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了6头版纳微型猪母猪发情周期外周血清中促黄体素(LH)、孕酮和17β-雌二醇的含量和变化。血清 LH的含量,在黄体期其值很低,到发情开始后当天增至 3.85± 2.01ng/ml;孕酮含量的变化,在周期的黄体期,其值最高为22.0±2.54ng/ml,而在发情日最低,为0.183±0.023ng/ml;17β-雌二醇含量在发情前 1天达到高峰,为 39. 85± 12. 61ng/ml。  相似文献   

2.
建立了以C18反相柱为分析柱,以甲醇-水为流动相的反相液相色谱法,采用1 mL/min的流速在检测波长为280 nm处对小米中α-生育酚的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α-生育酚在质量浓度为0.5—100μg/mL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93,回收率83%—99%。在选定的5种小米中,α-生育酚含量各异,可能与品种有关。该方法操作简便,结果准确,可用于小米α-生育酚的含量测定。  相似文献   

3.
生育酚是维生素E的主要活性成分,对人体的健康具有重要作用。本研究以190份玉米自交系为试验材料,研究不同杂种优势群玉米籽粒中生育酚含量的差异,并对结果进行多重比较,通过对海南、保定两点表型进行最优线性无偏估计。结果表明:玉米籽粒中α-生育酚含量范围是2.04~14.28μg/g;γ-生育酚含量最多,在自交系群体中的范围是3.50~28.73μg/g;δ-生育酚含量范围是0.51~3.01μg/g;总生育酚含量范围是8.17~33.46μg/g。通过遗传力分析发现,4种性状都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力(> 0.67)。对不同杂种优势群自交系进行生育酚含量分析发现,除α-生育酚外其他性状生育酚含量在不同群体中均存在显著差异,4种性状中只有总生育酚含量受环境影响显著。其中Reid和旅大红骨群体的总生育酚和α-生育酚含量较高,旅大红骨群体的α-生育酚含量占比也较高,综合评价得出应重视Reid和旅大红骨群体作为提高玉米生育酚含量的种质资源,且本研究还推荐了各杂种优势群中总生育酚和α-生育酚含量较高的自交系。综上,本研究明确了不同杂种优势群中各种生育酚含量的差异,为进一步遗传学分析和组配高生育酚含量...  相似文献   

4.
油茶籽成熟过程中功能成分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了福建省优良无性系油茶品种"闽48"在成熟过程中油茶籽功能成分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成熟过程中油茶籽的含油量逐渐增加;必需脂肪酸的相对含量呈下降趋势;角鲨烯的含量先增加后减少,最大时含量达到306.6μg.g-1;油茶籽中的维生素E主要为α-生育酚,在成熟过程中,α-生育酚的含量先缓慢增加后迅速增加,增加到最大值后开始逐渐减少。  相似文献   

5.
研究以α-生育酚含量水平不同的两个大豆品种北丰9(高)和龙选1号(低)为试验材料,在大豆生殖生长期利用光照培养箱以三个温度处理(28~34℃、22~28℃、16~22℃),研究不同温度对大豆茎、叶、荚皮、籽粒维生素E含量影响。结果表明,随温度升高,大豆茎中α-生育酚、γ-生育酚和维生素E总含量降低(P0.01),叶片中α-生育酚和维生素E总含量降低(P0.01),籽粒中γ-生育酚、δ-生育酚和维生素E总含量降低(P0.01),而籽粒中α-生育酚增加(P0.01)。中等温度(22~28℃)更有利于大豆荚皮中δ-生育酚和VE总含量积累,而低温(16~22℃)不利于α-生育酚和γ-生育酚积累。高温条件能提高α-生育酚从叶、茎和荚皮向籽粒中转化运输率(P0.01),有利于大豆籽粒中α-生育酚含量积累。  相似文献   

