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弯囊苔草(Carex dispalata)对生活污水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水培实验,研究了弯囊苔草在不同浓度生活污水中的生长特性及对生活污水TN、NH3-N、TP、CODCr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弯囊苔草在中浓度污水中生长最好,其生物量显著高于低浓度(p <0.05),略高于高浓度(p >0.05)。弯囊苔草对3种浓度生活污水中TN、NH3-N、TP、CODCr的净化效果均显著高于对照(p <0.05)。在低、中、高3种生活污水中,对TN的去除率分别为87.04%、88.84%和68.87%;对NH3-N的去除率分别为96.70%、98.81%和96.68%;对TP的去除率分别为94.48%、96.98%和96.75%;对CODCr的去除率分别为63.20%、83.80%和82.33%。弯囊苔草对高、中浓度污水中NH3-N、TP、CODCr的净化效率显著高于低浓度(p<0.05),其中对NH3-N和TP的去除率均超过95%;对中、低浓度生活污水中TN的去除率显著高于高浓度(p <0.05)。除生活污水中的NH3-N外,TN、TP、CODCr的去除速率在实验初期较快。实验表明弯囊苔草对生活污水具有较好的净化能力,可以作为水体生态修复工程中的修复植物。  相似文献   

2.
为了研究PRB技术修复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的可能性,筛选最佳反应介质及其配比,为城市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的治理提供参考,选择零价铁粉、膨润土、沸石、活性碳、炉渣5种反应介质,研究其对垃圾渗滤液污染地下水的治理效果。结果表明:5种反应介质单独作用下,活性炭对地下水中的COD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达到76.0%,沸石对COD去除效果最差,去除率仅为45.0%,但沸石对地下水中NH3的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为70.8%,零价铁对NH3的去除效果最差,去除率为42.3%;选择零价铁、活性炭、沸石3种介质按照不同配比继续试验,得出对COD的去除效果以零价铁:活性炭:沸石= 2:2:1的比例最好,其次是1:2:2和2:1:2,对NH3的去除效果以零价铁:活性炭:沸石=1:2:2的比例最好,其次是2:1:2和2:2:1。  相似文献   

3.
微生物菌剂处理猪场沼液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人工模拟活性污泥的方法,比较研究不同微生物菌剂对猪场沼液的净化效果,旨在研制适合处理猪场沼液的复合菌剂,为养殖废水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结果表明:3种微生物菌剂对猪场沼液均具有一定的净化效果,能够较好地去除沼液生物需氧量、总磷、粪大肠菌群,最高去除率分别达到61.5%、83.0%、99.0%,发芽试验也证实植物毒性的良好去除效果,最高发芽率提高38.3个百分点,发芽指数提高45.2个百分点;对化学需氧量、氨氮、全盐量等指标均具有一定的去除效果,最高去除率发分别达到54.9%、48.4%、31.8%。综合评估,光合菌剂(PMP)处理效果优于复合菌剂(CMP)和发酵菌剂(FMP)。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决生物柴油废水生化处理难度大、效率低等问题。采用生物活性炭流化床工艺处理生物柴油废水,研究试验系统COD的降解效应与化学势变。结果表明:试验系统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采用四级串联系统可使末端出水COD浓度达到GB 18918—2002中一级B标准。试验系统COD去除的基本过程可用吸附-好氧生物降解两级反应来描述,好氧生物降解反应中COD的去除率随串联级数增大而增大,说明好氧降解的总贡献率与系统串联级数呈正相关。试验系统COD去除反应的化学势变为负值,其绝对值随单元级数增大而增大,说明系统COD的去除是自发反应,系统去除COD能力随串联级数增大而增强,好氧生物降解反应在维持系统处理效果稳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超声波联合混凝法处理制药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探讨单独超声波降解法、混凝法及2种方法联合处理制药废水的可行性,研究了超声波辐射时间、功率以及混凝剂的种类、浓度对制药废水中COD和NH3-N去除的影响。结果表明:(1)超声波单独处理制药废水时,COD和NH3-N去除率先随着超声波辐射时间(200~1000 s)的增大而增大,最佳时间为1000 s,COD和NH3-N的最大去除率分别为27.80%、45.34%;超声波辐射时间为1000 s,COD和NH3-N去除率随着超声波辐射功率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2)单独用混凝剂处理制药废水时,COD的去除率随着混凝剂的浓度(0.1~0.6 g/L)的增大而先增大后减小,PAC在0.3 g/L时为最佳,COD的去除率为40.10%,NH3-N的平均去除率保持在5%左右。(3)在各自的最佳状态下,先用超声波处理后加混凝剂比先加混凝剂后用超声波处理的COD和NH3-N的去除率高,分别为61.24%、58.63%。试验表明,先用超声波处理后加混凝剂比先加混凝剂后用超声波处理对COD和NH3-N的去除率高。  相似文献   

