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玉米在拔节期植株氮、磷、钾累积量最小值均为处理1(N1P1K1W1),最大均为处理8(N3P2K1W3);氮对磷、钾的吸收具有促进作用,氮对磷、钾的吸收为协同效应;玉米拔节期根、茎、叶氮累积量分配率比例为1:3.39:4.95,拔节期根、茎、叶磷累积量分配率比例为1:3.93:9.06,拔节期根、茎、叶钾累积量分配率比例为1:7.96:8.71;玉米在拔节期其氮、磷、钾累积量分配率均呈现为叶养分累积分配率茎养分累积分配率根养分累积分配率。  相似文献   

2.
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玉米不同时期水分利用率变化范围为1.25~7.16g/kg,即最小为苗期的处理9(N3P2K1W3),最大为成熟期的处理1(N1P1K1W1);玉米在苗期、拔节期、成熟期,其水分利用率变化趋势相同,均为低水中水高水。玉米在不同水肥耦合条件下,其水分利用率平均值为成熟期(5.19g/kg)拔节期(4.66g/kg)苗期(1.91g/kg)。  相似文献   

3.
以油用向日葵品种陇葵杂2号为试验材料,研究了不同施肥处理下向日葵器官中氮磷钾的吸收积累变化,进一步分析了三要素间的相关关系。结果表明,苗期各处理根、茎中氮、磷含量最高,随生育期推进,其含量下降。根中钾素含量苗期到现蕾期下降,现蕾期到开花期其含量上升。叶片中钾素含量苗期到开花期上升,开花到成熟期有所降低。花盘中钾素含量苗期到成熟期增多,成熟期达最高。籽粒中氮素含量最高,全植株现蕾期氮素含量最高;开花期磷素、钾素含量最高。陇葵杂2号每形成100 kg籽粒,需N 6.79 kg、P2O51.65 kg、K2O15.52 kg,氮、磷、钾平衡施肥比例为4.1∶1∶9.4。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氮磷钾肥对玉米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为该区玉米科学施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在陕南丘陵山区具有代表性的土壤类型上进行了玉米“3414”田间试验.[结果]各处理中,产量最高的为处理⑥(N2BK2),较不施肥处理增产95.54%;产量最低的施肥处理为处理②(N0P2K2),较不施肥对照增产27.88%.经济效益最高的为处理(12)(N1P1K2),较不施肥处理增收75.51%;收益最低的施肥处理为处理②(N0P2K2),较对照增收19.00%.[结论]试验田块基础地力对产量的贡献率为51.14%,表明土壤肥力较低.根据玉米产量建立三元二次肥料效应方程,得出最佳产量为6 921.45 kg/hm2,最佳氮、磷、钾经济施肥量分别为236.10、126.75、108.00 kg/hm2.  相似文献   

5.
氮素形态对玉米幼苗碳水化合物及养分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16,自引:1,他引:16  
在沙培条件下分别供应铵态氮、硝态氮及1:1的铵硝态氮营养液,研究了2种氮素形态对玉米苗期可溶性糖、还原态糖含量及N、P、K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单独供硝态氮时,玉米幼苗根、茎、叶积累的可溶性总糖和植株累积的还原态糖最多,结构多糖(纤维素)的含量也最高。硝态氮营养条件下,各器官积累的氮素增多,磷、钾累积量提高。这些生理特性的差异导致植株积累的碳水化合物最多,最终使玉米生物量最高。  相似文献   

6.
通过“3414”肥效试验,建立了金盏花鲜花产量(Y)与氮、磷、钾肥之间的回归方程,得出金盏花最佳施肥量为 N 167.10 kg/hm2、 P2O588.20 kg/hm2、 K2O 72.30 kg/hm2,此时金盏花鲜花产量可达53265.90 kg/hm2.氮、磷、钾对产量的独立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 P2O5、 K2O、 N,施入量较低时表现为正交互效应,较高时表现为负交互效应.金盏花各器官中氮、磷、钾含量以钾最高,氮次之,磷最低;氮在叶、花朵中含量最高,磷在花朵中含量最高,钾在叶中含量最高.在该试验条件下,土壤供氮量为215.10 kg/hm2,供磷量(P2O5)为123.90 kg/hm2,供钾量(K2O)为688.65 kg/hm2;碱解氮校正系数为89.46%,有效磷校正系数为46.52%,氮肥利用率为21.72%、磷肥利用率为4.84%  相似文献   

