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文中通过剖析唐山利用特有山、水等自然环境和工业文化遗产等人文环境资源,构建以城市生态恢复、工业文化主题公园营造、防护型绿地建设为主要特色的唐山市绿地系统结构与内涵,探讨以生态系统安全为基础的资源型工业城市绿地生态系统的构建特色。    相似文献   

2.
文章以安徽黄山学院行知园(植物园)规划设计为例,分析高校绿化建设的原则,介绍如何发挥校园绿化多方面功能,以期给同类项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3.
文章以保定市狼牙山五勇士游园广场为例,对建造纪念性景观游园的设计理念和思路、所遵循的原则、运用的造园手法进行了初步的解析和探讨。    相似文献   

4.
华北地区高速公路绿化树种选择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文章对华北地区高速公路绿化的功能和作用、绿化设计原则及树种选择原则等进行研讨。并以山东泰淮线高速公路泰安段绿化设计为例,从高速公路特点、分区绿化、植物配置和绿化景观动态变化等原则出发综合考虑绿化树种的选择。    相似文献   

5.
以城市资源、区位优势寻求小区特色,绿色生态提升环境效益,以人为本创建和谐园区的原则对青岛市黄海缘居小区环境进行了景观规划设计,确定了"森林海洋文化"为设计主题,人与自然和谐共存为目的。以此将全园划分为7个景观区,并运用园林艺术及工程技术手段再现了四季景观之美,创造了富有文化特色的个性居住小区。    相似文献   

6.
上海海湾近自然林营造与早期管护实践初探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根据海湾特定立地条件,以生态学原理为指导,规划营造海湾森林,应用"适地适树"原则选育树种,创造多样生境,促进生物多样性,借鉴宫胁昭造林法,探索人工营造海湾近自然林的途径,同时对已有森林进行调整、优化,为使人工林向具有地带性森林植被特征演化,开展管护的初步实践探索。    相似文献   

7.
在实地勘察北京市延庆县西沟里天然次生林风景区的基础上,以"保护第一、细部改造"为原则,全面改善景区游憩基础设施,并根据景点地形和游憩目的将整个游憩区分为亲水游憩区、林下游憩区、观景区和采摘区等4个功能分区,最后提出具体的规划设计。    相似文献   

8.
文中从滨水湿地相关定义、分类、指导思想、设计原则、设计途径等方面阐述生态湿地景观设计的方法;以宁波春晓镇洋沙山春晓湿地公园为例,进一步说明生态湿地景观营造的理论;并将当今湿地水环境修复的先进技术引入其中,为今后湿地的生态设计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宝鸡市为例,在广泛深入分析其自然、社会、经济环境特点的基础上,根据国内外城市森林建设的理论和实践经验,阐述了宝鸡多样性生态圈建设的思路;通过对其林业建设存在问题和建设潜力的具体分析,从城市森林规划实证性与规范性兼顾原则出发,提出了"一轴、两山、三网、多点"规划布局。    相似文献   

10.
构筑无锡城市生态走廊网络——无锡市绿地系统规划研究   总被引:6,自引:3,他引:3  
本文以生态优先为原则结合无锡市的自然人文特点、城市建设及其发展趋势,构建了无锡市城市生态走廊框架。    相似文献   

11.
随着时间的更迭与前进,城镇化建设中产生了大量面临淘汰或闲置的工业遗产.它们承载了各种不同的经验与文化累积,对于复兴城市经济活力、延续城市文脉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是这些具有历史意义与价值的对象有些面临淘汰,有些被保存的工业遗产,从保护的实质层面而言,则缺乏尊重文脉、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作者以木鱼石矿区为例,不仅关注有形的物质形态的保护与利用,还关注精神与历史记忆的保存,并从更全面地视角,提出了工业遗产保护与利用的途径,为城镇化建设中的工业遗产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可能。  相似文献   

12.
对风景园林遗产进行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是国家关注的重点。然而,风景园林专业学生作为未来遗产保护的专业技术人才,普遍存在对遗产的属性理解浅显、价值认识不足、保护意识不够和保护经验缺乏的问题。通过剖析问题成因,并结合风景园林遗产的自然和文化基本属性特征与课程知识体系,提出了相应的显性与隐性思政教育目标。然后,从遗产保护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资源和教学评价方面,探讨了显性和隐性思政教育融合路径。  相似文献   

