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解子桂 《茶业通报》1995,17(3):11-12
桐茶间作与梨茶间作解子桂(铜陵市农经委)为充分利用光能和土地资源,铜陵市七十年代初千亩茶园间作栽植了梨树,部分茶园栽上了桃树、杉木。七十年代末又开展了泡桐与茶树间作试验。根据多年的实践及试验,调查情况认为:桐茶间作有利无弊,梨茶间作有利有弊。一、间作...  相似文献   

2.
玉米大豆间作试验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玉米与大豆不同比例间作与净作试验的比例间作段表明:玉米与大豆间作组成的复合群体具有较大的生产力潜力,有明显的间作优势;玉米与大豆间作时复合产量的高低主要受玉米产量的影响。小比例间作和混作高秆作物过多,对大豆生产不利;玉米与大豆2:2间作时.即玉米大行距不145cm,小行距为35cm,株距为22cm时,其复合群体的总产量是最高的;玉米与大豆2:4间作时。具有最高的投入产出比(1:2.77)和每工日纯收入(44,82元/d)。结合临沧地区多年来玉米与大豆间套种的经验。阐述了玉米与大豆间作在种植业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和潜力,进而提出了发展的基表思路和措施。  相似文献   

3.
为探究在遭遇极端暴风雨天气后,普通玉米与高油玉米间作下玉米的茎秆抗倒伏能力、抗虫能力以及籽粒产量和油分,以新单 58 和高油 899 为试验材料,设置单作和间作处理,研究了新单 58 和高油 899 间作对玉米茎秆抗倒伏能力、抗虫能力、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对二者间作土地当量比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新单 58 和高油 899 间作相较于二者单作能够提高抗倒伏能力;能够减少主要害虫数量,减轻害虫对玉米的危害;能够增加玉米穗长、穗粗、穗粒数和百粒重;单位面积下二者间作产量之和比新单 58 和高油 899 单作产量分别增加了 14.59% 和 5.19%,新单 58 间作油分比单作提高了 17.96% ;新单 58/ 高油 899 间作体系内土地当量比为 1.10,说明新单 58 和高油 899 间作优势明显。综上,新单 58 和高油 899 间作在极端不利天气影响下能够提高玉米抗倒伏能力和抗虫性,增加玉米产量和油分。  相似文献   

4.
粮果间作复合群体地上部生态因子变化动态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粮果间作复合群体地上部生态因子变化动态的研究李增嘉,张明亮,李凤超,冷寿慈(山东农业大学泰安271018)近年来山东、河北等地有关粮果间作的报道都充分证明,粮果间作是提高农田生态系统功能,增加经济效益,在稳步提高粮食总产量的前提下,缓解果树与粮食争地...  相似文献   

5.
木薯与花生间作产量效应及生态经济效益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1996~1997年对木薯、花生不同方式间作的产量效应及生态经济效益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木薯、花生不同方式间作的产量及生态经济效益都比木薯单作显著提高。不同方式间作增产效果不同,木薯、花生1∶3间作产量提高,生态经济效益最好,其次是1∶4和1∶2间作,再作是1∶1间作。可见,木薯、花生采用适当的方式间作,不仅能提高产量,而且能提高生态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6.
云南高原玉米魔芋立体高产栽培模式的效益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本文通过菜用型超甜玉米间作云南高原行有的魔芋地方良种高效栽培模式的研究,结果表明:玉米间作魔芋的产量、效益均明显高于玉米单作;且玉米与不同花魔芋地方良种间作组合的产量及产值差异也较大,其中以“玉米间作宾川花魔芋”的产量及效益最高,其产值达到2324.00元/667m^2。  相似文献   