6.
双峰驼精液中的生殖激素,尚未见有报道。本文用放射免疫分析技术测定了双峰驼、牛、猪和山羊精液中PGE_1、PGF_(2α)、孕酮和17β—雌二醇的含量。双峰驼精液中PGE_1的含量为6.51±0.62毫微克/毫升,PGF_(2α)的含量为2.19±0.39毫微克/毫升,LH的含量为1.8±0.8毫微克/毫升,孕酮的含量为0.84±0.09毫微克/毫升,17β—雌二醇的含量为137±43微微克/毫升。这五种激素似乎不是双峰驼精液中的“诱导排卵因子”。  相似文献   

7.
应用放射免疫的方法,测定了罗氏沼虾在生长过程血淋巴中20-羟基蜕皮酮(20-HE)的变化。A组,饲料中添加蜕皮生长素1.5‰。血淋巴中20-HE含量明显升高。7、10月份的平均含量分别为79.32±5.93ng/ml和14.79±3.59ng/ml。对照组7、10月份的平均含量分别为22.68±7.00ng/ml和5.24±1.34ng/ml。A组与对照组罗氏沼虾20-HE含量的变化具有显著差异(p<0.05)。B组血淋巴中20-HE含量与对照组相比也有升高,7、10月份平均含量分别为43.17±5.34ng/ml和7.72±1.59ng/ml。但差异不显著,无统计意义(p>0.05)。在养殖期间,罗氏沼虾的生长速度与血淋巴中20-HE含量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幼龄绵羊血清中T_3含量的RIA测定表明,年平均含量1.246±0.49ng/ml。冬季昼夜平均含量最高为1.748±0.13ng/ml,极明显地高于其它三个季度。春季昼夜平均值1.567±0.20ng/ml,也极明显地高于秋、夏季。秋、夏季的昼夜平均值较接近,为0.851±0.06ng/ml和0.816±0.07ng/ml,并无明显差异,但昼夜升降变化,恰好相反。年平均值的昼夜变化及春季含量的昼夜变化,仅见最高值显著高于最低值。其余季度的昼夜含量变化,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9.
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了海门山羊在发情周期和妊娠期(各6只山羊)外周血浆中孕酮、雌二醇和睾酮的浓度变化.发情的当天。孕酮含量很低(0.1854±0.0235ng/ml),第6天迅速上升(p<0.01),并于第12天达最高(8.4280+0.7406ng/ml),然后逐渐减低到第18天的最低水平(0.1711±0.0516pg/ml).雌二醇在发情的当天达最高位(26.8745±1.3660pg/ml),然后下降,但有波动.睾酮含量在发情期较低(12.9224±2.0140pg/ml),于第10天达最大(39.6095±6.7283pg/ml).在发情周期中,孕酮与雌二醇和睾酮与雌二醇均里负相关(r=-0.2388和r=-0.3772),而孕酮与睾酮则呈显著性正相关(r=0.6587,p<0.05)。妊娠期的最初15天,三种激素的变化特点与发情周期的最初15天的变化相类似(p>0.05).从第16天到分娩前10天,除第50到60天有一升高外,孕酮含量基本维持在黄体期的中期水平,平均为5.4915±0.9164ng/ml(p<0.05),分娩时降到1.2501±0.2707ng/m1,分娩后1-3天均小于1ng/ml.从第16天开始,雌二醇含量一直上升(p<0.05),于分娩前1-2天达最大(101.9541±13.1151pg/ml),分娩后降到32.2271±4.7240pg/ml.睾酮从第11天开始上升(p<0.05),于分娩前2-5天为最高(73.0072±50.1124pg/ml),然后迅速下降(p<0.01),分娩后第2天降到29.7536±14.0921pg/ml.  相似文献   

