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刘笑然 《北方水稻》2010,40(2):1-5,10
以翔实的资料对2009年中国稻米生产、消费、进出口、供求平衡、库存、价格走势、购销政策和国际稻米供求等情况进行了全面地分析,对影响2010年稻米市场价格走势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2010年我国稻米市场价格走势进行了预测,结论是我国稻米价格仍呈上行趋势。  相似文献   

2.
稻米是我国第一大粮食品种和最主要的口粮,“十一五”期间,我国稻谷供求发展的趋势是生产能力将进一步提高,消费量将稳中略减,稻米产消平衡有余,结构性矛盾缓解,库存和净出口量都将有所增加,但由于受生产成本增加和国内粮食整体上涨的大趋势拉动,稻米价格将小幅上升,欠年仍可能出现供给紧张的状况。  相似文献   

3.
《垦殖与稻作》2005,(3):53-53
目前,国内稻米市场价格涨跌不一,稻米价格由四月份的整体下跌转为跌趋稳,主要是品种之间发生了变化,南方产销区灿稻米价格继续小幅下跌,部分产销区的粳稻米价格止跌趋稳,个别地区开始小幅回升。预计:新粮上市之前国内稻米市场整体仍持续呈现疲软太势。从长期趋势分析,主要有以下几个利好因素将支持市场价格回暖走稳:  相似文献   

4.
以翔实的资料对2008年我国稻米生产、消费、进出口、供求、库存、价格走势以及国际稻米供求情况和国家稻谷购销政策等进行了全面地分析,对影响2009年稻米市场价格走势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2009年我国稻米市场价格走势进行了预测,结论是市场价格走势上下两难,基本围绕着政策价格波动。  相似文献   

5.
国内大米供求失衡状况及因应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武文 《中国稻米》2006,(1):45-48
水稻是中国的第一大粮食作物,大米是中国居民的第一主食,稻米对于改善农民生计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前几年,中国国内的大米供求已经失衡,面临着大米短缺的严峻挑战,2004~2005年,国家高度重视,出台了许多政策,扭转了不利局面。解决中国大米的供求失衡问题,短期来看,依靠国内产量的增长;长期来看,还要兼顾国际贸易。  相似文献   

6.
《中国糖料》2005,(1):40-40
据《ISJ》2004,11报道,由于预测全球食糖将会短缺,食糖分析家越来越看好2004~2005年生产期国际糖价上升的潜力。最近国际糖组织(ISO)预测:2004~2005年世界食糖产量将比消费量少280万t,并对国际糖市的价格走势看好。与此同时,联合国粮农组织(FAO)也预测2004~2005年世界食糖消费量将大于生产量。  相似文献   

7.
2007年粳稻市场分析及2008年走势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翔实的资料对2007年我国粳稻米产量、消费量、进出口数量、供求平衡结果、库存变化、价格走势以及国际粳稻米供求情况进行了全面地分析,并在此基础上对影响2008年粳稻米市场价格的各种因素进行了深入研究,由此预测出2008年我国粳稻米市场的价格变化趋势:价格整体上将呈稳中有升态势,但增幅不会太大。  相似文献   

8.
孙岩松 《中国稻米》2008,14(1):16-17
通过对我国2001~2006年稻谷产量、消费总量、库存量的分析以及对2007年度我国稻谷收成情况的调查预测,认为我国2007~2008年度稻米市场将供求平衡、略有结余;预计国家将适当增加库存量,使稻谷库存消费比达到30%左右;预计2007~2008年度我国稻米市场价格将在相对高位平稳运行。  相似文献   