7.
对茶园间作光叶紫花苕、紫英云、白三叶、黑麦草和鼠茅草,比较大田试验下不同绿肥对茶园杂草控制、茶树根际土壤水分、土壤温度与养分的影响,并分析不同绿肥的生态适应性。结果表明:鼠茅草抑草效果最好;间作鼠茅草后茶树根际水分含量最高,为10.5%;间作鼠茅草后茶树根际土壤温度最低,为20.3℃;间作鼠茅草和紫云英,能提高土壤有机质、速效钾和全氮含量;鼠茅草生态适应性好。综合评价:鼠茅草是茶园间作最佳绿肥,适宜在汉中茶园种植。研究结果可为茶园绿肥的选择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国外松与茶树间作的调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贺民  韩梁 《茶业通报》1995,17(1):10-11
国外松与茶树间作的调查贺民,张桦,韩梁,胡凤华(安徽农业大学森林利用学院)(合肥农村经济管理学院)(黄山区林业局)一、林茶混交发展及理论依据迄今为止,茶园间作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据现有的文献资料记载,早在唐朝就有之。在国外对林茶间作也早有研究。印度...  相似文献   

9.
玉米大豆间作复合群体光效应特征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玉米大豆不同间作种植方式的光效应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间作形成的镶嵌结构有利于光在群体中的均匀分布与利用。间作作物间既存在光互补又有光竞争。合理的田间配置有利于缓解光竞争矛盾,充分发挥互补效应。此外,还对生产中玉米大豆间作存在的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0.
间作和施肥对新定植茶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湖北省五峰土家族自治县是个山多田少的山区贫困县,茶园间作已成为茶农的一种种植习惯。对于无性系良种茶园,如何间作,间作什么作物,结合该县的种植特点,我们开展了大面积间作花生、玉米、黄豆、土豆、红苕等农作物试验。现将主要结果报告如下。1材料与方法1.1供试材料一年生定植的无性系良种茶苗,品种为福云6号;间作物为玉米、黄豆、花生土豆、红苕、芝麻等。施用肥料为尿素、家粪。1.2试验方法1998年春在定植相同品种茶苗田块,分别套种黄豆、花生、红苕、玉米、玉米加黄豆、红苕、土豆、芝麻等。当年10月下旬调查试…  相似文献   

11.
玉米花生间作复合体系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1,自引:2,他引:31  
以单作玉米和单作花生为对照,研究了间作玉米花生功能叶片的光合速率、PSⅡ最大光化学效率(Fv/Fm)和PSⅡ实际光化学效率(ΦPSⅡ)的日变化以及叶绿素含量。结果表明,间作提高了玉米、花生叶绿素含量,其光合速率日变化呈单峰曲线,中午达到最大值;玉米东西行向种植东侧功能叶片的光合速率,上午间作明显大于单作,下午相反;间作明显提高了玉米阴天和晴天的光合速率,却明显降低了花生光合速率;在晴天,间作玉米花生的Fv/Fm、ΦPSⅡ日变化均呈倒抛物线,上午间作玉米明显大于单作的,下午相反,间作明显提高了花生的Fv/Fm,中午花生的ΦPSⅡ间作低于单作,上午和下午反之;阴天的Fv/Fm、ΦPSⅡ,间作玉米除中午小于外,上午和下午均大于单作玉米,间作花生全天均高于单作花生,说明玉米花生间作提高了花生对弱光的吸收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以种植面积较大的花生品种豫花11号为主体作物,进行了花生与玉米间作试验,结果表明5行花生间作1行玉米时,其经济效益最高。  相似文献   

13.
不同作物与玉米间套作对玉米产量和生物量累积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设置蒜苗、甘蓝、豌豆、大豆、胡麻、小麦与玉米间套作,研究不同作物与玉米间作对玉米产量及生物量累积的影响.结果表明:除大豆/玉米间作模式外,其他模式土地当量比(LER)均大于1,表现出明显的间作产量优势,不同作物与玉米的共生期越短,其模式的LER越大;相对于单作玉米,与蒜苗、甘蓝、豌豆间作的玉米穗粒数和百粒重均显著提高;与大豆间作的玉米百粒重虽显著提高,但穗粒数提高不显著,与胡麻和小麦间作的玉米各产量构成因素均有提高,但不显著.玉米的生物量累积符合logistic增长模型,相比单作玉米,与蒜苗、甘蓝间作的玉米在播后66~ 86d后生物量累积高于单作,与大豆间作,共生期玉米生物积累量始终低于单作;与豌豆、小麦、胡麻间作,间作玉米的生物积累量转折点分别为玉米播后106、86、75d.  相似文献   

