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沙柳木粉在液化剂和催化剂的作用下制成的液化产物可生产制作聚氨酯、环氧树脂、胶黏剂等。研究沙柳液化产物的流变性能,可探索宏观流变性质与液体微观内部反应机理之间的关系,优化设备结构和加工工艺条件,对其高效利用有着重大意义。本试验将沙柳木粉在浓硫酸催化条件下进行多元醇液化,通过改变液化处理条件(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用量)制备具有不同流变性能的沙柳液化产物。利用旋转型流变仪对所制备的沙柳液化产物进行流变性能测试和分析。沙柳木粉液化条件的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分析结果表明:影响沙柳液化产物黏度的主要因素是反应时间,其次是反应温度和催化剂用量,最佳工艺条件为反应时间70 min、反应温度170℃、催化剂用量5%。在最佳工艺条件下,剪切速率为78.87 s-1时,黏度为0.26 Pa·s。红外光谱(FT-IR)分析得出,液化物中纤维素被大量降解,半纤维素和木质素部分降解,羟基增加,生成更多的反应活性官能团,此条件下液化反应更加充分,流体黏度较大。流变性能测试结果显示:稳态扫描测试时,黏度随剪切速率的增加逐渐减小,表现出剪切变稀的现象;剪切应力随着剪切速率的增加逐渐升高,表现出假塑性流体的性质。通过动态频率扫描曲线变化规律分析,储能模量和损耗模量随着角频率的升高而逐渐增加,复数黏度却随之减小。  相似文献   

2.
采用浓度为84.2%的N-甲基吗啉-N-氧化物(NMMO)水溶液为溶剂,设计竹溶解浆(BP)-壳聚糖(CS)不同质量分数,依次加入CS粉末和BP,BP充分溶解后制备BP与CS不同质量比的共混溶液。研究了CS对NMMO溶解BP溶液的稳态和动态流变性能。研究表明:在NMMO溶解体系中,BP-CS共混溶液为剪切稀化的假塑性流体,在持续摇振过程中,随着溶液温度(θ)升高,溶液的储能模量(G′)和损耗模量(G″)、复数黏度(η*)均下降,加入适量的CS(CS∶BP=1∶10)可有效阻碍BP大分子不同链间即时物理交联位点的形成,从而改善NMMO溶解BP溶液的流变性能,但是,随着CS添加量的增大,CS与BP大分子链间的相互作用增加又导致了溶液的流变性能降低。  相似文献   

3.
运用酶学原理和流变学理论研究了生漆精制过程.结果表明体系温度、精制时间以及剪切强度对生漆的流变性都有影响.生漆精制时间越长,漆液的黏度越大;温度对漆液流变性的影响复杂,在低温区(T<45.8℃),随温度升高,漆液流动性增大,漆液黏度减小;当温度进一步升高(T>51.3℃),漆液黏度又开始慢慢增大,温度继续升高,黏度又开始降低.在46.8℃时,漆液黏度具有最低黏度;搅拌强度与漆液黏度关系呈曲线变化,在低速搅拌时,漆液黏度随着搅拌速度的增大逐渐降低;在搅拌速度为150r/min时,体系具有最低黏度,随后随着搅拌强度的增大漆液黏度增加.  相似文献   

4.
假酸浆子胶溶液的流变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假酸浆子胶质为研究对象,用Brook field RVDV-Ⅲ型数字流变仪考察了胶溶液的流变学基本特性,以及质量浓度(g/L,下同)、金属离子、糖种类、放置时间、体系pH值、温度、冻融处理等因素对其流变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胶质溶液是典型的剪切稀化型非牛顿流体,胶质量浓度越高(超过2 g/L)时,剪切稀化现象越严重.同时溶液流变行为受温度、剪切速率、pH值等因素的影响.溶液黏度随体系温度的升高而降低,与温度的依赖关系服从Arrhenius公式.5 g/L的胶质溶液黏度在pH值为3时最高可达0.152 Pa·s.但在强酸、强碱下黏度下降.金属二价离子对胶溶液有显著的增稠效应,其增稠效果与离子浓度呈正相关.在相同浓度下,蔗糖的增稠效果优于葡萄糖.  相似文献   

5.
应用中低压柱分离毛坝漆酚类化合物,漆酚质量分数90%以上.应用HPLC、HPLC-MS、MS分析表征毛坝漆漆酚化学结构,HPLC以甲醇-水体积比9∶1为流动相,总流速1 mL/min,UV 210 nm能够分离18个酚类化合物,HPLC-MS表征13个酚类化合物,主要为C15不饱和三烯漆酚和C17不同饱和度的漆酚.漆酚的中低压柱分离及HPLC跟踪为漆酚提供了快速分离方法.  相似文献   

