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杜东霞  王宜磊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11):4985-4987
[目的]探讨固定化漆酶脱色降解刚果红染料的最佳反应条件。[方法]以海藻酸钠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进行漆酶的固定化,并研究了固定化漆酶用量、染料浓度、反应温度和pH对染料脱色率的影响。[结果]固定化漆酶脱色降解刚果红染料的最佳条件为酶用量1 g,染料浓度40 mg/L,反应温度65℃,pH=4.5。在该条件下降解3 h,固定化漆酶对刚果红染料的脱色率达92.6%,重复利用5次后,脱色率仍能保持在50%左右。[结论]该研究为染料废水的有效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研究裂褐菌对刚果红染料脱色的影响。[方法]通过控制培养基中Mn2+的浓度,获得只有木质素过氧化物酶(LiP)或锰过氧化物酶(MnP)的单一酶和两者的混合物,探讨裂褐菌对刚果红染料的脱色效果。[结果]LiP、MnP及LiP和MnP的粗酶液在1 h内对4种浓度的刚果红染料进行降解过程中,35 mg/L的刚果红的降解效果较佳,最高可分别达24.77%、20.31%、23.47%。3种培养物对刚果红都有明显的脱色效果,5 mg/L的脱色效率均在95%左右,20 mg/L的脱色效率超过80%,35 mg/L的脱色效率在80%左右,50 mg/L的脱色效率在70%左右。[结论]该研究为染料废水处理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提高漆斑菌(Myrothecium sp.IMER1)产胆红素氧化酶产量,并研究其酶液对酸性靛蓝脱色性能。[方法]筛选合适的产酶培养基,研究外加碳源、温度、pH值等条件对产酶量的影响。提取粗酶液并对酸性靛蓝进行了脱色研究,用紫外-可见分光光度计扫描其在200~800 nm波长的变化。[结果]漆斑菌在PDB培养基上生长良好且产酶量最大;当以PDB培养基为基本培养基时,葡萄糖是其产酶的最适外加碳源,该菌最适产酶的温度和pH值分别是28℃和7.0。该酶在2 h内对酸性靛蓝脱色率可达到82%,酸性靛蓝降解液的扫描光谱图证实了染料分子的结构受到了破坏。[结论]试验结果为提高胆红素氧化酶产量提供了试验依据,证实了该酶在印染废水的脱色净化处理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4.
利用白腐菌处理染料废水,可通过其分泌的特殊降解酶系达到良好的脱色效果.主要研究了白腐菌pc5305对300mg/L萘酚绿-B染料的脱色效应.通过脱色率比较,可以从4种不同白腐菌中筛选出对萘酚绿-B具最佳脱色作用的pc5305,并对pc5305处理萘酚绿-B的脱色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显示:白腐菌静置培养4天后用于染料脱色效果最好;在染料溶液初始pH 4.4、处理过程振荡且接种量大于2.0×107个孢子/L条件下,pc5305可在8h内使浓度高达300mg/L的萘酚绿-B脱色90%以上.  相似文献   

5.
张金平  阚振荣  苏维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18):11032-11034
[目的]研究混合培养体系对染料废水的脱色和降解务件,为印染工业废水的大规模生物处理奠定基础。[方法]利用4株丝状真菌和4株细菌组建一真菌细茵混合培养体系,考察了该混合培养体系在不同条件下对2种染料废水的脱色与降解效果。[结果]2种废水在中和预处理使pH在6.0左右后,真菌与细菌以2:1同时接种效果较好,通氧有利于脱色与降解,处理时间因水质而异。对深蓝废水12h脱色率和降解率分别达到98.36%和92.70%;对难于脱色的中红废水24h脱色率和降解率分别达到87.22%和82.98%。通过全波长扫描图谱,证明了大部分染料被降解。[结论]通过研究确定了该混合培养体系对染料废水脱色和降解的最佳条件。  相似文献   

6.
