改良群体,逐渐逼近育种目标.育成了一批遗传背景丰富,具有优质、高产、多抗特性的小麦新品种和特异材料,为小麦的群体改良探索出了一条简易高效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新疆不同类型冬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生态变异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明确生态环境对不同类型小麦品种品质性状的影响,为小麦优质育种、优质栽培和品质区划提供依据.[方法]选用新疆3种筋力类型的8个品种,于2006和2007年分别种植在新疆北部5个代表性地点,研究小麦籽粒品质性状的生态变异特点.[结果]所测18个品质性状受基因型、地点及互作效应的影响均达极显著水平.强筋类品种其多数品质性状均较高,但出粉率中等.中强筋类品种在三类品种中出粉率较高,中弱筋类品种多数指标均表现较低.所有品种品质性状在地点间存在较大差异,强筋类品种受环境的变异大于其它两类品种.分析表明强筋类品种主要性状以玛纳斯点表现较高,其次是乌鲁木齐、塔城、奇台,伊宁最低. [结论]初步认为强筋品种在玛纳斯、乌鲁木齐、塔城种植品质表现良好,中强筋品种和中弱筋品种适应上述5个区域种植.但研究表现年际间多数品质性状有显著差异,这主要与灌浆期降雨、光照及温度条件有关,因此,同一品种在不同的生态点及不同年份中的表现趋势有所不同,可能对最终的品质区划结果产生影响,这在实际品质生态区划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8.
以273份小麦新品系为材料,研究了小麦籽粒硬度、蛋白质含量、揉面仪和粉质仪等相关指标的分布和关系。结果表明:50%的小麦品系在籽粒硬度和蛋白质含量等方面已达到强筋小麦的品质要求,但面团流变学特性则存在一定的差距;加强面团流变学特性的遗传改良,应是今后育种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以籽粒硬度结合揉面仪指标的和面时间、8 min尾高、衰落角,可作为预测小麦面粉品质和面团品质的重要参考指标,但和面时间不超过4 min为宜。  相似文献   

19.
李治龙  刘新华  武巧莉  赵晨霞  桑立伟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7198-17199,17245
[目的]研究微波提高谷朊粉品质的最佳条件。[方法]以谷朊粉为原料,通过微波处理,以起泡性、乳化性、溶解度为指标,研究谷朊粉浓度、pH值、加热时间、微波功率等对谷朊粉品质的影响。[结果]当功率为570W,pH值为5,谷朊粉质量百分数为9.5%,微波处理时间为100s时,通过微波处理,能明显提高谷朊粉的乳化性和起泡性。[结论]该研究为采用一定改性手段来改善谷朊粉的某些物理化学性质,以提高其作为不同食品改良剂的适应性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