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驼绒藜属牧草种子水分生理及幼苗耐早性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对驼绒藜属7份材料的种子及幼苗进行水分生理和耐旱性研究。结果表明,种子萌发时的吸水能力很强,需水量高,达到种子重量的4~7倍;种子吸水能力在种间和生态型间存在差异;种子萌发时的吸水量与其原产地的降水量呈负相关,而与种子苞片的重量呈正相关,其中生长在恶劣生境条件下的材料,苞片毛较重而密,种子吸水量较高;种子萌发吸胀吸水期的吸水速率与其活力呈负相关。供试材料的耐旱性很强,但是幼苗的耐旱性很差,主要表现在种子萌发时的需水量较高,幼苗生物量低,与其属于低营养短寿命类型的遗传特性有关;幼苗生长的最低需水量与种子的活力呈正相关,而与成熟植株的耐旱性无关。驼绒藜属牧草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水分条件是制约目前生产开基的技术关键。  相似文献   

2.
驼绒藜属植物种子萌发条件及其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1,他引:19  
王学敏  易津 《草地学报》2003,11(2):95-102
对驼绒藜属3个种的7份材料,研究种子萌发的温度、光照、水分和发芽床等条件。结果表明,驼绒藜属植物种子在25℃恒温及15~25℃变温的条件下萌发状况好,种子活力高;光照与否对种子萌发没有明显的影响。驼绒藜属种子萌发需水量范围为4~7倍于种子重,不同材料的种子萌发最低需间差异显著,其中华北驼绒藜萌发需水量最低(4倍于种子重量)。驼绒藜属植物种子的吸水速率较快,一般为0.6~0.7g/h·g种子,7~8h达到饱和吸胀;纸床为种子最佳发芽床。种子活力测定结果表明,在种间、生态型间和株龄间种子活力差异显著,其中华北驼绒藜种子活力显著高于其它种和生态型;较恶劣生境条件下产生的种子,其活力较低。  相似文献   

3.
心叶驼绒藜(Ceratoides ewersmanniana)是藜科驼绒藜属植物,优良牧草,在我国仅分布于新疆。通过调查温度、盐分、苞片及贮藏时间对心叶驼绒藜种子萌发的影响,为新疆地区心叶驼绒藜的引种驯化和良种繁育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心叶驼绒藜种子的最适萌发温度为20/30℃变温;浓度低于0.2 mol·L~(-1)的NaCl溶液对心叶驼绒藜种子萌发率无显著影响(P0.05),但从0.4mol·L~(-1)开始,萌发率随NaCl浓度的升高而降低;将经过不同NaCl溶液处理14d的种子转移至蒸馏水后,种子具有较高的恢复萌发率;苞片对种子萌发无显著影响(P0.05);种子在室温下贮藏10个月萌发率降低至24%。  相似文献   

4.
蔡丹红  李陈建  魏岩 《草地学报》2016,24(2):384-388
驼绒藜(Ceratoides latens)是一种抗旱、耐盐、耐瘠薄的温带旱生半灌木,为旱生优良牧草。通过研究温度、贮藏时间、苞片及盐分对驼绒藜种子萌发的影响,旨在揭示其萌发行为及其适应机制。结果表明:驼绒藜种子在高温周期(25/35℃和20/30℃)萌发速度快、萌发率高;低温周期(5/15℃和10/20℃)的种子则成持续性萌发。驼绒藜种子具有后熟作用,种子在室温下干藏10个月仍具高的萌发率。苞片影响种子的最终萌发率,去除苞片可以明显促进种子的萌发。浓度低于0.6 mol·L-1的NaCl溶液对种子的萌发率无显著影响;但从0.6 mol·L-1起随着浓度增高,萌发率逐渐降低,直至为零;盐处理后,大部分种子失去活力。  相似文献   