7.
在溶液培养条件下,以水稻为材料,采用15N示踪法研究了氮、磷、钾配施对水稻植株氮损失的影响。结果表明,对前期正常供应养分的水稻幼苗进行为期2周的不同氮、磷、钾配合处理,水稻植株生物量增加,不同氮、磷、钾配合处理对地上部和根部氮含量具有显著影响,含氮处理氮含量明显高于无氮处理,但其15N丰度却低于无氮处理,说明含氮处理增加了水稻植株含氮量并稀释了前期吸收的15N,同时含氮处理铵态氮含量高于无氮处理,说明含氮处理增加了水稻植株中铵态氮含量。不同氮、磷、钾配合处理下水稻氮损失率在15.18%~34.35%之间,氮、磷、钾任意两者配施均降低植株氮损失率,并提高植株体内谷草转氨酶活性,降低质膜透性,但以氮、磷、钾配合处理植株氮损失率最低,谷草转氨酶活性最高,质膜透性最低。  相似文献   

8.
大同盆地盐碱条件下玉米最佳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玉米3414田间试验,研究了盐碱条件下氮、磷、钾肥合理配比施用对玉米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磷、钾肥配比施用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所有处理中,高磷处理(N 2 P3 K2)增产率最高,达到81.78%,而平衡施肥处理(N 2 P2 K2)增产率次之,达到73.41%,说明盐碱地增施磷肥可以降低盐碱的胁迫,改善土壤环境,显著增加玉米产量。对比3个缺素处理,玉米施氮、磷、钾处理平均增产率分别为43.30%、30.39%、23.71%,这一结果显示氮、磷、钾肥对玉米产量影响的大小顺序为 N >P >K;分析氮磷、氮钾、磷钾二因子间的交互作用,发现氮磷、氮钾、磷钾处理交互影响玉米产量平均增产率分别为7.5 1%、7.03%、6.49%,排序为NP >NK >PK。根据一元二次函数构建了盐碱条件下氮、磷、钾单因子肥料效应函数模型,得出玉米推荐氮、磷、钾施肥量分别为228、158、104 kg /hm2,氮、磷、钾最佳比为1∶0.69∶0.45。  相似文献   

9.
<正>据报道,每生产100千克玉米籽粒,约吸收氮(N)2.5~4千克、磷(P2O5)1.1~1.4千克、钾(K2O)2.1~5.5千克。可见,玉米需氮、钾高于磷。玉米不同生育期对养分的吸收各异。苗期由于植株小,生长慢,对养分吸收数量小;拔节孕穗到抽穗  相似文献   

10.
长期不同施肥对赤红壤稻田区肥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阐明长期不同施肥红壤性稻田土壤肥力变化规律,探讨提高红壤性稻田土壤肥力的合理施肥模式。田间试验设CK(不施化肥)、N1(N 60 kg/hm2)、N2(N 120 kg/hm2)、N1P1(P2O530 kg/hm2)、N2P1、N2P2(P2O560 kg/hm2)、N2P2K1(K2O 45 kg/hm2)和N2P2K2(K2O 90 kg/hm2),各处理均施用腐熟牛粪作基肥,每季稻草按50%还田,连续10年不同施肥处理下红壤性稻田有机质、氮、磷和钾含量的变化规律。10年后各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比试验前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2.5 g/kg,年均增加0.25 g/kg左右。各处理土壤全氮含量比试验前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平均增加0.35 g/kg,年均增加0.035 g/kg,以N2P2K1和N2P2K2处理的土壤全氮增幅最大,平均每年增加0.052和0.048 g/kg。连续10年不施化学磷肥处理(CK和N1、N2),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基本上处于一种平稳状态。施用化学磷肥处理土壤全磷和有效磷含量呈逐年增加的趋势。N1P1和N2P1处理每年土壤全磷含量增加0.008 g/kg;N2P2、N2P2K1和N2P2K2处理土壤全磷含量年均增加0.012~0.013 g/kg。N1P1和N2P1处理每年土壤有效磷含量增加约0.8 mg/kg;N2P2、N2P2K1和N2P2K2处理土壤有效磷含量年均约增加1.4~1.6 mg/kg。连续10年不施化学钾肥处理(CK、N1、N2、N1P1、N2P1和N2P2),其土壤全钾含量基本上保持不变,而速效钾含量呈现出下降的趋势。施用化学钾肥处理中N2P2K2土壤全钾、速效钾和缓效钾含量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其中全钾年均增加0.014 g/kg。在施用有机肥基础上,增施氮磷钾化肥显著提高赤红壤区稻田土壤肥力水平,有机肥的施用是不断培肥土壤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东部氮钾互作对玉米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氮钾养分互作效应对吉林省东部高产玉米植株氮素吸收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适宜的氮钾互作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其中N2K2处理(施300 kg/hm2N、200 kg/hm2K2O)产量最高,为12 044.8 kg/hm2;氮钾过量配施(N300 kg/hm2,K2O200 kg/hm2)并不能提高产量。N2K2处理成熟期植株氮素积累量最高,达301.8 kg/hm2,单施氮肥或钾肥植株氮素吸收积累量均明显低于氮钾互作,过量氮钾配施植株氮素吸收积累量呈现下降趋势。拔节期至灌浆期是植株氮素积累量、吸收速率快速增长阶段,氮素平均阶段积累量表现为N2N3N1N0。氮素平均阶段积累量以处理N2K2最高,为65.7 kg/hm2。氮钾配比施用对植株氮素阶段积累量及吸收速率有积极作用,并可获得较高的氮肥利用率、氮吸收效率、生产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  相似文献   

