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河北鸭梨产区梨小食心虫发生动态及防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梨小食心虫性诱芯诱集的方法,调查了河北鸭梨产区套袋鸭梨园与不套袋鸭梨园的梨小食心虫成虫的发生规律。结果表明:不套袋梨园的梨小食心虫数量明显>套袋梨园,且各梨园梨小食心虫均世代交替现象严重。在套袋鸭梨园,虫果发生率较稳定;但在不套袋鸭梨园,虫果率迅速增长,至采收期高达91.7%。由此明确了鸭梨园套袋栽培模式对梨小食心虫生活史及其种群消长的影响,并提出了环保实用的防治方法。  相似文献   

2.
梨小食心虫简称梨小,又名梨小蛀果蛾、东方果蠹蛾、梨姬食心虫、桃折梢虫、小食心虫和桃折心虫,小卷叶蛾科。梨小在各地果园均有发生,是梨树的重要害虫,在梨、桃树混栽的果园为害尤为严重。梨小除为害梨、桃树外,也为害李、杏、苹果、山楂等,严重影响果品质量及梨果产量。  相似文献   

3.
桃园梨小食心虫迷向素应用试验初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在兰州桃园投放梨小食心虫迷向素,观察其对梨小食心虫的控制效果。结果表明,桃园连续应用梨小食心虫迷向素的第3年,诱集到的梨小食心虫成虫数量比第1次应用当年减少16倍以上,比应用前1 a减少了25倍以上;梨小食心虫折梢率比应用第2年降低7.7%以上,平均蛀果率降低5%,应用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库尔勒香梨产区果树害虫种类较多,梨小食心虫是其中的一种。根据我站近年来观测调查,发现该虫的为害呈逐年加重的趋势,须引起高度关注,不失时机地加以防治。1梨小食心虫的为害特点梨小食心虫在库尔勒香梨产区一年发生3~4代。主要为害桃树、库尔勒香梨、砀山梨、鸭梨、桃、苹果等。第1~2代幼虫主要为害桃树新梢,为害桃新梢时从前端叶柄基部蛀入向下蛀  相似文献   

5.
梨小食心虫的发生与防治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梨小食心虫[Crapholitha molesta(Busck)]又叫桃折心虫,东方果蛀蛾。近几年来,在信阳危害严重,给果农造成了很大的损失。为此,笔者从2002年对梨小食心虫的发生危害及防治技术进行了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随着梨、桃、李、杏树的大面积栽植,梨小食心虫在沿黄主要梨产区的危害逐年加重,主要危害梨、桃、李、杏等。该虫主要是若虫危害果实,造成落果严重、品质下降、贮藏期缩短、易腐烂,商品价值降低,严重影响梨、桃、李、杏的生产。1为害症状与识别梨小食心虫又叫东方果蛀蛾  相似文献   

7.
利用性诱剂诱集的方法,调查了冀东地区梨园和桃园梨小食心虫成虫的发生规律;并人为制造越冬场所,调查了梨小食心虫在梨树和桃树上的越冬虫态及数量。结果表明:在冀东地区梨小食心虫每年发生有5~6个高峰期,以蛹越冬。该害虫在梨树整个生长季节均有发生,其中4月下旬~9月上旬大量发生,世代有增加的趋势;对梨果实的为害程度有随着果实成熟度的提高而加重的趋势,虫果率为10.8%~45.6%。在桃园前期发生量大,后期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尤以6~7月发生较多;梨小食心虫有转梢为害的习性,对桃梢的为害程度随时间的推进而逐渐严重,桃梢为害率达11.78%~85.2%,桃虫果率高达69%,为害十分严重。  相似文献   

8.
梨小食心虫是世界性害虫。又名梨小蛀果蛾、东方果蠹蛾,简称梨小,属鳞翅目卷蛾科。分布于亚欧、美、澳各大洲,在国内分布较广,几乎梨产区都有发生,除为害梨外,尚为害苹果、桃、山楂、杏、樱桃等果树。以幼虫蛀食新梢和果实,使被害梢枯死、折断,被折部位留有虫粪,易于识别。幼虫蛀入果内取食果肉,并深入果心,食害种子。如防治不及时,为害重的果园蛀梢率、蛀果率可达50%~80%,造成严重损失。  相似文献   

9.
为筛选出适防桃树梨小食心虫药剂,本研究选择8种药剂,以清水为对照,设计9个处理,分别进行蛀梢和蛀果防效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不同药剂处理对梨小食心虫蛀梢(果)均有一定防治效果。其中16%阿维·茚虫威SC处理对蛀梢、蛀果防效最佳,防效分别为84.62%和88.89%;10%甲维·茚虫威SC处理对蛀梢(果)防效次之,对蛀梢、蛀果防效分别为81.53%和83.33%。16%阿维·茚虫威SC与10%甲维·茚虫威SC两种药剂防效具有显著差异性,但均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可以作为首选药剂推荐使用。10%四氯虫酰胺SC处理对蛀梢、蛀果防效分别为75.38%和72.22%,防效略低于16%阿维·茚虫威SC和10%甲维·茚虫威SC处理,但显著高于其它处理,可以作为备选药剂推荐使用。20%灭幼脲SC和2.5%联苯菊酯EW处理对蛀梢防效分别为56.92%、50.76%,对蛀果防效分别为50.00%、44.44%,防效较低,不建议在生产上推荐使用。  相似文献   

