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指出了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对杉木人工林的种植有着重要意义。基于此,分析了杉木人工林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的相关理论,从数量分布、垂直分布、季节性变化等不同角度论述了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特征,为以后的研究工作奠定了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
从杉木人工林科学经营和自然资源管理保护出发,根据定位研究和群落样地调查结果,分析和比较了湖南杉木中心产区会同杉木人工林不同采伐方式迹地上更新群落的组成结构和数量特征.结果表明:迹地群落中共有维管植物85科164属254种,其中乔木、灌木、藤本和草本分别为53种、85种、39种和77种;皆伐和间伐后物种多样性指数高;皆伐8a后迹地群落与皆伐2a后群落相似性较小,而与间伐8a后群落相似性较大;杉木人工林采伐迹地种类成分变更快.提出了合理经营和保护杉木林生态系统多样性和稳定性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广东山区3种不同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发展有利于提高人工林地力、维持群落健康和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应用样方调查法,比较研究了广东山区马尾松林、湿地松林和杉木林等3种人工针叶林群落的林下植物多样性。结果表明,杉木林的林下植物丰富度较高,共记录了138种林下植物;马尾松林次之,林下植物共有135种;湿地松林的林下植物种类最少,仅53种。物种多样性指数总的变化趋势为杉木林>马尾松林>湿地松林。3种人工林群落之间的相似性系数均较低,表明这些人工林群落的林下植物种类差异明显。基于以上研究结果,文章探讨了影响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主要因素和提高人工林植物多样性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阔叶林采伐迹地人工促进更新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常绿阔叶林采伐迹地人工促进更新而形成的米槠林群落特征的研究,分析比较了人工促进更新林分与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及生态,经济效益。结果表明,人工促进更新的米槠群落和生产力和经济效益均高于杉木人工林,林分总管蓄积量比杉木林高11.87%,总生物量比杉木林高22.10%;人工促进更新的投资利润率和财务内部收益率分别比杉木人工林高4%和11.03%。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理化性质以及微生物对碳源利用的差异,明确林龄对土壤微生物功能多样性的影响,为杉木人工林可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福建武夷山脉选择3、12和38年生的杉木人工林,采用Biolog-ECO法研究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表土层(0~20cm)土壤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特征,并对土壤微生物利用各类碳源的特性进行热图分析、主成分分析(PCA)和相关性分析,揭示利用碳源的差异及导致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不同林龄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McIntosh多样性指数和McIntosh均匀度指数均随林龄的增加而增加。在96~168h培养时间内,38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代谢活性显著高于12年生和3年生(P<0.05)。38年生对酚酸类、胺类和氨基酸的利用强度较大,12年生对酚酸类、多聚物和氨基酸的利用强度较大,3年生对多聚物、羧酸和碳水化合物的利用强度较大,并且38年生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碳水化合物、氨基酸、羧酸和胺类的强度显著高于3年生,而12年生和3年生土壤微生物群落对6类碳源的利用率差异不显著(P>0.05)。热图分析结果表明:38年生和12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能够代谢31种碳源底物,而3年生杉木人工林土壤微生物群落仅能代谢19种碳源底物。环境因子中,土壤pH、全氮、速效钾和碳氮比能够显著影响微生物群落的代谢功能。【结论】38年生杉木人工林表土层(0~20cm)土壤微生物群落代谢活性和多样性最高,3年生最低,pH、全氮含量随林龄的增加而上升,碳氮比则随林龄增加而下降,因此林龄是驱动杉木人工林土壤生物学和非生物性质变化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湘西北小流域典型植被恢复群落土壤贮水量与入渗特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7种典型植被恢复群落土壤贮水量与入渗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 森林群落土壤饱和贮水量与最大吸持贮水量均高于荒草灌丛群落,表明森林植被能较好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持水能力;2) 通用经验方程对各种植被类型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效果最好,Kostiakov方程次之,Horton方程最差;3) 毛竹杉木混交林群落土壤初渗率(17.10 mm·min-1)和平均入渗率(7.42 mm·min-1)最大,杉木人工林稳渗率(11.51mm·min-1)最高,油桐人工林初渗率(4.93 mm·min-1)、稳渗率(0.52 mm·min-1)和平均入渗率(1.23 mm·min-1)均最小;4) 坡位对土壤入渗率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杜仲人工林表现为上坡>中坡>下坡,马尾松天然林、润楠次生林及荒草灌丛群落表现出与之相反的规律,以下坡最高,上坡最低,杉木人工林和毛竹杉木混交林则以上坡最高,中坡最低,油桐人工林以中坡最高,上坡最低;5) 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入渗性能与土壤持水量、土壤孔隙状况密切相关,并受林分结构、植物群落生物量、海拔、坡度及坡位因子的制约,而坡向、草层盖度、土壤密度的作用较小;6) 通过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土壤初渗率、稳渗率、平均入渗率的主导因子方程.  相似文献   