6.
水力停留时间对人工湿地运行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徐丽 《中国农学通报》2014,30(31):219-223
通过室内模拟水平潜流式人工湿地和水平均匀布水方式观察人工湿地出水水质,设置了4 个实验方案,分析其对COD、TN和TP 的去除效果,以确定最佳水力停留时间。结果表明:水力停留时间为3 天时湿地对COD、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是54.04%、65.83%和80.79%;当水力停留时间为2 天时湿地对COD、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是75.93%、74.97%和77.34%;当水力停留时间为1 天时人工湿地对COD、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是73.19%、56.20%和73.36%;当水力停留时间为0.5 天时人工湿地对COD、TN和TP 的平均去除率分别是46.46%、34.91%和47.04%。若只关注人工湿地出水水质,采用水力停留时间为2天时,可以保证其出水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Ⅴ类标准。  相似文献   

7.
活性炭和植物吸收对室内空气甲醛净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城市住宅的室内空气污染十分严重,甲醛已经成为中国目前室内空气中的首要污染物。本实验以绿萝、常春藤与活性炭为研究对象,采用密闭箱法进行了净化甲醛能力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绿萝、常春藤与活性炭均对室内甲醛有良好的净化作用,24 h后的甲醛净化能力大小依次为:常春藤+活性炭(甲醛去除率38.27%)>常春藤(34.31%)>绿萝+活性炭(32.20%)>绿萝(5.61%)>活性炭(3.73%);10天后的净化效果排序为:常春藤+活性炭(69.91%)>绿萝+活性炭(64.28%)>常春藤(60.44%)>活性炭(57.50%)>绿萝(24.99%)。植物与活性炭联合作用对甲醛净化效果比单一用植物或活性炭效果好,而且长期作用比短期作用效果好。  相似文献   

8.
超声波对垃圾渗滤液COD和氨氮去除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摘要:试验采用超声波作用去除垃圾渗滤液中COD和氨氮。通过正交设计,探讨了活性炭用量、pH值、超声波功率、辐照时间、曝气时间5个因素对COD和氨氮去除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活性炭用量1.0g,pH为9,超声波强度为360W,辐照时间为6min,曝气时间为6min时处理COD和氨氮综合去除效果最好,COD去除率为63.7%,氨氮去除率为80.24%。  相似文献   

9.
几种水生植物组合对畜禽产品加工废水净化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菖蒲对废水具有较好的净化效果,水葱、酸模、鸢尾对废水也有一定的净化效果,笔者将寻找一种挺水植物与菖蒲的组合对畜禽产品废水具有更好的净化效果,从而在生产上推广应用。笔者选择菖蒲与水葱、酸模、鸢尾组合的3个试验组,只有洗沙的无植物空白试验作为对照组,测定试验前后的9个指标。试验结果表明:对畜禽产品加工废水处理过程中,所选3种组合生长良好并表现出较好的三氮、氮磷及COD净化效果。其中,菖蒲+鸢尾对NH3-N、NO2-N的净化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为90.35%、51.91%;菖蒲+酸模对NO3-N的净化效果最好,去除率为14.24%。相对空白对照的去除率,菖蒲+水葱的总磷净化性能最好,提高4%;菖蒲+酸模组、菖蒲+鸢尾组COD净化性能最好,分别提高0.36%、0.29%。  相似文献   

10.
潜流人工湿地基质因素对农业径流净化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旭 《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4):336-338
为了研究人工湿地基质在处理农业径流中的作用,对农业径流人工处理湿地中的基质展开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基质能够吸附水中一定的污染物质,成熟基质基质具有很强的污染物降解能力,对水中污染物的去除发挥重要作用。湿地基质对实验农业径流的COD、TN、TP和NH4+-N的去除率分别为41%,50%,49%和%52%。出水中CODcr、TN、TP、NH4+-N含量分别达到Ⅱ类水质的含量,Ⅴ类水质的含量, Ⅴ类水质的含量,类水质的含和Ⅲ类水质的含量。  相似文献   