10.
不同品种谷子醇提物抗氧化活性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谷子的抗氧化功效,以5个谷子品种为研究对象,测定了谷子醇提物中抗氧化活性物质的含量,比较了不同谷子品种醇提物的抗氧化能力,并分析了抗氧化能力与活性成分含量的相关性。结果显示,5个谷子品种总酚、黄酮、α-生育酚含量分别为369.9~793.1、162.1~459.3、7.1~17.1 mg/kg;谷子醇提物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OH自由基清除率、还原力的IC50值分别为0.09~0.24、0.41~0.74、0.98~2.35 mg/mL。其中,张杂谷9号的黄酮含量最高,总酚、α-生育酚含量最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8311总酚和α-生育酚含量最高,黄酮含量最低,OH自由基清除能力最强;张杂谷3号提取物的还原力高于其他4个品种。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谷子提取物对DPP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与总酚、α-生育酚含量呈显著正相关,与黄酮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对OH自由基的清除能力与总酚、α-生育酚含量呈显著负相关,与黄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还原力与α-生育酚含量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11.
本试验用放射免疫分析测定了妊娠早期母驼外周血浆中孕酮、17β—雌二醇的含量,并根据本试验的资料对应用血浆孕酮浓度进行早期妊娠诊断的方法作了分析.结果表明,母驼妊娠早期孕酮水平在配种后第4天开始升高,怀孕头一个月内的峰值为10.59±8.43ng/ml;配种当天17β—雌二醇的水平为12.11±4.44pg/ml,第2天降为8.39±8.92 pg/ml(n=8),但第4天又回升到配种当天的水平,这种现象在其它动物少见。根据配种后第16天的血浆孕酮水平进行妊娠诊断,检出妊娠的准确率达100%。判定标准为1.0ng/ml,即≤1.0ng/ml 者为未孕。>1.0ng/ml 者为怀孕。  相似文献   

12.
【目的】玉米是家禽和单胃动物饲料的主要原料,但玉米籽粒中高活性的α-生育酚含量较低,且籽粒中的磷主要是以植酸磷的形式存在,动物不能有效吸收利用,因此,饲料中需要添加化学合成的维生素E和无机磷或微生物来源的植酸酶以满足动物生长发育的需要,增加了饲料成本,同时又容易造成磷污染。通过转基因获得α-生育酚含量和植酸酶活性大量提高的玉米,为饲用玉米育种提供材料基础。【方法】构建含有3个基因表达盒的载体,采用农杆菌侵染的方法转化玉米,草铵膦作为筛选压力;通过喷施草铵膦和PCR鉴定的方法筛选转基因阳性植株,RT-PCR分析目的基因在转录水平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分析目的基因在翻译水平上的表达情况,采用分光光度计测定转基因玉米籽粒中的植酸酶活性,利用HPLC测定籽粒中的维生素E含量,同时比较转基因株系与野生型在其他营养成分和农艺性状上的差异。【结果】构建了胚乳特异性启动子123387驱动的植酸酶基因phyA2表达盒、胚特异性启动子13387驱动的玉米γ-生育酚甲基转移酶基因ZmTMT表达盒以及组成型启动子CaMV 35S驱动的草铵膦抗性基因Bar表达盒串联的植物表达载体;转化玉米获得转基因植株;喷施草铵膦和PCR鉴定得到阳性植株;经过多个世代回交转育,获得目标性状均较好的2个转基因纯合玉米株系TPB1和TPB2;RT-PCR和Western blot分析结果表明phyA2ZmTMTBar在转基因玉米中显著高表达。植酸酶活性测定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籽粒中植酸酶活性达到10 000—13 000 U·kg-1。维生素E含量测定结果表明,转基因玉米籽粒中90%以上的γ-生育酚转化为α-生育酚,α-生育酚的含量达到50—70 mg·kg-1,α-三烯生育酚的含量也有明显增加。转基因玉米中的植酸酶活性和α-生育酚含量完全能够满足动物饲料的需要。转基因株系的农艺性状与野生型无显著差异,TPB1的营养成分与野生型总体无显著差异,TPB2稍高于野生型但是未产生不利影响;且均具有草铵膦抗性。【结论】获得的富含维生素E和植酸酶、且具有除草剂抗性的玉米新材料可以用于玉米杂交种的开发应用,降低饲料成本,提高磷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  相似文献   