7.
对常绿阔叶林采伐后形成的不同群落类型的林分燃烧性进行定量研究表明:米槠单优群落的林分生产力较高,但其林分燃烧性较低,其林褥层、草本层和乔木层所分布的易燃危险物较少,其易燃危险物占林分可燃物总负荷量的比率仅为0.92%,明显低于杉木 杂灌群落和杉木 芒萁群落;其林分的水分贮量和生境湿度亦高于杉木人工林。杉木 杂灌群落的林分燃烧性亦低于杉木 芒萁群落。  相似文献   

8.
根据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介绍了贵州省马尾松、杉木人工林现状,存在的问题,贵州省地带性植被的分布规律,现有马尾松、杉木人工林下潜在植被群落类型确定的方法,天然更新潜在目标树种的确定技术,本文研究的作用和启示。  相似文献   

9.
湘西北小流域典型植被恢复群落土壤贮水量与人渗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湘西北女儿寨小流域7种典型植被恢复群落土壤贮水量与入渗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森林群落土壤饱和贮水量与最大吸持贮水量均高于荒草灌丛群落,表明森林植被能较好地改良土壤、提高土壤持水能力;2)通用经验方程对各种植被类型土壤入渗过程的拟合效果最好,Kostiakov方程次之,Horton方程最差;3)毛竹杉木混交林群落土壤初渗率(17.10mm·min^-1)和平均入渗率(7.42mm·min^-1)最大,杉木人工林稳渗率(11.51mm·min^-1)最高,油桐人工林初渗率(4.93mm·min^-1)稳渗率(0.52mm·min^-1)和平均入渗率(1.23mm·min^-1)均最小;4)坡位对土壤人渗率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杜仲人工林表现为上坡〉中坡〉下坡,马尾松天然林、润楠次生林及荒草灌丛群落表现出与之相反的规律,以下坡最高,上坡最低,杉木人工林和毛竹杉木混交林则以上坡最高,中坡最低,油桐人工林以中坡最高,上坡最低;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土壤水分入渗性能与土壤持水量、土壤孔隙状况密切相关,并受林分结构、植物群落生物量、海拔、坡度及坡位因子的制约,而坡向、草层盖度、土壤密度的作用较小;6)通过双重筛选逐步回归分析,建立土壤初渗率、稳渗率、平均入渗率的主导因子方程。  相似文献   

10.
常绿阔叶林迹地两种更新方式形成的群落生产力研究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通过对常绿阔叶林迹地两种更新方式所形成的不同群落生产力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采用人促天然更新形成的米储单优群落生产力与经济效益均高于杉木人工林,其中米储单优群落的林分总蓄积量比杉木林高11.87%,林分总生物量高22.10%;人促天然更新的投资利润率和财务内部收益率分别比营造杉木人工林高5.84%和11.03%。  相似文献   