14.
施氮量和玉米-花生间作模式对氮磷吸收与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2004—2005年在山东泰安研究了施氮量与种植方式对玉米和花生产量、生物量、氮磷吸收与利用以及蛋白质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 与单作相比, 玉米-花生间作显著提高了玉米产量和氮、磷吸收量, 但降低了花生产量和氮吸收量。2行玉米4行花生间作模式(2∶4间作模式)的产量、生物量、蛋白质产量、氮磷吸收量以及氮磷吸收利用效率均高于2行玉米8行花生间作模式(2∶8间作模式); 2∶4间作模式的氮、磷吸收效率均显著高于单作模式, 土地当量比(LER)和蛋白质土地当量比(PLER)均大于1, 土地利用率提高8%~17%, 间作优势明显。与不施氮处理相比, 施氮处理显著提高间作玉米产量, 间作花生增产不显著, 促进玉米-花生间作体系氮、磷积累, 提高了氮、磷吸收总量及磷吸收利用效率, 从而显著提高了间作体系的产量和蛋白质产量, 间作优势却随施氮量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5.
间作能够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探讨仁用杏作物间作对作物光合性能和产量形成的影响,提出适合当地生态环境的最优间作模式,对东北风沙半干旱区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于2012-2014年在大田试验条件下设置了仁用杏花生间作、仁用杏谷子间作、仁用杏甘薯间作、仁用杏单作、花生单作、谷子单作、甘薯单作7个处理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仁用杏与作物间作能够提高光能利用效率,2012-2013年间作花生、间作谷子、间作甘薯光能利用效率分别比单作提高44.74%,51.60%,51.68%;仁用杏谷子间作比仁用杏花生间作、仁用杏甘薯间作分别高118.07%,33.09%,为提高土地生产能力奠定了基础。仁用杏作物间作作物越靠近树行,光合作用受影响越重,而仁用杏谷子间作谷子边3行并未受到影响,间作谷子边行的叶面积指数在后期差异也不显著,这是谷子产量降低较少的重要原因之一。2012-2014年间作花生、谷子、甘薯产量比单作分别减少62.90%,54.88%,64.32%,而间作仁用杏与单作产量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认为,仁用杏谷子间作最能够适宜当地的生态环境,在东北风沙半干旱区持续雨养农业发展中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为了明确高粱大豆间作体系的间作优势,试验于2018-2019年在山西省汾阳市高粱试验田进行,设置高秆高粱晋杂22单作(G1)、矮秆高粱晋杂34单作(G2)、大豆单作(D)、2行高粱2行大豆间作(2G1∶2D、2G2∶2D)、2行高粱3行大豆间作(2G1∶3D、2G2∶3D)、2行高粱4行大豆间作(2G1∶4D、2G2∶4D)共9个处理,研究不同高粱与大豆间作模式下高粱大豆产量、土地生产力、水分养分利用效率的变化。结果表明,间作高粱的千粒质量、穗粒质量与单作高粱间差异不显著;大豆的结荚数在不同处理间达到显著差异,与单作相比,2G1∶2D、2G2∶2D、2G1∶4D、2G2∶4D间作处理大豆的结荚数分别降低37.89%,32.16%,22.46%,21.51%;高粱与大豆间作体系的土地当量比(LER)和水分当量比(WER)均大于1,表明间作具有土地和水分利用优势;间作体系的养分优势主要表现在氮累积量的增加;2G1∶2D间作处理的LER、WER、氮累积量分别比2G2∶2D间作处理提高8.91%,8.30%,4.56%,2G1∶4D间作处理的LER、WER、氮累积量分别比2G2∶4D间作处理提高10.17%,9.14%,4.35%,在晋杂22大豆间作体系下,2G1∶4D间作处理的LER、WER、氮磷钾累积量均高于2G1∶2D和2G1∶3D间作处理。高粱与大豆间作具有较高的土地生产力、水分及氮素养分利用优势;高秆高粱晋杂22与大豆间作比矮秆高粱晋杂34与大豆间作优势明显;2G1∶4D间作处理是最适宜的高粱和大豆间作配比。  相似文献   