12.
信阳毛尖不同茶树品种鲜叶养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信阳毛尖不同产区(信阳浉河区、平桥区、光山县)、不同茶树品种[信阳种(XYZ)、乌牛早(WNZ)、福鼎大白茶(FDD)、白毫早(BHZ)]春茶(第1次、第2次)和夏茶(第3次)鲜叶样中养分(N、P、K、S、Ca、Mg)含量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在第1次(磷、钾)、第2次(钾、钙、镁、硫)、第3次(氮、镁)鲜叶样养分含量测定中,XYZ、WNZ、FDD、BHZ 4个茶树品种间存在较大差异,不同品种茶树间同一种养分含量在最高值和最低值之间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春茶第1次茶鲜叶样中,磷、钾含量以WNZ最高(P 0.66%、K 2.17%),FDD最低(P 0.52%、K 1.72%);夏茶鲜叶样中,FDD茶树鲜叶样N含量(6.40%)最高、Mg含量(0.19%)最低;WNZ中N含量(4.56%)最低、Mg含量(0.22%)最高。此外,不同茶树品种鲜叶样中N、P、K、Ca含量随着采茶次数增加整体呈降低趋势。  相似文献   

13.
以两年生红富士/平邑甜茶为试材,采用15N同位素标记示踪法,在滴灌施氮条件下研究3个氮水平与3个水量对苹果幼树生长及15N吸收、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氮肥及水量的增加,苹果植株新稍长度、干物质总量、植株15N吸收量均显著提高,高水高氮(W3N3)处理苹果植株新稍长度、干物质总量、植株15N吸收量最高,分别是77.98 cm、62.59 g、14.06 mg,低水低氮(W1N1)处理最低,分别为21.40 cm、35.29 g、3.55 mg。根系活力、叶绿素含量、植株各器官Ndff随着水、氮量增加而显著提高。15N利用率随着水量的增加而显著提高,随着氮量的增加而显著降低,W3N1处理最高,为20.0032%,W1N3处理最低,为9.0382%。  相似文献   

14.
研究金边龙舌兰糖类组分的最佳提取工艺及不同施肥配比对金边龙舌兰糖类组分的影响.利用正交设计筛选最佳的提取工艺为A1 B3 C3 D3(85%乙醇,料液比为1 g:35 mL,65℃超声提取10 min),利用该最佳提取工艺研究不同施肥配比对金边龙舌兰糖类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N3 P3 K1(N3=0.18 g/L、P3=0.07 g/L、K1=0.02 g/L)处理下蔗糖及果糖的含量最高,分别达0.66、0.09 mg/mL,葡萄糖则是在N4 P3 K2(N4=0.23 g/L、P3=0.07 g/L、K2=0.06 g/L)处理下含量最高,达到0.42 mg/mL,而在N3P3K1组合处理下的葡萄糖含量为0.40 mg/mL,与其相差甚小,因此要整体提高金边龙舌兰糖类组分可施用N3 P3 K1(N3=0.18 g/L、P3=0.07 g/L、K1=0.02 g/L)组合的氮、磷、钾(NPK)配比.  相似文献   

15.
应用311-A最优混合设计试验方案,以玉米迪卡008为试验材料,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氮、钾、硅配比对玉米生长及秸秆中氮、磷、钾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不施氮、钾肥或氮、钾肥施用量均最低的处理,玉米秸秆生物量最小,且秸秆中氮、磷、钾含量均最低,而以氮、钾、硅肥配合施用的效果较好。以玉米秸秆质量为目标函数,以N用量、K_2O用量、SiO_2用量为自变量,建立三元二次回归方程,分析显示,在本试验条件下,玉米秸秆质量最大的施肥方案为N 0.221 g·kg~(-1)、K_2O 0.165 g·kg~(-1)、Si O20.025 7 g·kg~(-1)。  相似文献   

16.
三倍体毛白杨苗期不同配方施肥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本文对三倍体毛白杨苗期N、P、K不同配方施肥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施肥配方对三倍体毛白杨苗期苗高、地径生长影响差异显著。N、P、K对苗木生理指标有不同的效应,氮和磷能明显提高叶片光合强度和叶绿素含量,氮和钾能增强叶片蒸腾作用,氮肥能明显提高硝酸还原酶的活性。较理想的施肥配方为N(9g/株) P2O5(5g/株) K2O(5g/株),N、P2O5、K2O最佳配比约为2:1:1。  相似文献   