11.
采用野外测定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高黎贡山南段4种典型植被类型枯落物层持水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枯落物总厚度为天然阔叶林>旱冬瓜林>杉木人工林>次生阔叶林,其中未分解层枯落物厚度为旱冬瓜林>天然阔叶林>杉木人工林>次生阔叶林,半分解层枯落物厚度为天然阔叶林>杉木人工林>旱冬瓜林>次生阔叶林;枯落物总贮量为天然阔叶林>次生阔叶林>旱冬瓜林>杉木人工林,其中未分解层枯落物贮量为次生阔叶林>天然阔叶林>杉木人工林>旱冬瓜林,半分解层枯落物贮量为天然阔叶林>旱冬瓜林>次生阔叶林>杉木人工林;(2)未分解层及半分解层最大持水量均为天然阔叶林>杉木人工林>旱冬瓜林>次生阔叶林;(3)未分解层及半分解层持水速度均为天然阔叶林>杉木人工林>旱冬瓜林>次生阔叶林。因此,4种植被类型枯落物层持水性能以天然阔叶林为最好。  相似文献   

12.
采用野外测定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高黎贡山南段4种典型植被类型枯落物层持水性能进行对比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枯落物总厚度为天然阔叶林>旱冬瓜林>杉木人工林>次生阔叶林,其中未分解层枯落物厚度为旱冬瓜林>天然阔叶林>杉木人工林>次生阔叶林,半分解层枯落物厚度为天然阔叶林>杉木人工林>旱冬瓜林>次生阔叶林;枯落物总贮量为天然阔叶林>次生阔叶林>旱冬瓜林>杉木人工林,其中未分解层枯落物贮量为次生阔叶林>天然阔叶林>杉木人工林>旱冬瓜林,半分解层枯落物贮量为天然阔叶林>旱冬瓜林>次生阔叶林>杉木人工林;(2)未分解层及半分解层最大持水量均为天然阔叶林>杉木人工林>旱冬瓜林>次生阔叶林;(3)未分解层及半分解层持水速度均为天然阔叶林>杉木人工林>旱冬瓜林>次生阔叶林。因此,4种植被类型枯落物层持水性能以天然阔叶林为最好。  相似文献   

13.
通过对湖南省绥宁县堡子岭国有林场4个不同林龄阶段杉木人工林的调查,研究了不同林龄阶段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和碳储量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林龄阶段杉木林单株各器官之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01),杉木林及单株各器官生物量和碳储量随着林龄的增长而增加,树干、树根和树枝在碳累积方面优势较大,成熟林和近熟林的乔木层碳储量较高。  相似文献   

14.
对大京水库集水区杉木林群落进行调查,分析各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林分,并研究杉木林群落演替过程的种群组成及群落结构变化,得出大京水库集水区杉木林群落演替的4个特点:1)大京水库集水区杉木林附近保存有常绿阔叶林,为杉木林演替奠定充足的种源;2)首先侵入杉木林地的常绿阔叶树种为日本杜英、黄瑞木和青冈等种类;3)演替树种的侵入通常是从杉木林的林缘和林窗开始;4)杉木林群落演替经过3个阶段,即杉木纯林、杉阔混交林和常绿阔叶林,其群落物种多样性依次升高。  相似文献   

15.
森林健康项目信丰示范区主要森林群落生物多样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建立永久样地,采用群落调查与测度方法,对江西信丰森林健康项目示范区主要森林类型进行了生物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毛竹林、次生常绿阅叶林、灌木林等阔叶林物种多样性较高,而杉木、马尾松、湿地松、火炬松等针叶林物种多样性较低,但从乔木层来看,只有次生常绿阔叶林和灌木林物种组成较复杂,其他类型都比较简单或为纯林,而且各类型间灌木组成相似性系数都比较小.这些结果说明天然阔叶林转变成其他林型后,不但乔木树种发生变化,而且灌木层组成也发生较大的差异.本研究为森林健康评价提供基础数据,为长期监测提供本底资料.  相似文献   