马凤霞  姜辉  王丰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1):19305-19306,19357
[目的]采用溶胶-凝胶方法制备了几种POMs/TiO2复合光催化剂,考察了催化剂在紫外光照射下对模拟染料废水(酸性媒介黑PV溶液)的光催化降解行为,为降解有机污染物提供理论指导。[方法]研究了催化剂中的POMs含量、催化剂用量、溶液的pH及H2 O2浓度对PV溶液降解过程的影响。[结果]H4SiW12O40/TiO2复合催化剂光催化降解模拟染料废水(PV溶液)效果最佳。PV溶液初始浓度为300 mg/L时,脱色反应最佳条件:催化剂为H4SiW12O40/TiO2,α-H4SiW12O40质量分数为1.5%时,催化剂用量为60 mg、pH为2.0、H2 O2浓度为20 mmol/L时,PV降解质量分数可达到72.48%。[结论]POMs/TiO2复合催化剂较纯TiO2光催化降解PV溶液活性明显,其光催化降解有机污染物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为筛选出脱色能力强的微生物降解菌,并确定其最佳降解条件,对小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采集的20株担子菌及20个腐木样品进行甲基橙脱色菌的筛选,并分析了染料初始浓度、pH和金属离子对脱色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木质素白腐菌Ceriporia sp.HN-1脱色能力较强.最适染料脱色浓度为80~100 mg/L,最佳染料pH为5~7...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一株腐败希瓦氏菌对染料的脱色效果。[方法]从印染废水中筛选到一株对偶氮染料活性艳红X-3B和蒽醌染料活性艳蓝KN-R均具有高效降解作用的菌株,对其进行了菌种鉴定,并分析了该菌在不同培养条件下对两种染料的脱色效果。[结果]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 DNA序列鉴定结果表明,该菌为希瓦氏菌属腐败希瓦氏菌,命名为S.putrefaciens 4H。该菌在pH=8、37℃下静置培养时,对两种染料的脱色效果最好。该菌6 h内可将50 mg/L活性艳红X-3B完全降解脱色,在含有活性艳红X-3B的LB平板上可形成水解圈,推测其能产生水解活性艳红X-3B的胞外酶;该菌对50 mg/L活性艳蓝KN-R的脱色率48 h时可达81.84%,且脱色时染料先被细胞吸附沉淀后再随着细胞的生长代谢逐渐降解,其脱色机制还有待研究。[结论]该研究为印染废水的处理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植物载体丝瓜瓤对白毒鹅膏菌(Amanita vern)进行固定,考察了固定化菌体的菌龄、pH值、温度、转速、接种菌量对分散蓝2BLN脱色的影响,比较了固定化菌体与菌丝球对染料的脱色效果,研究了该固定化菌体的重复利用.结果表明,最佳脱色条件为菌龄4 d,pH值3.0,温度25℃,转速90 r/min,菌量对染料脱色的影响为5%>6%>4%;固定化菌体对染料的脱色效果优于菌丝球;经8次重复利用之后,其脱色率仍可达75%.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芽孢杆菌菌株CLb的芽孢漆酶在介体的互作下对不同类型的染料及模拟染料废水的脱色效果。[方法]制备芽孢粗酶液,在介体的互作下,测定具有漆酶活性的粗酶液对活性亮蓝、活性黑、靛红和结晶紫的脱色效果,筛选出对染料脱色有促进作用的漆酶介体,并且研究芽孢漆酶在不同pH条件下对染料和模拟染料废水脱色的影响。[结果]菌株CLb的芽孢漆酶在无介体参与下只能使活性亮蓝和结晶紫脱色。在介体乙酰丁香酮(ACE)的作用下,芽孢漆酶对4种染料的脱色率均超过70%。在pH 7.0条件下,芽孢漆酶浓度为44.74 U/L和介体ACE浓度为1 mmol/L时对模拟染料废水的脱色效果最好,6 h脱色率超过80%。在介体乙酰丁香酮存在,pH 7.0的条件下,菌株CLb的芽孢漆酶对合成染料脱色效率高于pH 9.0时的脱色率。[结论]在介体乙酰丁香酮的存在下,芽孢漆酶对染料和模拟染料废水均具有较好的脱色效果。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灵芝(Ganoderma lucidum)固体发酵所得漆酶粗酶液对蒽醌染料进行脱色的条件.[方法]分别研究不同的pH、染料浓度、温度、酶用量、反应时间等条件对活性艳色蓝X-BR染料脱色的影响.[结果]脱色的适宜条件为:在pH 3.5、40℃、60 U/ml灵芝漆酶、200 mg/L染料浓度的条件下反应5h,活性艳色蓝X-BR染料脱色率可达49%.[结论]灵芝固体发酵的漆酶粗酶液在一定条件下对蒽醌染料活性艳色蓝X-BR具有较好的脱色效果.  相似文献   

12.