13.
发情周期和妊娠早期牦牛乳汁中孕酮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试验采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方法对牦牛发情周期和妊娠早期乳汁中孕酮的含量进行了测定。在发情周期的1d和3d,礼汁中孕酮含量分别为0.4±0.08ng/ml和0.55±0.12ng/ml。而后开始显著升高,15d时达到峰值(21.37±6.58ng/ml)。随后出现下降,19,21d时降至发情之初的水平,分别为0.93±0.16ng/ml和0.42±0.07ng/ml。妊娠早期牦牛从发情配种开始到怀孕14d内乳汁中孕酮水平与发情周期牦牛乳汁中孕酮水平基本一致(P>0.05)。在怀孕的15d出现一短暂而明显的下降(15.47±2.68ng/ml)。而后含量继续升高。妊娠的19d,21d时,乳汁中孕酮含量分别为32.32±9.73ng/ml和36.45±7.56ng/ml,极显著的高于发情周期牛(P<0.001)随后妊娠早期的60d内呈持续上升的趋势。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不同氮肥用量和氮肥施用时期对大麦籽粒生育酚含量的影响.[方法]采用裂区设计,对10个大麦品种分别设置氮肥用量和氮肥施用时期试验,收获后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各样品生育酚含量.[结果]氮肥用量、品种及其互作对籽粒α、β、γ、δ和总生育酚含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品种对α、β、δ和总生育酚含量总变异所起的作用最大,氮肥用量次之,氮肥用量与品种互作最小;而氮肥用量对γ-生育酚含量的总变异的作用均小于品种和氮肥用量和品种互作.不同氮肥施用时期、品种及其对籽粒各生育酚含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氮肥施用时期对α-生育酚含量的影响大于品种和氮肥施用时期与品种互作的影响;对γ、δ和总生育酚含量的影响位于品种和互作之间,对β-生育酚含量的影响最小.[结论]大麦拔节期施用氮肥与苗期和灌浆期施氮相比,会导致籽粒各生育酚含量的显著增加;氮肥运筹与品种的合理搭配对大麦籽粒生育酚含量改良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大豆α-生育酚的遗传与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通过对大豆α-生育酚进行遗传和QTL分析,研究其遗传机制,定位其主效QTL,为高α-生育酚含量的大豆品种选育奠定遗传学基础。【方法】 以栽培大豆晋豆23为母本、山西农家品种大豆灰布支黑豆(ZDD02315)为父本杂交衍生的447个RIL作为供试群体构建遗传图谱,试验群体及亲本分别于2011年、2012年和2015年夏季在河南省农业科学院原阳试验基地种植,冬季在海南省三亚南繁基地种植。田间试验采取随机区组设计,2次重复。从6个环境中每个家系选取15.00 g籽粒饱满,大小一致的大豆种子,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定性、定量测定样品中的α-生育酚含量。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和WinQTLCart 2.5复合区间作图法,对大豆α-生育酚含量进行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和QTL定位。【结果】 基于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离分析法,α-生育酚受4对主基因控制,遗传基因分布在双亲中。4对主基因间加性效应值中3对为正值,表明这些基因来源于母本晋豆23;1对为负值,表明该对基因来源于父本灰布支黑豆;4对主基因之间相互作用的上位性效应表现为正值和负值的各有3对,说明不同基因间上位性效应对α-TOC的影响方向并不完全一致。环境因素引起的变异为0.13%—4.05%。表明α-TOC主要受4对主基因影响,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采用WinQTLCart 2.5复合区间作图(CIM)共检测到17个影响α-生育酚的QTL,分布于第1、2、5、6、8、14、16、17共8条染色体中,单个QTL的贡献率8.35%—35.78%,QTL主要表现为加性效应。qα-D1a-1同时在2011年原阳、2012年原阳和三亚、2015年原阳4个环境下检测到,且均定位在第1染色体Satt320—Satt254标记区间19.79 cM处,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为12.55%、12.01%和11.89%、12.61%,加性效应值0.119-0.132,增加α-TOC含量的等位基因来自母本晋豆23;qα-A2-1同时在2011年原阳和三亚、2015年原阳3个环境下检测到,且均定位在第8染色体Sat_129—Satt377标记区间44.53 cM处,解释的表型变异分别为23.18%和22.56%、23.01%,加性效应值-0.195—-0.180,增加α-TOC含量的等位基因来自父本灰布支黑豆。qα-D1a-1和qα-A2-1 2个QTL能够稳定遗传。【结果】 α-生育酚最适遗传模型符合4MG-AI,即4对具有加性上位性效应的主基因遗传模型。其遗传主要受4对主基因影响,受环境因素影响较小。检测到α-生育酚的2个稳定主效QTL,Satt320—Satt254和Sat_129—Satt377是共位标记区间。  相似文献   