16.
福建柏与萌芽杉木混交林经营效果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安溪半林林场在杉木迹地上营造福建柏,并选留杉木萌芽条形成福建柏杉木混交林,不论混交林经营密度大小,福建柏生长均比纯林好。大、中密度组的福建柏生长比萌芽杉木快,但在小密度组则相反。萌芽杉木在大、中密度条件下,生长不如同龄纯林,在小密度条件下的平均树高、胸径是纯林的140.2%和148.2%。说明福建柏与萌芽杉木混交培育方式是成功的,但到15年生以后,经营密度以1 500株.hm-2左右,混交比例6∶4为宜。  相似文献   

17.
对闽江流域建溪支流两岸300m范围内的植被进行了调查,以物种多样性指标测定了森林群落主要类型的数量特征,结果表明:由于受到人为的破坏和影响,建溪流域植物多样性程度较低,阳性、中性偏阳的植物种类偏多。建溪流域植物群落以杉木、马尾松人工群落为主。天然阔叶林乔木层的物种较2种人工林群落乔木层丰富,且均匀程度也高。3种类型群落的灌木层在物种多样性方面相差不大,表现出一定的相似性,但常绿阔叶林群落灌木层的分布较其它2者均匀。草本层的物种丰富度以两个人工林群落为高,但分布不均,且主要以芒萁为主,表明了群落生境的干旱性和瘠薄性。  相似文献   

18.
对福建省邵武市桂林乡乐昌含笑人工林进行调查,结果表明:8年生乐昌含笑与杉木1∶1混交林的乐昌含笑和杉木胸径、树高年均生长量、单株材积及总蓄积量均大于各自纯林。不同坡位9年生乐昌含笑人工纯林的胸径、树高及蓄积生长量均以下坡林分为最高,表现为:下坡>中坡>上坡。8年生乐昌含笑和杉木人工纯林的平均木生物量分别为31.55 kg和33.74kg;乔木层生物量分别为41.73 t.hm-2和45.55 t.hm-2;地上部分生物量的比例分别为94.28%和96.85%,灌木层和草本层所占比例较少;乐昌含笑和杉木平均木生物量各器官的比例分别表现为:干>根>枝>叶>皮、干>根>叶>枝>皮。  相似文献   

19.
对杉木人工纯林,杉木-马尾松、杉木-木荷、杉木-马尾松-木荷人工混交林的可燃物负荷量和生物质能进行了调查测定。结果表明:4个林分的可燃物负荷量和生物质能由高至低的顺序依次为:杉木-马尾松混交林、杉木-马尾松-木荷混交林、杉木人工纯林和杉木-木荷混交林。  相似文献   

20.
基于1hm2的固定样地数据,对广东车八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人工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林的物种多样性及优势阔叶植物种群的年龄结构和高度结构等特征进行了分析,以探讨群落的自然演替进程.结果表明:样地中胸径≥1.0 cm的植物共62种,个体总数3740株,其中杉木占57.03%,重要值为50.51;其他7种优势阔叶植物的重要值之和为29.72;杉木林乔木层的Gleason指数、Simpson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和Pielou均匀度指数分别为6.732、0.655、1.884和0.456;优势阔叶植物种群中,赤杨叶(Alniphyllum fortunei)是典型的衰老种群;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为稳定至衰老种群;檵木(Loropetalum chinense)、油茶(Camellia oleifera)、野柿树(Diospyros kaki var.silvestris)为基本稳定种群;木荷(Schima superba)和华润楠(Machilus chinensis)为增长种群;各植物种群高度结构特征表现不同,只有杉木种群在10.0 m及以上的高度结构与整个群落相似.经过30 a的自然演替,杉木的重要值仍大于50,群落的针叶林性质未变,属于向地带性植被常绿阔叶林过渡的早期阶段;虽然出现了赤杨叶、枫香、檵木等优势阔叶树种,但它们在群落中未达到杉木的建群种地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