17.
不同氮、钾水平对花生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相同磷肥条件下,氮肥三水平、钾肥两水平的随机区组设计,研究氮、钾肥之间的相关性及对花生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66.7m2基施磷肥(P2O5)15 kg的基础上施氮(纯N)20 kg、钾(K2O)20 kg的高氮高钾处理(N20K20)产量最高,其次是中氮高钾(N15K20)处理;中氮高钾(N15K20)配合有利于荚果的发育,饱果数增加,秕果数和烂果数减少,并提高群体的抗倒伏能力。氮磷利用的协同性大于氮钾的协同性,磷钾的协同性大于氮钾的协同性;三者与产量的相关性依次为:钾最高,磷次之,氮最低。  相似文献   

18.
不同施氮量对玉米产量及各器官养分积累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田间定位试验,研究不同施氮量(0、90、180、270、390 kg/hm~2,分别记为N_0、N_1、N_2、N_3、N_4)对玉米千粒质量、籽粒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植株各器官养分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施氮量的增加,玉米植株生物量、籽粒产量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都在N_2时达到最高,N_1、N_2、N_3、N_4处理玉米产量与N_0处理相比分别增加了83.8%、116.1%、109.7%、69.4%;植株生物量N_2处理分别比N_0、N_1、N_3、N_4处理高出197.5%、23.0%、9.4%、9.6%。2)玉米氮肥偏生产力、农学利用效率均随施氮量的增加而不断降低,氮收获指数为N_3(66.7%)N_2(63.8%)N_1(61.1%)N_0(57.7%)N_4(51.9%)。氮肥当季利用率随施氮量的增加逐渐降低,N_1、N_2处理相对较高,N_4处理最低,分别为85.9%、74.2%、29.9%。3)玉米同一器官对氮磷钾的吸收量差异明显,籽粒、叶片和芯对氮(N)的吸收大于磷(P)和钾(K),茎和叶鞘对K的吸收大于N和P,根对K的吸收大于P和N。4)玉米收获期土壤铵态氮、硝态氮含量都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土壤铵态氮含量处于较低水平,且在不同处理下均低于硝态氮含量。综上表明,长期最佳施用氮肥量为180 kg/hm~2,能获得较高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保持土壤肥力,减少污染。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雷州半岛砖红壤不同氮钾互作水平下甘蔗农艺性状、产量和土壤养分的变化,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以尿素和氯化钾为试验材料,各设置4个浓度梯度,开展氮钾互作试验.结果表明:N2 K1、N2 K2、N2 K3、N3 K1、N3 K2、N3 K3试验处理均显著提高甘蔗产量、单茎质量,均在N3 K2处理达到最大值,增产幅度分别达32.44%、37.25%;N1K3、N2K2、N2K3、N3K2、N3K3试验处理显著提高甘蔗糖分含量,在N3K3处理达到最大值,增幅达19.72%;N2 K1、N2 K2、N2 K3、N3 K1、N3 K2、N3 K3试验处理均显著提高甘蔗有效茎数,在N3 K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增幅分别达14.09%.不同处理土壤pH值均有所降低,N3K3处理pH值降幅最大,降低了0.31个单位,土壤酸化显著;不同处理土壤有机质含量均呈增加趋势,在N3 K3处理下达到最大值,增加量为2.82 g/kg;不同处理土壤全氮、有效磷含量均有所降低,速效钾含量均有所增加.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甘蔗有效茎与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单茎质量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氮、速效钾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糖分含量与速效钾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分蘖率、株高与有机质、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茎径与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与全氮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甘蔗主要的农艺性状、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钾分别与土壤pH值呈不同程度的负相关.由主成分分析结果可知,甘蔗各农艺性状对产量直接贡献的大小依次为单茎质量>有效茎>株高>糖分含量>分蘖率>茎径>出芽率.通径结果表明,单茎质量、有效茎和株高通径系数较大,因此在甘蔗生长中应重视这3个性状的生长调控.综上所述,从甘蔗产量、农艺性状、土壤营养和成本综合考虑,推荐N 3 K2互作处理相对适宜,后续土壤酸化防控栽培技术还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20.
施硒对大豆植株中N、P、K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硒是植物体内十分重要的微量元素。低浓度的硒能刺激硒积聚植物的生长,而强烈地抑制硒非积聚植物的生长。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施用不同浓度的硒对大豆各生育期植株中N、P、K含量分布的影响,研究表明1)大豆植株各部位中的氮含量随着施硒浓度的增加变化较复杂。不同生育期各处理中氮含量在叶中最多,大致分布为叶>根>茎。2)苗期植株中的磷含量显著高于其它生育期。3)大豆植株中的钾含量以籽粒中最高,但硒处理对其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