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40 毫秒
1.
为探析茶油的挥发性成分指纹图谱,以20种不同产地、制备方法的茶油为原料,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SPME)和气相色谱仪分析其挥发性成分。结果表明:(1)茶油挥发性成分的指纹图谱由壬醛、2-反己烯醛等17个共有色谱峰构成,且经聚类分析和相似度分析得出茶油的产地、储存时间,尤其是制备工艺对其影响较大;(2)选取一种茶油为研究对象,建立了菜籽油-茶油的掺伪模型:Y=-4 572.5X~3+5 637.4X~2-2 206.3X+364.05(Y为菜籽油掺假比例%,X为夹角余弦cosθ),适用于菜籽油掺伪量25%以上的茶油。  相似文献   

2.
为了建立一套适合茶油品质评价的方法,并为茶油应用范围的拓展、茶油品牌的建设及油茶栽培种植的立地选择提供参考依据,对9个立地的茶油的14个品质指标进行了测定,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建立了茶油综合品质评价模型,并基于主成分得分及综合品质得分进行了优良度排序。结果表明:1)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4个主成分的累积贡献率为85.065%,决定第1主成分的主要是茶油的感官品质、氧化稳定性及脂肪酸不饱和度;决定第2主成分的主要是出油率及茶油的功能性成分含量;决定第3主成分的主要是茶油的理化品质;决定第4主成分的主要是茶油色泽;2)9个立地茶油的综合品质得分排序为:西坡中坡>南坡下坡>西坡下坡>西坡上坡>南坡中坡>东坡下坡>南坡上坡>东坡中坡>东坡上坡,各主成分得分排序与综合品质得分排序间存在差异;3)茶油品质整体表现为西坡优于南坡优于东坡,下坡优于中坡优于上坡。基于上述结果说明立地是影响茶油品质的重要因素,坡向及坡位因子对茶油的综合品质均有一定影响。  相似文献   

3.
不同加工方式对油茶籽油理化性质及营养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研究了CO2超临界萃取、低温压榨、普通螺旋榨3种不同制油方法对油茶籽油酸值、过氧化值、碘价、色泽以及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角鲨烯、β-谷甾醇、总磷、脂肪酸组成成分相对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3种制油方法中,普通螺旋榨油其酸值、过氧化值最高,显著高于另外两种方法。维生素E、β-胡萝卜素、角鲨烯和β-谷甾醇含量以超临界萃取茶油最高,而总磷含量以低温压榨油最高,且与超临界萃取油表现出显著性差异。  相似文献   

4.
白丁香鲜花在不同开花期的香气化学成分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采用固相微萃取(SPME)吸附采集白丁香鲜花的挥发性成分。并用GC-MS及总离子流色谱法定量分析了白丁香鲜花的挥发性成分,鉴定出丁香醛A~D、丁香醇A~D、α-蒎烯、桧烯、β-蒎烯、月桂烯、柠檬烯、桉树脑、顺式罗勒烯、苯甲醛、异松油烯、芳樟醇、苯乙醛、α-松油醇、对甲氧基茴香醚、茴香醛、(Z,E)-α-金合欢烯、(E,E)-α-金合欢烯等39种化合物。其中所含的4个丁香醇异构体和4个丁香醛异构体是白丁香鲜花的特征性香气成分,并考察了白丁香在不同开花期挥发性香气成分的变化。SPME-GC-MS是一种可用于分析不同开花期的鲜花香气成分变化的简单可行的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5.
通过松实小卷蛾雄蛾对(E)-2-癸烯醛、(E)-2-十二碳烯醛、(E,E)-2,4-癸二烯醛和(E,E)-2,4-十二碳二烯醛4个化合物的室内行为反应实验。结果表明,4个化合物都可在一定程度上引起松实小卷蛾雄蛾的兴奋、起飞、定向飞行等反应;松实小卷蛾雄蛾对(E,E)-2,4-癸二烯醛的反应最为强烈,是松实小卷蛾信息素的关键组分,其余3个化合物也是其信息素中不可或缺的组分。能够引起松实小卷蛾雄蛾明显行为反应的最低刺激量为0.01μg。  相似文献   