5.
NaCl胁迫下苞片对华北驼绒藜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对去苞片和带苞片的华北驼绒藜种子在不同的盐浓度下进行处理,带苞片种子的发芽率、发芽指数、活力指数均高于去苞片的。在NaCl浓度为70,140,210,280和420mmol/L 时,带苞片种子的发芽率显著高于去苞片的(犘<0.05),分别为90.00%,89.00%,79.75%,69.25%,53.75% 和78.50%,81.50%,74.00%,62.25% 和39.25%。用蒸馏水和490mmol/L 的NaCl溶液对带苞片和去苞片的华北驼绒藜的种子处理12h,带苞片种子吸水率均低于去苞片的,苞片延缓了种子的吸水率。490 mmol/L NaCl处理华北驼绒藜种子1,3 和7d后,苞片中Na+ 含量显著增加(犘<0.05)。说明华北驼绒藜种子的苞片可以吸附一部分Na+ ,减少对胚的伤害。苞片对华北驼绒藜在荒漠盐渍环境中的定植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驼绒藜属牧草种苗耐盐性评价及生理基础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易津  王学敏  谷安琳  徐军 《草地学报》2003,11(2):110-116
对7份驼绒藜属材料种子萌发及幼苗进行耐盐性研究。结果表明,种苗具有较高的耐盐性,在种间及种内生态型间存在差异,其中华北驼绒藜耐盐性最强,其次为华北驼绒藜科尔沁生态型,驼绒藜荒漠生态型和心叶驼绒藜耐盐性最弱。种苗的耐盐能力和种子的活力呈正相关,在恶劣生境条件下形成的种子活力较低,种苗的耐盐力也较低;种苗耐盐半致死浓度与种子活力3项指标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r=0.82*、0.93**、0.90**)。而盐性生理基础的研究结果表明,种子耐盐性的指标与种子含氮量呈极显著正相关(r=0.88**、0.90**),与种子含磷量呈正相关(r=0.77、0.68),与含糖量相关性较小(r=-0.33~0.55)。初步认为种子耐盐半致死浓度、种子活力指数和含氮量可以作为种子耐盐性评价和选育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7.
NaCl和PEG对华北驼绒藜和梭梭种子萌发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不同浓度NaCl和等渗PEG 6000处理华北驼绒藜(Ceratoides arborescens(Losinsk.)Tsien et C.C.Ma)和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Mey.)Bunge)2种旱生植物种子。结果表明,盐胁迫和水分胁迫对其萌发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降低种子萌发率,推迟种子初始萌发时间、延长种子萌发时间;在700 mmol/L NaCl处理时,华北驼绒藜和梭梭种子萌发率分别为0和49.33%,说明梭梭比华北驼绒藜种子具有更强的耐盐性。PEG6000(-3.2MPa)溶液处理后,2种旱生植物种子萌发恢复率高于等渗NaCl溶液处理;在NaCl(-3.2MPa)溶液中处理10 h后,华北驼绒藜和梭梭种子中Na+含量增加,K+含量减少,表明种子中Na+的大量累积,能够抑制种子的萌发。  相似文献   

8.
蔡丹红  严成  魏岩 《草业科学》2015,(10):131-138
白滨藜是具有抗旱、抗盐碱和耐贫瘠能力的半灌木,为新疆地区的良等牧草。通过研究温度、贮藏时间、苞片及盐分对白滨藜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白滨藜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30℃和25/35℃。室温干藏2~8个月显著提高种子的萌发速率,干藏10个月后,种子萌发速率与萌发率显著降低。苞片延缓种子吸胀,对种子的最终萌发率有显著影响;去除苞片可以明显促进种子的萌发。浓度低于0.8 mol/L 的 NaCl 溶液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不大;但从0.8 mol/L 起萌发率随着浓度增高而降低,直至为零;将在0.05~4.00 mol/L 盐溶液中处理的种子转移至蒸馏水后,仍有一定的萌发恢复率,表明 NaCl 处理后的部分种子有保持活力的能力,部分种子丧失活力。对白滨藜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为揭示其萌发行为进化和生态适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新疆荒漠盐碱地区饲用半灌木引种改良,良种繁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9.
蔡丹红  严成  魏岩 《草业学报》2015,24(10):131-138
白滨藜是具有抗旱、抗盐碱和耐贫瘠能力的半灌木,为新疆地区的良等牧草。通过研究温度、贮藏时间、苞片及盐分对白滨藜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白滨藜种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0/30℃和25/35℃。室温干藏2~8个月显著提高种子的萌发速率,干藏10个月后,种子萌发速率与萌发率显著降低。苞片延缓种子吸胀,对种子的最终萌发率有显著影响;去除苞片可以明显促进种子的萌发。浓度低于0.8 mol/L的NaCl溶液对种子萌发的影响不大;但从0.8 mol/L起萌发率随着浓度增高而降低,直至为零;将在0.05~4.00 mol/L盐溶液中处理的种子转移至蒸馏水后,仍有一定的萌发恢复率,表明NaCl处理后的部分种子有保持活力的能力,部分种子丧失活力。对白滨藜种子萌发特性的研究,为揭示其萌发行为进化和生态适应机制提供科学依据,也为新疆荒漠盐碱地区饲用半灌木引种改良,良种繁育提供基础资料。  相似文献   