[目的]从校园污水处理站污泥中筛选具有较强脱色能力的微生物,并且研究其脱色特性。[方法]将带有染料的细菌培养基、真菌培养基进行筛选。[结果]筛选得到一株脱色性能高的真菌,初步鉴定为霉菌属。该试验初步研究了该菌对刚果红的脱色条件和脱色机制。该菌在28℃培养时脱色率高达97.3%。该真菌在刚果红浓度≤60mg/L时,脱色率达到95%以上。当刚果红浓度高达105mg/L时,脱色率仍达到58.6%。这说明该菌对刚果红的耐受性较好。研究表明,该菌在酸性和中性环境中脱色效果更好,在pH≤7时脱色率均能达到95%以上;当脱色48h时,该菌对刚果红的脱色率就能达到95%以上。该菌株的脱色能力是以吸附为主,是在生长过程中将色素吸附包裹起来达到对染液的脱色效果。[结论]该菌株对刚果红具有较好的脱色效果。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蒸料时间、接种前水分含量、接种量、发酵温度和发酵时间这5个因素对甜胚子甜度的影响,得到最佳发酵条件。[方法]用Plackett-Burman(PB)实验设计对影响甜胚子甜度的5个因素进行效应评价,筛选显著因素;选取最陡爬坡法选取逼近最佳响应面区域;Box-Behnken实验设计及响应面分析,确定最优发酵条件。[结果]PB设计筛选出3个对还原糖含量有显著影响的因素:接种前含水量、接种量、发酵温度,用最陡爬坡法确定中心水平后,中心组合实验法分析出其接种前含水量为45.26%,接种量为0.014%(g/g),发酵温度为28℃,预测还原糖含量的最大值为13.16%。[结论]用优化后的条件制作甜胚子,还原糖的含量为12.91 mg/g,这一结果和预测值一致。  相似文献   

14.
黄文庆  万福绪  蒋丹丹 《安徽农业科学》2014,(9):2665-2666,2705
[目的]研究不同造林模式对石灰岩山地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方法]以徐州市铜山县吕梁林场小黑山为研究区,选取侧柏黄栌栾树混交林(CHL)、侧柏青桐混交林(CQ)、侧柏枫香混交林(CF)、侧柏纯林(C)、侧柏女贞混交林(CN)5种造林模式及对照荒坡为研究对象,对不同造林模式及对照荒坡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①5种造林模式都显著改良了土壤的理化性质,其中侧柏枫香混交林对土壤改良效果最为明显.②对土壤物理性质的改良效果:侧柏黄栌栾树混交林比其他4种造林模式效果差,其他4种模式改良效果差异不明显.③对土壤化学性质的改良效果:侧柏枫香混交林对土壤有机质、水解氮、有效磷、速效钾、全磷的改良效果较好;侧柏纯林对土壤全氮的改良效果较好;改良全钾的效果以侧柏黄栌栾树混交林最好.[结论]侧柏枫香混交林比其他4种造林模式更适宜在研究区种植.  相似文献   

15.