6.
石榴果实香气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大青皮甜石榴整体果实、石榴皮和石榴籽汁的芳香物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定性定量分析,检测香气组分.石榴香气组分中以醛类和醇类为主,在石榴整体果实中占总峰面积的78.32%和14.52%,在石榴皮中占89.88%和4.70%,在石榴籽汁中占82.15%和9.78%.石榴中共检测出77种香气组分,其中石榴果实、果皮和籽汁中分别检测出42种、39种和43种.香气成分中共有的成分为18种,在果实、果皮和籽汁中分别占总峰面积的94.62%、95.59%和93.76%.2-己烯醛、己醛、3-己烯醛、(E,E)-2,4-己二烯醛为石榴的主要香气成分,在果实、果皮和籽汁分别占78.27%、89.78%和81.79%.结果表明,石榴香气组分以C6醛和醇为主,石榴不同部分香气组分差异也主要表现在C6醛和醇含量的差异上.  相似文献   

7.
通过室内观察确定,松实小卷蛾的求偶行为开始于进入黑暗期后30 min,求偶高峰出现在黑暗后3~5 h。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方法,对松实小卷蛾雌蛾性腺挥发性物质进行了分析,并通过比较气相色谱流出峰与标准样品的质谱离子碎片,确认了4个组分:(E)-2-癸烯醛,(E)-2-十二碳烯醛,(E,E)-2,4-癸二烯醛,(E,E)-2,4-十二碳二烯醛;其相对含量之比为1718578。触角电位试验表明,4个化合物都能引起松实小卷蛾雄蛾明显的EAG反应,其中,(E,E)-2,4-癸二烯醛引起的反应(14.3871.953 mV)与腺体粗提物引起的反应(15.7843.693 mV)没有显著差异(P>0.05)。  相似文献   

8.
卡特兰不同花期的香气成分及其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采用活体植株动态顶空套袋-吸附采集法与GC/MS(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技术,研究了卡特兰‘大新1号’的香气成分及不同花期的香气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卡特兰花蕾期的香气组成成分有42种,始花期有39种,盛花期有66种,衰落期有56种;随着花朵的开放,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烷烃类和苯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总体呈上升趋势,醇类和醛酮类化合物的相对含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从感官分析与GC/MS的测试结果综合判断,烯类物质是影响卡特兰香气的重要化合物,3,7-二甲基-1,3,6-辛三烯、α-蒎烯、β-月桂烯、D-柠檬烯、苯甲醛、苯甲酸甲酯是卡特兰‘大新1号’的特征香气化合物。  相似文献   