10.
干旱环境中,植物在种子期对极端环境的忍耐能力最大,而幼苗期忍耐能力最小。幼苗为适应环境几乎耗尽自身能量,完全依赖自身的抗逆能力并不能完全得到健壮的植株和理想的建植效果。因此,该研究设计华北驼绒藜种子覆膜直播试验,通过播深、水分和施肥等不同处理,研究其在干旱荒漠草原区建植的技术。结果表明,华北驼绒藜种子易于浅播种,播深适宜1~2cm。覆膜直播利于提高幼苗的出苗率和保苗率。均分别高于对照8.32%和13.12%;水分是决定成苗率的重要因素,适度的干旱能够促进根系深长生长;施种肥对华北驼绒藜成苗有促进作用,对当年的地上生物产量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1.
达乌里胡枝子种子发芽吸水规律及吸水模型研究   总被引:6,自引:4,他引:2  
赵祥  张垚  董宽虎  杨武德 《草地学报》2008,16(3):220-226
试验选用5个地区的野生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urica (Laxm.) Schindl.)及其对应的栽培种种子进行32 h的浸种处理,分别在2、4、6、8、10、12、14、16、18、22、26、32 h测定种子的吸水量来研究其发芽过程中的吸水规律,并运用动力学隔室理论建立吸水模型,为生产中需水量供应和理解种子吸水机制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无论是野生种还是栽培种,在萌发过程中吸水量同千粒重呈正相关;从种子的吸水变化趋势来看种子发芽时的吸水过程可以分为吸胀阶段(物理吸水阶段)和萌发阶段(胚的生长阶段);运用动力学隔室理论对其变量建立模型,确定达乌里胡枝子种子物理吸水阶段模型为单室模型:W=-e-5.7t×10-3,胚生长阶段模型亦为单室模型:W=1.4728+e-e-t×10-3,对模型值与观察值进行拟合度检验,物理吸水过程的拟合度R2=0.7256(P<0.01),胚芽生长过程的拟合度R2=0.9350(P<0.01).  相似文献   

12.
紫花苜蓿和沙打旺包衣配方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实验室内利用种子丸衣化技术处理2种豆科牧草在土壤含水量较低的砂土上做盆栽试验。试验证明,利用硅藻土作填料的包衣配方,在干旱条件下萌发后能够提高丸衣化牧草种子的出苗率。试验结果表明,配方中含5%和2%吸水剂的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和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种子发芽时间均比对照提前2~4 d,配方中含5%吸水剂的紫花苜蓿和沙打旺种子出苗率均高于对照,紫花苜蓿增加50%,沙打旺增加37%。配方中含5%吸水剂的包衣种子出苗率最高,而含2%吸水剂的包衣种子配方最实用。  相似文献   

13.
超干燥和低温贮藏对华北驼绒藜种子劣变及同工酶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华北驼绒藜种子在超干燥(含水量4.2%~4.5%)室外温度条件下贮藏,与低温贮藏效果基本相同,能显著延长种子寿命。在超干燥贮藏过程中,种子的同工酶(超氧化物岐化酶、过氧化物酶、酯酶)系统的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结果延缓了种子老化,提高贮藏寿命。  相似文献   

14.
驼绒藜属3种植物开花习性及雌花柱头微形态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研究驼绒藜属3种植物开花规律、开花日动态、结实率及柱头微形态。结果表明,华北驼绒藜和驼绒藜雄花开花高峰均在上午8:00~10:00,有利于传粉和受精,而北美驼绒藜雄花在中午11:00~13:00达开放高峰,其雌雄花开花高峰期不一致,不利于传粉、受精,从而降低结实率。三者的开花最适温度基本一致,都在20~24℃。三者的雌花均在下午14:00左右达到开放高峰。雌花柱头微形态研究结果表明,华北驼绒藜的柱头有利于接受花粉,而北美驼绒藜的柱头不利于接受花粉。此外,华北驼绒藜与驼绒藜的雌、雄花花期相遇结实率较高,而北美驼绒藜因花期不遇,故导致结实率低。  相似文献   