16.
鳗鲡卵黄蛋白制备物与血清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上分别呈现出2条相对应的蛋白区带,迁移率(R_f)相同。对照组雌鳗经5次和7次注射HCG与CPG后,成熟系数(GSI)分别为(11.94±2.83)%和(46.04±6.22)%,血清中17β-雌二醇(17β-E_2)浓度为(0.665±0.431)ng/ml和(0.421±0.010)ng/ml,睾酮(T)为(4.603±3.442)ng/ml和(3.817±1.399)ng/ml,经HCG.CPG与鳗鲡卵黄蛋白三者混合注射5次和7次后,GSI分别为(16.53±6.67)%和(53.23±11.25)%,血清中17β-E_2浓度为(1.036±0.316)ng/ml和(0.411±0.068)ng/ml,T为(11.170±5.818)ng/ml和(3.956±1.780)ng/ml。未经注射催情药物的雌鳗GSI为(0.50±0.32)%,血清中17β-E_2和T浓度低,检测不出。试验结果证明,外源性鳗鲡卵黄蛋白与HCG和CPG三者混合注射具有明显的促进鳗鲡卵巢加速发育成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鳗鲡卵黄蛋白制备物与血清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上分别呈现出2条相对应的蛋白区带,迁移率(R_f)相同。对照组雌鳗经5次和7次注射HCG与CPG后,成熟系数(GSI)分别为(11.94±2.83)%和(46.04±6.22)%,血清中17β-雌二醇(17β-E_2)浓度为(0.665±0.431)ng/ml和(0.421±0.010)ng/ml,睾酮(T)为(4.603±3.442)ng/ml和(3.817±1.399)ng/ml,经HCG.CPG与鳗鲡卵黄蛋白三者混合注射5次和7次后,GSI分别为(16.53±6.67)%和(53.23±11.25)%,血清中17β-E_2浓度为(1.036±0.316)ng/ml和(0.411±0.068)ng/ml,T为(11.170±5.818)ng/ml和(3.956±1.780)ng/ml。未经注射催情药物的雌鳗GSI为(0.50±0.32)%,血清中17β-E_2和T浓度低,检测不出。试验结果证明,外源性鳗鲡卵黄蛋白与HCG和CPG三者混合注射具有明显的促进鳗鲡卵巢加速发育成熟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肉品质下降是肉发生脂质过氧化反应引起的。饲料中添加抗氧化剂可减少脂质过氧反应化和改善屠宰后肉的氧化稳定性。研究结果表明,给肉鸡饲喂添加α-生育酚醋酸酯(200mg·kg-1)与α-硫辛酸(25、75、150mg·kg-1)可增加肉的氧化稳定性及降低脂肪沉积。随着饲料中添加α-硫辛酸浓度的增加,肉中总酚含量和α-硫辛酸的含量增加。添加α-硫辛酸和α-生育酚乙酸酯,肉中的蛋白质含量没有改变。DPPH和TBA检测的结果表明,饲料中添加α-硫辛酸和α-生育酚乙酸酯,增强了鸡肉的抗氧化活性。给肉鸡饲喂食添加氧化油的饲料(4%),可导致其氧化稳定性降低。  相似文献   

19.
柞蚕蛹在18℃恒温发育阶段,蛹体内α—生育酚和胆固醇含量有明显变化。感温前10天蛹体α—生育酚含量提高2~5倍,10天后明显下降。而胆固醇含量随着感温天数显著下降,成蛾时几乎不含胆固醇。因此,蛹体内α—生育酚和胆固醇含量的变化,可作为判断茧蛹感温发育阶段的依据。  相似文献   

20.
作者利用放射免疫分析法(RIA)测定表明,新疆细毛羊母羊发情周期外周血液中,促黄体激素(LH)含量在黄体期较低,为0.99±0.11ng/ml,孕酮含量在发情周期的第13天有一峰值,为2.50±0.15ng/ml。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