9.
【目的】了解不同品种杏李果实香气成分及含量特征,为杏李果实评价和品种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3-辛醇为内标,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分别对杏李品种‘风味玫瑰’、‘味帝’、‘味王’、‘恐龙蛋’、‘味厚’和‘风味皇后’的果实香气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并根据香气阈值确定杏李各品种的香气值和特征香气。【结果】6个品种的果实中共检测出6大类77种化合物,包括9种醇、16种醛、29种酯,9种内酯、4种萜和10种酮。6个杏李品种均含有己醇、甲基庚烯酮、苯乙酮、己醛、辛醛、5-羟甲基糠醛、苯甲醛、γ-癸内酯和芳樟醇,香气种类由多到少依次为:‘风味玫瑰’‘味王’‘恐龙蛋’‘味帝’‘风味皇后’‘味厚’。杏李果实香气相对含量为37.22~277.05μg·kg~(-1)FW,平均含量为114.95μg·kg~(-1)FW,香气含量从高到低依次为‘味王’、‘风味玫瑰’、‘味厚’、‘味帝’、‘风味皇后’、‘恐龙蛋’。6个杏李品种中,醇类和内酯类含量最高的品种为‘风味玫瑰’,醛类和酮类含量最高的品种为‘味厚’,酯类含量最高的品种为‘味王’,萜类含量最高的品种为‘味帝’。‘风味玫瑰’的特征香气成分种类最多,有己醇、癸醛、乙酸丁酯、醋酸辛酯、己酸丁酯、己酸乙酯、γ-己内酯、γ-癸内酯和芳樟醇9种;‘味帝’的特征香气成分有己醛、壬醛、辛醛、乙酸丁酯和芳樟醇;‘味王’有己醇、乙酸丁酯、乙酸己酯、己酸丁酯、己酸乙酯、γ-癸内酯和芳樟醇7种特征香气,其中乙酸丁酯的香气值达到877.72μg·kg-1FW;‘恐龙蛋’的特征香气成分有己醇、己醛和辛醛;‘味厚’的特征香气成分有己醇、己醛、辛醛和芳樟醇;‘风味皇后’的特征香气成分有己醛、辛醛、反式-2-壬醛和芳樟醇。在风味方面,‘风味玫瑰’和‘味王’果实风味以杏香味为主,并伴有少量李香味;‘味帝’以李香味为主,并伴有少量杏香味;‘恐龙蛋’、‘风味皇后’和‘味厚’具有明显的李香味特征。【结论】杏李果实香气资源丰富,不同品种间差异较大。‘风味玫瑰’和‘味王’属于酯香型品种,‘味帝’、‘风味皇后’和‘味厚’为萜醛混合香型品种,‘恐龙蛋’为醛醇混合香型品种。本研究筛选出‘风味玫瑰’和‘味王’2个高酯型品种,1个高萜类品种‘味帝’和2个高醛类品种‘风味皇后’和‘味厚’。  相似文献   

10.
曹州木瓜果实香气物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法提取芳香物质,气相色谱-质谱联机定性定量分析,测定曹州木瓜狮子头、剩花、豆青和玉兰的挥发性物质,并对木瓜不同品种的香气组分进行分析探讨.共测定出145种香气组分,曹州木瓜狮子头、剩花、豆青和玉兰分别为70、70、69和70种,各自占总峰面积的99.88%、99.7%、99.97%、99.37%,以醇类、醛类、烯烷类、酮类、酯类、杂环类等为主,其中又以C6醇(如1-己醇、2,4-己二烯-1-醇、反式-2-甲基-环戊醇等)、C6醛[(E)-2-己烯醛、2-己烯醛、E,E-2,4-己二烯醛等]居多.结果表明:狮子头、剩花、豆青和玉兰不同品种香气组分存在一定的差异,但大部分主要组分相同;主要组分含量差异是曹州木瓜不同品种间香气不同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不同水分管理对抽梢期油茶树体养分状况的影响,从而为油茶水分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以‘长林4号’5年生油茶为试材,设置滴灌+花生秆+稻草、滴灌+生态膜、滴灌+油茶壳、滴灌、滴灌+黑地膜、花生秆+稻草、生态膜、油茶壳、黑地膜、不覆盖不灌水(CK)共10种水分管理措施,测定不同水分管理措施下抽梢期树体各器官氮、磷、钾养分含量,并对各养分分布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水分管理措施对抽梢期油茶老叶和根N、P、K含量、新叶P、K含量以及枝条P养分含量影响差异显著。不同水分管理措施对抽梢期老叶、根养分含量具有明显促进作用,对当年生新叶和枝条的影响比较小。滴灌+花生秆+稻草处理和滴灌+黑地膜处理更有利于养分的积累,滴灌+花生秆+稻草处理是最经济最环保的水分管理措施。  相似文献   