15.
柱花草种子超干保存效果及其对膜系统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冬梅 《草地学报》2005,13(1):23-26
超干处理的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种子直接吸胀会引起种子活力特别是活力指数下降.吸胀前回湿处理可以减轻吸胀过程所造成的损伤.在含水量不低于3.17%时,超干处理对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没有影响;其最适含水量不低于3%,超干种子的抗老化能力增强.对超干种子电导率、离子渗漏和脱氢酶活性研究结果表明,回湿处理是保证超干种子活力的关键因素,利用超干技术贮存柱花草种子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6.
四种豆科牧草萌发期对干旱胁迫的响应及抗旱性评价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对陕北黄土高原主要的4种豆科牧草毛苕子、沙打旺、白花草木樨、尖叶胡枝子种子生物学特性及干旱胁迫条件下种子萌发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4种植物种子生物学特性各异,沙打旺和毛苕子种子含水量、累计吸水率均大于其他2种,尖叶胡枝子和毛苕子的种子活力大于沙打旺和白花草木樨;2)随着干旱胁迫程度的加剧,4种植物种子总萌发率、幼苗鲜重、抗旱指数及胚根和胚芽的生长均呈下降趋势,且白花草木樨下降幅度最大;3)低浓度的PEG-6000对尖叶胡枝子的种子萌发、沙打旺的胚芽生长以及它们的抗旱指数均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采用隶属函数法对干旱胁迫下4种植物萌发期抗旱性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显示,4种植物种子萌发期的抗旱性次序为:毛苕子>尖叶胡枝子>沙打旺>白花草木樨。  相似文献   

17.
为探究干旱胁迫后燕麦(Avena sativa)生长及水分利用的响应变化,本研究选择‘青燕1号’(Avena sativa ‘Qingyan No.1’)进行干旱胁迫处理,研究水分亏缺对燕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显示:燕麦株高、茎粗和叶面积随着胁迫程度和次数增加下降明显;干旱胁迫抑制了根、茎、叶和穗鲜重的增加,各处理以苗期-拔节期、孕穗-抽穗期、开花-乳熟期持续性中度和重度干旱降幅最大;干旱胁迫后光合性能变化明显,蒸腾速率下降幅度达4.11~10.35 mmol·m-2·s-1,净光合速率降幅达3.10~16.59 μmol·m-2·s-1,气孔导度降幅达0.03~0.34 mol·m-2·s-1;干旱胁迫后燕麦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以苗期-拔节期、开花-乳熟期轻度干旱处理最高(4.95),各器官稳定碳同位素分辨率(△13C)有增有减,其中△13Csp与WUE呈极显著负相关,△13Cle和△13Cst与WUE呈显著负相关。整体水平来看,干旱胁迫程度和次数对燕麦形态特征、器官鲜重及光合性能的影响大小表现为:中度和重度胁迫、胁迫3次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8.
为探究青藏高原地区披碱草属(Elymus)不同物种间落粒性的差异,明确影响披碱草属落粒的主要农艺性状,筛选低落粒性披碱草属资源,为披碱草属抗落粒性牧草育种提供育种材料和理论依据。本研究以采自于青海不同地区的披碱草属6种共18份资源为研究对象,对供试材料的落粒性和农艺性状进行了相关性分析、通径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6种披碱草属牧草自然落粒率存在显著差异,垂穗披碱草(E.nutans)自然落粒率最高,达到49.54%;披碱草属牧草自然落粒率与小穗长、外稃长、芒长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正相关关系,与单序籽粒数、小穗数、穗轴节数、株高均呈显著(P<0.05)或极显著(P<0.01)负相关;单序籽粒数、小穗数、株高、穗轴节数是培育低落粒性披碱草属牧草的目标性状,芒长、小穗长和外稃长是影响披碱草属牧草落粒的关键农艺性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