17.
孙福来 《中国种业》2021,(11):85-87
滨海盐碱地作物生产力偏低,探究生产效益较高的种植模式有助于滨海盐碱区农业可持续发展。研究了盐渍农田棉花单作、棉花/大豆间作2种栽培模式的生产效益,结果显示,棉花单作虽然产量相对稳定,但管理费工,投入大;棉花/大豆间作模式生产效益受制于大豆单产水平和大豆价格,培育耐盐高产新品种及研发间作配套机械设备将有助于棉花/大豆间作大面积推广。  相似文献   

18.
摘 要:通过辣椒/玉米间作田间试验,研究辣椒/玉米间作条件下,作物对氮、磷和钾的吸收利用特征。结果表明:(1)间作辣椒第1行土壤碱解N和速效P低于单作,间作辣椒中间行碱解N、速效P和速效K含量与单作接近;(2)间作辣椒第1行叶片含N、P量低于单作辣椒,间作3、5行辣椒叶片含N、P量显著高于辣椒单作,从第1行到第5行逐渐增加。间作辣椒叶片含K量在前期低于单作辣椒,后期则高于辣椒单作;(3)间作玉米含N量高于单作玉米。前期间作玉米叶片P、K含量与单作玉米前期接近,后期低于单作;(4)辣椒/玉米间作条件下,辣椒和玉米的产量显著高于单作时的产量。关键词:辣椒;玉米;间作;氮;磷;钾  相似文献   

19.
为探索新疆北疆玉米与大豆间作模式对作物根系分布及产量的影响,本试验以大豆单作、玉米单作、豆玉间作3种种植模式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模式作物根系形态和产量变化。结果表明,间作种植模式使各作物之间根系分布更为合理,间作种植大豆和玉米的SPAD值较单作的有所提高,缩短了大豆的生育期,节约土地资源,玉米与大豆间作土地当量比大于1,表明该间作模式有效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本文研究对新疆北疆滴灌地区推广发展豆玉间作具有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交替灌溉对西北绿洲区小麦间作玉米水分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柴强  杨彩红  黄高宝 《作物学报》2011,37(9):1623-1630
受水资源不足的严重制约,西北绿洲区以间作套种为主体的多熟种植面积被持续压缩,使单位耕地产出率和光能利用率明显下降,间作节水理论和技术研究亟待开展。交替灌溉技术节水和提高水分利用效率的作用已得到大量验证,但该技术应用到间作中能否产生节水、增效作用,缺乏理论依据。2006—2008年,在甘肃河西走廊干旱荒漠绿洲区进行田间试验,探讨了交替灌溉对小麦间作玉米产量、耗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单作相比,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可显著提高土地利用效率(LER),LER达到1.22~1.52。交替灌溉与传统灌溉间作相比,LER差异不显著;对间作小麦的产量效应不显著,但使间作玉米的产量提高11.4%~36.4%,混合产量平均提高12.9%。与传统灌溉间作相比,交替灌间作未显著增加作物的耗水量,与单作小麦、单作玉米的加权平均相比高1.2%~19.4%。交替灌溉小麦间作玉米的WUE较单作小麦高12.0%~71.4%、较单作玉米高10.6%~37.8%、较传统灌小麦间作玉米高0.9%~22.5%。在河西绿洲灌区,小麦间作玉米上应用交替灌溉技术具有节水和提高WUE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