12.
秸秆醋液对油茶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通过油茶幼苗的盆栽实验,研究了喷施不同浓度的秸秆醋液对1年生油茶幼苗的苗高、地径、比叶重以及叶绿素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秸秆酢液后,对油茶地径、比叶重、叶绿素含量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其中以秸秆醋液稀释300倍处理效果最好。总体说,适宜浓度的秸秆醋液能促进油茶幼苗的生长,在油茶优质苗木生产中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3.
香气是沉香质量等级的重要感官评价特征,赋予了沉香独特而优异的品质。沉香香气物质主要包括色酮及其衍生物、萜烯类和芳香族类化合物等。文中对沉香香气物质的检测方法、香气组分分析、生物合成代谢途径和关键酶、影响香气物质形成的因素以及相关合成的分子调控机制进行概述,并针对现阶段研究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展望,旨在为沉香香气物质研究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丰城市高产油茶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丰城市高产油茶发展主要做法和成功经验,在栽培技术上特别提出"两把稻草一棵苗"的做法,较好地解决了油茶栽培中头年栽植成活率低的技术难题。客观反映油茶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5.
调查在江西6个县油茶自然林分中初步选择的单株优树的产量及其干籽含油率,比较分析不同地理起源的油茶优树产量与干籽含油率差异。结果表明:油茶自然林分优树存在地理种源上引起的干籽含油率与产量差异,且差异显著,抚育管理对油茶自然林的产量可产生明显效果;而对青黄果色的油茶产量影响不明显,但对干籽含油率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6.
我国油茶产业发展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油茶是我国最重要木本油料资源之一,在我国南方省(区)的农村经济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本文通过分析我国油茶产业发展中,在良种壮苗、营造林和产业发展模式、科技支撑和技术培训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严把种苗质量关、加强技术培训、实施油茶标准化等具体措施,供油茶生产和管理者参考。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寻找茉莉花香气、茉莉花精油和净油成分的差异,指导茉莉花产品加工,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和气质联用技术(HS-SPME-GC-MS)或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进行挥发性成分的分析。结果表明,挥发性成分组成主要是酯类和萜类,共同成分有10个,这些成分应是构成茉莉花香气的基础。精油中重组分含量相对较低(4.84%),其香气较纯正;净油中,头香成分含量相对较低,重组分含量偏高(23.79%),导致香气不够纯正。茉莉花精油和净油加工生产时,为保证香气纯正,须防止乙酸苯甲酯和芳樟醇等成分流失。  相似文献   

18.
上犹县有机油茶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几年,素有"东方橄榄油"美誉的茶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油茶产业发展方兴未艾,有机油茶栽培也正在试点推广。文章介绍上犹县有机油茶栽培技术要点,以期为有机油茶的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油茶饼粕是油茶种子制备茶油后的副产物,含有多种生物活性成分。为给油茶饼粕资源的高效利用提供理论依据,采用索氏抽提方法,以乙醇为浸提溶剂,对冷冻干燥除水后的油茶饼粕进行浸提,对其提取物和提取残渣进行真空浓缩干燥处理,并在600℃的条件下分别进行热裂解,然后对热裂解产物的组分进行热裂解-气质联用(Py-GC/MS)分析。结果表明:油茶饼粕乙醇提取物的热裂解组分中含有杂环类、酮、酯、酚、烃类、醛等成分,而其提取残渣的热裂解组分中含有杂环类、酮、酸、酯、醚、酚、糖类、氨基酸、腈等成分;油茶饼粕乙醇提取物与提取残渣的热裂解产物中的部分组分可用作生物医药、香料、化妆品的生产原料。  相似文献   

20.
将长瓣短柱茶种子油及其它木本食油经酶解处理后,以适当比例加入MEM2培养液和培养人胚肺成纤维细胞。测定各油组细胞膜过氧化脂质水平,细胞培养传代数,细胞生长速度变化,细胞贴壁能力和细胞外观形态变化,结果表明长瓣短柱茶种子油具与橄榄油相当的延缓细胞衰老效果,其第46代细胞的细胞膜过氧化脂质的积累显著低于普通油茶油,长瓣短柱茶油非皂化成分,三油酸甘油脂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