9.
对2001年中国食糖与糖料供求形势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徐雪 《广西蔗糖》2002,(1):34-37
2001年中国食糖和糖料生产、进口、消费及市场价格出现以下情况 :食糖产量大幅度下降 ,市场供给偏紧 ,导致价格高涨 ;高糖价驱使制糖企业抢购原料使糖料价格上升 ,从而刺激了农民种植糖料的积极性 ,导致2001年全国糖料种植面积大幅度增长 ;受国内生产增长和加入WTO后国际市场的双重影响 ,2002年食糖及糖料收购价格会有所下滑 ,农民种植糖料积极性会受到一定的影响 ,全国糖料种植面积将会稳中有降。12001年中国食糖市场供求缺口较大 ,主要原因是国内糖料主产区严重受灾糖料大幅度减产1 12001年国内食糖市场供给量…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国内和国际市场几种大米价格的变化分析,阐述了2008年国外大米市场的暴涨暴跌,我国稻谷米市场的稳定及其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认为我国稻米市场稳定的客观基础是2004年以来我国党和政府尊重农民的经济利益和日益完善的粮食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最后展望了2009年我国稻米市场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11.
2010年我国稻谷供给总体增加,粳稻供给略有减少;稻米消费基本稳定,粳米消费增长较快;稻谷整体上供大于需,但粳稻供给紧张的矛盾比较突出;稻米价格全面上升,粳稻米价格涨幅较大;国家调控措施出台较多,政策对稻米市场走势产生了较大影响。展望2011年稻米市场,稻谷整体上仍然产大于消,由于粳稻增产较多,粳稻米供给紧张的矛盾将有所缓和,但"稻强米弱"和"粳紧籼多"的矛盾仍会存在;影响稻米市场价格上升和下跌的因素都有,形势较往年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将使全年价格整体呈小幅上升走势,国家政策调控仍将成为影响全年稻米市场价格走势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2.
回顾了2002年我国稻米的生产和消费情况,对我国稻米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位置及前景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政策性因素如铁路运费、大宗谷物出口退税政策、东北三省秋粮收购政策等对稻米市场的影响;同时从稻谷的生产、库存和价格等方面对2003年我国的稻米市场进行了预测展望,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3.
回顾了2002年我国稻米的生产和消费情况,对我国稻米在国际市场所占的位置及前景进行了分析.指出了政策性因素如铁路运费、大宗谷物出口退税政策、东北三省秋粮收购政策等对稻米市场的影响;同时从稻谷的生产、库存和价格等方面对2003年我国的稻米市场进行了预测展望,提出了指导性的建议。  相似文献   

14.
2012年中国稻米市场分析及2013年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笑然 《北方水稻》2013,43(2):1-4,13
2012年,我国稻谷供给量和需求量进一步增长,总量和各品种均供需平衡有余;在政策与供求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年稻米价格呈现出先涨后落的走势,年末稻谷收购价格低迷。展望2013年国内稻米市场,由于上年稻谷继续丰收,产需平衡结余较多,供给压力加大,但在稻谷最低收购价上调的作用下,稻米市场价格仍有上升动力,价格涨跌空间都有限,总体上呈稳中有升态势。  相似文献   

15.
2013年,我国稻谷播种面积继续增长,但产量略有下降,净进口量略有减少,消费量小幅上升,供需平衡仍然有余;在政策与供求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全年稻米价格总体上呈现出先落后涨的走势,比上年略有提高,"政策市"特征比较明显。展望2014年国内稻米市场,由于上年稻谷产量继续维持高位,预计2014年稻谷进口量也将增长,而消费量上涨有限,供给压力加大,但在稻谷最低收购价上调的作用下,稻米市场价格仍有上升动力,价格涨跌空间都有限,总体上呈稳中略升态势。  相似文献   

16.
<正>2017年泰国国际大米会议5月29日至6月2日在曼谷召开。会议期间,来自世界各国的稻米进出口商和农业部门官员聚焦国际稻米市场,并对稻米的产品创新做了深度研讨。自2001年首次举办以来,泰国国际大米会议已成功举办八届。这个两年一度的会议由泰国商务部国际贸易司主办。本届会议以"稻米+:稻米下一步创新"为主题,吸引了来自泰国国内及全球其他国家和地区的  相似文献   

17.
随着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优质米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从国内市场看,自1994年以后,由于市场中优质米受欢迎,劣质稻米出现了压库现象;从国际市场看,虽然我国稻米产量居世界第一,但由于米质较差,出口数量甚少。由此可见,稻米品质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由稻米生产优势转变为商品优势的严重障碍。因此,优质米生产已成为我国稻米生产发展的主要方向之一.稻米品质的研究将越来越受到重视。  相似文献   

18.
水稻是福建省最大的粮食作物 ,稻米是福建城乡居民的主食 ,稻米产业在福建省农业生产中的地位举足轻重。改革开放以来 ,福建省稻米产量有了很大发展 ,目前 ,福建省稻米由过去的总量不足转为相对过剩 ,出现了“卖粮难”的局面 ,更为严峻的是 ,加入WTO后 ,原有的贸易壁垒被打破 ,贸易的自由化 ,国内市场向国际市场开放 ,稻米市场将面临着更为激烈的竞争 ,国外廉价的稻米必将影响着福建省的稻米产业。福建省稻米产业将如何面对挑战 ,趋利避害 ,迎接挑战 ,本文在此做几点探讨。1 加入WTO对福建稻米产业的影响根据 1999年《中美农业合作协…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2005年我国粳稻生产情况、消费情况、进出口情况、供求平衡及库存情况、市场行情走势及国际市场情况,并分析了2006年粳稻价格的上涨因素和下跌因素,提出了粳稻的市场走势。  相似文献   

20.
《中国稻米》2006,(4):2-2
据业内人士分析认为,2006年国内稻米市场将是供需偏紧的市场。由于库存数量减少,消费增加和生产等不确定因素存在,2006年我国稻米市场将是一个价格波动较大的市场。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