6.
以毛坝生漆为原料,经过丙酮浸提得到漆酚,漆酚通过缩醛反应、硅胶柱分离、常压加氢等方式制备和分离了不同饱和程度的漆酚缩醛;分别应用红外光谱和核磁对漆酚缩醛产物进行表征,采用HPLC实时分析了三不饱和漆酚缩醛的加氢历程。结果表明:经过正相硅胶分离得到93.8%的高纯度三不饱和漆酚缩醛,通过HPLC色谱分析,三不饱和漆酚缩醛衍生物加氢的历程为:三不饱和在前90 min主要先转换为二不饱和和单不饱和,经过8 h加氢反应二不饱和和单不饱和漆酚还原为纯度95.65%的饱和漆酚缩醛。红外光谱数据表明漆酚缩醛酚羟基的特征吸收3650~3100 cm-1消失,同时观察到醚的红外特征吸收1049 cm-1;1H NMR中δ5.92为亚甲基醚的吸收。  相似文献   

7.
探讨了一种新型木素基无醛胶黏剂在三层杨木胶合板中的应用。为了探究经活化还原处理后的碱木素与大豆蛋白共混制备生物质胶黏剂的工艺,以胶合板的胶合强度为性能指标.采用单因素实验,对漆酶加入量、碱木素,大豆蛋白共混比例、热压温度和热压时间等因素对其影响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优工艺参数为:漆酶加入量为木质素的3/5,碱木素一大豆蛋白共混比例1:1,热压温度130℃,热压时间10 min,且此碱木素一大豆蛋白胶合体系的胶合强度达到并超过国家Ⅱ类胶合板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乙酸木质素分级产物制备环氧树脂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采用沉淀法将乙酸木质素在乙酸水溶液中分成具有不同相对分子质量的3个级分。3个级分经苯酚酚化后,得到3种酚化木质素,其酚羟基含量明显提高。3种酚化产物与环氧氯丙烷反应得到3种木质素基环氧树脂。由最低相对分子质量的酚化木质素制备的环氧树脂环氧值最高为1.69 mmol/g,初始热分解温度最高达到256.3℃,残炭率最低41.6%。木质素基环氧树脂与E-44环氧树脂共混固化后,可以较大程度地提高E-44环氧树脂的黏接剪切强度。由相对分子质量最低的酚化木质素制备的环氧树脂,与E-44环氧树脂共混固化后黏接剪切强度最高达到7.9 MPa。  相似文献   

9.
通过双螺杆挤出、注塑方法制备了木粉(WF)、乙酰化木粉(AWF)与低密度聚乙烯(LDPE)、聚乳酸(PLA)的共混材料。采用吸水率测定、接触角测量、旋转流变仪、拉伸测试和扫描电镜(SEM)分别表征了共混材料的疏水、流变性能、力学性能和微观形貌结构。结果表明:由AWF制备的共混材料相比同质量比例的由WF制备的共混材料具有更好的疏水性能,吸水率发生了大幅度降低。随着材料中AWF含量的减少,共混材料的吸水率逐渐降低,接触角逐渐增大。流变测试表明AWF/LDPE共混材料在黏度和储能模量方面都低于WF/LDPE共混材料,AWF/LDPE共混材料的黏度和储能模量也随着AWF含量的减小而减小。力学性能测试显示由AWF制备得到的复合材料相比于由WF制备的复合材料的拉伸强度有所下降,断裂伸长率却有较大幅度的提升。SEM分析表明AWF与塑料基体的相容性得到了改善,两相之间共混分散结合更加紧密。  相似文献   

10.
用红外光谱研究了Cu-D370催化漆酚氧化聚合交联过程。在漆酚氧化聚合阶段,漆酚醌的特征吸收峰先涨后落;三取代苯型结构变为四取代联苯型;共轭双烯型结构变为共轭三烯型;并出现Ar-O-R型醚结构。所以漆酚的氧化聚合反应主要发生在苯环上。在漆酚聚合物交联阶段,双键数目迅速减少,共轭三烯也减少。而α,β—不饱和醛或酮以及不饱和醚型结构却逐渐增加。所以交联反应主要发生在漆酚的侧链上。这些结果表明,在漆酚氧化聚合交联过程中Cu-D370模拟了漆树酶和固定化漆树酶的催化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