10.
通过对桃源村基地、洛社鑫旺合作社两个果园内采收的中晚熟水蜜桃蛀果率进行统计,对所试用药剂进行防效分析,结合当地气象土壤情况及日常用药情况,为无锡地区中晚熟品种水蜜桃上梨小食心虫的化学防治提供技术支持。试验表明四氯虫酰胺(10%四氯虫酰胺)对无锡地区中晚熟水蜜桃上梨小食心虫的防效相对较好,可做为无锡地区桃园中晚熟品种防治梨小食心虫的主要化学药剂,但同时注意与其它药剂轮换使用,避免梨小食心虫对药剂产生抗药性。  相似文献   

11.
为给六盘水地区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提供技术指导和田间预测预报提供理论依据,该研究在六盘水选择具有代表性的果园开展了性诱剂、糖醋液和黑光灯对梨小食心虫的诱集效果比较试验。结果显示:性诱剂对梨小食心虫的平均单盆诱虫量高达415.6头,均高于糖醋液和黑光灯诱虫量,但性诱剂处理第2年虫果率仅为5.7%,这与诱蛾数量的变化关系较一致。三者均可有效地减少成虫数量,降低虫果率,效果好,但以性诱剂处理效果最好。因此,糖醋液、黑光灯仍可作为梨小食心虫发生的预测预报替代材料。  相似文献   

12.
食心虫预测预报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食心虫类害虫是我国北方多种果树上的主要害虫,一般世代周期长、隐蔽性强,在不同寄主上成虫发生期、幼虫蛀果期、果内生活时间,甚至发生世代数均存在差异,特别是越冬幼虫出土习性各异,生产上测报及防治难度较大。以桃小、梨小食心虫为例,阐述了食心虫类害虫测报技术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食心虫的准确测报及防治提供新的思路与参考。  相似文献   

13.
赤峰市红山区桃小食心虫发生规律及防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桃小食心虫是为害苹果的重要害虫之一。发生普遍,为害严重,使果实失去食用价值,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据1995年在赤峰市南山果园金红苹果产区调查,虫果率平均达65%,最严重的地……  相似文献   

14.
性引诱剂防治桃园桃小食心虫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桃小食心虫是我国北部、中部果区的主要害虫,其危害严重影响果实的品质和产量。试验通过在桃园中放置桃小食心虫性诱剂,每天观察记录桃小食心虫的数量,7、8月份调查试验地和对照地的虫果率。结果表明,2004年蛾发生期为6月20日到8月29日,共诱蛾732头,试验地和对照地的虫果率无明显差别,说明利用桃小食心虫性诱剂可有效地对桃小食心虫进行预报和防治,减少果园中农药的用量,达到了提高产量和果实品质的目的,同时总结了桃小食心虫在太谷地区的发生和消长规律。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梨小食心虫生活史、生活习性、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发现梨小食心虫在庄浪县一年发生1代~2代,以老熟幼虫做冬茧在土中越冬,可危害梨、桃、李、杏等多种果树,在各水果产区普遍发生。并在掌握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及危害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综合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16.
吴仕平 《农友》2002,(4):20-20
桃小食心虫近年来在北方果区有加重发生趋势,各地应提早预防。以下是笔者根据连续3年对桃小食心虫雄虫田间诱捕的调查资料,和对越冬代桃小食心虫成虫发生高峰期与气象因子的相关分析的初步结论,在当地应用后有很好的预见效果。  相似文献   

17.
苹果园桃小食心虫防治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正> 桃小食心虫是影响苹果产量和质量最严重的害虫之一。在一些防治不适时或选用药剂种类不当的果园,虫果率一般达20%~45%,在一些多年不采取防治措施的果园,虫果率高达80%以上。有些果园为控制桃小食心虫为害,降低虫果率,采取树上多次喷洒化学农药的办法,虽挽回了经济损失,但  相似文献   

18.
于2014—2016年利用性诱剂诱蛾,调查了桃、梨蛀果类害虫梨小食心虫发生量,预测了其在桃树上的发生期,并研究了几种药剂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0%氯虫苯甲酰胺(康宽)SC 3 000倍稀释液、15%茚虫威(凯恩)EC 2 000倍稀释液、6%阿维·氯苯酰(宝剑)SC 750倍稀释液、10%阿维·氟虫双酰胺(稻腾)SC 1 000倍稀释液对梨小食心虫的防效较好,在90%左右。并提出了蛀果类害虫的综合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19.
梨小食心虫又叫桃折梢虫,简称梨小,是一种常见的杂食性害虫,可危害梨、桃、李、杏、樱桃等多种果树,在各水果产区普遍发生。特别是在多种果树混栽区发生较重,外界条件适宜时,很易造成流行危害。  相似文献   

20.
(一)分布与危害桃小食心虫简称桃小,又名桃蛀果蛾等.属鳞翅目蛀果蛾科.桃小食心虫是我国北方果产区的主要食果害虫,对南方地区的危害也极为普遍.除危害石榴外,也危害苹果、枣、梨、山楂、桃、杏、李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