11.
预处理和深度处理对微污染水库水净化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了寻求针对受污染水库水的经济合理的净水处理工艺,以深圳水库水进行中试试验,研究生物预处理、活性炭吸附滤池及臭氧生物活性炭处理单元的加入对常规净水工艺中有机物、氨氮、藻类、嗅味、浊度、Ames试验等指标去除效果的影响。结果表明,生物预处理的加入能显著地提高有机物、氨氮、藻类的去除率,弥补常规工艺的不足,且管理简单,造价和运行费用增加较少,活性炭吸附滤池或臭氧生物活性炭深度处理单元的加入可进一步降低有机物浓度、嗅味等指标,全面提高饮用水水质,但其造价和运行管理费均有较大提高。  相似文献   

12.
2013 年7—8 月,对海南文昌、琼海、万宁、东方等地区100 家对虾育苗场的砂滤井、沉淀池、砂滤池、活性炭过滤装置、紫外线杀菌器和化学药物消毒6 种不同处理方法组合水处理系统的水处理效果进行调查,探讨了各部分在水处理中的作用。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组合的处理方法对海水处理时,90%以上育苗场的育苗海水以砂滤为主,紫外线消毒的只有5%。传统的水处理方式较以往也有所较少,大部分育苗场正开始致力水处理系统、设备的改造与引进。实验结果显示,对砂滤水再经过活性炭过滤、紫外线消毒、甲醛消毒后,对降低COD 与总菌含量的作用明显(P<0.05),下降比例和去除率分别在22.80%、99.00%以上,但是水中溶解氧含量有下降的趋势,对pH的影响不明显(P>0.05)。这次调查能够为对虾育苗实际应用和开发新技术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3.
铁观音低产茶园综合改造成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铁观音低产茶园综合改造是提高产量和品质的有效技术措施,对稳定提升乌龙茶产业具有重要意义。笔者对元昌基地和安溪县茶叶研究所基地铁观音低产茶园综合改造的效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铁观音低产茶园提纯后纯度达(97.6±0.603)%~(99.5±0.467)%,苗木纯度可达(99.9±0.067)%,比未提纯的高出9.7%,提纯结果与对照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改造后供试点土壤pH明显提高,均值分别达到4.64和5.06;铁观音的种植成活率均值分别达(99.3±0.513)%和(99.5±0.5)%,比老茶园高5.13%~9.17%,差异达到显著水平;改造后第2年和第3年分别增产10%和15%以上,增产效果明显;综合改造后品质得分比对照高出3.05~9.46分,与对照差异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品质平均提高1个等级以上。  相似文献   

14.
以金花猕猴桃为试材,观测不同基质对扦插苗根系性状和叶片性状的影响,以筛选出金花猕猴桃扦插繁殖的最佳基质。结果显示,不同基质对金花猕猴桃生根率的影响非常显著,其中以在培养土为基质的生根率最高,达93.02%;其次是珍珠岩+河沙(84.31%),河沙+苔藓(70.89%);生根率最低的基质是石英砂,仅42.04%。在培养土基质中,扦插苗的根长、根粗、侧根级数、根系干重、根系总长、根系总表面积、叶面积、叶长、叶宽、叶干重等指标均表现最优,长势明显优于其他基质,且扦插苗一年内可形成径粗0.8~1.0 cm、高1.5 m以上的植株。因此,培养土是金花猕猴桃扦插繁殖的最佳基质。  相似文献   

15.
为了揭示衡阳紫色土丘陵坡地土地退化/恢复过程中土壤质量的演变及其与土壤侵蚀的关系,采用“时空互代法”的方法,对典型区域的土地退化/恢复过程中,土壤水稳团聚体与SOC的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土地退化过程中,>0.25 mm水稳团聚体的含量减少;土地恢复过程中,>0.25 mm水稳团聚体的含量增多;(2)SOC含量随土壤开垦/恢复年限的增加而减小/增大;(3)>0.25 mm水稳团聚体含量与SOC的关系符合方程:y=22.321x+3.541,R2=0.932;(4)土壤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与退耕年限符合方程:y=1.984e-0.126x,R2=0.875,与>0.25 mm水稳团聚体含量符合方程:y=0.098x+0.123,R2=0.981。  相似文献   