林方养  杨耀东  万婕  高丽娜  马子龙  吴翼 《安徽农业科学》2014,(9):2562+2610-2562,2610
[目的]研究不同染色剂对SDS-PAGE染色体系的影响.[方法]通过SDS-PAGE染色体系中不同考马斯亮蓝染料、染色方法和染色时间的比较,探讨适合油棕和椰子的最佳染色体系.[结果]改进后的方法染色效果好,较好脱色,凝胶背景清晰,容易分析蛋白含量较低的条带.染色时间短(2 h),条带较少,一些低丰度的蛋白条带未能清晰地显示出来,适当延长染色时间(6h或过夜)效果较好.3种不同染料均能较好地对蛋白质条带染色,R350和R250相比G250效果稍好些,条带着色深,蛋白质含量低的细小条带也能较好的染色.[结论]SDS-PAGE是开展蛋白质组学研究的关键技术,建立简易、稳定的染色方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选育高富硒酵母菌株,优化发酵培养条件,以提高酵母生物富集、转化有机硒的能力。[方法]以耐受亚硒酸钠强的菌株为出发菌株,研究该菌株在培养过程中的亚硒酸钠添加量、添加时间、酵母菌接种龄、培养温度等参数,从而达到最优的酵母生物量及富硒量。[结果]研究表明,酵母菌FX5菌株具有较高的耐受性和富硒能力。发酵条件优化表明,FX5菌株在亚硒酸钠添加量为20 g/L、添加硒的时间为6 h,富硒效果最好。在最佳的摇瓶培养条件下(初始硒浓度20μg/mL,接种量10%,装液量50/250 mL,温度28℃,初始pH 6.0,摇床转速160 r/min,接种龄84 h,培养60 h后),该酿酒酵母的生物量及富硒量分别达到40.1 g/L、1 120 mg/L。[结论]该研究可为富硒农牧业生产提供一种安全的有机硒源。  相似文献   

17.
为了获得构巢曲霉(Aspergillus nidulans)锰过氧化物酶转化子菌株TN02A7-Lg-mnp2对不同染料的脱色效果。用分光光度法对酶活性检测的丙二酸钠缓冲溶液的pH进行了优化筛选,用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产酶条件进行了优化;检测了优化后的酶液对达旦黄、孔雀石绿、中性红、刚果红、曲利本蓝和结晶紫的脱色效果。菌株酶液对偶氮类的达旦黄、三苯基甲烷类的孔雀绿和杂环类的中性红都有显著的脱色效果,在1 h时脱色率分别为达94.41%、91.43%和90.00%,在16 h时脱色率分别为98.36%、100%和96.47%。酶液对双偶氮的刚果红和曲利本蓝也有不错的脱色效果,在16 h的脱色率分别为96.76%和89.39%。对三苯基甲烷类的结晶紫的脱色效果相对较弱,在16 h的脱色率为67.31%。最终结果表明,菌株TN02A7-Lg-mnp2的酶液对多种染料都有很强的脱色能力,在染料废水处理方面具有极强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究树莓果酒发酵的最佳工艺参数。[方法]以树莓全汁为原料,新鲜浆果中分离的树莓果酒最佳酿酒酵母为发酵菌种,探讨发酵温度、pH、初糖浓度及酵母接种量对树莓果酒品质的影响。[结果]试验表明,这4个因素对树莓果酒发酵均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大小次序为初糖浓度、酵母接种量、发酵温度、pH,当发酵温度26℃、酵母接种量8%、pH3.7、初糖浓度23%时得到的果酒品质最佳,其总酸9.23g/L,残糖3.48g/L,酒精度11.6%vol,具有鲜亮的宝石红色,澄清透亮,果香浓郁,酒体丰满,口味纯正。[结论]在该研究得出的工艺条件下可获得优质高档的树莓果酒,为树莓产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9.
李慧  兰时乐 《安徽农业科学》2014,(19):6360-6363,6366
[目的]确定红曲霉产生红曲色素最适宜的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方法]采用改变单一变量的方法,测定红色素色价的变化规律,确定红曲霉产生红色素最适宜的培养基配方和培养条件.[结果]试验确定了红曲霉产生红色素最适宜的培养基配方为:葡萄糖5%,酵母粉2%,CaCO30.2%,NaCl0.1%,MgSO4·7H2O 0.1%,KH2PO40.2%,吐温200.05%;最适宜的培养条件为:pH 6.0,装液量为60 ml/250 ml三角瓶中接种10% (1/6)种龄为72 h的液体种子,30 ℃恒温摇床上振荡培养,转速为180 r/min,发酵6d,红曲色素色价可达19.2 U/ml.[结论]该试验可为工业上大规模生产红曲红色素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