13.
周泱 《广东园林》2014,(1):46-49
文章介绍了北京园博会的总体情况,并图文并茂地分析北京园博会三个主要的园中园--岭南园、江苏园、北京园的空间布局、地域特色、设计亮点与不足。通过总结这三个园中园的异同,进一步探讨了北京园博会园中园的设计特色与不足。  相似文献   

14.
在粤港澳人文湾区建设背景下,南粤古驿道与文化旅游已成为发展重点和热点,文化遗产与旅游的融合发展研究对推动古驿道的活化利用具有重要意义。在剖析古驿道与研学旅游相关研究及融合发展交互关系的基础上,选取广州钱岗古道为研究对象,针对古道沿线资源和保护发展困境,以研学旅游为切入点,提出拓展多元需求的研学群体、打造空间复合的研学旅游基地、完善功能齐全的配套服务设施、发展古驿道“文化+旅游”产业链、复原和整合历史文化资源、营造类型多样的主题活动游线 6 个方面的古驿道保护与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周龙娟 《广东园林》2021,43(2):8-13
在生态文明理念下,人们更加注重生态、生活、生产相互融合的发展模式,这也是美丽乡村的内涵所在。以"三生融合"为视角对美丽乡村的设计策略进行研究,以上海市闵行区赵家村的美丽乡村设计实践为例,基于其现状,从生态修复、生活提质、生产谋划3方面提出设计策略:从优化农田布局、提升水环境、增加林量优化林相方面修复乡村生态;从改善交通条件、提升村宅风貌、增设休闲及文化场所、完善配套服务设施方面提质乡村生活;从布局产业发展方面谋划乡村生产。  相似文献   

16.
The paper firstly reviewed industrial plant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main forestry countries worldwide, and then summarized the state and trend of the R & D of industrial plantation in foreign countries in terms of genetic improvement, breeding techniques, site evaluation techniques, density control techniques, long-term productivity maintenance techniques and diseases and pests control techniques. In the meantime, the three management models employed in industrial plantations abroad was introduced, i.e. int...  相似文献   

17.
施金凤  胡婷  张爱平 《绿色科技》2020,(5):173-176,181
指出了在文化与旅游融合的现实背景下,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与旅游相结合成为了当前的热点。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资源,公众未能较好地对其进行传承,使得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成为亟待解决的问题。认知是发展的基础,节事活动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其文化特性是增进公众对非物质文化认知的重要途径。在此背景下,从节事活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发展的主体(居民与游客)出发,以运河嘉年华为例,探究了节事活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认知与形象影响的差异。研究结果表明:节事活动的召开提升了主客双方对非物质文化的认知和形象感知,但居民与游客对非遗认知与非遗形象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居民的整体感知均高于游客。基于以上结论,对如何进一步优化节事活动,提升公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认知及后续传承发展提出了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8.
强化人造板建设项目的投资控制,要求加强可行性研究的管理,纠正可研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提高可行性研究质量;同时,加强技术与经济的结合,以提高投资效益为中心,并根据“合理造价”的原则,通过调研和综合分析、比较,准确框定投资估算,为投资决策与强化投资控制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9.
刘闯 《林业科技情报》2020,52(1):89-90,94
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首次提出,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要把产业链、价值链等现代产业组织方式引入农业,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互动。一、二、三产融合发展,被称为"第六产业",已经是农业发展的一大趋势,也是当前中国农业产业创新的新方向。结合农业产业融合,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建设现代农业产业园。以规模化种养基地为基础,依托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带动,聚集现代生产要素,建设"生产+加工+科技"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发挥技术集成、产业融合、创业平台、核心辐射等功能作用。深入实施农村产业融合发展试点示范工程,支持建设一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通过对黑龙江省肇州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进行分析和探讨,从而来更好的指导肇州县国家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示范园的发展。  相似文献   

20.
郭天希 《广东园林》2008,30(3):22-24
通过探索宝安灵芝公园命名由来,揭示二千年来孝德与灵芝的文化传承关系,提出以灵芝公园作为整合灵芝文化和孝文化的平台,可以创造出系列有地方特色的新文化,把灵芝公园建设成独具特色的精品名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