16.
保护性耕作对黄土高原旱地表层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为了揭示表层土壤对耕作方式的响应,阐明保护性耕作对土壤理化性质变化的影响,通过研究西北高原干旱区6种不同耕作方式下(传统耕作(T)、免耕(N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秸秆覆盖(NTS)、传统耕作地膜覆盖(TP)和免耕地膜覆盖(NTP)),小麦→豌豆轮作长期的试验中0~5 cm、5~10 cm、10~3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容重、孔隙度、团聚体结构、有机碳含量的变化。结果表明:T处理的含水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升高,NT、TS、NTS处理均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TP、NTP处理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T处理下,土壤容重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他保护性耕作方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升高;T、TS处理下土壤孔隙度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他保护性耕作方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NT、NTS、NTP有利于土壤中较大粒径结构体的形成,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粒径逐渐增大,TS、NTS有利于表层团粒结构的形成,TP、NTP处理对于5~10 cm土层中土壤团粒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6种耕作方式中,总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逐渐降低,NT、NTS和NTP处理总有机碳的含量均相应高于T、TS和TP,其中,NTS处理下总有机碳含量在0~5 cm、5~10 cm、10~30 cm均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0.78、10.36、9.83 g/kg,相对于T处理分别提高了4.46%、14.98%、11.83%。综合结果显示,保护性耕作方式对于维持表层土壤含水量、降低土壤容重、提高土壤孔隙度、促进土壤团粒结构的形成及总有机碳高效利用方面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为研究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枇杷叶科罗索酸的工艺条件及参数,以枇杷叶为原料,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枇杷叶科罗索酸浓度,采用乙醇浸提法提取枇杷叶科罗索酸,并用活性炭进行脱色和大孔吸附树脂分离提取液中的科罗索酸。试验结果枇杷叶中科罗索酸提取得量为7.76 mg/g 干粉;枇杷叶提取液脱色条件为:氢氧化钠用量0.2%,活性炭用量1.5%,脱色温度为70℃,脱色时间20 min,枇杷叶提取液的色素去除率达90%,科罗索酸回收率为91.2%;大孔树脂分离静态试验结果表明,NKA9 大孔吸附树脂较适合枇杷叶科罗索酸的分离纯化,静态吸附率为96.3%,解吸率为80.9%。动态试验结果表明,枇杷叶科罗索酸的分离工艺参数为:上样流速为3 BV/h,洗脱剂体积分数为90%乙醇,用量为7 BV,洗脱流速为3 BV/h,获得科罗索酸的纯度为43.12%。  相似文献   

18.
柳州市短周期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室材料分析,对广西柳州市短周期桉树(Eucalyptus sp.)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含量、碳储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2年、3年、4年桉树人工林的林下植被含碳率分别为41.9%、41.1%、40.85%,彼此间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P<0.05)。桉树人工林枯落物含碳率表现为:2年>4年>3年。0~60 cm土层含碳率变化幅度为0.32~0.65%。4年桉树人工林碳储量分别是2年、3年的2.16、1.18倍。桉树乔木层碳储量表现出随林龄的增加而加大的趋势。3年、4年桉树林乔木碳储量占总碳储量的比例分别为38.61%、57.42%,在生态系统总碳储量中贡献率较高。2年、3年、4年桉树人工林林下植被碳储量分别占其总碳储量的0.86%、2.69%、1.49%,枯落物碳储量分别占其总碳储量的8.55%、3.98%、2.62%。林下植被和枯落物碳汇贡献率较低。2年、3年、4年桉树人工林壤碳储量分别为37.54、46.92、39.2 t/hm2,彼此间无显著差异,桉树人工林0~20 cm碳储量占了整个土壤碳储量的41.2%,20~40 cm碳储量占整个土壤碳储量的31.88%,可见0~40 cm土壤碳储量成为土壤的主体。乔木和土壤碳储量成为短周期桉树人工林重要的碳储存库,本研究为本地区提供了短周期桉树人工林生态系统碳储量数据。  相似文献   

19.
极端干旱对毛竹林土壤呼吸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预测未来气候变化引起的干旱和高温对森林碳循环的影响,采用人工截雨的方法,创造极端干旱环境,研究极端干旱和较高土壤温度对人工毛竹林土壤呼吸的影响。结果表明:(1)人工截雨样地和对照样地的土壤呼吸月际变化分别为0.63~2.00μmol/(m2·s)和0.66~2.20μmol/(m2·s)。土壤呼吸的月际变化与土壤温度的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而与土壤含水量的变化趋势相反,即成负线性相关。(2)土壤温度可以分别解释截雨样地和对照样地土壤呼吸变异的65.5%和73.9%。基于耦合土壤温度和土壤含水量的多元线性模型,可以分别解释截雨样地和对照样地土壤呼吸变异的66.9%和73.4%。土壤含水量与土壤呼吸的关系不紧密。截雨样地和对照样地的Q10值分别为4.44和5.99。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